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铁路建设与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铁路建设与发展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铁路建设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铁路的建设。当今铁路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及重要经济区和大城市间人口流动日益增加,人们对陆上高速化和大容量交通需求的迫切性也大为上升,从此揭开了高速铁路发展序幕。表1-1世界各国首条高速铁路线简况在发展高速铁路客运的同时,铁路货物重载运输也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重视。

世界铁路建设与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铁路建设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自1825年英国达林顿—斯托克顿诞生了世界第一条21km的铁路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等,纷纷效仿修建本国铁路。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铁路运输与水运的竞争中,由于铁路运输在速度与价格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政府投资导向的支持下,进入铁路修建的高潮期。1881—1890年的10年里,美国平均每年建成铁路10000km。20世纪20年代后,在公路运输崛起以及铁路盲目建设过快的情况下,铁路发展基本呈停滞状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在战后重建中,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迅猛,铁路与公路、航空竞争更加激烈,铁路客、货运输量锐减,铁路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严重的状况,造成美、英、德、法、意等国封闭和拆除铁路。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铁路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石油危机影响下,铁路以其能源消耗少并可采用电能、对环境污染影响小、运输能力大、用地节省、安全可靠等特点,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铁路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革牵引动力(如发展电力牵引)、改进通信信号系统(如列车速度自动控制系统)、加强轨道结构(如采用重型钢轨和超长无缝线路)、革新运输组织方式(如集装箱和驮背运输)等,大大提高了铁路在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中的竞争能力,使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骨干地位重新被确认。

当今铁路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1964年,日本修建的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京—大阪(515.4km),最高速度达210km/h,使人们对铁路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及重要经济区和大城市间人口流动日益增加,人们对陆上高速化和大容量交通需求的迫切性也大为上升,从此揭开了高速铁路发展序幕。法国、意大利、德国等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的西方国家纷纷新建或改建高速铁路线(表1-1)。目前,法国的V150超高速度列车于2007年创造了574.8km/h轮轨黏着铁路系统最高行车试验速度。中国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际,建成了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实现了中国高速铁路零的突破。

表1-1 世界各国首条高速铁路线简况

在发展高速铁路客运的同时,铁路货物重载运输也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重视。重载运输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增加列车的牵引质量和列车编组长度,提高线路的运输能力或降低铁路运营成本,充分发挥铁路在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方面所具有的全天候、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www.xing528.com)

按列车运行组织方式划分,重载列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单元列车:编组固定、运送货物品种单一、运量大而集中、在装车地和卸车地之间循环往返运行的重载列车。它通过货物集中发送、快速装卸来加快列车周转,降低运输成本,获得更大的运输效益,从而提高铁路竞争能力。这种列车在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国较普遍。我国新建大秦铁路(653km)自2004年起,常规组织开行1万t和2万t单元列车,最高每天开行100对不同吨位级的重载列车,列车运行间隔时间保持在13~15min。在装车组织上,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形成了较大发运能力的装车体系,日运输能力超过120万t。2010年完成货运量超过4亿t,成为中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

(2)组合列车:由不同装车地组织单元列车、最终集结而成的重载列车。将两列以上的普通货物列车组合成一列超长超重列车(列车质量甚至超过10000t),占用一条列车运行线,以不停车方式通过能力紧张区段,可以解决某些繁忙干线的能力不足问题。2014年4月2日,大秦线3万t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铁路重载组合列车牵引质量的新纪录。

(3)单列式(整列式)列车:单列式重载列车由单机或双机牵引,使列车质量在原3000~4000t的基础上提高到5000t及以上,是一种通过提高列车牵引质量达到提高既有线输送能力的重载运输组织形式。它曾经是我国京广铁路(石家庄—江岸西)、京沪铁路(济南西—南翔)、陇海铁路(郑州—徐州北)等繁忙干线为解决客车与货车争能矛盾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高速和重载运输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带动了铁路运输各生产部门设备和管理现代化,当然也对线路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