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确定

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确定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晰各级水权,合理配置用水总量;确定各行业单位用水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全面建设水资源宏观管理的政策体系、规章体系、投入机制和节水型社会评价体系等。建立节水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用水户和全体公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由最初的被动式节水逐渐转变为自律式主动节水,使节水变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确定

(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明晰各级水权,合理配置用水总量;确定各行业单位用水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全面建设水资源宏观管理的政策体系、规章体系、投入机制和节水型社会评价体系等。

2.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制定水权流转和交易规则,在此基础上搭建水权交易平台,遵循市场规律,利用水量流转机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在城市供用水设施改造和废污水处理回用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大供用水设施改造、污水回用和相关节水产业市场化运作力度,提高供用水效率

改革农村小型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的产权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筹资建设节水工程,使投资人利益与节水效益挂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充分考虑水价与供水节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回用、水资源的稀缺性、供水单位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发挥水价的节水促进作用。

建立节水专项基金,促进节水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3.建立参与机制,引导公民自律节水

用水涉及每一位公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公民是取用水的主体,重大的水事活动也需要相关公民来实施。因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必须建立参与机制,如成立用水者协会等,拓宽公众参与途径,使其参与用水节水管理。对于重大水事活动,实行听证和公示制度,吸收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建立节水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用水户和全体公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由最初的被动式节水逐渐转变为自律式主动节水,使节水变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

1.合理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

针对区域水资源总量及特点,结合当地工农业生产现状,按着以水定产的总体思路合理确定工农业生产布局,且兼顾林、草等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等农作物生产的同时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据区域水资源供给情况,进行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农艺节水和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生物农药,控制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

3.调整工业用水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着力发展用水量小、经济效益高、污染轻的行业或产品,对于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行业视经济效益进行技术改造或限制发展甚至予以取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的转变。把清洁生产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使用和能源利用、污染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实现清洁生产,实现从治污到防治的转变。

(三)农业节水

根据提出的节水标准和节水目标,以实现节水型社会为目的,制定农业节水方案,进行农业节水工程规划,并提出农业节水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农业节水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工程;大力发展渠道防渗、低压管道灌溉工程;积极进行田间工程改造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www.xing528.com)

(四)工业节水

推广先进节水工艺,减少用水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企业生产工艺进行节水改造;减少管网漏失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冷却水重复利用率,争取做到污水零排放;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耗水少、污染轻、效益高的产业,限制高耗水、重污染工业项目的发展;严格用水器具准入制度;推动节水技术进步;企业内部实行多级装表制度,层层落实节水目标责任制。

(五)生活节水

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对节水产品进行认证,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减少用水量;降低管网漏失率,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安装中水管道,实行分质供水;兴建雨水收集系统,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完善用水计量工作,并结合合理水价,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六)其他行业节水

其他行业主要指建筑行业和第三产业。建筑业采用先进节水工艺,如混凝土施工养护期间采用混凝土养护剂和新型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等先进技术,冲洗石子等水的沉淀回用等;第三产业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水价,促进节水。

(七)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深入开展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如咸水、微咸水的有效利用;污水处理回用;雨水集蓄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以这些非常规水源替代淡水资源。

(八)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1.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

发展清洁生产,加大对污废水的处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控制排污总量,通过水体的自净作用,借助综合措施,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步改善地表水环境。根据生态需水特点,保障河湖等湿地基本的生态需水要求,对退化的湿地、滩涂进行有计划的修复。

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严禁地下水超采,对于已超采形成漏斗的地区实行限量压采措施,严格控制开采量,使水位降深在今后不超过拟定水位降深,必要时可采取封井措施,并积极实施回灌措施,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使地下水位逐渐恢复,为地下水的后备保障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自然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要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根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实施生态工程,使受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重构和再生。生物措施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应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恢复草地,充分发挥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地表径流等方面的特有功能,增加水资源存量,使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九)宣传教育

1.普及节水观念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深入、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当前的水资源形式、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节水知识,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用水意识。注意青少年节水意识的培养,将节水和水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使他们从小就知道节水和保护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为在将来更好地节水、护水打好基础。

2.提高参与意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任务,用水是每一位公民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岗位上都长期从事的活动,因此,要充分培育广大用水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参与热情,使节水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倡导开展方法和实践上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