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潞水炎族的起源与迁徙

潞水炎族的起源与迁徙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罗泌断言,潞水是“炎帝支子”的“初封”之地, “诸露之始有在于此”。神农炎帝虽然没有安葬在潞水,但居住在这里的炎族路人一直奉神农炎帝之祀。潞水炎族中的一支,于商周间北徙,自称“赤狄”。这段话的大意是,初封茶陵潞水的炎族于商周时期北徙,至上党之郊,繁衍为黄河北东“冀州之路”。

潞水炎族的起源与迁徙

炎族路人的一支,来到路原以北百余里的一块盆地。他们将境内的溪流称作“潞(路)水”,称潞水之源为“露水山” (即神农炎帝最初的卜葬地)。潞水南行二十里合茶水,又西行三十里入洣水。

随神农炎帝巡视南方的柱去世后,人们将他安葬在潞水之北的高山之巅(后世称太子坟)。

柱“能治百谷百蔬,与民并耕而食”〔6]。南方多雨,柱就地取材,以棕片、箬叶、竹片制为蓑、笠,以解先民雨天劳作之苦,因而名播南土,五帝以来奉其为“稷” (农神) 。 《衡湘稽古》云:“衡湘之间,其民至今犹念柱。凡一境数里,共奉一柱(树),以春祈秋报焉。谓‘树’者‘柱’也。又所在有神农祠。 ”方言“树”、 “柱”同音(读“区”) ,奉“树”即奉“柱”。

数百年后,黄帝“代神农氏”王天下。以天下大定,符瑞并臻,乃登封泰山,禅亭亭山,又禅于几几山,勒功于乔岳,作下畤祭炎帝。

黄帝“披山通道”,巡视四方。 “南至于江,登熊、湘”之山。他手搭凉棚,遥望茫茫南天,垂念远祖少典氏一脉,乃“封炎帝支子于路”〔7],以奉祀先祖之茔。

所谓“支子”,即“柱”。

柱为炎帝妃尊卢氏所生,故称“支子”。 《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支子者,庶子也。 ”黄帝所封是柱。奉“先祖之茔”即奉神农炎帝之墓。

清《酃县志·炎陵》载:“茶陵睦乡有潞水兆(墓) ,相传炎帝先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 ”《路史·国名记》 :“神农之垗(墓)在于茶陵。而潞水之乡,潞水之山若。诸露之名遍于茶陵、攸邑、潭、衡之境,益以是知诸露之始有在于此。 ”又云:“茶陵露水乡有露水山。予访炎陵,稽其始封,字亦作‘潞’。 ”《路史·后纪》注:“路,亦作潞。 ”“露水山,高与衡山等。初封盖在此。”(www.xing528.com)

其实,炎族路人已在潞水一带生活数百年了。故罗泌断言,潞水是“炎帝支子”的“初封”之地, “诸露之始有在于此”。

神农炎帝虽然没有安葬在潞水,但居住在这里的炎族路人一直奉神农炎帝之祀。每年的岁末蜡日,潞水先民便跋山涉水来到路原(鹿原)祭飨先祖。今潞水镇尚存碣石(原潞水)、大元、农元(源)、妹(牧)源、元视、王江、桑官、田土、神堂湾、神背、社前、大台以及药塘、神农泉、天子坑、太子墓、神农殿、土王庙等充满“农”味和“神”气的地(村)名与遗迹。而岁末谒陵祭祖的习俗,则沿袭数千年,至今不怠。

潞水炎族中的一支,于商周间北徙,自称“赤狄”。 “赤狄”者,奉南方“赤帝”也。

他们去了哪里?

《路史·国名记》说, “是后繁于河之北东”。 “潞氏、甲氏,盖亦先王之世渐流于狄而非狄”,故称“赤狄别种”。有赤狄潞氏、甲氏、留吁等。 “殷周之代衍出幽冀上党之郊”, “幽之潞县亦有潞水,知后代之承袭,犹殷商楚郢所至以为名也”〔8]。这段话的大意是,初封茶陵潞水的炎族于商周时期北徙,至上党之郊,繁衍黄河北东“冀州之路”。他们沿袭原居地名称,仍称“潞”。就像殷商时居于“楚丘”的楚国,南迁建都于“郢”,仍袭初名,称“楚”或“郢楚”。北迁的潞氏其所以称作“赤狄别种”,即有别于阪泉之战后,留居北方的榆罔部族,所谓“夷狄”。

春秋初,赤狄潞氏“夺黎氏地”建立子爵小国“潞子国”,国君路子婴儿娶了晋景公之姊。景公六年(公元前594),晋以“不祀”、 “夺黎氏地”等五项罪名灭潞子国。 《春秋公羊传》载: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赤狄潞氏“离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国。晋师伐之,中国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说赤狄潞氏是北迁的“外来户”,既不能善待同族(黎国,炎帝族) ,又未能融入姬周(中国),所以晋国征伐时,无人援救而亡。宣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姜路之余,晋皆灭之。后有潞氏、路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9],为中原地区姓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