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莽革除汉室,建立新朝的做法,使后世一直将其视为乱臣贼子。个人因素是,王莽怀有完美的政治理想。在他看来,如果把旧有的制度完全打破,按照儒家政治理念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那么传说中的三代盛世将得以重现。正是在社会和个人的儒学理想的推动下,王莽最终走上了建设理想儒学国家的道路。王莽建立新朝以后,迫不及待地构建全新的国家。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初始元年(公元8)某日黄昏,一个名叫哀章的梓潼人(今四川省梓潼县)身穿黄衣,手持铜盒站在汉高祖庙前,把手中的铜盒交给管理高帝庙的官员。官员打开铜盒,发现里面装着两卷策书。一卷书写着汉高祖要把天下传给王莽。另一卷则详细记载着新王朝的官员名单。官员不敢怠慢,立刻把消息上报。王莽得知消息,认为天命终于降临,他率领百官来到高帝庙迎接策书,然后通告天下自己将承受天命,从即日起晋升为“真皇帝”。从明年开始,改国号为“新”,改年号为始建国元年,以十二月为正月,服色尚黄。

王莽革除汉室,建立新朝的做法,使后世一直将其视为乱臣贼子。而在新朝建立以后,王莽又推行眼花缭乱的改革,因而人们又将其看作是不顾社会现实的妄想家。其实,王莽并非一个盲目狂热之人,在他建立新朝之前,被公认为是恭俭礼让、富有政治经验,而且热心学术和公益事业的执政楷模,并被视为可以引领汉朝走出社会危机的希望。王莽最终选择取代汉朝,既有社会因素,又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是,自成帝在位以来,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儒学主张按照儒家经典来规划国家。虽然成帝及其后几任皇帝都进行了儒学化的制度改革,但是改革的基础毕竟是旧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旧势力的阻挠,这种渐进的、缓慢的局部改革并不能满足儒生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有一场较为彻底的变革。个人因素是,王莽怀有完美的政治理想。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他,对经典宣扬的尧舜盛世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样的王道乐土是可以实现的。在他看来,如果把旧有的制度完全打破,按照儒家政治理念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那么传说中的三代盛世将得以重现。正是在社会和个人的儒学理想的推动下,王莽最终走上了建设理想儒学国家的道路。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迫不及待地构建全新的国家。首先他要实现策书传递给他的天命。其实,这份策书是哀章伪造的。策书中勾勒了新王朝的政治结构,主要是由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共十一人组成的最高官员系统。其中的四辅、三公是哀帝、平帝时期就已经实施的官制,哀章在列举四辅、三公的名单时,基本抄录了当时在位的官员名字,稍有改动的是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四辅,列为国将。唯一创新的是“四将”,之中的卫将军和前将军是原来就有的官职。更始将军和立国将军则是哀章想象出来的,由于朝廷没有对应的官员,哀章就胡编了王兴、王盛(寓意为“王氏兴盛”)两个名字。没想到王莽对这份名单十分看重,下令在长安寻找这两个人。最后找到城门令史王兴和卖饼的平民王盛,二人随即被委以将军之号,稀里糊涂地成为新朝的最高官员。

接下来,王莽继续推动国家制度改革。在官员名称上,汉朝原来的官名被全部废掉,取而代之的是刘歆根据《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制造的官名。如大司农更为义和,大鸿胪更为典乐、大理更为作士等等。除了官名,王莽还对官员级别和属员配置进行统一规划,把朝廷官员划分为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这一结构乃直接承袭《周礼》。为了凑足这一数字,王莽新设了很多官职,如管理皇帝舆服的太赘,还对应宫廷“六尚”设置了“五司”(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取自《尚书·洪范》)。朝廷官员要改,地方官员也要改,郡太守和都尉分别改名为太尹和太尉,县令改为宰,其他官员名称也逐一变更。

爵位制度的改革也十分巨大。汉代的二十一等爵制被全部废除。王莽根据古礼,把爵位分为诸侯、大夫、士三个级别。诸侯一级相当于汉代的诸侯王和列侯,王莽废掉王号,依照古书记载将诸侯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其余爵位与官员秩级挂钩,中二千石赐卿爵,二千石赐上大夫爵,比二千石赐中大夫爵,千石赐下大夫爵,六百石赐元士爵,五百石赐命士爵,四百石赐中士爵,三百石赐下士爵,百石赐庶士爵。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除了官制、爵制,行政区划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王莽对国家行政区划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西汉末年的全国行政制度为十二州、一百零三郡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王莽认为这样的行政区划不合乎礼法。另外西汉定都长安,地理位置偏西,与关东的交通联系不便,王莽于是决定迁都洛阳。他更长安为“新室西都”,更洛阳为“新室东都”,首创了两都制,同时命人对洛阳城重新规划,并在洛阳营建明堂、天坛、地坛、宗庙等礼制建筑,为将来正式迁都作准备。确定以洛阳为新都城后,王莽把全国行政区划按照《尚书·禹贡》重新划分为九州,还增设了二十五部,另外将一百零三郡国拆分为一百二十五郡国,每部监察五郡,从而形成州、部、郡、县的四级行政建制。还以洛阳为中心,将天下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每方各有二十五郡。王莽根据距离洛阳的远近,基于《尚书·禹贡》“五服”圈层式地理划分理念,把一百二十五郡国划分为内郡、近郡、边郡三个层次。经过这样的整合,全国行政区划表面看来十分规整,似乎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地理建构。

对地方行政区划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更改政区名称。西汉的郡名、县名除了极少部分得到保留,其余全部更改。王莽所更改的郡名、县名大多见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谭其骧先生指出,王莽更改地名存在一定规律,大多是根据原有地名文字之音训进行改易, [9]或取同义,或取反义。如“临”、“监”二字意义相同,凡汉代地名带有“临”字的,均改为“监”字。又如“离”、“合”两字意义相反,故汉代地名带有“离”字的,均改为“合”。这种依据文字音训更改地名的方法,显然受到儒家传授经书时所使用训诂方法的影响,这也可能是王莽采用儒学改制的变通方式。王莽对地名的改变并没有明确的方案,许多地名一改再改。史书记载,有的地名改变了好多次,到最后谁也搞不明白,只能改回汉代的旧名。(www.xing528.com)

王莽改制还涉及货币制度。汉代的货币只有五铢钱一种,而王莽认为社会上应该存在不同价值的货币,所以在居摄二年新推出了三种货币:重十二铢的大钱,价值相当于五十个五铢钱;效仿战国刀币的刀钱,价值相当于五百个五铢钱;镶嵌有黄金文字的刀钱(即大名鼎鼎的“金错刀”),价值相当于五千个五铢钱。不过这些新货币还是以旧有的五铢钱货币体系为基础。到了王莽称帝以后,全部推倒重来,宣布废除五铢钱、刀钱,只保留重十二铢的大钱,另外铸造重量仅为一铢的小钱,用来替换原有的五铢钱。大钱和小钱仍保持一比五十的币值。然而大小钱的货币制度执行不到一年,王莽又推出“宝货五品”,即制造材质分别为金、银、铜、龟、贝的货币,每种材质的货币又分为各种品类,共二十八种货币,可谓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根本无法执行,新货币不能流通,社会依然沿用之前的大小钱。天凤元年(14),王莽再度宣布货币改革。这一次,政府废除了大小钱,改为流通货布、货泉两种货币,一货布值二十五货泉,其实就是大小钱货币制度的改头换面。

王莽货币

前面提到,土地兼并和平民沦为奴婢是西汉末年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王莽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改革。首先,王莽以恢复上古的井田制为名,宣布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全国的土地被称为“王田”,不许买卖。国家将对王田重新丈量,然后根据各户的人口状况进行分配,一个拥有八口男丁之家,最多只能拥有王田一井,即九百亩,超出的土地则由政府分配给其他贫苦家庭。而奴婢则改称为“私属”,也不许买卖,原来各豪强的奴婢将作为家庭成员看待,主人不得随意驱使。根据这些法令,全国的土地将被重新分配,原本失去土地的流民将会领取到新的田地,而奴婢也将恢复平民的身份。看起来真是一项惠政!但是在地方已经坐拥巨大势力的豪强岂肯将土地和奴婢交出?而朝中大臣哪一个不是富户豪强?所以法令一经推出,立刻遭到抵制,地方政府无法丈量土地,更谈不上重新分配,奴婢的地位也没有任何改变。法令推出不到三年,王莽就不得不宣布废除,土地兼并、奴婢买卖一切照旧。

铜方斗(新朝)

在国家经济领域,王莽又相继推出五均、赊贷、六筦政策。所谓五均,是指在全国五大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宛、临淄、成都设置均官,均官主要负责管理市场交易。市场上交易的各种商品都由政府制定指导价格,买卖双方必须按照政府定价交易,如果交易价超高,买卖双方要受处罚。如果出售的商品卖不出去,政府可以按照指导价格收购。所谓赊贷,其实就是官营金融业。即政府出资向民间提供借贷,百姓可以向政府申请贷款,各地政府则执行中央统一制定的贷款利息。而六筦则是指盐、铁、酒、开矿、山川物产,外加之前推行的五均、赊贷,共六项内容。“筦”即“管”,即指政府管理,也就是说上述六项内容全部由政府经营。这些经济政策的出台,显然针对商人、金融商、手工业生产者,也就是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置于政府管理之下。其实这些严苛的经济政策在汉武帝时期也曾不同程度地实行过,但是汉武帝和王莽执行这些政策却持不同目的。汉武帝是为了扩大国家财政收入,所以采取的是与商人、手工业者合作的方式,很多官营机构的官员都由商人、手工业者出任。而王莽却是基于儒家“重农抑商”的理念,其目的是阻止商人、手工业者对农民进行剥削或独占自然资源,所以王莽明令不许商人、手工业者参与政府的上述制度。这种由国家专制一切经济生产的政策,无疑会遭到全国商人、手工业者的强烈反对。

除了以上所举,王莽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改革,以建立一套符合儒家治国理念的国家制度。王莽以为,只要这些制度得到执行,那么儒家宣传的三代盛世将会重现人间。但事实并非王莽想象的那样,由于王莽的这些制度改革与原有制度完全割裂,相反给国家日常行政和政务运行带来极大困难。例如王莽进行的地名改革把原来的地名全部废除,当国家下发政令时,不得不在文书中不厌其烦地把新旧地名的对应关系一一列举。一份文书几乎成了地名对照表。还有一些文书刚刚写好,就传来了变更新地名的消息,而不得不重写。甚至还有文书因为地名的改易而不知发往何处。货币制度的几番废革,使百姓对新币制彻底失望,他们不愿使用新朝货币,而依然使用汉朝的五铢钱。新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虽然是依照儒家经典制定的,但儒家宣扬的制度是基于西周时代的社会情况,到了王莽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政策根本无法执行。新的经济政策几乎断绝了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业者的活路。所以在王莽改制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已经出现抵制和拖延改制的现象,还有一些官吏富豪抓住新制度的漏洞牟利。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莽认为是地方官员和奸猾之人趁火打劫,而非新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于是王莽又采取暴力手段,强行推行新制度,对抵制和违抗的官员、百姓处以极刑。官员和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无不渴望能够回到以前的生活。被王莽废掉的汉朝由此在民间又重新焕发生命力,而被王莽视为千古盛世的新朝却开始出现崩塌的征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