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特征研究及相关政策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特征研究及相关政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公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性别统计,1996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3%,女性达16.1%。尽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体数量仍明显较低。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特征研究及相关政策

1.入学政策存在性别歧视的倾向

入学政策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制定的关于入学资格和条件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包括上小学,升初中、高中、大学等。我国《教育法》虽然有性别平等的入学规定,但是具体入学政策存在性别偏差。如20世纪末,出现了女生的大学升学率迅速提高,女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者人数增多的现象。这种女生进入大学的比例上升未被视为进步,反而引起人们的忧虑,担心由于女生的人数增多导致学校性别比例失调,影响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而采取了一些限制女生的措施。又如,在女生比较多的学校和专业,同等条件下,通常优先录取男生已经成为潜规则,甚至低分录取男生。而在一些以男性为主的学校和专业,却没有对女生的优惠。这一方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各高校在招生时的政策和做法有关。

2.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十分显著

不论性别,获得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最基本问题。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男女毛入学率[17]比例已趋于接近,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明显差距。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公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性别统计,1996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3%,女性达16.1%。其中发达地区(美洲、欧洲、大洋洲)的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均高于男性,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也高出男性7.6个百分点,而一些落后地区(非洲、亚洲)的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则低于男性,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也低出男性3个百分点;1997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而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到65.6%,已超过普及化水平,同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平均数为4.2%,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平均数8.5%还差4.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在校生的比例是25%左右,然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上升到35%左右,到1999年女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9.7%。

尽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体数量仍明显较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女大学生在校生人数比男生少89.2万人,所占比例比男生少21个百分点,从同年全国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女性所占的比例也仍然较低;即使到2002年,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未接近和达到50%,比男性少12个百分点,且与世界女性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8月24日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4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3.6和15.9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女大学生的人数增多看做一个国家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标志。根据联合国199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995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为47%,其中美国55%,俄罗斯86%,加拿大55%,法国55%,巴西53%,日本44%,而我国女大学生只占34%。目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比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1.3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中女童上学的比例逐年提升,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男童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已无差别,这样的发展使参加高考的女生人数大幅上升,但女性在整个高等教育群体里仍然是弱势群体。[18]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城乡差异。1999年“首都女大学生思想状况课题”调查组利用首都女教授联谊会这一网络,抽取了北京地区的5类18所在全国有代表性的高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普通院校、体育艺术类院校、高职类院校)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城乡差异的角度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26%,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仅占大学生总数的13%,农村男大学生超过了女大学生整整一倍。“面向21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山东、甘肃6个地域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院校采取抽样调查,并对全国独立设置的5所女子院校(截至2000年教育部正式备案)采取了普遍抽样调查,发现农村和城市生源中男女生性别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女大学生来自大、中、小城市的生源总和为60.9%,比来自乡镇与农村生源总和的38.8%高约22.1个百分点。关于高等院校男女生比例情况的调查,各省、市的数据之间差异较显著。问卷中回答所在高校“男多女少”比率较高的是甘肃,大学生中有49.1%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女生占37.2%;有50.9%的大学生来自城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女生占60.7%,农村和乡镇的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远远小于城市女性。[19]同样生活在农村,比例高得多的男生进入大学,凭借知识改变命运,获取进入城市制度化生活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农村女生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利处境而丧失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www.xing528.com)

令人可喜的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入学率已和男性相等甚至超过男性。但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女性入学率仍然较为低下,城乡和阶层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她们与发达地区的女性相比,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在实现其受教育权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

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和县镇,来自广大农村的女大学生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另外,城乡女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城市女生主要集中在热门专业,农村女生大多集中在一些传统专业,并且从这一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城市女孩就读于部属院校、热门专业的几率比农村女孩要大。[20]

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走向方面看,公平的价值在形式和实质上都让位于竞争、优化和选拔,形成了重质量、重效率、培养等级性人才的教育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这种教育价值取向必然会忽略女性。同时,在高校招生自主权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出口”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直接地反作用于高考招生这一“入口”关。

比如,设在上海的某名牌高校尽管在招生简章上未注明性别要求,但根据就业信息,学校在招生时把五个指标全部内定为男性,虽然在上线的考生中有两名各方面均不错的女生,但最后还是被退档。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的招生继续扩大本硕连读七年制各专业的招生规模,规定录取时按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法医学专业以招男生为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招男生。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2004年招生政策向男生倾斜,在投档线上降分录取,尽可能使男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据透露,男生在录取时将享有十分左右的降分录取优惠。中国民航学院2004年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要求男女比例为3∶2,物流管理、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要求男女比例为5∶1。交通运输专业要求男女比例10∶1。军事院校大多以指挥、工程、军事技术方面的专业为主,这些专业对从业人员似乎有着天生的性别偏见,更倾向于男性。因此,许多军事院校的招生计划里往往只招男生,招收女生的军事院校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个别专业的少数几个名额,男生的考录比例一般在4∶1,而女生则高达60∶1还要多,往往出现考分比被录男生高出数十分的女生无缘军校梦的现象。2004年全国的军事院校在湖南招收女生的数量不超过20名,部分公安院校则把女生的招生比例控制在15%以内,招生名额极其有限。湖南省的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首次招收国防生,但招生计划中均没有女生。

女性入学机会还存在着阶层差异。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个阶层女性的入学机会差异相当悬殊。总的来看,女性所属阶层的文化程度较高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入学机会明显高于条件差的家庭。也就是说,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来看,女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更加依赖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与此有关的职业(阶层)背景等因素。[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