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瓷和玻璃手工业的发展-春秋史

陶瓷和玻璃手工业的发展-春秋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时代的陶瓷手工业生产比西周有所发展,尤其是东南吴、越地区发展较迅速。吴、越地区的陶瓷手工业是春秋时代陶瓷业的一大特色。在今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北部的吴、越遗址,普遍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究竟春秋时是否已有玻璃制造手工业?尚有待今后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

陶瓷和玻璃手工业的发展-春秋史

春秋时代的陶瓷手工业生产比西周有所发展,尤其是东南吴、越地区发展较迅速。

在今河南洛阳、山西侯马、河南新郑、河南上蔡、山东曲阜、河北易县、浙江绍兴萧山等地,都发现了春秋战国时的陶器手工作坊遗址。山西侯马发现的烧陶作坊遗址,在半平方公里内窑群密集,最密处77平方米范围内就有六座窑,有的几乎互相连在一起,说明当时已大规模地进行陶器生产。窑室有圆筒形和椭圆筒形两种。11号窑室呈椭圆形,直径1.6—2米,残高1.35米,底径1米,火门朝西,门内有圜台,两边有立柱。有的窑后壁保存有烟囱。牛村古城的窑群,在窑中发现了炉条,以炉条代替窑箅,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侯马窑室的改进,反映了春秋时窑的结构比西周有了进步36

春秋时的陶器,多数地区仍以夹砂灰陶与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与棕色陶较少,还有少量的灰皮陶和黑皮陶。陶器制作一般均是轮制,只有大型的厚胎陶器仍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装饰以粗绳纹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暗纹。陶器品种有鬲、釜、盘、罐、壶、盂、豆、钵等十余种,比西周少。陶器以平底器和袋足器为多,并有一些圈足器或喇叭形座。春秋时的墓葬陶器除少数为实用陶器外,多为明器,有的仿日用器皿,更多的是仿青铜礼器,品种有鼎、匜、罍、簋、盆、盘等,多为素面,也饰印一些弦纹、圆圈纹,还有彩绘的。在春秋的建筑上已广泛应用陶质材料,有陶水管、瓦、瓦当、筒瓦,并出现了砖,在山西侯马春秋遗址出土了已发现的最早的长方形和方形的砖。这时的筒瓦、板瓦、瓦当形制比西周略小,胎壁稍薄。瓦当多为素面,也有饰篮纹的。筒瓦上端增加子口,在下端背处留有小孔,以便前后套接,不易脱落,这比西周有了进步37。

吴、越地区的陶瓷手工业是春秋时代陶瓷业的一大特色。在今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北部的吴、越遗址,普遍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是质地坚硬、扣之有磬声的夹砂陶器,器表纹饰大多为几何形图案,如水波、折尺、篮条、方格、叶脉、席纹等,颜色以呈紫黑色者为多,灰色和泛红色较少,这是含铁量不同所致。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要高,约在800—1100℃。原始青瓷是以瓷土作胎,经1200℃高温烧成,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胎质坚硬,扣之有金属声,器表施有高温釉,呈青、青黄和褐色,已具有一般瓷器的特点,但不完善,是成熟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自二里头文化开始出现,商周时逐渐增多,至春秋时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有大量出土,并在该地区发现了许多原始青瓷的窑址,其中尤以浙江绍兴、萧山、诸暨等一带最为密集。绍兴富盛乡和萧山进化乡共发现窑址二十多处。富盛乡竹园窑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40米,遗址保存着五层窑床,是在原窑基础上反复重修叠成,为呈东西向的龙窑。除越都周围外,在浙江北部德清也发现了四十多处原始瓷窑址,时间包括整个春秋时代,说明越国其他地区也存在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原始瓷生产工场,同时从窑内的安排和器物演变的情况推测,春秋早期瓷窑已创造了套装叠烧工艺。

江苏武进淹城出土印纹陶器(www.xing528.com)

由于吴、越地区原始瓷业的发达,统治者往往以大量的原始瓷随葬,如江苏句容马粟发现的10座春秋中晚期墓葬,原始瓷占随葬品总数的26.5%。

春秋时的原始瓷器有簋、鼎、罐、尊、碗、盂、于、钟等,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仿青铜器的明器。如浙江镇海出土的原始青瓷钟,高33.8厘米,结构和春秋时的青铜钟一样38。原始瓷的纹饰有锥刺纹、圆圈纹、水波纹、弦纹、篮纹等。瓷色在春秋战国之际呈灰白色或土黄色,胎质细腻。春秋中期以后,器形规整、器壁均匀,推测可能已由原来的泥条盘筑法变为拉坯成型,由于成形方法不同,一般不再用陶拍印花纹,所以多数器物的表面已无纹饰。

关于原始瓷的原产地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中原地区的原始瓷在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器物与南方有较大差别,应为中原本地所生产;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原始瓷和印纹陶的联系,以及器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推测中原的原始瓷可能由南方传入,吴、越地区可能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39

玻璃制造和陶瓷制造同属硅酸盐工艺。我国的玻璃制造究竟起于何时?目前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西周,如陕西宝鸡伯墓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珠管,经化验分析为早期的玻璃制品40。另一说认为我国最早的自造玻璃应是战国时的铅钡玻璃41。先后出土了多件春秋时代的玻璃制品,其中有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玻璃珠42;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镶嵌的三块玻璃块43;湖北江陵望山楚国墓出土的越王句践剑格上镶嵌的蓝色玻璃块44;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墓出土的一枚料珠和六件琉璃管45。经分析鉴定,侯古堆玻璃珠系钠钙玻璃,辉县玻璃块为钙玻璃,江陵玻璃块为钾钙玻璃,这也许可以说明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但有的学者认为这几件玻璃制品与后来战国时普遍出土的铅玻璃品种不同,却与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钠钙玻璃同属一个系列,很可能春秋时代的玻璃是从国外输入的46。究竟春秋时是否已有玻璃制造手工业?尚有待今后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