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太后推行鲜卑改革,实现国家强有力的手段

文明太后推行鲜卑改革,实现国家强有力的手段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女人非常有手腕,推行改革,剪除异己,这时候大权实际上落在了文明太后的手中。在这样的内外要求之下必定要改革,就是经济上的改革。原先鲜卑的姓不要了,拓跋改姓为元,所以国姓就是元姓。步六孤改成陆姓,丘穆棱改成穆,后世这些汉姓相当一部分都是鲜卑贵族,这是国家强有力的手段。这样改革激化了阶级矛盾。

文明太后推行鲜卑改革,实现国家强有力的手段

有一句话叫做“南朝北朝是对头”,矛盾非常大。史书上,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好些绘画上也是这样,他们头上有辫子,还剃发,称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也不是什么好称呼。他们对骂,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正统。

说到少数民族政权汉化,肯定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次改革对于历史发展影响太大了,中学都讲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有一个强势的奶奶,就是文明太后冯氏。按照北魏的制度,如果你的儿子被选成太子,当妈的就要倒霉,要赐自尽,怕他母亲会干涉皇帝的权力(仿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之事)。文明太后冯氏其实是孝文帝的奶奶,是孝文帝爸爸献文帝的母亲,但不是生身母亲,生身母亲李氏已经赐自尽,这下的话她就辅佐献文帝成人。[1]

《北魏帝王出御图》

献文帝也够绝的,十八岁就称太上皇,让位给孝文帝拓跋宏。献文帝为什么让位?文明皇后和他有矛盾,把这儿子扒拉到一边儿,到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公元476年,据说就是用毒药毒死了献文皇帝。[2]于是小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在他奶奶的辅佑下君临天下。这个女人非常有手腕,推行改革,剪除异己,这时候大权实际上落在了文明太后的手中。

经历了大战乱,北魏一统天下之后,许多土地成为无主荒地,经济发展水平就比较低。当时坞堡林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武陵人就是进到坞堡之中。这种群落朝廷干预不了,大量的人口躲在坞堡之中,不交税、不服徭役,国家的正常财政运转产生了很大问题,所以必须要改。

而另外一方面,鲜卑制度和汉民族相比,水准很低,一定要见贤思齐。越是落后的民族越想改革,其落后性使其改革需求非常迫切。而北方又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在威胁着它,那就是柔然。柔然一度对它称臣过,甚至还帮他灭了胡夏,也就是赫连勃勃、赫连定那个朝廷。但是柔然还跃跃欲试,北魏在长城一带布置了防线,史称叫做六镇。六镇就是他们镇守边庭的中坚力量。

在这样的内外要求之下必定要改革,就是经济上的改革。推行均田,无主荒地给老百姓种,老百姓服徭役纳赋税,其实这跟商鞅变法开阡陌、授田给农民是很相似的,因为魏晋历史出现了反弹。服了徭役得纳赋税,就有了租调制,用三长取代了宗主督护,文明太后极力支持。[3]

这时候古都从平城迁到天下中心的洛阳,得中原者得天下,有云冈石窟,也有龙门石窟。孝文帝骗这些贵族,说要打南方,结果到洛阳那谁也不想走了,那干脆咱们就待在洛阳吧,慢慢经营。[4]这个故事大家也都知道。

除此以外强行地推行汉化,不推行汉化就受到很严重的处罚,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用汉人制度。原先鲜卑的姓不要了,拓跋改姓为元,所以国姓就是元姓。步六孤改成陆姓,丘穆棱改成穆,后世这些汉姓相当一部分都是鲜卑贵族,这是国家强有力的手段。

这次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是经济的基础,它为后来隋朝统一提供了经济条件,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然后北齐、北周代之,之后隋统一,它的一系列成果就被隋所沿用,尤其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这种制度成为一统天下的后盾。除此以外,改革还加速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

但问题也留了下来。它汉化,好的坏的都学。可是汉族政权文化制度也有它的问题。汉族有门阀制度,北方五姓,崔、卢、李、郑、王。这五姓可不得了,这都是大贵族。在加速汉化的同时北魏统治者也形成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其实并不是先进的制度。这样改革激化了阶级矛盾。我待在中土洛阳,我就是高贵的人。原先镇守边庭的六镇呢?处境非常悲惨。六镇鲜卑人越发贫困,而服役的贫困汉人和他们纠合在一起,就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后来在隋唐社会活跃的人,按陈寅恪先生思路往前追溯的话,能找到六镇这里。

北朝如此,南朝也如此,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严重。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一则,说宋朝宗室都被屠戮。我们曾经讲过宋明帝刘彧的诏书是无耻谰言。刘彧的继任者刘昱,就是后废帝。刘昱的癖好是杀人,他和地痞一样成天拎着凶器在街市上晃悠,瞅谁不高兴就杀掉谁。而且他搞宵禁,谁要躲不及就是死,时人说他罪逾桀纣。[5]

南朝齐太祖萧道成像(www.xing528.com)

但是他也惹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字叫做萧道成。萧道成掌握兵权。他指着萧道成的肚子,大肚子好玩嘿,拿当靶子好不好。于是手下人拦着,你千万别射,这射就死了,您可以用别的箭,千万别用真箭。他用替代品射中萧道成的肚脐,射完之后夸耀,你们看我棒吧。[6]萧道成搞了政变,弄死刘昱,推上一个傀儡叫做刘准。没过多久,这个萧道成又叫他让位,刘准可吓坏了,问萧道成的人你是不是杀了我?回答说,我不杀你,你就看你们怎么取代司马氏政权的,我就怎么取代你们。[7]农民起义领袖王始临死的时候说过“自古岂有不亡之国”,这就是现世报。

刘宋持续了六十年。479年萧道成逼着刘准让位,史称叫萧齐。而这萧齐也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萧道成之后七代皇帝中,三代皇帝是暴君,比刘宋有过之无不及。其中的郁林王萧昭业跟他的庶母霍氏通奸,而且还咒他爷爷齐武帝和他爸爸太子萧长懋死,他爸爸真死了,于是他重赏姓杨的一个女巫;他爷爷病危时写一个大喜字和三十六个小喜字。[8]郁林王一上台,国库就让他给挥霍完了,这时候他叔父萧鸾取代了他,历史上称之为齐明帝。齐明帝也杀人不眨眼,但是他还掉眼泪,据说他诛杀人前肯定号啕大哭,手下人就知道了,鳄鱼掉眼泪了,第二天就腥风血雨。[9]而且他杀了异己,大都是姓萧的,杀完之后才让他的心腹打报告,这时候他居然还给驳回去。手下人说,不杀不行,最后屡次打报告,最后才批,[10]就这样的一个极其虚伪的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记齐高、武子孙是齐明帝一人所杀,其惨毒自古未有。刘宋和萧齐统治者都不怎么样。

[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安皇帝庚义熙五年:“魏故事,凡立嗣子辄先杀其母,乃赐嗣母刘贵人死。(拓跋)珪召嗣谕之曰:‘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以防母后豫政,外家为乱也。汝当继统,吾故远迹古人,为国家长久之计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三年:“二月,丁巳,魏主立子弘为皇太子,先使其母李贵人条记所付讬兄弟,然后依故事赐死。”

[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苍梧王下元徽四年:“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四年:“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李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鼎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游行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而临之。’帝曰:‘朕将巡省州郡,至邺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冬,十月,戊寅朔,魏主如金墉城,征穆亮,使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尔经营洛都。”

[5]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顺皇帝昇明元年:“(帝)常着小袴衫,营署巷陌,无不贯穿;或夜宿客舍,或昼卧道傍,排突厮养,与之交易,或遭慢辱,悦而受之。凡诸鄙事,裁衣、作帽,过目则能;未尝吹箎,执管便韵。及京口既平,骄恣尤甚,无日不出,夕去晨返,晨出暮归。从者并执矛,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无免者。民间扰惧,商贩皆息,门户昼闭,行人殆绝。针、椎、凿、锯,不离左右。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杀,则惨然不乐;殿省忧惶,食息不保。”“勃知不免,手搏帝耳,唾骂之曰:‘汝罪逾桀、纣,屠戮无日,’遂死。”

[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顺皇帝昇明元年:“帝尝直入领军府。时盛热,萧道成昼卧裸袒。帝立道成于室内,画腹为的,自引满,将射之。道成敛版曰:‘老臣无罪。’左右王天恩曰:‘领军腹大,是佳射堋;一箭便死,后无复射;不如以骲箭(骨箭,但胡三省说骨箭也能射死人,应该不是骨箭)射之。’帝乃更以骲箭射,正中其齐(脐)。投弓大笑曰:‘此手何如!’”

[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帝收泪谓(王)敬则(萧道成派来逼宫的)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哭。”

[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侍太子疾及居丧,忧容号毁,见者呜咽;裁还私室,即欢笑酣饮。常令女巫杨氏祷祀,速求天位。及太子卒,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信。既为太孙,世祖有疾,又令杨氏祷祀。时何妃犹在西州,世祖疾稍危,太孙与何妃书,纸中央作一大喜字,而作三十六小喜字绕之。”

[9]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高宗明皇帝下永泰元年:“每与上屏人久语毕,上索香火,呜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诛。会上疾暴甚,绝而复苏,(萧)遥光遂行其策;丁未,杀河东王铉、临贺王子岳、西阳王子文、永阳王子峻、南康王子琳、衡阳王子珉、湘东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阳王昭粲、巴陵王昭秀,于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诸子皆尽矣。”

[1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高宗明皇帝下永泰元年:“(萧)铉等已死,乃使公卿奏其罪状,请诛之,下诏不许;再奏,然后许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