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人灭吴与黄歇治苏的历史回顾

越人灭吴与黄歇治苏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史料只有零散的记载,但是,黄歇父子在苏州期间对阖闾大城进行了重修则是不争的事实。

越人灭吴与黄歇治苏的历史回顾

勾践在灭掉吴国后,为了消除心中之恨,“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把吴国所有的印记全部从视野中抹掉,就连吴国历任国君的坟墓也都被挖掘一空。1992年发掘的真山大墓,考古学家认为是寿梦的墓。这是一座被盗过的王陵,而被盗的时间与建墓的时间基本一致,令人不解的是,墓室中值钱的东西都在(玉器和青铜器),唯独不见了墓主人的尸体,说明盗墓者并非为了钱财,很有可能就是越国人灭吴后的报复行为,可见勾践对吴国恨到了何种程度。

勾践在一把火烧掉吴国的都城后,就把自己的都城从浙江绍兴迁到姑苏台,然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挥师北上,又把都城迁到琅琊,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并召见孔子请教礼治,结果却不欢而散。

但是,写到这里,笔者有两个疑问:一是第一章已经提到,越国在第二次攻入吴国都城的时候,已经一把火烧了吴国的姑苏台,怎么这个时候又把都城迁到了已经变成废墟的姑苏台呢?二是勾践迁都琅琊的事情,据《史记》和《左传》记载,勾践经过夫差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派遣使节赐给勾践胙肉,“命为伯”,承认了越国的霸主地位,并赐勾践为伯爵。这次会面之后,勾践就南归了,“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此时的越国领土虽然很大,北边跨过了淮河,与鲁国接壤,南边到温州一带,西边到达鄱阳湖,但是,越国并没有灭掉鲁国和齐国。此后,越国并没有再大规模对北方用兵,到了战国初期,江淮以北的土地也基本上被楚国占领,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就是在齐国的挑唆下,越国与楚国开战,结果被楚国所灭。所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说勾践把都城迁到山东的诸城一带,笔者不知道依据的历史事实是什么。笔者查阅当代史料:王国平先生主编的《苏州通史》采信了《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说法,而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并没有提及这一说法。如果《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只是作者杜撰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越国的都城并没有北迁,一直就在苏州一带原来的吴国都城附近,也不排除勾践并没有烧掉阖闾大城,因为记载勾践“残其国,绝其世”的也是《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之前的史料并没有如此记载。如果这才是历史事实的话,那么迁都“姑苏台”也就可以说得通了。

关于越国迁都琅琊之事,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第一部分“秦汉以前的吴”第34节中引用了相关资料,否认了司马迁的说法,认为司马迁篡改了历史,“非良史”。但是笔者以为,不管司马迁是否篡改了历史,勾践迁都到琅琊的事情都是值得商榷的。毕竟,琅琊远离苏州,按照顾颉刚的说法,琅琊作为吴国的飞地被越国继承,作为一个桥头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把一块飞地作为国都,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

勾践去世将近一百年后的公元前379年,越国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几个王子互相残杀,结果谁都没有得到好处,然后吴人就另立新王,又把都城迁回了吴地(也是《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所说),但是具体地方史料没有记载。不过,没过多少年,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就把越国给灭了,吴越之地全部落入了楚国的手中。

楚国占领江东之后的近一百年时间,苏州城市的变动情况没有任何记载,一直到公元前24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来到苏州,阖闾大城才得以重建。

黄歇从公元前248年被封吴地到公元前238年被杀身亡,在苏州前后只有十年时间,然而,就在这么短短的十年期间,黄歇和他的儿子却干成了许多大事,以至于如今的江南大地仍然流传着黄歇的各种故事,保存着他们父子留下的许多遗迹

修复阖闾大城可谓黄歇父子在治吴期间的第一件大事。虽然史料只有零散的记载,但是,黄歇父子在苏州期间对阖闾大城进行了重修则是不争的事实。《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正义》都对阊门、楚门和蛇门有所提及,认为都是黄歇所建,虽然对当时黄歇所建城市的规模、城墙的高矮长短没有详细论及,但仅从“故吴墟”等字眼和以上这些史料看,黄歇在阖闾大城的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新城应该不会有假。当然,也不排除在黄歇被封吴地之前的近一百年时间,其他在任官员已经对阖闾大城进行过修复,黄歇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重建了几座城门而已,但是,因为史料没有记载,后人也没有考证,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测。

在修复城墙的同时,黄歇还对城内外的各种宫殿、民居和城市设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黄歇不仅修建了自己的府邸,而且还为儿子修建了宫殿,并且规模还不算小,“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十霤高丈八尺。殿屋盖地东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霤高丈二尺。库东向屋南北四十丈八尺,上下户各二。南向屋东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户四,下户三。西向屋南北四十二丈九尺,上户三,下户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霤高二丈九尺。周一里二百四十一步”。不仅有正殿,而且还有库房和南厢房、西厢房。儿子的宫殿如此,可以想象黄歇本人的府邸是什么样子。不仅如此,黄歇还修建有街巷、仓库、监狱、坟地等配套设施,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因孟尝君的食客冯驩迁居苏州而留下的巷子“弹铗巷”。至于弹铗巷的位置,后世学者则众说纷纭,有说在现在的娄门附近,也有说在吴县东北二里地方,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说明黄歇时代有不少街巷。由此可见,黄歇在吴期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吴故墟再次呈现了繁荣的局面。

如果说阖闾大城的重修是黄歇父子治吴期间的第一功劳的话,那么,对城内河道和江南水系的疏浚和治理,则是促使吴地复兴的又一件泽被后人的大事。(www.xing528.com)

黄歇在修复城墙的同时,对内城河道进行了开挖和疏浚,“大内北渎,四从五横”,也就是说他对城内的河道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使之形成了四纵五横的河道体系。这话是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的,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至今犹存”,以后的论者借以说明现在的苏州古城就是当年的阖闾大城。这句话靠不靠谱暂且不论,黄歇在修复大城的同时,开挖和疏浚了河道应该不会有问题。不管黄歇修复的是阖闾大城还是苏州古城,作为江南水乡,构成一座城市的最主要的元素,除了城墙就是河道了。如果说城墙是城市的外衣,那么,河道就是城市的血脉。在修复城墙的同时,也就必须疏浚相应的河道,不管是当时的黄歇,还是后世的修建者,这都是最主要的任务。

对城内河道的挖掘和疏浚,只是满足于城市本身的需要,而对所管辖地区水系的治理和完善,才是治国安邦的要务所在。在这方面,黄歇的功劳可谓至伟。

黄歇到苏州之前,由于长期得不到疏浚,从太湖经今上海的泄洪通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一到汛期经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黄歇被封吴地后,对这条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疏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把洪水直接引入大海,从此消除了洪水隐患。人们为了纪念黄歇,就把这条河改名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现在上海的简称“申”就是由此而来。当然,黄歇疏浚河道、治理水患远不止一条春申江,其他还有很多,如浙江的黄浦,江阴的申港、黄田港等,都是人们为怀念黄歇之德而命名的。

在苏州、无锡一带,有关黄歇的遗迹和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相城区黄埭镇的名字就与黄歇有关,“黄”者,黄歇之姓,“埭”者,堵水的土坝,也叫埭坝。民间有一首儿歌流传至今:“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尔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可见黄歇在苏州一带的影响之大。2002年年底,黄埭镇对裴家圩进行围堰抽水清淤和生态修复,深挖2米,在湖北岸的大片滩涂荒地上建设湿地水景,并将裴家圩改名为春申湖,以纪念在这里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这里如今已成为相城区的著名景点和郊游的去处之一。

而在无锡地区,黄歇的身影也是无处不在。据说,黄歇带领无锡百姓治理芙蓉湖,开凿无锡塘,造福一方百姓。黄歇曾驻军古华山(今惠山),惠山古镇上还有一座春申君祠,唐朝著名诗人张继写过一首《春申君祠》:“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么一个对吴地人民有着大恩的人,最后却不得善终,死于一场阴谋。据史料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子嗣,黄歇到处寻找宜于生育的女子献给楚考烈王,但是楚考烈王始终没有生育。正在这个时候,赵国的李园把自己的妹妹李嫣嫣献给了黄歇,不久她就有了身孕。李嫣嫣劝说黄歇,让他把自己献给楚考烈王,将来生了儿子就可以继承王位。黄歇听从了李嫣嫣的建议,把她献给了楚考烈王,李嫣嫣得到了楚考烈王的宠幸。后来李嫣嫣生了儿子,也因此被封为皇后。此时,开始参与朝政的李园担心知悉这一秘密的黄歇泄密,就暗中豢养刺客,打算杀掉黄歇灭口。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抢先入宫,在棘门埋伏好刺客。黄歇为楚考烈王奔丧进入棘门,被李园埋伏的刺客刺杀,并斩首示众。

黄歇死后,其埋葬之地无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有好几种,其中一说黄歇死后被葬在他的封邑故吴墟。另一说他死后葬在今天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境内,那里现在还有“春申君陵园”。还有一说他葬在古黔中郡开元寺(今常德一带)。陈桥驿主编的《中国都城辞典》称:“皇陵冢,即春申君黄歇墓,在江陵城东35公里处,泥港湖东岸。”而在江阴北门外也有一座春申君墓,至今仍有墓庐,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管其墓在什么地方,黄歇作为留有众多遗迹、对江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人物,都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敬仰和纪念。

山塘河 高榴松苏剑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