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空间与郊区生活空间的有效对比

活动空间与郊区生活空间的有效对比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基于2010年天通苑和亦庄的调查数据,在基于前文提到的各类方法生成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将活动空间作为影响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地理背景,与传统研究中最常用的居住区空间进行对比,考察居民的活动空间和郊区生活空间作为地理背景的有效性。

活动空间与郊区生活空间的有效对比

本章首先利用不同的方法及参数对个体的一周活动空间进行刻画,并探讨各类方法的特征,以及GPS数据的特性。之后在不同的活动空间刻画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类活动空间和郊区居住空间进行对比,考察不同活动空间内的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非工作活动时间利用的影响。

1)个体活动空间的刻画对郊区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方法各有特点

对于个体活动空间的刻画将个体一日或一周中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并在空间上进行刻画。对于郊区空间研究,通过对个体整体活动情况的刻画和测度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郊区空间,还可以透视郊区空间与城市空间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

对于个体活动空间的刻画存在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生成的活动空间具有较大差异,但又互相相关。其中基于置信椭圆法生成的活动空间面积过大,而椭圆的焦点、延伸方向、长短轴之比等也可作为对于行为的测度指标。最小凸多边形法由于包含的空间较为片面,且对远距离活动点较为敏感,更加适用于惯常活动的数据,在本研究中的刻画效果不理想。缓冲区分析法最接近实际到达的范围,但缓冲区半径的选择十分关键而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核密度分析法能够反映活动空间内部的异质性搜索半径、栅格选取门槛值等关键变量的选择十分重要。而相比于传统的问卷数据,基于GPS数据的活动空间生成具有明显优势,但数据缺失和数据噪声将对不同方法产生影响。

2)对于不同活动,郊区居民的活动空间与郊区生活空间作为地理背景的解释程度存在差异(www.xing528.com)

由于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在城市空间对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地理背景的刻画就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基于2010年天通苑和亦庄的调查数据,在基于前文提到的各类方法生成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将活动空间作为影响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地理背景,与传统研究中最常用的居住区空间进行对比,考察居民的活动空间和郊区生活空间作为地理背景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活动,活动空间和居住区空间作为地理背景的解释程度存在差异。以天通苑和亦庄样本为例,对于购物活动,居住区范围作为地理背景的解释程度较好;对于外出就餐活动,活动空间尤其是缓冲区刻画的活动空间作为地理背景的解释程度显著优于居住区范围;而对于休闲娱乐活动,各类活动空间和居住区范围的解释程度均较差。可见,在进行城市空间对居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时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地理背景。而随着中国城市空间与郊区空间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地理背景的确定会越来越复杂。

【注释】

[1]由Hawthorne L.Beyer开发的基于ArcGIS平台二次开发的空间分析工具,http://www.spatialecology.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