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戎狄侵扰中原,周朝衰落,春秋时代开启

戎狄侵扰中原,周朝衰落,春秋时代开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9所以随着西周王朝的垮台,北方就出现了戎狄交侵中原各国的局面。进入中原的山戎越过燕国进入齐国,齐僖公与山戎在齐郊外开战,以后山戎又侵扰燕国。总之,春秋初期,由于周天子王权的衰落,大量戎狄由边疆陆续进入中原腹地,不断骚扰,对各诸侯国造成严重的威胁,许多弱小的国家要求有个强大的力量来抵御戎狄的进犯,以振兴中原华夏族的权威,这种形势就为春秋大国称霸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戎狄侵扰中原,周朝衰落,春秋时代开启

春秋初,西戎和北狄部落社会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时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汉书·西羌传》说:西戎各族“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史记·匈奴列传》说:北狄各部“士力能毌(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29所以随着西周王朝的垮台,北方就出现了戎狄交侵中原各国的局面。

西方的戎族最猖獗。他们参预攻灭宗周以后,烧杀掳掠,控制了甘、陕地区,并向黄河南、北扩展,直到山东。为了对付西戎的侵扰,秦襄公进兵岐山,秦文公赶走了原周地的戎族,“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史记·秦本纪》)。在今河北地区的邢国曾大破北戎。在陕西的梁国也曾抵抗“鬼方蛮”。虢国也曾击败犬戎。直到秦穆公晚年西戎为秦所征服之前,他们一直是西方强大的力量,严重威胁着西北部诸夏各国。进入中原的山戎越过燕国进入齐国,齐僖公与山戎在齐郊外开战,以后山戎又侵扰燕国。北戎侵犯过郑,被郑大败;又曾伐过齐国,也被郑救兵杀败。扬拒、泉皋、伊雒之戎曾联兵伐周,攻破雒邑王城,烧其东门,后被秦、晋联军击败。

进入中原的狄族,从今山西、陕西向东发展,一直到达今河北、河南以及山东地区。春秋初,狄人进逼至晋都城郊外,晋献公时才将狄人逐走。在中原东方各诸侯国相互争夺时,狄人乘机向黄河下游扩展,对卫、周、宋、郑、齐、鲁等国都构成威胁,使各诸侯国惶惶不安。

总之,春秋初期,由于周天子王权的衰落,大量戎狄由边疆陆续进入中原腹地,不断骚扰,对各诸侯国造成严重的威胁,许多弱小的国家要求有个强大的力量来抵御戎狄的进犯,以振兴中原华夏族的权威,这种形势就为春秋大国称霸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1.《史记·周本纪》正义:“《汉书·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卫是。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按:二说各异,未详也。”依前说,录供参考。

2.《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汉书·诸侯王表》:“昔周监于三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史记》、《汉书》之说数字不确,史书较晚,似依《荀子》为妥。

3.《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昭公二十六年:“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由上述记载来看,周初的分封其说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从武王至成王都陆续有分封,到康王时大分封虽基本完成,以后仍还有个别分封,荀子说七十一国,仅是武王至成王时的概括,究竟有周一代封了多少国难于确数,现只能以《春秋》、《左传》所载来了解西周至春秋各封国和与国的概况。据《春秋大事表》卷五载春秋列国为一百四十七国,《春秋会要》载一百四十二国。本书根据《春秋》、《左传》,综合《春秋大事表》、《春秋会要》、《春秋左传注》等书制作下表,共为一百五十四国,实际应大于此数,但到春秋时有些国家已绝封或被灭。由于国与邑、国和部族的界限难以确认,加之历来对国名考证看法不一,所以春秋究竟共有多少国,无法定论,暂以一百四十余国统称(其中不包括所谓四裔建立的国家)。

4.楚早期都城“丹阳”的地望所在自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一般有三说:(1)今安徽当涂东北;(2)今湖北枝江西;(3)今湖北秭归东南。目前较多的文化研究者认为先在荆山一带湖北南漳附近,后迁秭归或枝江。我们认为楚当时是部族,都城不十分固定,它在西周的压迫下逐渐向南迁徙,可能由丹水之北的龙城迁南漳,又迁秭归,最后再到枝江。

5.据目前考古发现了四川地区考古文化系列相互连续,可能证明巴文化并非外来文化,但目前讨论尚在深入,此仍依旧说。

6.有学者认为州来是由州迁徙而来,见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暂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7.舒,据《左传》文公十二年舒子平后孔颖达疏引《世本》,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六国,可能为同宗之国,但《春秋》、《左传》仅见舒、舒庸、舒蓼、舒鸠四国名,此依经、传。

8.“鄫”,《穀梁传》作“缯”,《国语·周语中》:“杞、缯由大姒”,《周语下》:“杞、鄫犹在”,证明鄫即缯,应在东方。但《郑语》又说:“申、缯、西戎方强……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宁矣。”韦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又与鄫不一,似在西方。山东临朐出土的《般殷鼎》铭文:“上曾大子般殷”,而传世的铜器《曾侯簠》铭文:“曾侯乍叔姬邛賸器”,还应有姬姓的曾。1977年湖北随县考古发现大量战国时代的曾国遗物,后又在湖北京山发掘出曾侯墓,因文献和考古资料不一,至今学术界对鄫、缯、曾是否一国,究竟居何地,看法很不一致,这儿暂依《春秋》、《左传》、《史记》及其注之说。

9.《尚书·序》作“肃慎来贺”,看来“息慎”即“肃慎”。

10.《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不复。”唐兰据《唯叔鼎》、《作册睘卣》等昭王时铜器铭文研究,证明《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十九年两次南征荆楚是可信的。据金铭,第一次南征曾取得胜利;第二次丧师殒命,故无人铸器纪念(《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左传》昭公四年:“穆有涂山之会。”伪本《竹书纪年》:“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师,东至九江,驾黿、以为梁也。”似不可信。《史记·秦本纪》、《后汉书·东夷传》记述穆王征徐偃王之说,崔述《丰镐考信录》卷六考证其伪。但从1975年扶风庄白西周墓出土的伯铸器和传世的伯诸器,以及《班簋》、《竞卣》、《甗》、《鼎》、《卣》、《臤尊》等铜器铭文,可以证明穆王东征“淮夷”、“徐戎”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

12.《史记》索隐:“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时王室衰,始作诗也。’”

13.《史记·秦本纪》:孝王“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www.xing528.com)

14.《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索隐》引《汲冢纪年》则云:“共伯和干王位。”《正义》引韦昭云:“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共和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诸侯释位,以间王政。”似依《正义》、《左传》之说较恰当。

15.西周灭亡史事基本依《史记·周本纪》。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洛阳)。”孔疏引《古本竹书纪年》:“先是,申侯、鲁侯(当作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晋文侯)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为文侯)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通鉴外纪》卷三引《古本竹书纪年》:“幽王死,申侯、鲁侯(当为曾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余为晋文侯所杀,是为携王。”《古本竹书纪年》有关周二王并立应有其事,现并叙于此。

16.《汉书·地理志上》郑县注:应劭曰:“宣王母弟友所封也。其子与平王东迁,更称新郑。”臣瓒曰:“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也。”师古曰:“《春秋外传》云:‘幽王既败,郑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故左氏传云:‘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又郑庄公云:‘我先君新邑于此’,盖道新郑也。穆王以下无都西郑之事,瓒说非也。”可见郑东迁都新郑,应是郑武公,非桓公,但灭郐、虢时间可依瓒说。新郑县注内容同。

17.《左传》隐公及杜预谓庄公系“寤寐”而生,林尧叟注:“杜氏谓寤寐而庄公已生,非也。如此当喜,何得复惊而恶之。《史记》云寤生之难,是也。此当为难生,故武姜困而后寤,武姜因寤而惊,以其事名庄公。”文依《史记》和林说。

18.《左传》庄公二十年:“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乐及遍舞有二义:一为六代之舞;一为诸侯及大夫遍舞。此用前义。

19.《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这事和《史记·卫康叔世家》略有不同,此为合两书内容而成。

20.《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左传》庄公八年载:“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九年载:“春雍廪杀无知。”杜预注:“雍廪,齐大夫。”此据合两书所载。

21.齐桓公即位的经过《史记·齐世家》较详,《左传》较简,这里依《史记》。

22.《史记·楚世家》载:熊通三十七年(前704年)“乃自立为武王”。

23.《史记·楚世家》:“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2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5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雅典人比美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一步,相邻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VOIK)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06页)摩尔根古代社会》中也说:“在民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要等到同一个政府所联合的各部落已经合并为一体,就像阿堤卡的雅典人四个部落的合并,斯巴达的多利安人三个部落的合并,罗马拉丁人和萨宾人三个部落的合并那样,才有民族的兴起。”(《古代社会》上册,第102页)

25.《史记·秦本纪》:“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正义》:“古史考云:‘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得救乱而独长驱日行千里乎?’并言此言非实。按年表穆王元年去楚文王元年三百一十八年矣。”《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大破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后汉书·东夷传》:“徐夷僭号,乃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洪、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而兵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以上述史料看,穆王征徐偃王应有其事,但楚文王灭徐不可信。

26.见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山戎考》。

27.见顾颉刚:《史林杂识·瓜州与九州》。

28.见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