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庖丁经历的思考与解牛探究结果

庖丁经历的思考与解牛探究结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中国国内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这是直接面向社会各个生产领域中的职业性教育,是属于工程性质的文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重士轻工”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的狭隘性、生源的被迫性、就业的局限性等影响因素,这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庖丁经历的思考与解牛探究结果

原本在传统陶瓷文化发展中具有良好基础的德化陶瓷产区,由于人们无视现实存在及其在陶瓷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却引来了现代设计教育,企图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是滞后社会生产力相结合,其结果必然导致了教育与现行的陶瓷生产不相适应的状况。

这要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说明,第一个层面,是对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错误照搬,没有具体地分析区域内陶瓷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所做的错误导向引起的。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内,任何事物都会因人和事的具体状况而千差万别,而往往“一刀切”式运作方式,导致了脱离实际。就目前德化陶瓷产区的现有生产力状况而言,普遍存在着具有个人专长工艺美术环境,因此,在区域内倡导陶瓷工艺美术运动,是符合实际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国家文化教育的相关部门统一制定的教育思路是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它在办学思想与办学内容上有力地规定了教育的导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发展目标,与社会总体文化紧密结合等重大问题的指导,而不能给区域教育以具体内容及具体指导,尤其对属于特殊文化内容的教育的指导,更没有明确指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区域内根据自身情况来加以研究与制定对等的发展思路。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最好应答。

就陶瓷文化教育而言,它与现代文化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陶瓷生产所采用的材料及其工艺、生产与制作技术、陶瓷造型及装饰,以及陶瓷所涵盖的内容及文化语义等方面看,陶瓷文化教育所采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需要拉开级别和层次,更需要有所侧重,例如,属于技术方面的陶瓷文化教育,应该从技术掌握及提高的角度考虑教育的路线图,尽管不能采用“十九年”解牛的路线图,但是,要在学习与实践中贯穿持续提高的教育方式,以更加实际可行的方式,促进技术的提高。然而,陶瓷文化教育又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在培养学生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增加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故此,陶瓷文化教育应该在侧重文化分工中集中突破并相对拓宽教育内容,这需要根据实际加以取舍。换句话说,就是在复杂多变的陶瓷文化教育施行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因事制宜。

第二个层面,是该地区相关的教育执行和施行者生搬硬套了本身机械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他们机械地照搬了工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教育内容,那就是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引入德化这个手工业较为发达的陶瓷产区,企图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替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结果导致了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发生于大机器生产的文化环境中,结合现代工业化生产、企业文化等逐渐形成的现代文化教育。它所面对的问题,是解决生产问题,即涉及生产目的和动机、任务及目标、销售项目和消费水平等问题,是将组织生产、营销、销售、消费等社会文化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范畴。这就与传统的教育区别开来,形成现代社会文化教育的特色之一。传统教育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是围绕生产继承与创造问题的教育,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有所变化,但是,每个时代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受到中国古代“重士轻工”思想的严重影响,一直保持着父子相传的传统。例如,在《齐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荀况在《荀子》一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说的就是这个世袭的工匠制度。因此,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严重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片面的。

随着社会文化的分工,社会生产力也在日益进行着巨细的划分,按照劳动的形式可以粗略分为体力和脑力劳动。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绝大部分体力劳动均采用机器生产,参与劳动的人因耗费体力减少,故此,逐渐缩小了与脑力劳动差别。换句话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距在日益缩小。针对陶瓷的社会生产而言,由于近代的改革,属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线日益完善,生产者被牢固地稳定在一个工艺环节中,只需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可以获得生存的权利了。于是,在工业企业内部进行短暂的技术培训,便可以完成工程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当然,这样的社会文化教育纯粹属于就业教育,与社会文化内容及其内涵相比,是十分狭隘的。作为现代工业化企业的陶瓷生产线上的教育与陶瓷文化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鲜明的差别。前者属于工业企业内部的教育,是在企业内部展开的,是为企业内部生产与经营服务的,属于技能培训教育范畴,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企业生产与经营服务的,尽管它也属于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在文化外延上却狭隘得多。后者是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是侧重于陶瓷文化内容,或者直接说,是陶瓷文化领域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后者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的,以及办学的社会意义是全方位的。目前,在中国国内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这是直接面向社会各个生产领域中的职业性教育,是属于工程性质的文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重士轻工”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的狭隘性、生源的被迫性、就业的局限性等影响因素,这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层次性体系,绝大多数学生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第者,或者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方向上举步维艰者,他们加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是被逼无奈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研究少,纵然有研究,也没有全面展开,或者不在具体领域中实施,导致了教育的专业设置绝大多数照搬了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内容,仅仅在方向上略作改动,即改成职业方向。这势必造成风马牛不相及的后果,或者仅仅是纸上谈兵。例如,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置的视觉传达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而在职业技术学院中也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这究竟哪个更职业化,谁都不是很清楚。在社会实践领域中,文化设计及运作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社会文化教育的任何局部均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均是系统化的工程。为此,在教育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做到主客观相一致,不能浪费教育资源,更不能对人的前途和命运及社会文化的发展,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开玩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这里,用陶瓷文化教育做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其一,陶瓷文化教育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教育之一,它可以通过社会各个渠道进行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需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系统;在专业的具体教育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将陶瓷文化的发展划分成若干个专业领域,并以专业来确立培养内容、培养目标,然后,再制订相关的培养计划。

其二,陶瓷文化教育首先是工程领域中的教育。在陶瓷工程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是陶瓷材料工程;其次,是陶瓷产品的生产制作工程;最后,是陶瓷产品的应用工程,例如,建筑陶瓷产品的应用所形成的建筑陶瓷材料应用工程。如果仅仅将这些工程教育理解成所谓的职业教育,陶瓷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如何突破科技难关,如何研发新材料?故此,在陶瓷材料及其工程学领域建立层次性教育体系,并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陶瓷材料应用工程学科的教育教学,还较为欠缺,生产出来的材料只要转移到建筑领域就一了百了啦。这实际上是不理性的应用,并没有科学的依据,起码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其三,陶瓷文化教育又是思维与表达并重的教育。陶瓷文化是围绕陶瓷生产与利用形成的文化,如何生产陶瓷与如何利用陶瓷形成陶瓷文化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思维与表达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站在成为陶瓷以前材料基础上及次生的陶瓷制品基础上进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后者是基于陶瓷材料成为何种文化功能的产品进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这是陶瓷文化教育必须直接面对的专业教育问题。

其四,从各个方向进行专门研究,有所侧重地划分培养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陶瓷文化教育方向的确定,是基于陶瓷文化分工后的思考、重组以及建构,这种建构必须符合陶瓷文化分工的理性原则与实践操作。例如,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首先要符合陶瓷材料作为媒介的形态转化原则;其次,需要符合陶瓷媒介成型后的功能化原则;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生产流程、产品销售、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实惠原则;最终,需要考虑文化环境的建构及其保护原则。

在此,就德化陶瓷产区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看:具有现代工业化陶瓷设计和生产的文化没有成熟,还缺乏必要的先进技术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人员;地域狭小,人口,尤其是具有现代文化素养的人口不足,这样,普遍存在着文化滞后的现状;传统观念的存在与根深蒂固的文化运作模式,成为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独到的陶瓷生产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传统技术很难不能与现代机械化的陶瓷生产结合;长期以来的教育仅限于初级教育的范畴之内,而没有切实重视区域内人们普遍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例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陶瓷文化教育仅仅局限在技术培训范围之内,与21世纪兴起的陶瓷文化教育也仅仅是与该地区陶瓷文化现实环境严重脱节的现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教育。总之,接近或类似高等教育的内容及其运作,都不能与本地区的现实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能从根本上为本地区陶瓷文化发展服务。因此,如果从根本上溶蚀这块冻结很久的“坚冰”,必须给德化传统陶瓷文化“加热”。

德化传统陶瓷文化是围绕传统陶瓷美术制作与利用的文化。就传统陶瓷工艺美术而言,德化的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是复杂多变的。因为历史上首先是德化窑长期依附南方青瓷和青白瓷系统,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明代德化窑白瓷成熟以后,发展了以雕塑为主要特征的瓷塑人物造型形象,然而,绝大多数反映的是佛、道宗教,以及神仙故事内容,这在文化内涵上也就欠丰富;另外,由于受到对外贸易经济文化的影响,德化陶瓷生产很早就开始对外输出,并在陶瓷经济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以产品输出量为经济衡量标准的陶瓷经济文化鲜明地形成了自身的传统陶瓷文化的特色。例如,清代,德化窑大量加工青花瓷,以适应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这成了当时德化窑陶瓷生产的主流。显然,人们又放弃了白瓷瓷塑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众多原因所致,德化陶瓷生产曾一度削弱,甚至放弃了白瓷瓷塑生产制作,而几乎全部投入到日用陶瓷生产的领域;改革开放给德化陶瓷带来了又一次产品对外贸易的契机,那就是德化陶瓷产区大量加工“西方陶瓷小工艺品”,而没有将传统工艺美术提到主流地位。就是这样,属于德化陶瓷的本身特色没有得到展现。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化陶瓷产区,尽快恢复陶瓷工艺美术的主流地位。就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而言,主要利用了德化白瓷,即“中国白”的优良特性,包括它的可塑性、洁白度,以及釉色的滋润等特性,来反映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实际上,就这一点,足以使德化陶瓷成为中外驰名的文化品牌。例如,东方的日本、西方的德国,一个是驰名世界的照相器材,另一个是名标全球的汽车,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德化以一个狭小的地区来塑造一个白瓷文化品牌,足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

因此,德化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壮大,无不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地区的兴旺。在此,德化白瓷瓷塑,是德化历代陶瓷生产者利用天然优质的白瓷材料,采用中国传统造型手段,反映历代文化内容,并为自身文化生活服务的物质和非物质陶瓷雕塑制品。然而,由于认识不足或理解简单,给德化传统白瓷瓷塑的继承与传播带来了严重障碍。在历史上,尽管许友义将“石膏模具注浆法”引进瓷塑制作而稀释了德化传统陶瓷制作的技术,但是,德化现代的白瓷瓷塑依然很有个性特色,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为此,从培养人才入手,并客观科学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与以之为基础,探索德化瓷塑的制作技术、表现内容、文化内涵,以及造型特色等,综合使之成为现代陶瓷文化的一个品牌,是近期德化陶瓷文化发展首要任务。(www.xing528.com)

由于德化传统陶瓷瓷塑是中国白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陶瓷材料工艺与生产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容为一身,将中国白瓷生产的发展水平推进到历史最高程度。不论在中国陶瓷文化史,还是对世界陶瓷文明,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发展替代了白瓷的主流地位,——明显的是现在的所谓“中国白”不是原本文化语义的中国白,这是对历史文化的错误认识,也是对历史与后世的不负责任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多元性文化影响,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了人们急功近利的运作方式出现,破坏了原有中国白所具有创新精神,由于一味地模仿,进而降低了中国白陶瓷文化表达的内涵。因此,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德化陶瓷产区,对白瓷瓷塑的继承和发展仅仅停留在言辞上,或妄加夸大,或错误评判,或利用对外产品加工中取得的一定经济效益,而盲目自信。由此可见,在德化陶瓷产区,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德化工艺美术从基础出发,并在不断的提升中发扬光大。

一方面,需要对德化传统工艺美术的主流进行鉴别,并使人们对陶瓷的雕塑概念、范畴,以及历史地位加以界定,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即白瓷瓷塑,是德化窑历代陶瓷生产者利用天然优质的白瓷材料,采用中国传统造型手段,反映历代文化内容,并为自身文化生活服务的物质和非物质陶瓷雕塑制品。具体地讲,对于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概念和范畴,以及历史地位的界定,要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德化白瓷成熟于明代,直到白瓷的天然材料被用之殆尽,这若干长的历史是德化白瓷雕塑传统工艺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历史;二是德化白瓷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材料的化学组成中,氧化铁含量最低至0.18%,这是历史上和同一时期其他瓷窑无法企及的;三是要从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上看,德化传统工艺雕塑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主要是释、道文化,但是,在时间、空间和人事变化的立体坐标上,它突出反映了时代的主流文化内容,从佛教世俗化之后“三教合流”的中国国学精神到工场手工业时代突出的商品经济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之歌等,无不反映时代文化主题。正因为如此,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继承与发展中出现的错误认识与不良发展趋势,应该杜绝,然后,使之朝着有利于陶瓷文化建设的方向上发展。

事实上,对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继承和发展,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白瓷材料及工艺,尽管现在不可能再有天然的白瓷材料,但是,通过科学研究与配置,还原白瓷的化学组成,并使之达到“中国白”的化学物理性能,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由于对德化发展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曲解、误传,导致了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生产制作的乱象显现和名誉受损。对之曲解主要是对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曲解,很容易混淆的是,现代德化生产的白瓷产品,往往会被人曲解为传统的德化白瓷材料;凡是以道、释文化为题材所塑造的陶瓷造型也会为人们误认为是对德化传统工艺雕塑继承;凡是以雕塑形式出现的,就是德化传统工艺雕塑。事实上,这些曲解与错误导向,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缺乏人才。一方面,是缺乏对陶瓷历史认识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陶瓷历史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必要发展的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在德化陶瓷产区培养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人才,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继承与发展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关键问题是围绕德化白瓷的技术含量,培养高科技人才。德化传统白瓷雕塑主要是由材料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即瓷质的致密度、透光度、胎和釉的纯洁度,以及它为造型提供的可塑性等,都极其优良,是历史和同一时期其他窑场的材料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物质基础,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培养高科技人才,力争还原德化传统白瓷的“本来面目”,才能在物质技术上继承与发展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传统白瓷材料或“近似”传统工艺的白瓷材料,任何能工巧匠对之都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结合陶瓷造型和审美,尤其要用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的两个文化环境,来甄别传统和现代两个不同的瓷塑概念,进而分别培养属于传统与属于现代的瓷塑人才。从雕塑史或德化传统白瓷雕塑发展的状况来看,传统陶瓷雕塑技法,包括技术和技巧,是历史不断积累的结果。就德化传统白瓷雕塑的技术而言,明代白瓷成熟时期,曾经对传统陶瓷成型技法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吸收和提炼。在何朝宗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时代。被现代德化人誉为“何氏雕塑”的白瓷雕塑,即瓷塑,就是何朝宗白瓷雕塑作品的风格特征,其中,更多的是“何氏”雕塑技术的概括,有人甚至将历代陶瓷匠人总结的瓷塑技术和方法,嫁接给何朝宗本人,是为“何氏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堆)、修”。[6]这种类似于古代造圣运动,将何超宗推向瓷坛“圣人”,实质上是对传统瓷塑技法的推崇。继何朝宗之后,历代都有瓷塑高手显现,诸如林朝景、苏学金、许友义、苏勤明等瓷塑高手,尤其苏学金将父辈所掌握的木雕、泥塑等造型技法吸收进瓷塑造型之中,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造型技术。因此,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是一代又一代陶瓷艺人总结与完善的结果,而绝非出现在某个“圣贤”之手。

再次,结合时代推移与文化嬗变的历史主流,培养对传统文化,也就是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国学”的专业人才,为更好地诠释陶瓷文化服务。从历史上看,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历代瓷塑高手,都是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沐浴而成的,例如,何朝宗是处在“三教合流”时代及其文化环境中的一代瓷塑高手,而苏勤明既对传统文化十分娴熟,也洞悉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尤其后者,生活在新旧时代交错之际,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如佛教题材的、历史人物的、戏剧人物的,以及现代人物的典型形象,他的每一件作品,无不是匠心独具的心灵关照。由此看来,深厚的国学造诣对工艺美术创作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最后,培养尊重客观历史文化,并与时代文化主流紧密结合的现代文化现实的科学和理智的人才,为德化陶瓷文化传播服务。事实上,对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的曲解,很大程度上,既是不尊重历史的误解,又是出于各种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的肆意歪曲。例如,有人为了商业利益,将现代一般的高白瓷等同于“猪油白”“象牙白”,并大肆宣扬它的历史价值,即“中国白”的价值。再有,现代德化瓷塑制作,采用了石膏模具注浆法替代传统瓷塑部分的手工制作工序,并产量庞大,也不符合传统手工瓷塑的独一无二性,事实上,这是传统手工艺丧失之后的一种无可奈何,是某种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更是对前人优秀精神的亵渎。为此,必须培养尊重客观历史的文化人才,进行客观的宣传。

总而言之,在传统材料用以殆尽,传统手工技术被丢弃,传统国学与时代文化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培养合乎历史与事实相结合的,与尊重科学的瓷塑文化人才,是德化传统工艺陶瓷雕塑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刻不容缓解决的关键所在。

德化传统工艺美术是以瓷塑为主要内容的陶瓷工艺美术,是由特定的材料及其工艺、独特的造型手段,与具体的时代文化内容所积淀而成的,对它的传承必须以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有序进行,那就是必须以培养综合的陶瓷文化人才,即工艺美术人才为关键,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质量。

这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找到答案,我们可以避开在中国教育文化中那些可圈可点的动人故事与美丽传说,不论“十年寒窗”,还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不如“庖丁十九年解牛”的故事深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