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特点及混合学习环境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特点及混合学习环境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表4-1所示,教师们认为,对于教师而言,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相当庞大,备课工作也相当艰巨,如果某个教学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二)教学制度固定表4-2教学制度固定的不合理之处一般来说,我国从小学到初中的基础阶段教育采用的都是行政班管理模式。换言之,自修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自律以及班级氛围。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特点及混合学习环境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一)教学周期较长

表4-1 一个学期的学习周期的弊端

以高中教育为例,我国现行高中教育分为三个学年。一个学年一般分为两个学期,一个学期通常为20周左右。此外,所有学校都是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周期,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都是以学期为单位来进行的。然而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期均显得时间过长。如表4-1所示,教师们认为,对于教师而言,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相当庞大,备课工作也相当艰巨,如果某个教学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而言,在现行高中教育制度下,很多人都会探索适合自己的课程,而以一个学期为教学周期的学习过程灵活度太低。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学生起初选择了物理学科,但在学期中段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合物理学科,想要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到本学期结束下一学期开始才能选择另外的学科。这样不仅会导致学习者在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上浪费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同样会影响与后面所选课程的衔接,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可以看出,由于教学周期过长而导致的这种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模式,其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一个学期的时间也不利于知识点的吸收消化,知识点需要在短时间内巩固检验,但由于首尾间隔时间过长,很多学生在期末时很可能已经忘了学期初学习的知识,无法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制度固定

表4-2 教学制度固定的不合理之处

一般来说,我国从小学到初中的基础阶段教育采用的都是行政班管理模式。即每个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都会被分到一个固定的班级,而每个班级都会配有班主任和相对固定的任课教师。高中教育也几乎延续了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行政班模式赋予了班主任很大的权力,作为一个行政班的最高领导,除了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以外,班主任还负责学生的评优推荐等工作。可以说,班主任集行政和教学两大权力在手,在学生心目中自然有着特殊的地位,自然会将其和其他教师区别对待,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相关科目有所倾向,有所偏好。另外,如表4-2所示,班主任所负责的是整个班级,是对所有学生实行监督管理,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同一个标准发展,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很容易就会“一刀切”。行政班中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不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模式直接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同样的,固定的任课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迥异,每个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将任课教师固定至某一个行政班,并不一定符合班级学生的口味,可能导致教学成绩不佳,两败俱伤的结果。行政班的学术交际圈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学生接触的只是同班级的同学,无法和年级中志趣相投的学生有交集,致使不仅缺少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无法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可以看出,行政班模式就像标准化生产一样,无论原材料多么稀奇珍贵,产物都是同一种配件。

(三)评价标准不完善

对学生评价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评价,二是客观评价。

1.主观评价

在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因为有行政班的存在,所以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评价,很多时候任课教师的评语都是匆匆一笔带过。班主任作为主要评价人,毕竟能力有限,要同时评价几十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比较局限,并不能很全面地评价某个学生,学生也会失去全面了解自身的机会。

2.客观评价

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当前很多地方的高中还是采用“唯分数论”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其实会贯穿整个高中教育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会通过成绩分数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来对学生的学业和能力加以考察。这种“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标准既有“应试教育”的惯性使然,也与我国当前重视高考的现状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中阶段的“好学生”的“好”其实只是分数高,并非真的“好”,常被称为“考试机器”,除了会考试其他方面缺陷不少。在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学生在继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技能学习与训练。纵使如此,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些课程都是高中生日常积累的语言逻辑能力与其他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与过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还是通过“主课”的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华。这确实是有失偏颇的。对此,笔者觉得应重视其他各门课程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客观评价学生能力与成绩的目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主观评价还是客观评价,我国高中教育中的课程管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尚处于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状态,需要加入更多的评价元素才能变得更合理、更科学。

(四)课程类型不合理(www.xing528.com)

表4-3 除必修课外学校拥有的课程类型

如表4-3所示,高中课程除了必修课以外,还包含选修课、自修课和社团课三类课程。看似课程类型众多,但据笔者访谈教师了解到,选修课和社团课虽然很多学校均有开设,但其上课频率较低,以学生兴趣课为主,基本为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形同鸡肋。因此,当前高中主要课程仍是必修课和自修课居多。

必修课即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所有的学生都被统一安排在教室内听教师授课,课堂内的一切活动都由授课教师安排,授课教师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统一授课虽然易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但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学习效果也会有差距。此外,学生之间性格差异巨大,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提问,但频繁的问题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而有些学生生性害羞,在课堂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及时提出,导致知识点理解不清,直接阻碍了后续的学习。

自修课是风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课程类型。与必修课授课教师的大包大揽相比,自修课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换言之,自修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自律以及班级氛围。由于自修课自由的风格,很多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会利用此时间来“放松”,很容易就会出现相互之间聊天、看小说甚至出去打球的情况,不仅没有达到自我学习的效果,久而久之,还有可能玩物丧志。所以说,虽然自修课是进行自我学习非常好的时机,但对高中生而言,把握好自修课的“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才有利于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提升。

总之,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的课程类型设置并不合理,无法满足高中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需求,也没有合理有效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五)重结果轻过程

表4-4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判学生的不合理之处

由于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师生对学习成绩都相当重视,致使结果导向的情况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有发展,往往都是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判断。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进步程度固然是一种不错的策略,但教师普遍认为仅凭期中、期末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显得单一,而且有些不公平。

考试是检验日常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但考试的偶然性很大,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考场氛围,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考试的发挥。每次考试都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况,这说明在考试中有状态起伏属于正常情况。如果通过简单的一两次考试来判断学生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学习情况显得不合理、不客观,很容易就会抹杀学生的学习成果,或是“捧杀”学生。因此,应试教育导致的“重结果轻过程”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和平时的努力,导致未能及时制定相应的学习路径或者发现相应的学习问题,而等通过考试来发现问题往往已经为时晚矣。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也是一学期一次或者一学年一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了解不及时,从而错过了改变的时机。

这个问题是当前高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考试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最终的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