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著名学者纳训先生填补中国翻译史空白

回族著名学者纳训先生填补中国翻译史空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本世纪80年代,阿拉伯文学老翻译家,回族著名学者纳训先生的译作《一千零一夜》6卷本出齐,才算填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这个空白,用当下流行的时髦评语来说,纳氏的这部巨型专译,不愧为中译本的“正宗品牌”。身居海外的纳训先生,从此在祖国的文学翻译界崭露头角,渐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之后,纳训先生重整旗鼓,焚膏继晷,很快译出《一千零一夜》3卷本,于1957年到1958年出版行世。

回族著名学者纳训先生填补中国翻译史空白

林 松(1)

提起《天方夜谭》(2)这部世界文学名著,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会感到陌生。其中有许多神秘缥缈、想象丰富、引人入胜的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天方夜谭》各个语种的译注版本,早已风行全球,畅销天下。

在我国,很早以前也就有了《天方夜谭》的译著问世,对这部代表阿拉伯文化精华的瑰丽作品,起到了广泛的传播作用。但我国早期通过汉语引进的《天方夜谭》,主要是转译欧洲各国的版本,几经改编转述,其风采不免走样失真,读者常有美中不足的感叹。直到本世纪(3)80年代,阿拉伯文学老翻译家,回族著名学者纳训先生的译作《一千零一夜》6卷本出齐,才算填补了我国翻译史上的这个空白,用当下流行的时髦评语来说,纳氏的这部巨型专译,不愧为中译本的“正宗品牌”。

实际上,这是纳老耗尽平生精力,对我国文学翻译工作做出的一大贡献。在他的日常生活经历中,除了必要的政治学习和公务活动,埋首案头,呕心沥血,跟《一千零一夜》打交道的过程,前前后后加起来,长达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前几年,此书初版、再版已达16万部这个惊人的数字,仍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只好将该书又一次再版重印。可是就在这个让读者皆大欢喜的时刻,纳训先生却溘然瞑目(4)与世长辞,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潸然泪下(5)

纳训先生字鉴恒,经名(6)努尔·穆罕默德,1911年出生于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此地是一个伊斯兰气氛浓郁,穆斯林聚居的村庄。纳氏家族,多属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7)的后裔。赛氏子孙繁衍,仿汉俗定姓氏之后,滇中回族皆出自赛典赤长子纳速鲁丁这一支,故纳姓较多。纳训先生的童年少年时期,就深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影响,读书念经,阿汉并重,奠定了阿文和汉文坚实的基础。1934年他从昆明明德中学毕业后,便成为当年3名赴埃及留学的滇籍回族青年当中的1员。

就读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8),生活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的纳训先生,志存高远,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学好必修和选修课的同时,还对翻译《天方夜谭》这部世界文学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据他了解,尽管此前国内已经有人将《天方夜谭》做过转译改编,但用汉语译自阿拉伯原文的本子,还从来没有见过,因此下决心在学好阿文的基础上,直接用汉语把它翻译出来献给祖国。上海商务印书馆闻讯,决定支持他做成此事,以每册10万至12万字的规模,印制了纳训先生到埃及留学后,花了几年功夫的译稿——两卷本《一千零一夜》。身居海外的纳训先生,从此在祖国的文学翻译界崭露头角,渐自引起人们的关注。

1947年,二战后的国际环境得以彻底稳定,纳训先生返回久别的故乡云南,接连被自己的母校昆明明德中学,聘任为教务主任和校长。新中国建立后的1954年,他应邀赴京出席中国作协召开的翻译工作会议,心情顿时激动起来,欣然接受了翻译《天方夜谭》新版任务的约请。这之后,纳训先生重整旗鼓,焚膏继晷(9),很快译出《一千零一夜》3卷本,于1957年到1958年出版行世。

1960年,纳训先生由昆明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专门从事《天方夜谭》全书的翻译工作。不料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反派不仅把《天方夜谭》当做“大毒草”打入冷宫,则且还把他当作“牛鬼蛇神”加以批判,甚至将他送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3年秋天,才允许他重操旧业。可是此时,他手头连已经出版的前几卷《一千零一夜》都难以找到,致使新旧译稿当中的人名、地名,以及一些事件和术语,都无法做到一致。尽管如此,纳训先生抱着从头来到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做好翻译《天方夜谭》全书的工作。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翻身的纳训先生,翻译《天方夜谭》全书的工作,这才得以顺顺当当地展开。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将《天方夜谭》的汉译本,形成每册约35万到40万字之间的6卷本《一千零一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行世(10)。当此事做这一步的时候,纳训先生已是一位气衰力竭,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可以说,纳老这位回族的著名学者,由阿拉伯原文的《天方夜谭》,直接用汉语翻译而成的《一千零一夜》,是他先后花了将近50年的心血,为我国文学翻译界奉献的一部杰作。他这种为国家效力,百折不挠的治学精神,可歌可泣,实在值得后人景仰。

(原载于《云南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注释(www.xing528.com)

(1)林松:本文作者,纳训留学埃及时的同窗林兴华之子。

(2)《天方夜谭》:天方,阿拉伯古国名的称谓。谭,同“谈”。该书为8世纪到16世纪,流传于阿拉伯地区的一部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阿拉伯的国王山苏亚尔,每一天都要娶一个女子做王后,次日早晨便将她加以杀害,天天都如此行事。宰相的女儿山苏佐德,为了挽救国内的女子,自愿在某一天嫁给这个国王,她采取讲故事的办法来引起国王的兴趣,当故事讲到精彩动人的时候,恰巧天亮国王要急于去上朝,就将她留了下来。从此,山苏佐德夜夜讲故事迷惑国王,一直讲到一千零一夜,以至国王觉悟,与她长久相伴。《天方夜谭》一书反映了古代阿拉伯的社会风情,闪耀着古代阿拉伯人创造的穆斯林文化的光芒,因而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

(3)本世纪:指的是20世纪。

(4)溘然瞑目:突然闭上眼睛。

(5)潸然泪下:泪水直往下流。

(6)经名:入穆斯林教堂读经书时使用的名字。

(7)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平章政事,元代省级主管官员官职的称谓,相当于近代以来省长这样的用语。元朝忽必烈从1253年起在率部征服全国的过程中,除京畿地区以外,还分别在另一些地方实行行省制。1274年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这一官职的,便是回族出身的赛典赤·瞻思丁。

(8)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创办于公元97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9)焚膏继晷:点燃油灯来接替日光照耀,形容夜以继日辛勤做学问的情况。

(10)付梓行世:付梓,古代刻版印书,以梓木为上等用料,采用这种木料刻版刊印稿件的做法便叫作“付梓”。行世,流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