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蛮与炎族——神农炎帝文化影响和迁徙

南蛮与炎族——神农炎帝文化影响和迁徙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蛮族团的成分比较复杂,他们很早就活动在黄河流域,是西羌炎帝、黄帝族系与东夷太昊、少昊族系的成员,后来向四方迁徙,被称为东蛮、南蛮、西蛮、北蛮。古越族是南蛮中的土著氏族。据《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炎帝明在南巡五岭时,与婺仙女生禄续,封泾阳王,治南方,国号赤鬼。属于华夏集团的祝融部族迁入南方之后,成为南方集团的共主,后称蛮。

南蛮与炎族——神农炎帝文化影响和迁徙

古代称南方为“蛮”。蛮人是古代具有高度文明的优秀族团之一。从考古发现可知,他们最早发明水稻和养蚕抽丝。

南蛮族团的成分比较复杂,他们很早就活动在黄河流域,是西羌炎帝黄帝族系与东夷太昊、少昊族系的成员,后来向四方迁徙,被称为东蛮、南蛮、西蛮、北蛮。与炎帝及其后裔有关系的有苗蛮(三苗)、古越族。 《尚书·吕刑》卷十九孔颖达疏引韦昭:“三苗,炎帝之后”。

苗蛮是南蛮族团中的主要部族之一,主要活动范围在江汉地区。《战国策·魏策一》载: (吴起云:)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古越族是南蛮中的土著氏族。分布地域相当大,今福建、浙江、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以及江苏、安徽和湖北的南部都是古越(后称百越)人的分布地。后来大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成为生活在南方的少数民族。

传说,神农氏三世孙帝明之子禄续是百越族的先祖。据《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炎帝明在南巡五岭时,与婺仙女生禄续,封泾阳王,治南方,国号赤鬼。禄续“能行水府”,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貉龙君, “代治其国”。貉龙君生雄王,雄王为越南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雄王娶瓯姬为妻,生有百卵,百卵化成百男。貉龙带50个儿子住在水府,瓯姬与50个儿子住于陆地,推举力强的长者为主,号称雄王,国号文郎。百男成为百粤,炎帝因之又成为百粤的始祖。

属于华夏集团的祝融部族迁入南方之后,成为南方集团的共主,后称蛮。共工的子孙徙入江南后,亦称蛮。

总之,炎帝与“四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族团,到中华民族一体多源格局的形成,期间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十分悠久,过程和情况相当复杂。四夷除了向四方迁徙、相互间迁徙和融合,而且还不断向中原迁徙,与华夏族相融合。在这个不断的你来我往的交流和融合中,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和凝聚力的象征,则一直处在源头和主体的地位,始终得到尊崇和缅怀。因此,人们自称“炎黄子孙”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 《史记·孟子旬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神农修火之利,故为炎帝;炎为火,又为火帝;火为赤,亦为赤帝,又为赫胥氏,赤县,即赤帝之县。神为神农,神农犹神农之州。以赤县神州名中国,知中国古代为神农旧壤。黄帝一族,非其土著矣。”

〔2] 《帝王世纪》 : “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3] 姓氏寻源·公孙氏》引《路史》云: “神农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九传至启昆,北迁于熊。妻附宝产子于轩辕之丘,号曰轩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娶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4] 《孝经·援神契》 : “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隆颡,日角龙颜”。

〔5] 《龙鱼河图》 : “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述异记》:“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6] 《逸周书·尝麦》:“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空桑:指今鲁西豫东地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包括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兖州等地) 。 《帝王世纪》 : “空桑为陈留”。

〔7] 《中国史稿》·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 “共工氏所以被传说成一个神话人物,主要是因为他同东夷族的蚩尤打过一场著名的战争。”

〔8] 《路史·蚩尤传》 : “蚩尤⋯⋯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

〔9] 《史记·五帝本纪》 。

〔10] 《广博物志》引《玄女法》 “蚩尤变幻多方,征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逸周书·尝麦》:“三年城不下”。 《太平御览》“九战九不胜。”

〔11] 《黄帝内传》 : “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夔牛: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 《山海经·中山经》 :“(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 《帝王世纪》 :“黄帝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能走,出入水中则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以其皮为鼓,闻五百里。”

〔12] 《太白阴经·遁甲总序》 。

〔13] 《史记·五帝本纪》 ; 《列子·黄帝篇》 。

〔14] 《史记·五帝本纪》 。

〔15] 《中国史稿》 (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

〔16] 《逸周书·史记解第六十一》 :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专事强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榆州氏伐之,君孤而无使,曲集以亡。”说榆州氏灭曲集,与《博物志》之说相反。

〔17] 《管子·地数》 : “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为一家,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五谷,吾谨逃其蚤牙,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陶:陶冶、教化。蚤牙:即爪牙,指猛兽侵害。

〔18]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三章“炎黄二族之合”。

〔19] 《路史·后纪》 。(www.xing528.com)

〔20]晋王嘉《拾遗记·高辛》 : “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邹屠之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在“浊鹿”(涿鹿)。有北之乡:泛指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

〔21] 《逸周书·尝麦》 。

〔22] 《龙鱼河图》 。

〔23] 《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一篇第三章炎黄二族之合。

〔24] 《拾遗记卷一·高辛》 :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 ”

〔25] 《炎黄氏族文化考》炎黄二族之合。

〔26] 《史记·五帝本纪》 。

〔27] 《史记·五帝本纪》 。

〔28] 《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三章炎黄二族之合。

〔29] 《中国史稿》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

〔30]蒙文通《古史甄微》上古文化。

〔31]同上。

〔32] 《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二章炎黄二族之分。

〔33] 《中国史稿》第三章第三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

〔3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 。

〔35]参见《炎帝志》第五章第一节炎帝与华夏族。

〔36] 《宋书·礼志》 。

〔37]参见《炎帝志》第五章第一节炎帝与华夏族。

〔38]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

〔39]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40]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 。

〔41] 《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二章炎黄二族之分。

〔42]费孝通等《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43] 《史记·五帝本纪》 。

〔44]参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东夷溯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