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专业教学机构的建立与设置

跨专业教学机构的建立与设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跨专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设置人为约定的因素。这种跨专业院校不能按传统的学科设立院、系,而要按学科的交叉设置学部、学科群,在此基础上设置的专业、课程均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在这样的院系中,专业的设立可根据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永远保持跨专业前沿的不懈探索态势。

跨专业教学机构的建立与设置

为了跨专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设置人为约定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可直接建立跨专业的大学、院系(中心);微观教学环节上,可在学校内设置跨专业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跨专业知识的传授,在科研活动和毕业实习(设计)中加强有关跨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等。

(一)建立跨专业的院系

为了整体推进跨专业教育,探索大学教育的根本变革,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跨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作为现实的办学追求,创办有别于现有学校的新型跨专业院校。这种跨专业院校不能按传统的学科设立院、系,而要按学科的交叉设置学部、学科群,在此基础上设置的专业、课程均具有学科的交叉性。这种新型院校所拥有的学科,不仅具有多样性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彼此融合,具有杂交优势,切合社会的需求。因而,跨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自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必然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抢手货”。

建立整体性的跨专业院校不但需要远见卓识与气魄,甚至还是国家意志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集中体现,不是所有办教育者都能办得到的。退而求其次,不妨在有条件的大学内创办一个跨专业学院或学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以孕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为主要目的。它与大学内现有的院系不同,其伸缩性大,覆盖面广,凡其他院系不可包容的学科均可接纳。对这样的院系必须实行动态管理,试办的学科一旦成熟且显示出美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就可以从中分离出来,独立成新的院系,从而使之成为大学内新学科生长的“孵化器”。在这样的院系中,专业的设立可根据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永远保持跨专业前沿的不懈探索态势。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设立这样的跨专业院系,不仅能够树立去旧立新的教学改革试验窗口,还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激活效应”,激活全校的办学资源,使学校迈上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二)设置跨专业的课程

跨专业培养人才,仅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大好局面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犹如绘制了图纸、购置了砖瓦并不等于建好一座大厦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精心细致的具体建造工作要做。这些“精心细致的具体建造工作”中,首先就是设置合理的专业,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

教育理论表明,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简言之,专业就是课程的组合。借助大学中多学科并存的优势,使跨专业培养人才在专业构成和课程设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课堂教育和其他教学活动的影响,切实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在专业构成和课程设置上体现跨专业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呢?显而易见,最直接明了的办法就是设置跨专业的课程。所谓跨专业的课程,是指其专业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就是学际学科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就是计算机科学与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主要涉及电子手段在商务活动中应用的问题。这一专业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由计算机科学和商学两大类课程构成。我们知道,设置专业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一定的成熟的学科作支撑,并且校内须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跨专业课程的设置除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外,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成熟的学科为依托是其关键所在。

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仅仅单个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是不够的,相互之间必须存在亲和力,能够彼此融合,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设置跨专业存在一定的理论上的、现实上的难点,弄不好,就会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理论知识的简单“拼盘”,合而不融,你中无我,我中无你,导致培养的人才大打折扣,甚至中看不中用。

一门课程要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全部理论知识,这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反映学科间契合点的知识含量。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开设的科学与经济学课程,就是自然科学、经济学两大学科融合的结晶,它不局限于阐释自然科学、经济学各自的理论体系,而是着重于论述两大学科内在的必然联系,着重论述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经济观点以及经济活动中折射出怎样的科学理论等。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开设跨专业课程一般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领域,如环境、生态、营养、生命、计算机科学等。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发展新兴学科,而是为新型人才提供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并且,跨专业课程多以“课程群”的形式出现,这样就会加大其知识容量,对涉及多学科的关键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学校设置的跨专业课程一般由多学科的教授共同讲授,解决好学科间的衔接问题和弄清楚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是课程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教法与成绩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亦非常重要。

显然,在一所大学内,跨专业课程的开设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开设跨专业课程不仅仅是校园内教学资源的简单整合,而是根本性的教育变革。同时,学校内专业的设置在有些国家尤其是在我国一直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存在一定的限制。另外,要办好跨学科的专业,开设出高质量的跨专业课程,必须有一支素质高、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作保障,这一问题又并非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解决好的,不下苦功和不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往往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际效果。最后,我们不提倡也不应让所有的学校、所有的院系都开办跨专业、开设跨专业课程,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应是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一般院校要把握好自身的专业定位,不可盲目跟风,把其当作“绣花枕头”对待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即使一流的高等院校,对跨专业或课程的设置也应把握好一个“度”字,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确定一个适当、科学的比例,这才是务实、科学的办学态度和理性的办学行为。

(三)教学环节中注重跨专业知识的传授及相关训练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的活动,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设计)以及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基本环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任。如何在非跨专业或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达到向学生传授跨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跨专业的意识,具备处理跨专业问题的基本技能,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现实的任务。

1.跨专业的基本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与大纲中得到体现(www.xing528.com)

教学计划与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蓝图。教学计划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特定专业的性质和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而对专业所含课程的设置、顺序、时数等所作的规定。教学大纲则是依照教学计划的基本精神而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的规定。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适当要求学生跨院系选修一定比例的课程,在专业的课程构成上体现出跨专业性,努力做到人文向科学渗透,科学与人文融合,理与工、理与医相互结合,并在课程安排的顺序、时数上使之具体化。这一工作的关键,在于吃透学校的办学定位,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建立校内资源共享的良性机制。因此,专业就是课程的组合,亦即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组成要素的有机构成,只有制订出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办专业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等一揽子设想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顺利地付诸实施。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跨专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意识,使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跨专业性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大纲因具有单门课程的特殊性,在跨专业的要求上就不宜太细化,以免牵强附会。每门课程均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教师于授课过程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贯彻跨专业的意识,并有意加以引导,就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时下小学数学课改中,个别教育者为要求数学走向生活现实而使生活现象掩盖数学问题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数学课毕竟还是数学课,而非语文课或者生活常识课,本末不可倒置。

2.课堂教学中注重跨专业知识的传授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一个人在大学的成长,往往得益于名师的指导与教诲,而名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课堂上。人们之所以呼吁名师上讲台,尤其是由名师开讲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奠基作用的基础课程,就是由于这个浅显的道理。故此,学校在跨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多学科性的,只要注意配备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和意识的得力师资,就比较容易达到传授多学科性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如果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缺乏跨专业背景知识和意识,则跨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

单一性专业的课程,要么属于人文社会范畴,要么属于科学范畴。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向学生传授多学科知识的基本意识,只就课程本身展开教学,这与跨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是不相符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呢?如前所述,首先教学的取向不能本末倒置。舍弃课程的主体内容而刻意追求传授跨专业的知识,光搞一些花架子是不足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意引导,找准时机,自然展开,寓跨专业知识于课程主体内容之中。譬如,物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阐明许许多多哲学思辨的东西,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就是一部实用的哲学百科全书,把物理学的辩证唯物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人生旅途中就是一种思维的升华,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哲理性必然会使学生变得更为耳聪目明。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主辅搭配的办法,在属于人文社科范畴的课程中补充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内容,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课程中融进与人文社科相关的知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强调将人文社科理论知识融入自然科学类课程,像外科学课程应该渗透美学知识、美容就是外科医师对人体外观的进一步美化以及手术缝合也要体现美学创想等,而忽视将自然科学理论知识融入人文社科类课程。其实,后者在人才培养中更显重要,两者不可偏废。徐迟如果不具备一定质和量的数学知识,就难以把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一事描写得那么活灵活现,人们就难以一睹“数学文学”的美景

3.在科研活动和毕业实习(设计)中加强跨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通过科学研究活动,造就具备跨专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国内外人才培养中比较成功的一大经验。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任何有一定意义的科研项目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具备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共同协作攻关。参与这些科研活动,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多学科知识,学会用跨专业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具有跨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将才”。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知识结构通常都具有整体相关的特性,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多了,跨专业的知识结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从而逐渐进入举一反三的境界。

(四)触类旁通的理想境界

具体到学校在校学生,他们接触到的科研活动一般有三种类型: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当前,学校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其所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往往被拒之门外,这是校园内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因而,师生在观念上必须首先有所改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并设法为其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本科生也应主动出击,努力为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尤其是重大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获得跨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的作用不是几十节课甚至几门课程所能替代的。比如,某大学有一位教授多年来一直主持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人民生活质量指标的研究”,由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加盟,协作攻关。若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这一课题,即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只做一些不太深入的琐碎工作,也会或多或少地学到一些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受到系统的跨专业科研的基础训练。

参与科技兴趣小组,对学生形成跨专业意识也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兴趣选定的科研项目,经常会得到学校的资助和教师的指导,不但可使学生得到相关科研的基本训练,而且有的还会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某大学化学系的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曾把“校内河塘污染的治理”选为攻关项目,参与的学生知道光靠化学知识是难以奏效的,于是他们又涉猎了环境学、水文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大量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治污方案的设计,经过反复论证、多次实验,终于达到了项目的研究目的。结果,这几位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十分抢手,科研经历、多学科知识背景使之如虎添翼,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

毕业实习(设计)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对工科学生来说,毕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其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而且能使之掌握工程设计与实践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工程意识,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借助毕业实习(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把跨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既是现代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工作对毕业实习(设计)教学环节提出的更高标准。在毕业实习(设计)环节中注重学生多学科的相关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跨专业进行毕业设计,不仅难度大,费时费力,而且可操作性差,存在一定的教学风险。教师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对教学事业的挚爱,是不会甘冒风险、自找麻烦的。同时,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但要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既缺乏应有的勇气,也不知如何下手,更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二要根据专业特点精心选题。显然,并不是所有论题都适合开展跨学科设计或研究的,所选论题必须与多学科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例如,某院校教师为计算机应用科学、材料学专业的学生选定了“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专家系统”作为其共同的毕业设计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计算机应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工程应用为目标;而材料科学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生产及加工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势在必行;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产品失效进行分析、判断、反馈,从而推动材料的改进和更新,最终使材料科学的研究手段得以更新和发展;由一个论题使学生掌握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悟到跨学科的精髓与快乐,这充分显现出师者的高明和智慧。三要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跨学科设计要落到实处,还必须进行精心组织安排,哪些专业的学生需做哪些工作,需要运用、补充什么知识内容等,都必须统筹安排,不可疏漏。教师唯有大处着眼、小处放手,方能指挥若定、直达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