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老城文史资料选辑:天津国民戏院及其演出历史

天津老城文史资料选辑:天津国民戏院及其演出历史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儒铨旧时在东马路西侧有一家国民戏院,这家戏院开办于1935年,创办人是杨锡庆。杨早年在内河航运局任股长之职,去职后集资筹办国民戏院。国民戏院开办后,在用人方面有新招儿。一场洪水退去,翠霞她立即到国民戏院筹演评剧。1949年1月天津解放之后,“国民”改为新华戏院,在市文化局统一领导下,本着“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将戏院的经营业务改为电影、戏剧轮流上演,还有时为学生演出“优学专场”。

天津老城文史资料选辑:天津国民戏院及其演出历史

李儒铨

旧时在东马路西侧有一家国民戏院,这家戏院开办于1935年,创办人是杨锡庆。杨早年在内河航运局任股长之职,去职后集资筹办国民戏院。他当时约请商界士绅名流多人,由大家出钱,他组织筹建。杨锡庆为什么要经营戏院呢?这还要从头说起。早年山东人朱寿山(天津京剧团著名演员朱玉良先生之父)曾经掌管聚华戏院,聚华最早叫华乐,在南市荣业大街(即今劳动剧场),朱掌管后改为聚华。朱经营方式十分灵活,演出剧种甚多。朱自立戏班,组织排演。杨任股长去职后,常到聚华串门儿,日久,看出干戏园子有大利可图,故而集资建国民戏院,并选定繁华的东马路中间一处最热闹的地点,建成一座能容千人的中型戏园。当年出资入股的有邱奎章等人,首任经理为创办人杨锡庆。杨去职后由股东另一杨君继任经理。

国民戏院开办后,在用人方面有新招儿。旧时戏园子有所谓“三孩”(实际上是三种服务人员)即卖茶水的(俗称招待员)、递手巾把儿的、卖食品的(包括瓜子、青萝卜、以及夏季冷食如冰激凌等),戏院招人时为保证信用特规定:凡来戏院混事的,必须交一定数量保证金才能被录用,这样既能汇集一笔资金,又可掌握小贩们的人际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民国戏院开办之初,经常演出者为童家班,即童汉侠先生领导的戏班(童先生当时为旅津江西小学之校长)。那时童氏一家许多人都唱京剧,如童汉侠之子女童侠苓、童芷苓、童葆苓等)以及后来在《智取威虎山》戏中饰演杨子荣的童祥苓也是童汉侠之子),实际上这是一个家庭式的戏班。继童家班演出后,还有梁秀娟、李砚秀(李万春之夫人)、赵燕侠(赵小楼之女)等京剧演员也在该院演出。笔者少年时代曾随先父李世珍在该院观看京剧前辈雷喜福先生演出《四进士》等剧。评剧著名演员刘翠霞当年组织“山霞社”也曾长期在该院演出。1939年,天津闹水灾,她请人雇船将演员及其家属全部接到国民戏院暂住(东马路一带地势较高),那时奸商利用闹水灾运输不便之际,乘机哄抬物价,出现米珠薪桂之势,刘翠霞看到同行演员们生活十分困难,多数处于饥饿之中,毅然拿出个人积蓄购买粮食,以维持同行和家属生活。刘的见义勇为、济困扶危、助人为乐善举使同行许多人感激涕零,也得到社会上的广泛赞扬。

一场洪水退去,翠霞她立即到国民戏院筹演评剧。那时“山霞社”一向是开大锅饭,即使戏院不卖钱,翠霞也由自己出钱维持贫苦同行们的生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不久,杨锡庆不再经管,改由另一位杨姓股东继续经营,仍以上演京剧为主,有时也演话剧。这时话剧已发展成为一个正式剧种,一些专业话剧演员频繁演出,也有著名电影演员献艺津门。如孙道临、许良、严化、顾也鲁、顾兰君、唐若青等组成剧团在天津上演话剧,当时国民戏院有很长一段时间由艺华剧团演出《钗头凤》、《福尔摩斯大侦探》等剧,主演为凌云赵慎之夫妇,凌在《钗》剧演陆游,赵演唐蕙仙,给我印象最深。那时演戏根本不用扬声器,可是凭着演员的真功底连后排都听得十分清楚。(www.xing528.com)

其后又有韩兰根、殷秀岑、关宏达等滑稽影星在该院上演。虽称电影明星,有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一顿晚饭只能吃上一碟蒸饺。1945年秋我曾在东门脸恩发德羊肉包子铺与关宏达共进晚餐,谈及经济收入,我半开玩笑地问他:“您是大明星,怎么也到小饭馆来啊?”说起来关宏达真不愧是滑稽笑星,只见他眼珠一转答道:“吃饭为了解饱,不问饭馆大小,吃着经济实惠,花钱不多不少。”四句合辙压韵,加上他那幽默可笑的表情,逗得满座顾客哄堂大笑。

为了争取多上座,各戏院还竞相上演新戏,国民戏院在上演话剧的同时,还配合剧情加入一些魔术情节,如“《福尔摩斯》、《陈查礼大血案》”等剧,既让观众欣赏话剧破案情节,又可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变洋戏法,一时颇受欢迎。但到天津解放前夕,因时局紧张,群众无心观剧,许多剧场营业呈萧条之态。国民戏院也不例外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之后,“国民”改为新华戏院,在市文化局统一领导下,本着“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将戏院的经营业务改为电影、戏剧轮流上演,还有时为学生演出“优学专场”。为了支持机关干部和工人的业余文化活动,日场也有时租借外用,甚至加开“特早场”,1951、1952年我曾在新华戏院观看由天津税务局业余京剧团演出的“将相和”等剧,演员阵容整齐,唱念功底深厚,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由于该院初建时施工质量欠佳,建成后仅30余年,到“文革”前夕已成危楼,有鉴于此,市有关方面决定停办剧院,改为工艺美术公司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