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与启示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与启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抗日战争中,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全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浪潮,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国际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与启示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在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了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策略;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历史使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形成了正确而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组织系统,发展了党的优良作风,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视为崇高使命,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强有力地感染和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争,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信赖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且是一场精神和意志的较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生存还是毁灭,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回答的严峻问题。国难当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紧紧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被空前唤醒了。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升华。全国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这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深刻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为主要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和塑造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中,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全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浪潮,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积极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实行了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和政治合作,使中华民族精神为之一振,抗战的气势大为改观。为了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历史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始终把救亡图存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共识,最大限度地动员起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形成了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根本上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和推进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国际意义。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重。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赢得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国家和人民的尊重、支援和帮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的卓著功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册上,也记载着世界人民的光辉业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大国之一,积极参加同盟国的战略行动,把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与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抗日战争新局面。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页。(www.xing528.com)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88页。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页。

[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页。

[6]《中国革命史》编写组:《中国革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7]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