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燕射歌辞的用途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燕射歌辞的用途与特点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乐府诗集》所收“燕射歌辞”内容来看,“燕射”就是“燕飨”,与射礼并无干涉。“燕射歌辞”就是朝廷燕飨群臣时举行乐舞表演所唱的歌词,属于宫廷雅乐。北魏燕射歌辞即为郊庙歌辞,拓跋邽时所用《真人代歌》即是;孝文帝时自南方引入“清商曲”也被列入燕飨。这就使得他创制的燕射歌辞与那些面目单一、典正刻板,以称颂赞美为能事的歌辞相区别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燕射歌辞的用途与特点

燕射本来分别指周代的两种礼仪,即燕礼和射礼。燕礼是周代的饮酒礼,有乡饮酒礼和燕飨礼两种形式。射礼是一种礼仪射箭[31],不同于习武训练。射礼与燕礼联系紧密,是周代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其程序是:先燕礼,后射礼,如《礼记·射义》曰:“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32]一方面以助酒兴,制造游戏气氛;另一方面,在敬恭祀事之中亦有提倡尚武精神之义。燕礼、射礼时有隆重的《诗》演唱和乐舞表演。据《毛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33];“《四牡》,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矣”[34];“《伐木》,燕朋友故旧也”[35];“《出车》,劳还率也”[36]。再如《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蘥舞笙鼓,乐既和奏。”描写的是燕礼和射礼上乐舞的情况。举行燕射礼的目的是“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周礼·大宗伯》),融洽上下关系、酬劳臣下、接待外国使节。

燕射礼演变到魏晋北朝时期已荡然无存。从《乐府诗集》所收“燕射歌辞”内容来看,“燕射”就是“燕飨”,与射礼并无干涉。“燕射歌辞”就是朝廷燕飨群臣时举行乐舞表演所唱的歌词,属于宫廷雅乐。内容多叙写燕飨场景,包括各种酒器、乐器及舞容的描写刻画。通过“饮和无盈,威仪有余”(王韶之《宋四厢乐歌》)的燕饮行为体现礼制法度。与郊庙歌辞不同的是,燕射歌辞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宣扬勤俭节约的思想,如“丕显宣文,先知稼穑。克恭克俭,足教足食。即教食之,弘济艰难”(傅玄《食举东厢西歌》)。

十六国时期,前秦接受汉文化较深,有燕射之仪。《晋书》载,太和五年(370):“坚自邺如枋头,宴诸父老,改枋头为永昌县,复之终世。坚至自永昌,行饮至之礼,歌劳止之诗,以飨其群臣。”[37]“太元七年(382),坚飨群臣于前殿,乐奏赋诗。”[38]所歌之诗,史传无名,但据此可知前秦在苻坚时便有燕飨礼无疑。

北魏燕射歌辞即为郊庙歌辞,拓跋邽时所用《真人代歌》即是;孝文帝时自南方引入“清商曲”也被列入燕飨。正月上日飨群臣,备列宫县正乐,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之。由此可见北魏的乐制非常混乱。北齐有《会元大飨歌》十首,陈词因循,无可议说。北周有庾信所作《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在造词、形制与内容上颇多创格,独具面貌。

所谓“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调。在乐调中,以丝多声重者为尊,宫弦最大,故又以“宫”代指君王,商代臣,角代民。《宫调曲》即“歌周之君”,《商调曲》“歌其臣”,角、徵、羽三调曲“歌其民安物阜庶迹咸熙”。歌颂对象不同,作者之倾向亦有差别。如,《宫调曲》站在国君角度强调要“安民”“敷礼”,《商调曲》强调臣事君要忠。

如果说庾信的政治思想在北周郊庙歌辞中还有所节制,那么他在燕射歌辞《五声调曲》中表露的政治观念则强烈而鲜明,以训诫说理的形式集中表达了君臣之道、为政之道。这就使得他创制的燕射歌辞与那些面目单一、典正刻板,以称颂赞美为能事的歌辞相区别开来。

庾信在《五声调曲》中表露的思想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国君应以民为本。要体恤民生疾苦,“蒸民播植重,沟洫劬劳多”(《变宫调》其一);治民则以“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角调曲》其一);重视农业生产,使民富足,风调雨顺,“协用五纪,风若从时;农用八政,甘作其穀。……祁寒暑雨,是无胥怨;天覆云油,滋焉渗漉”(《角调曲》其二);明确提出“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徵调曲》其一)的主张,“在宋、齐、梁、陈四朝的《郊庙歌辞》凡一百余首中,含有国君必须以百姓为中心这种意思的句子可以说一句也找不到”[39],庾信之所以将这一思想表述在乐歌里,和武帝本人的政治作为有关。从正史记载来看,周武帝作风朴素,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之风,反对随意征发民力,并且取消了四方非常贡献,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民生观念。庾信的歌辞正是对武帝统治思想的呼应和政治作为的肯定。

第二,重视人才,这是贯穿于《五声调曲》的主题。如“云雨取施无不洽,廊庙求才多所任”(《徵调曲》其一),“既兴周室之三圣,乃举唐朝之八才”(《徵调曲》其五),“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商调曲》其三),但奇才往往隐居于高山深谷中,所谓“匡赞之士,或从渔钓;云雨之才,乍叹幽谷。寻芳者追深径之兰,识韵者探穷山之竹”(《角调曲》其二),统治者倘且真有求贤若渴之心,便要放得下威严的架子,花一番力气去寻找,要像商王武丁、周武王一样“涧途求板筑,溪源取钓纶”(《宫调曲》其四),从而求得真正的贤才治理国家。庾信之所以如此强调求才之重要,与他在北朝的仕途经历有密切关系。前已指出,这批歌辞约制作于566年至573年,从554年被授予官职,先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这些官号听起来似乎名头极大,实际上不过是一堆虚衔;561年他第一次做了实职的司水下大夫,品阶甚低,而且是一份不被南人看重的水利工程的差事,其后又短暂任过弘农郡守。据此,庾信在初入北周的近二十年内,所任官职与他在南朝时的东宫太子抄撰学士、右卫将军、御史中丞无疑有天壤之别,悬殊对比在心理上产生的不平、愤懑、委屈,以及自认非凡的那份清高,难免会在诗中留下印迹。(www.xing528.com)

第三,君臣一体的观念。《商调曲一》:

君以宫唱,宽大而谟明;臣以商应,闻义则可行。有熊为政,访道于容成;殷汤受命,委任于阿衡。忠其敬事,有罪不逃刑;诵其箴谏,言之无隐情。有刚有断,四方可以宁;既颂既雅,天下乃升平。专精一致,金石为之开;动有两心,妻子恩情乖。苟利社稷,无有不尽怀。

君当宽大,臣应忠义,显然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不过庾信并不是偏执地只强调某一方的权利或义务(如明清时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只是看重臣应当对君的完全义务,君却只有完全的权利而无对臣以宽的义务),而是彼此信任的君臣一体,通过黄帝受师于荣成公,商汤任用伊尹两个典故增强说服力。“专精一致,金石为之开;动有两心,妻子恩情乖”,以正反对举说明君臣一体产生的效果,以“夫妻”比喻君臣关系确是绝妙。又《商调曲二》云:“百川俱会,大海所以深;群材既聚,故能成邓林。猛虎在山,百兽莫敢侵;忠臣处国,天下无异心。”以形象比喻再次申说君臣一体之重要。

身历战乱之苦,目睹国运的迁转,庾信完成了思想的蜕变,内心充满忧患意识。因此,在为周廷撰写乐辞时,融入了自己的许多思考。他主张“无为”而施政,如“岩廊惟眷顾,钦偌尚无为”(《变宫调曲》其一),“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徵调曲》其二),“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徵调曲》其四),显然是受道家的思想影响。他含蓄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徵调曲》其六)。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委婉表达劝诫讽喻之意,“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於菽粟”(《徵调曲》其二),“克宽则昆虫内向,彰信则殊俗宅心”(《徵调曲》其六),“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徵调曲》其四)。“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角调曲》其一),“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徵调曲》其四),则是希望能够以仁义礼制治国,而非霸道。据《周书·武帝纪》云:“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故此亦是有感而发。

这些思考也是庾信对梁亡惨痛历史的反思。乐歌所言“虑远防危乃不倾”“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恐怕是有很深感慨的。“五十年间,江表无事”(《哀江南赋》),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局面使梁君臣忘却了居安思危之道,梁政权的覆亡固然主要是由于侯景之乱和北魏武力入侵所致,但梁王室内部相互残杀,甚至勾结外敌,祸起萧墙,加速王朝灭亡也是事实。乐歌中“君臣一体,可以静埃氛”“专精一致,金石为之开”“苟利社稷,无有不尽怀”这些观念的表述,恐怕正是故国沦亡后痛定思痛的结果。而所谓“群材既聚,故能成邓林”“得人则制,何世无其才”“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廊庙求才多所任”这样一种贤人政治理想,自然也是对北周统治者的期待。

庾信所制燕射歌辞在体式上较之郊庙歌辞更为灵活自由,《宫调曲》《变宫调曲》纯为五言,《商调曲》是四、五对句的形式,《角调曲》四、八杂言,《徵调曲》六首全为整齐的七言,《羽调曲》五首又是六言体。比之两晋、南朝,以及隋代的燕射歌辞更有许多新变。以抒怀、写景、寄情为主的五言体进入雅乐歌辞,说明五言体尝试进入更广阔的诗歌创作领域,而能够与四言体并驾齐驱,也标示着五言体地位的提高。庾信的拟乐府多为七言,写得最好的《燕歌行》被誉为“开唐初七古”(刘熙载《艺概》),《徵调曲》也可看作七言在雅乐歌词中的一次尝试。庾信两首抒写“流离之悲”的乐府《舞媚娘》和《怨歌行》均采用六言诗形式,郊祀歌《黑帝云门舞》亦采用,燕射歌辞《羽调曲》六首集中运用,其特点是,句中“而、于、则、以、之”等虚词使乐句节奏富于变化,形成疏朗活泼的风格。这种句式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庙堂乐歌中显然是一种例外

此外,燕射歌辞主要用于燕飨皇帝的亲戚故旧、贵族大臣的宴会上演奏,故而不完全同于郊庙祭祀的庄重肃穆,对歌词的内容形式要求不那么严格,撰制者有创作空间,统治者的娱乐审美需求在这里也可得到满足,这大概就是庾信的郊庙歌辞基本同于前代体制,而燕射歌辞却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