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群体与历史:史料学研究成果

个人、群体与历史:史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史重点描述的是事件,是一群人,如若忽视个人(人物),则会被诟病为见物不见人,不是成功地研究历史。我们还可以从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来看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2]唯有研究个人(人物),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与群体作用的关系。

个人、群体与历史:史料学研究成果

文学林语堂于1935年在《吾国与吾民》书中的相关论述,给了我们一个关于个人与历史的明确说明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说:“研究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的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因为文学创作和历史事迹之幕后,一定有‘人物’,此等人物及其行事毕竟最使吾人感到兴趣。当吾人想起马蔻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笔者案:121—180年,罗马帝国皇帝,著作《沉思录》,被誉为哲学家皇帝)和吕善(Lucian),便知适当罗马衰落时期。又或想起佛朗古·维龙(Francois Villon;笔者案:15世纪法国抒情诗人,著有《遗嘱集》,被称为市民知识分子)便知适当中古世纪。想起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马上感觉到那个时代很熟悉,也很明了。”[1]撇去关于文学的陈述,仅就历史研究而言,林氏在这里表述了三重意思:研究的最终、最高目的是认识人物;历史事实,归根结底表现在人物身上;著名人物代表那个时代,令人熟悉那个时代。对他的第一点说法可能会有异议,也即对史学研究的目标如何规范得更准确些,但总的来讲,历史研究主要是落实在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上、理解上、说明上,这正是笔者赞同的地方,所以才大段地引述在这里。研究历史,必定会涉及到历史事件、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但是又必然会寻觅事件、制度和群体、民族活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事实上,先有一个个“个人”,也即人物的活动,才有群体的动作,才有计划的组织行动,个人行为是群体活动的先声,是群体活动的基础。所以研究人的历史,研究群体史、社会史、民族史、国家史,都是与人物史分不开的,都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

史学研究以人物为主要对象,有时被制度史、事件史所掩盖,有时还被历史发展规律说所排斥。制度是人制定的,而制定者往往是个人,是极少数人,它离不开人物,制度又是由人来执行的,实现的,或破坏的。看来,制度会起到制约、束缚人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是人来决定制度,是人物决定制度。事件史重点描述的是事件,是一群人,如若忽视个人(人物),则会被诟病为见物不见人,不是成功地研究历史。至于社会发展规律说,将人在社会发展规律面前看成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几乎成了机器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那是违背历史是人的历史这个根本事实的,其自然无视人物的作为了。制度史、社会发展规律说,不以人物为根基的史学研究,只能走入歧途。事件史若以人物为线索,则将会是成功之作,如史景迁著《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温至溢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7年),以康有为鲁迅丁玲三个人物为主线,穿插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等人物,以他们为代表探讨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史,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精神面貌。归根结蒂,成功的史学研究必定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

我们还可以从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来看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个人为生存而奋斗,最具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在中国大陆,有个时期特别强调集体主义、人的共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猛烈批评所谓个人主义,抹杀个人的创造力,及至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思想解放,重新认识个人的社会能量。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在1986年写道:“真正活的创造力是存在于组成群体的个体之中。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没有创造力。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没有个性对共性的突破,就没有发展和变化。片面强调共性制约个性,以致压抑个性取消个性,就会摧残创造力。”[2]唯有研究个人(人物),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与群体作用的关系。(www.xing528.com)

个人是群体的一分子,若干个群体组成社会、民族(或多民族)国家,检视个人在群体中以及群体的活动,可以明了社会的状况、动向,因此人们说个人(人物)的历史反映社会的历史,即林语堂所说的人物代表了时代。我在1985年出版的《雍正传》的序言中说:“把个人放到时代社会中考察,既可以阐明个人的历史地位,还可以揭示那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这就是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种研究方法。”[3]人物代表、反映时代,能够让人认识时代,应该说是人们的共识,我这里还愿意引出一位文艺评论家的表述。李辉论说研讨当代奇人聂绀弩的必要性:“不去认识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对现代文人甚至现代社会的认识,显然会是残缺的。当我们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共性、认识同一性之后,对于那些最具个人色彩的人物,应该投去更多的目光。我想,也许在注视不同生命存在方式的差异时,对人、对历史的理解才能真正丰富起来。”[4]他从人物反映社会的道理,倡言重视人物个性,从而与王元化有相同的认识。

文学家的小说戏剧无一不是创造人物,特别是创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重点之一是人物,人文学者共同关注人物,是学术使命之所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历史学通过研究人物,认识历史,同时描述历史,介绍历史,反映历史,令人读史明世,知人论世,予人智慧的启迪。我就是以此为目的,前此写出《雍正传》专著,以及好几十篇古代人物传记和人物事迹的论文随笔,甚至为人物研究、文学家创作、谱牒学爱好者提供借鉴资料,出版《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一书。重视、加强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是以检出有关清代人物的文章三十篇,集结成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