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元盛世:历史背景与成就

开元盛世:历史背景与成就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消息走漏,让李隆基得知,李隆基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太平公主被迫自杀。开元盛世在历史上太有名气了,三十年前有一个拍得很好的电视剧《唐明皇》,有人说起来它算是这些年影视剧中很认真的一部戏,再现了许多历史情节。开元盛世的功绩没有人敢抹杀,但是天宝以后唐玄宗也腐化堕落,进入瓶颈期。[2]这个道理没错,从公元713年到740年人们称之为开元盛世。唐长安城概况开元盛世有着它雄厚的经济基础。

开元盛世:历史背景与成就

唐睿宗李旦像

唐中宗李显被他的皇后和女儿毒死,这个事件非常恶劣,但是这母女两个人只折腾了十九天,李隆基带领一干人马冲杀进宫中,诛杀逆党,又进行了一次洗牌。武则天另外一个儿子李旦,原先是相王,这时候走上皇位,这一年是710年。

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兄弟两个人很像,母亲太强势,儿子就比较暗弱。唐睿宗李旦也不喜欢政事,而李隆基又非常精明,但是这个时候李隆基遇到了他的对头姑母太平公主。大家还记得在二十年前的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头的太平公主与史实还是有很大距离的,那个太平公主很淡泊,由于自己婚姻的不幸看透了人间事,可是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个野心家,和侄儿李隆基唱对台戏。睿宗朝七个宰相,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后来李隆基羽翼丰满,太平公主越看越不顺溜,就想废除李隆基的皇储身份,这时候她酝酿着政变。而消息走漏,让李隆基得知,李隆基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太平公主被迫自杀。[1]李旦也没法收拾,干脆让位吧,这一年是公元713年,历史进入新的一页。

开元盛世在历史上太有名气了,三十年前有一个拍得很好的电视剧《唐明皇》,有人说起来它算是这些年影视剧中很认真的一部戏,再现了许多历史情节。开元盛世的功绩没有人敢抹杀,但是天宝以后唐玄宗也腐化堕落,进入瓶颈期。王夫之《读通鉴论》论及这一点,说这让人扼腕叹息。他说唐朝比较好的时间段,有贞观、有开元,还有后边的元和(唐宪宗时间段)。但是它们都是原先不错,可是越来越不行。王夫之琢磨这是什么原因呢?按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比较孟浪,涉世不深,成人以后愈发的成熟,能够控制住局面。可是像李隆基这样前面做得非常好,到了天宝以后社会一团乱。于是王夫之感慨,治国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有各的原委。[2]

这个道理没错,从公元713年到740年人们称之为开元盛世。这个时间段经济很繁荣,社会也比较稳定,而且唐玄宗任用了一批贤能之臣。姚崇、宋璟这些人在史书上非常值得称道。天下闹了蝗灾,对农业来说是致命打击,所以许多人非常恐慌。有人说蝗是虫之中之皇,所以在“皇”左边加了一个“虫”字,你只能拜不能灭它。但是姚崇不信这一套,他得到了皇帝的许可,掀起了灭蝗运动,最后把蝗灾遏止。[3]宋璟的名声更好,王夫之非常称道他,认为他有清劲贞良的风格。有才干的人多,可是能以正直列相位的不多,王夫之非常赞许宋璟。[4]

在这样的清明环境之下,政局为之一振,而当时经济也很发达。唐长安城就是天下最大的都会,比今天西安城要大得多,而且它中间一条主干道,由明德门连接,就是朱雀大街,朱雀大街的宽度达到了一百多米,比今天北京的长安街还要宽。长安城出现一百零八坊(也有一百零九、一百一十、一百二十坊的不同记载),坊就是居民区。除了居民区还有商业区,有东西二市。咱们看李白的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按今天说叫做洋妞,那就相当于北京的三里屯一带,唐长安城的状貌在整个世界上都是仅见的。

唐长安城概况

开元盛世有着它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也有着它的问题。唐王朝贯彻的就是从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租庸调制。有了田制,有了税制,也有了兵制,兵制就是府兵制。你种了国家的地,得给国家服徭役纳赋税,而赋税徭役是按人头来计算的,还不按土地田亩来计算,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晚期都有非常剧烈的土地兼并,随着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就一定出现,于是大地主手中的田非常多,而农民便少田无田。[5]税收的基础是人丁,少田无田又怎么交税?均田制推行不下去,国家手中没有什么田了,老百姓没田也交不起税,所以税源枯竭。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不能服兵役了,所以兵源也枯竭。

唐王朝的边境并不太平。云南有南诏,消灭了它的对手,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曾经加封过皮逻阁当云南王。除了南诏之外还有强大的吐蕃,吐蕃政权与唐王朝一度和亲过,著名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故事家喻户晓。唐中宗时代还有金城公主进藏。可是这个吐蕃也跃跃欲试,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从唐初就有镇守边庭的大将,由于他们握有朝廷的符节,称为节度使,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有十节度使。王夫之总结过,除了河东节度使在山西在太原,其他的节度使全在边庭。[6]边庭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就是他们也可能会叛变,曾有人向唐玄宗提出过这个问题,可是唐玄宗不以为意,认为带兵打仗的将领不是汉人文化程度比较低,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所以他们似乎对朝廷还是很忠诚的。唐玄宗对边庭之事睁一眼闭一眼,连高力士都看不过去了。[7]然而“渔阳鼙鼓动地起”,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王朝一个转折点。如果把唐王朝分两个阶段的话,前期后期分水岭就是它。

安史之乱为什么爆发?天宝十节度使手握重兵,而朝廷内部又出了问题。唐玄宗任用奸党,原先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后来是杨国忠。姚崇死了,宋璟死了,张说罢相,唐玄宗没用对人。有人说为什么唐玄宗用这些人?有人说李林甫推崇法家思想,他编修过《唐六典》。当时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是想搞改革,但是没想到改革也没成,李林甫身死,臭名昭著。杨国忠靠着杨贵妃的裙带关系走上舞台,他没有什么能耐,但是据说朝廷将几十个官职都笼在他的身上,这个人权力欲望非常大,心黑手狠。

杨国忠和安禄山是死敌。安禄山不是汉人,是栗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这个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握兵几十万,他还给唐明皇杨贵妃撒烟幕弹,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唐明皇问他肚子里是什么?他说没有什么,只是对陛下的一颗忠心。杨国忠和安禄山死掐,抄了安禄山的家,想逼安禄山叛乱,这样就有机会收拾他。可是他没想到玩火自焚,安禄山是你能收拾得了的吗?[8]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文学作品《长恨歌》,说“渔阳鼙鼓动地起”打破了唐王朝的歌舞声色。

杨国忠像

安禄山像

安禄山的叛变给唐玄宗来了个措手不及,唐玄宗仓促应对,结果兵败山崩。唐玄宗真的没有什么戒心吗?他对整个国家的规划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外重而内轻。他并非不知道这个,也想用自己的手段、人脉去笼络边庭的各节度使,但是这种笼络是不牢固的,没有良方去束缚他们,叛乱早晚会发生。

这一场叛乱持续了八年(755年—763年),安禄山起兵势如破竹打下洛阳,提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攻到潼关。唐玄宗猝不及防,仓皇之中让哥舒翰应战。哥舒翰是懂得打仗的人,可是也得罪了杨国忠。哥舒翰的主张就是坚壁清野,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以逸待劳,早晚将叛军的补给耗尽,再避实击虚。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不过要么说得罪君子别得罪小人,杨国忠就在皇帝面前说哥舒翰贪生怕死,皇帝一怒,勒令哥舒翰迎敌。迎敌哪有好处?最后哥舒翰被俘,于是安禄山大队人马冲进长安,唐明皇只有跑向蜀中。[9]

这有十几天的时间差,好像叛军正好给唐明皇留出时间逃跑。唐明皇只能南逃,跑进蜀中,也有称“明皇幸蜀”的。然后走到马嵬坡军队哗变,将军陈玄礼等人的手下不干了,觉得杨氏兄妹都是国之罪魁,诛杀杨国忠后,逼唐明皇赐杨贵妃自尽。[10]二十年前的电视剧《唐明皇》有那一幕,杨贵妃一袭白裙飘过栈道,最后赴死,拍得非常唯美。实际上乱兵之中,不可能有那么唯美。还有人提出其他说法,认为她被搭救了,还有人说她跑到了日本,但是今天历史学家一般不信,众目睽睽,杨贵妃跑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太子李亨也够绝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称帝,这一年是756年,唐明皇见状只得把天下顺势交给他。无情最是帝王家,李亨的几个哥哥就曾经被唐玄宗弄死,是因为武惠妃在唐玄宗面前说过几个哥哥的坏话,于是原太子李瑛等人被赐自尽。所以他太子当得非常不是滋味,一朝不是皇帝,一朝就有被废黜乃至被赐死的可能。他爸爸跑到了蜀中,他可开心了,就在甘肃灵武登基。这个时候天下出现了三个皇帝:一个是唐玄宗,另外一个是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还有一个是安禄山,安禄山立国号为燕,史称伪燕。安禄山把一大批长安城中的官僚拉到了洛阳,这些人迫不得已当了伪职,其中就有大诗人王维,这是王维的一个污点。

马嵬坡之变

唐肃宗李亨也很不容易,调兵遣将,用节度使打节度使。虽然安禄山叛乱了,但是阵线不是铁板一块,朝廷得分化敌人,避实击虚。他找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个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这两位节度使为唐王朝效命。有一个人特别值得人们纪念,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当时很多人都被歌舞升平所迷惑,醉生梦死,谁也没想到天下乱了,但颜真卿早就看出安禄山有叛心,暗中备战。颜真卿抵抗的消息传到了唐明皇耳朵里头,唐明皇就非常感慨:天下一乱,一堆人背叛了我,可是这个颜真卿却在抵抗,居然有这么忠正之士,我连颜真卿是谁都不知道。[11]

颜真卿像(www.xing528.com)

张巡像

除了颜真卿之外还有一个张巡。张巡镇守的地方是睢(读作suī)阳,睢阳今天归河南商丘,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是入江淮的要道,如果这丢了的话,那叛军轻而易举就能够占据江淮,唐王朝的税收就没了。张巡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后来城还是被攻破,张巡骂贼而死,据说牙齿都已经咬碎,这是唐王朝有名的忠臣。[12]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但是叛军内部他也是矛盾重重,安禄山称帝没多久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于是唐王朝就收复洛阳。但是叛将史思明打来,叛军又重新占据洛阳,对洛阳一片血洗,然后史思明杀掉了安庆绪,内部火并。史思明也称帝,但是他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可见坑爹之事自古有之。

杀来杀去杀红了眼,唐王朝找到回纥兵。回纥后来叫回鹘。回纥当时跟唐王朝的关系很好,一度帮过唐王室打过吐蕃。吐蕃还管回纥要兵,但是没想到回纥给吐蕃背后一击,使得吐蕃分裂,让唐王朝有喘息之机。但是回纥开出条件,就是我打进洛阳之后,洛阳城归我,我爱怎么办怎么办。各个势力围绕洛阳城展开拉锯战,老百姓盼着说王师打来,没想到洛阳老百姓一看这王师来了,照样一片血海,天下已经乱到这个地步。杜甫说:“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杜甫未必明白其中缘由,如果他看到照样是一片血海的话,恐怕就没有这么欢快了。

后来等长安收复之后,唐肃宗李亨就把太上皇李隆基给请回来了,大家如果读《长恨歌》就会看到李隆基的忧郁和无奈。李隆基为了自保赐自己心爱女人杨玉环死,如今江山易主,面对宫廷苑囿,他感物伤怀。历史发生了喜剧的一幕,这个父子还曾经相认,虽然他们之间有巨大的矛盾,但是据说他们相见抱头痛哭,李隆基还承认了自己儿子的帝位(不承认也没办法),甘心居于太上皇的位置。[13]可是他住在兴庆宫,时不时接见原先的旧臣,让唐肃宗李亨非常不安,他怕有朝一日旧臣和他爸爸再发起政变把自己轰下去,就把他的旧臣尤其是身边的高力士赶走,把唐明皇迁徙到太极宫,唐明皇孤苦伶仃地死去了。历史也开了个玩笑,唐明皇死后只有十几天,唐肃宗李亨也死了。要么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父子的丧事接着。这个时候太监一干人马拥立唐代宗李豫登基。唐代宗面临着两个帝王的丧事,一个是他爸爸,一个是他爷爷,唐代宗又是宦官所拥立,自然高兴不起来。还是那句话,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唐朝的气数终衰,忧患一天比一天严重。

[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上开元元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秋,七月,魏知古吿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上乃与岐王范、薛王业、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诛之。”“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胡三省注:“《考异》曰:《新传》云,‘三日乃出’。《太上皇实录》曰:‘公主闻难作,遁入山寺,数日方出,禁锢终身,诸子皆伏诛。’今从《新》《旧》《传》,《睿宗实录》。”

[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唐玄宗一八”:“唐政之不终者凡三:贞观也,开元也,元和也。而天宝之与开元,其治乱之相差为尤悬绝。”“唐之三君,既能自克以图治于气盈血溢、识浅情浮之日矣,功已略成,效可自喜,而躁烈之客气且衰,渔色耽游之滋味已饫,乃改而逆行,若少年狂荡之为者,此又何也?于是而知修德之与立功,其分量之所至,各有涯涘,而原委相因也。”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三年:“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唐玄宗三”:“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又安。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

[5]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建中元年:“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唐玄宗一七”:“置十节度使,其九皆西北边徼也。唯河东一镇治太原,较居内地。”“若畿辅内地,河、雒、江、淮、汴、蔡、荆、楚、兖、泗、魏、邢,咸弛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旦夕之无虞,外强中枵(空虚),乱亡之势成矣。”

[7]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三载:“上尝谓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胡三省注:“高力士之言,明皇岂无所动于其心哉!祸机将发,直付之无可奈何,侥幸其身之不及见而已。”

[8]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归至范阳,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称疾不出迎,盛陈武备,然后见之。裴士淹至范阳,二十余日乃得见,无复人臣礼。杨国忠日夜求禄山反状,使京兆尹围其第。”胡三省注:《考异》曰:“《肃宗实录》:‘国忠日夜伺求禄山反状,或矫诏以兵围其宅,或令府县捕其门客李起、安岱、李方来等,皆令侍御史郑昂之阴推劾,潜槌杀之。庆宗尚郡主,又供奉在京,密报其父,禄山转惧。’”

[9]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至德元载:“会有吿崔乾右在陕,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翰奏曰:‘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郭子仪、李光弼亦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

[10]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至德元载:“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11] 《新唐书·颜真卿传》:“安禄山逆状牙孽(邪恶),真卿度必反,阳托(借口)霖雨,增陴(墙)浚隍(壕沟),料(统计)才壮,储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1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

[1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十二月,丙午,上皇至咸阳,上备法驾迎于望贤宫。上皇在宫南楼,上释黄袍,著紫袍,望楼下马,趋进,拜舞于楼下。上皇降楼,抚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上皇索黄袍,自为上著之,上伏地顿首固辞。上皇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上令开仗,纵千余人入谒上皇,曰:‘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