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奇心:创新的引力-思维与汽车维修

好奇心:创新的引力-思维与汽车维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奇心像探照灯的光柱,它永远把探索的光芒投向创新的未来。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新与发明。

好奇心:创新的引力-思维与汽车维修

1.好奇心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的心理和行为的动机。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它是创新的萌芽,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在创新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好奇心像探照灯的光柱,它永远把探索的光芒投向创新的未来。好奇心往往表现为探索所注意到的,但又不理解的,或别人也尚未给出令人信服和满意的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一个人对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探索的光芒就越亮,一切奥秘乃至奇迹都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巨大视野之内。相反,一个人如果墨守成规,对周围的事物都习以为常或熟视无睹,那么他的探索半径将会十分短窄,甚至连创新的机遇碰在鼻尖上,也不知是什么东西。

科学要反映的规律经常被现象甚至假象所掩盖。只有具有永远不满足的好奇心,才能使人们及时抓住在现象中偶然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科学家往往因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的好奇心,可以说是一生不变。她的女儿写道,在玛丽的性格里,好奇心,妇人的非凡的好奇心,学者的第一种美德,发展到了最高度。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新与发明。因此,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一般来说,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好奇心越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越迫切,同时总是在寻求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新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新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波逐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试验,顽强、坚忍,喜欢虚构,富于幻想。好奇心生来就有,几乎每一个孩子在降生时都带着天然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类的创新性想象不断地展翅高翔,不断地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在积累了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去寻求淹没其中的原理、定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人们在认识中遇到难题时,强烈的好奇往往可以使他们坚持探究目标,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得到圆满的答案”。好奇心在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好奇心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使之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寻求这一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欲望。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激励人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强调科学家要有“好奇心”,他说如果在波士顿下了一场雨,其中如果一滴雨是有颜色的,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找出这滴有颜色的雨。

2.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求知欲望(www.xing528.com)

强烈的好奇心既是创新人才求知欲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它又激发创新人才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们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企望找出自己渴望了解的事物和现象的原因和答案,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心情也就越迫切,渴望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获取和增长科学知识的欲望也就越强烈。创新人才的好奇心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随着发明创新历史的延长,达到的水平越来越高,看到的天地越来越广阔,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这些引导着创新人才不断地去注意引起新奇感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的领域和问题,不断地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新奇感,激发创新人才对引发新奇感的事物和现象高度注意,使创新人才的思维活动进入一种集中的、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积极状态,从而主动地观察和了解引起新奇感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和把握这种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杨福家院士就创新问题进行中西教育差异比较时,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他谈到,1953年出生的一个英国男孩安德鲁·怀尔士,他10岁那年,老师在讲商高定理的时候,讲到了世界难题费马大定理,他开始对此着了迷,并立志搞数学。后来他在1985年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但是在这以后,他突然消失了,学术会议也不参加,论文也没有了,别人说他是江郎才尽了。实际上,他埋头苦心钻研了9年,终于在1994年破解费马大定理,轰动了全世界。杨院士据此得出结论:①教师很重要。如果在他小时候老师总是逼他考100分,不启发他的好奇心,能有这个人才的出现吗?②要有一个宽容的育人环境。一个人能够9年什么事情都不做,专攻世界难题,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

如果失去了好奇心,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试想:苹果掉到地上本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没有牛顿的“好奇”,就不会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用茶壶烧水,水开了,但蒸汽为什么能顶着壶盖“扑扑”作响?这个几千年来一直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在瓦特那里竟也引起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使他对蒸汽机的研究情有独钟,进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世界工业生产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社会生产力也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如果没有爱迪生对电灯的好奇与执著,不知人类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通过“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取得的优异成果,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没有好奇,就没有新的发现、发明与创新,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他会熟视无睹;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他会麻木不仁。这种人的心灵是闭锁的,而闭锁的心灵是冷漠的,既不能产生兴趣,也无法形成热情;这种人对一切都会感到无所谓,不仅无法从事探索世界的创新活动,就连一般的学习任务也难以胜任,最终会因失去创新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美国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风靡一时,其中生动地展示了失去好奇和拥有好奇的不同结局。这本一个小时能看两遍的童话读物已经在全球销售2000万册,在多家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盘踞第一。这本书告诉人们:“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保持对周围变化的敏感,对未知的好奇,并付诸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