首页 理论教育 杂技创作及作品-广西通志文化志

杂技创作及作品-广西通志文化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至2005年,杂技艺术在节目创作及艺术风格上都有重大突破和变革。杂技类节目《抖杠》1986年广西艺术学校首届杂技班创作演出。1989年获第2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是广西杂技团首次在国际杂技比赛中获奖。9月初,参加在贵州省遵义市举办的第3届全国少儿杂技比赛,获铜狮奖。林云斌执教,演出人员15名,代表广西参加第5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南区预选赛,获赛区银奖,由梁奇、黄德邦创新制作的道具获得道具创新奖。

杂技创作及作品-广西通志文化志

1986年至2005年,杂技艺术在节目创作及艺术风格上都有重大突破和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节目创作改变过去以难和险的动作刺激和招徕观众的风格,侧重于通过内容健康,技艺精湛,融技、舞、乐、诗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族特色来提升杂技艺术魅力,特别强化音乐的作用,使杂技艺术由视觉艺术转为听觉与视觉并重的艺术。通过人体形与力、形与神、形与情、形与韵等关系的互动演绎,表达出丰富高尚、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情和竞技心理,表现出人体的美感,杂技的智慧,呈现出大气热烈、色彩斑斓、变化多端、奇特巧妙的面貌。1989年,广西艺术学校杂技班师生创作的《抖杠》,参加法国巴黎“明日杯”世界杂技大赛获金奖。2002年,桂林市杂技团创作的魔术《牌技》,获国际魔术联盟、美国魔术师协会第25届研讨会最高唯一奖“金狮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杂技演出活动频繁,在国内外多地进行过文化交流或商业演出,曾先后出访过墨西哥、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法国、奥地利、柬埔寨、泰国、坦桑尼亚、赞比亚、加纳、纳米比亚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

杂技类节目

《抖杠》1986年广西艺术学校首届杂技班创作演出。创意覃鸿植。编导彭百南、胡雄英。表现为两底座共抬一长杠,尖子演员(一至二人)站立杠上。底座抖杠将尖子抛向空中做各种翻腾动作后回落杠上。以各种高难动作形成特色,其中直体后空翻纵轴转体1440°属全国首创。1986年获中南区杂技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第2届全国杂技比赛银狮奖,1989年获第12届“明日杯”世界杂技大赛金奖头等奖。1987年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艺术科教片。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晃圈》1987年胡青创编并主演。借鉴欧洲的呼啦圈舞改编创作而成。演员把圈套在腰、胸、颈、臂、腿等不同部位,通过灵巧运动使圈旋转,并配以各种舞姿进行表演:或一人跳跃、觔斗、拿顶表演,或两人、三人对手造型表演。可将一个圈从足部不断旋转上升至举过头顶的手掌上,也可将腰上三个圈边旋转边分开到腿、腰、胸继续旋转,还可以同时在腰部旋转几十个圈。主演的收场动作为:口咬一个有8根前伸细轴八角形道具,每根轴上反向旋转两个圈;演员只是左腿单足站在一根竖杆上,且竖杆中部还水平旋着一个圈,右腿和双臂各旋转两个圈。该节目已形成3个年龄组的演员承传和发展。1990年获中南区杂技比赛三等奖和创新奖,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小跳板》1989年刘凯春创编,广西杂技团李金银、周春春表演。表演程式为3步:①底座砸起弹板;②尖子腾空展技;③对接抛起落地。第2、3步为技术技巧的展示表演,是主要观赏点,包括直体后空翻两周接脚、推起前屈体360°下,屈体前翻两周接脚、推起后空翻两周下,后翻叠手高单臂举倒立、转体360°劈叉推下,云里翻三周接脚、推起直体两周下,前空翻转体360°接腹、抛起转体720°接腹下,屈体一周半接手成倒立、推起两周半下等,前空翻三周半接腹抛起站桥、抛起两周半下,云里翻四周接脚、推起直体两周下等。1989年获第2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是广西杂技团首次在国际杂技比赛中获奖。1990年获中南区杂技比赛一等奖,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双人秋千顶技》1998年梅帅元策划,由聘请来的编导编排。9月初,参加在贵州省遵义市举办的第3届全国少儿杂技比赛,获铜狮奖。

《双扛竿》1999年2月苏伟、李崇海创编,博白县杂技团黎玉华等7名演员主演。把原固定的双爬杆的窜、跃、爬、跳等部分敏捷动作搬到能移动的双扛竿上表演,增加演员表演的技巧难度和惊险度。曾到瑞士、美国、泰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00年10月在新加坡演出时,正在该国访问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观看了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壮乡大跳板》1999年刘华、彭百南、秦泽林创编,广西艺术学校16名学生演出。形式、套路与传统跳板节目相同,但增强突出广西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身着壮族服饰的演员,将壮族原生态舞姿、音乐、民间游戏等元素引入节目,展现壮乡风情,形成动感强烈的场面。其中女子两周直体劈叉上四节站肩、三层高空坐椅、后空翻三周上三节站肩、女子底座六节站肩等技术难度有较大突破。2000年获中南区杂技比赛金奖和全国杂技比赛银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浪桥飞人》2000年4月,广西杂技团创编演出。林云斌执教,演出人员15名,代表广西参加第5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南区预选赛,获赛区银奖,由梁奇、黄德邦创新制作的道具获得道具创新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www.xing528.com)

《浪桥飞人》剧照(2000年)

魔术类节目

《县官乐》1991年桂林市杂技团吴俊生创作首演。利用人物的服装脸谱造型,增加魔术的技巧难度和展现表演的诙谐幽默。表演中,演员手中的红缨枪突然变成了两条红、黄色的丝巾,丝巾瞬间又变成一把纸扇,纸扇被扔出5~6米远又飞回到手中,然后将纸扇弄成碎片撤向天空后又突然从左袖中变出一把近1米长的大纸扇来,其后又从大纸扇中变出的一根长孔雀毛飞落到演员的鼻尖上。该表演动作均属首创。曾多次应邀赴马来西亚、日本演出;应邀到山东电视台、湛江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演出并制作成电视节目。中国杂技家协会原副主席蓝天看过节目后说:“《县官乐》节目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体现得非常之好!”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995年10月获桂林市朗臣杯南北魔术邀请赛二等奖,1998年获中国杂技“金菊奖”滑稽节目邀请赛特别奖。

《牌技》1999年林彬创作并表演。以扑克牌为道具,将原单手飞牌创新为双手轮换飞或同时飞出5张牌,并提高牌在空中的转速,形成造型。750张扑克牌在双手手指巧妙细微的控制,双臂有力的甩动下,洋洋洒洒满台生辉,单张飞弹出的扑克牌有如利剑直插空中,两张一组飞出的扑克牌像彩蝶双飞,三张飞弹出的扑克牌在空中巧妙的定点成三角形。最为叫绝的是五张一组飞出的扑克牌,在空中以旋转的方式飞弹到同一设定的高度,形成花式图案,有如彩虹、喷泉,有如持彩练当空舞之势。这些都是双手同时做动作,双手手指和头脑巧妙准确地配合,要有很强的控制力,双臂还要有不凡的爆发力才能在很短的时间抡出扑克牌。手指灵巧地控制扑克牌的数量,按照设计好的方向、高度,双臂有力地送出……这一连串的操作要瞬间完成。中国杂技家协会边发吉主席说:“扑克牌是许多魔术家都用做表演的道具且各有招法,像林彬这样把变扑克牌的传统手法用新的创意,在表演中对双手和手指有如此强的控制力,而且都是脱手的飞出的扑克牌,如此定位,且有造型,和民族地域特色融合得如此巧妙,这样的魔术师是不多见的。”2000年10月获第2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银奖。2001年7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美国国际魔术师第73届年会比赛中获银奖,同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02年获第25届世界魔术研讨会唯一最高金奖“金狮奖”,是中国获得此项大赛金奖第一人。曾应邀赴英国等国家演出。

综合晚会类

《广西少年民族杂技》1988年创作,创意张化声、覃鸿植,编导温国鸣、胡雄英,广西艺术学校杂技班学员演出。运用广西各民族多种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服饰等综合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杂技节目,将该班学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的节目串在一起,表现青少年天真、快乐、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表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杆上蹦飞等十几个节目段子的杂技技巧与民族艺术相结合,改变了过去纯技巧表现的传统模式。1988年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后到各地巡演。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赶太阳》2002年广西杂技团创作演出。艺术总监刘文彬,总导演曾辉(特邀)。在保留和创新该团风格的节目的基础上,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高精难险”的杂技艺术有机融合编排而成。通过寓意加串词解说,歌颂红水河大地儿女自古以来追求太阳般火红生活的奋斗精神。以道具、服饰、场景、声光等多种艺术元素,营造氛围,展示广西各民族的民间文化、民俗风情和秀美山川。如“蹬球”展示绣球的传情民俗;“钻地圈”让人格化的青蛙结群嬉戏,对壮族蚂img节作了特写;“绳技”以乐业天坑为背景,表演上攀下滑动作,表现人们为生存而苦斗的场面;“腾空飞杠”似羽人飞奔,象征骆越人祖先的前仆后继。2002年、2003年连续两届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专场演出。部分节目被选赴韩国作商业性演出。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赶太阳》之“腾空飞杠”剧照(2002年)

《赶太阳》之“钻地圈”剧照(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