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崛起与统一:秦史中的离间计施用

崛起与统一:秦史中的离间计施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汉之争,历来以斗智斗勇著称。项羽正是因为中了张良的“离间计”,而错过了在关中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如果这个猜测得以成立,则当年对完成秦朝统一大有贡献的“离间计”又在楚汉之争中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妨归之为历史的吊诡。所以这次“离间计”外表粗略却收获奇效,实在不是侥幸所致,而是楚汉两大阵营多方素质之间较量的合理归宿。所以,在研究秦朝统一问题时,展开对“离间计”的深入分析,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崛起与统一:秦史中的离间计施用

楚汉之争,历来以斗智斗勇著称。与我所关注的战阵之上使用“离间计”相关的记载,有两个案例,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在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强行夺占关中之时,实际上已经拉开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序幕。如果雄踞彭城的项羽立即挥兵西进,以当时的双方力量对比之悬殊,刘邦会陷入很窘迫的境地。此时,身为刘邦客卿而非其臣属的张良,在楚霸王项羽和齐王田荣之间使用了“离间计”,张良致项羽的信最关键的内容是:张良首先为刘邦夺占关中的行为打掩护,“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真假难辨的所谓“齐、梁反书”送达项羽,还增加了一句蛊惑人心的话,强调“齐欲与赵并灭楚”。[17]使得项羽相信割据三齐之地的一时雄杰田荣是纠结齐、赵、梁三国军民共同叛楚的罪魁祸首。由此把项羽的注意力转移到齐地,导致项羽决策亲自统兵北伐田荣,由此放松了对关中刘邦集团的警惕和防范。从而让刘邦得以从容稳定了对关中之地的统治秩序,随即发兵东伐,正式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历史大幕。项羽正是因为中了张良的“离间计”,而错过了在关中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

其二,在楚汉双方的军队在成皋——荥阳一带对峙,一时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刻,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献上“离间计”,破坏了项羽与其核心臣属范增等人的关系,导致楚军阵营离心离德,项羽不敢放手使用其部将单独统兵作战,直接造成了项羽实际上的孤身作战的被动局面。这个复杂的变局,《史记》给我们勾勒出清晰可见的发展轮廓: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18]

这段绘声绘色的传奇性文字有四点引起我的注意:1、影响巨大,从人事关系上削弱了楚军的核心力量。2、陈平与刘邦的对话,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当年尉僚和李斯秦始皇的对话有内在的一致性,考虑到陈平本来就是有学养的人,后世读史者有理由猜测陈平是在袭用尉僚和李斯的故智。如果这个猜测得以成立,则当年对完成秦朝统一大有贡献的“离间计”又在楚汉之争中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妨归之为历史的吊诡。3、刘邦听信陈平的建议,以黄金四万斤交付陈平使用,而且是“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这种“用人不疑”的作风,实在难得,不愧是开国雄主。4、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关系的具体做法,酒宴上的备菜与撤菜,是那样的粗略,甚至不得不说如同儿戏,但是,在项羽那里却可以起到“离间”的实效。由此可见,项羽与范增的关系的基础并不牢固,这不是项羽对范增称呼一声“亚父”就可以粉饰的。陈平分析的“项王为人意忌信谗”是那样洞若观火;而范增的倚老卖老和负气出走,也是楚方高层人物之间缺乏凝聚力的表现。所以这次“离间计”外表粗略却收获奇效,实在不是侥幸所致,而是楚汉两大阵营多方素质之间较量的合理归宿。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西汉后期,还有人把陈平离间范增看作是决定楚汉兴亡的根本大计,和长平之战过程中秦人离间廉颇有可比之处的奥妙之所在,“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19]这种历史的对比与联想,确实可以加大后世对历史反思的力度,也会使人们对“离间计”之类的谋略、智慧或贬称之为阴谋诡计的文化资源,心怀敬畏。

至此,我们可以断言:从战国直到楚汉之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离间计”作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曾经被多次运用于事关政权兴亡、战役成败的关键场合,大多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笔者之所以重视尉僚、李斯献策所形成的“重金收买”基础之上的“离间计”,是因为它造成了赵国良将李牧被害、齐国丞相后胜被收买的严重后果,直接造成了赵国的败亡和齐国的不战而降,也就加快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而由此上溯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不论是燕昭王派出苏秦“行间”于齐,还是秦昭王施用“离间计”,先后导致赵国罢黜廉颇、魏国贬黜信陵君两位柱石之臣,客观上都起到了削弱敌方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奠定秦国在战国后期独强于天下的军事优势。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观来加以考察,也可以理解为秦国由“兼并之战”逐渐转变为“统一之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楚汉之争中影响最大的陈平“离间计”,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尉僚、李斯“离间计”的翻版。所以,在研究秦朝统一问题时,展开对“离间计”的深入分析,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的阶段性成果。

[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引《过秦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63页。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30页。

[4]《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第2540—2541页。

[5]《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451页。(www.xing528.com)

[6]《战国策》卷二一《赵四》“秦使王翦攻赵”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7]《史记》卷一〇二《冯唐列传》,第2757—2758页。

[8]《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35—236页。

[9]《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902—1903页。

[10]《战国策》卷一三《齐六》“齐闵王之遇杀”条,第473页。

[11]《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第685页。

[12]黄朴民、赵海军编校:《孙子兵法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285、291—293、297页。

[1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之四《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9、11页。

[14]《史记》卷八〇《乐毅列传》,第2429页。并参见《战国策》卷三〇《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条。

[15]《史记》卷七三《白起列传》,第2333—2334页。

[16]《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第2384页。

[17]《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321页。

[18]《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第2055—2056页。

[19]《汉书》卷八二《傅喜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