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阎芬天津广东会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 天津老城忆旧

阎芬天津广东会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 天津老城忆旧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阎芬坐落在天津旧城的广东会馆至今已有90年历史了。据宣统二年印制的《天津广东会馆征信录》记载,共集得行平银118834.92两,大洋20984.99元。广东会馆内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和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从此广东会馆被卷进苦难的深渊。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会馆作为天津广东人的集体机构没有再恢复活动,其馆址交由市政府管理,成为中学校园。广东会馆戏楼恰恰是在这个转变的前一年即1907年落成的。

阎芬天津广东会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 天津老城忆旧

阎 芬

坐落在天津旧城的广东会馆至今已有90年历史了。当年会馆的其他设施早已面目全非,唯独这座主体建筑依然耸立。门楣的“广东会馆”四个泥金大字醒目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广东商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天津广东人的集体机构。院内西墙上镶嵌的《创建广东会馆碑记》,详细地向人们阐述了会馆创建的目的、计划、倡导人和集资金额。

相传300多年以前就有广东人组成船队沿海北上,到天津经营洋广杂货。清乾隆四年(1739年,距今257年)广州、潮州、福建三地商人联手创办了闽粤会馆(现北马路市第二中心医院)。那一时期,仅广东人在天津的商号就有50多家。至咸丰年间,广东客商就达到了5000余人,闽粤会馆寓三帮商贾,随着天津逐渐成为北洋重镇,南来客商骤增,难免因事生隙,直至诉讼公堂。此时,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广东香山人,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以同盟会会员身份出任第一任国务总理)倡议修建广东人自己的会馆,得到广东同乡的热烈支持。遂由唐绍仪、凌云台、梁炎卿、蔡述堂、梁孟亭等41人与宏远堂、常丰盛等七家商号及北京广东会馆作为倡建值理。推举英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为主办人,开始集资修建。据宣统二年印制的《天津广东会馆征信录》记载,共集得行平银118834.92两,大洋20984.99元。选址鼓楼南大街原盐运使署旧地,面积23.351亩。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动工,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落成。

广东会馆发起人唐绍仪与同乡孙中山合影

初建时的广东会馆规模宏大,设备齐全,除现存的主体建筑作聚会、议事、庆典、奉神之用外,还有南园在主体建筑对面的影背墙后。此处有医生诊病,是同乡人休养之所。东临杠张胡同,北临东门内大街,是为同乡人食宿及供给会馆费用而开办的广业公司。置有房产,也对外营业。广东会馆戏楼经常有各路戏曲名角演出。从现存的广东会馆戏单中考证,龚云甫、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等前辈戏曲艺术家都在这里演出过,而且赈灾义演多于营业演出。那时的广东会馆各业兴旺,人心思齐,他们不但建了会馆,还开办学校,成立广东音乐会,兴建医院,设置义地,使广东人来津后生老病死都有依托。

广东会馆的落成,增强了广东人的凝聚力。当时,广东人遍及天津工、商、学、政各界;又有许多广东籍的早期留美学生回国后聚集天津,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作用,形成了广东人在津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www.xing528.com)

广东馆内戏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天津的广东同乡支持孙中山,拥护共和,经常在会馆举办各种活动;会馆广场也成了天津三大集会广场之一。民国元年(1912)这里举办的庆祝大会暨提灯会参加人员多达6000余人。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北上路经天津,同盟会燕支部在广东会馆召开欢迎大会,孙中山先生在会馆戏楼的舞台上发表了“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的著名演说。邓颖超同志在“五四”运动时期,与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在会馆举办募捐游艺会,演出新编话剧《木兰从军》和《安重根》,并在戏中扮演主要角色。他们将演出收入用来开办平民女校,学期两个月,不收学费,发给笔墨书纸,主要学习注音字母和花边钩织等谋生技能。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中共天津地委成功地组织了由上海香港开来的英商货轮上的海员罢工。广东会馆积极为罢工海员提供驻地,还为中共天津地委组织印刷、海员、纺织、油漆等多个工会联合成立的天津总工会提供会址。至今,天津历史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挂着天津总工会和中华海员工会天津支部牌子的广东会馆大门的照片。在民主革命时期,广东会馆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国革命,成为一处值得纪念的革命遗址。

广东会馆内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和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他们不断前来破坏,捣毁了很多家具。“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从此广东会馆被卷进苦难的深渊。日本人肆无忌惮地在广东会馆开办警官教习所,把祥和热闹的大会馆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地狱。1941年12月载有广东商人货物的太古货轮“浙江号”,在南航途中,遭日本军舰抢劫,损失300余万元。战乱之中金融混乱,经济崩溃,广东会馆遭此大难一蹶不振,仅靠出租房屋勉强度日。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会馆作为天津广东人的集体机构没有再恢复活动,其馆址交由市政府管理,成为中学校园。1962年,国务院批准将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主体建筑——现在人所称的广东会馆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年浩劫之中,多亏驻校师生的巧妙保护,会馆建筑中的石雕木雕彩绘及一些饰品方得以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会馆与天津古文化街同时得到老市长李瑞环的亲切关怀,于1985年重新修复,开始了它建成以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1986年元旦,广东会馆以天津戏剧博物馆的面目向社会开放了。它包含了新的内容,开始了新的生命。前院的议事厅作为展厅,向人们展示天津自建卫以来的文化积淀和戏剧历史的渊源。穿过天井就是油漆一新、经过布置的大戏楼。这里已变得古朴典雅、富丽堂皇,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典式戏曲观演场所。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戏楼在中国剧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建造年代和建筑工艺与众不同。1908年,上海的戏曲改良家、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与上海信成银行协理兼同盟会干事沈缦云等人,为了戏曲改革,集资在上海南市十六铺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具有新式设备的剧场——新舞台。这种新式剧场与旧式剧场相比,其重要的区别就是把三面敞开的伸出式舞台变成了三面封闭的镜框式舞台。从此,中国剧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中国城市的营业性剧场由旧式茶园向新式戏曲剧场的转变。广东会馆戏楼恰恰是在这个转变的前一年即1907年落成的。在建筑工艺上,它与新式剧场比,仍然是使用传统的三面敞开的伸出式舞台;它与旧式剧场比,在视听效果上做了两大革新:一是取消了台前的两根柱子,不再妨碍观众的视线;一是在舞台上方安装了一座扣碗式的木制藻井。藻井的内凹面由数千块水浪花形的拱木砌成螺旋形图案,扩大并美化了戏曲演出的声音效果,使观众在没有扩音的条件下,无论任何位置都能听到演员清晰悦耳的演唱。藻井的外部被聪明的工匠装饰成一座带有冰裂纹勾栏的二层小楼浮在祥云之上,因为没有立柱支撑,令观众啧啧称奇。这两大革新使会馆戏楼的视听效果达到了新水平,推动了中国戏曲剧场的发展演变,堪称中国剧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由于西方镜框式舞台传入中国各地竞相引用,沿袭至今,像广东会馆戏楼这样的中国古典式剧场再无建树,而使广东会馆戏楼成了中国古典式剧场的绝世之作。著名戏剧评论家龚和德参观了这座戏楼以后感慨万千,撰文评述,称之为“古典剧场的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