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游艺史话:天花喷礡引爆烟火奇妙!

中国游艺史话:天花喷礡引爆烟火奇妙!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烟火”专指民间娱乐用的烟火,古代也称为花炮、火戏、焰火。中国的火药烟火最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烟火技艺的鼎盛时期,烟火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制作和燃放技艺精巧高超。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礡、千丈菊、千丈梨都是烟火的品种。明代的烟火种类已经有几百种。明代的烟火大都制成盒子状,所以又称放烟火为“放盒子”。民间的烟火虽然比不上宫廷的烟火,但也相当精致,各种花样的烟火皆全。

中国游艺史话:天花喷礡引爆烟火奇妙!

燃放烟火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娱乐活动,大型的烟火燃放是一门融合科学和技巧的表演艺术,小的烟花则是人们欢度佳节、休闲娱乐的玩具。中国是黑火药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烟花爆竹的国家。在近代以前,中国的烟火艺术水平领先于世界,其场景之盛和烟花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记述了万历年间山东兖州鲁王府燃放烟火的情景。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礡。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火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中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烟火”专指民间娱乐用的烟火,古代也称为花炮、火戏、焰火。中国的火药烟火最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时在宝津楼前呈百戏、放爆仗。南宋时关于烟火的记载非常多。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浙江绍兴“惟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西湖志余》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的元宵节,皇宫里共燃放了百余架烟火,孝宗乘小轿亲自到宣德门观看。《武林旧事》记载:“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扑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说明南宋时火药烟火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形成从宫廷到民间的节令风俗,将烟火制成果子、人物的形象,在屏风中隐藏火药表明后世烟火架子、烟火盒子已经出现。

当时杭州有专门卖药线和烟火的店铺,出现了擅长放烟火的艺人。元代学者赵孟頫写有一首《赠放烟火者》诗云:“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喧豗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描绘了燃放烟火时,亮如白昼,爆花满地,万紫千红的逼真情景。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烟火技艺的鼎盛时期,烟火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制作和燃放技艺精巧高超。正如明代鲁藩王府的烟火,分为烟火架和烟火盒子两种,并且出现烟火帘的形式,烟火盒子制作成各种瑞兽和珍宝的形制,由车子承载,行进中燃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礡、千丈菊、千丈梨都是烟火的品种。明代的烟火种类已经有几百种。《宛署杂记》卷十七说:当时的烟火,“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转地上者,曰地老鼠。筑打有虚实,分量有多寡,因而有花草人物等形者,曰花儿。名几百种,其别以泥函者,曰砂锅儿。以纸函者,曰花筒。以筐函者,曰花盆。总之曰烟火云。”明代的烟火大都制成盒子状,所以又称放烟火为“放盒子”。有的盒子多至五层,能施放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美丽的图案,施放起烟火,硝烟弥漫,光影五色,甚至连星月也看不清了。明朝人瞿佑《烟火戏》诗云:“天花无数月中来,五色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频作雨声来。”说的是无数烟花从天而降,好似从月亮中来的一样,五色的烟花像云朵一样降落,绽放烂漫的火星,发出巨大的声响。《金瓶梅词话》卷四十二回,“豪门拦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描写了明代江南民间的烟火盛况,值得一读。

一丈五高花桩,四围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箔。霸王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银蛾金弹,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台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仿佛难闻欢闹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金瓶梅词话》插图《玩烟火》,选自中国艺术博物馆数据库

好一场烟火表演,由点燃仙鹤丹书开始,到十面埋伏结束,西瓜炮、轰雷、彩莲舫、赛月明、紫葡萄、霸王鞭、地老鼠等28 种烟火相继燃放,可谓是火树银花、争奇斗艳,足见明代烟火技艺的高超。

清代宫廷燃放的烟火多由内务府花炮作负责制造,皇帝重视烟火制造和燃放,委派监修官,燃放地点、数量等都由皇帝钦定。每逢元宵节,皇宫、西苑、南海子和圆明园等处都燃放烟火。乾隆二十九年(1764)朝鲜使者受邀到圆明园观看烟火,将所见盛况记录在《燕行日记》中,圆明园的山高水长楼前,草坪宽阔平坦,几十架烟火按一定的设计布置。当下午申时,乾隆皇帝入座后,先施放瓶花。顷刻间,“无数架阁砲响齐起,如天崩地陷,四面八方火光烛地,烟焰迷空”。万炮齐鸣,声震如雷,光如闪电,五彩缤纷,金蛇狂舞。“炷绳引火延于盒地,则盒自坠地而无数红灯纚纚而垂,各成字形,或作万国来朝,或作圣寿无疆等字,点画宛然。”施放的烟火能够呈现出日月、海水、奇花、仙人、金凤、文字等各种形状。清代汪懋麟《元夜禁中观放烟火歌》,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御苑中瑰丽的烟火。诗云:

便殿前头竿百丈,彩绳高系青天上。(www.xing528.com)

银花火树齐开张,珠斗明星尽奔放。

金鹅赤凤无不有,玉女仙人各奇状。

云中宝塔何嵯峨,海上蜃楼起烟浪。

更有奇花次第悬,千枝堕地生金莲。

火山吞吐走日月,急如万弩离箭弦。

爆竹声中作霹雳,铁马攻战相回旋。

夜静笙歌转清彻,两傍侍臣时叫绝。

民间的烟火虽然比不上宫廷的烟火,但也相当精致,各种花样的烟火皆全。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代北京的烟火有一盒内装有几个故事花样的,不管是人物还是翎毛花草,都非常逼真。勋戚富贵之家,在元宵节之夜都少不了放烟火取乐。清代朝鲜使臣在《燕辕直指》写有一篇《纸砲记》,记载北京除夕至元宵节燃放花炮的场景:“纸砲或称纸灯,源出于爆竹。自除夕至元宵,满城人家无夜不放。其制糊纸为桶,大小长短不一,内贮焇药而筑之伏线引火,火才著桶,火便爆发,发响甚洪亮。……有一个大桶中藏四五小桶,大桶爆发,小桶迸出飞射半空,如流星火箭者,或盘旋如十数条火蛇,芒焰涨天,灰烬落地。”《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写道:“天上元宵,人间灯夕。……经济与来兴儿,左右一边一个,随路放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描写荣、宁二府在正月十五燃放烟火的情形,所放烟火有满天星、九龙入云、飞来十响等各色花炮。一般平民百姓过节玩弄的主要是地老鼠、竹节花、霸王鞭、泥桶花、大梨花、千丈菊之类,小孩子则玩小黄烟。当时街上有车推担挑卖烟花的小贩,边走边唱:“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唱词所说的“滴滴金”“梨花香”是几种价廉的烟花。

清代西洋速写《元宵爆竹图》,伦敦韦尔科姆收藏

西式花炮在晚清传入中国。1938 年编《北京市志稿》称:“今则国外输入之花炮,色彩益奇丽。”中国古代烟火多属中低空焰火,高空烟花则传自国外。刘鹗《老残游记》就描写了来自东洋的礼花弹。中国古代烟火技艺受限于统治者对火药的管控,烟火配方和制作缺乏系统的总结,从南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最早记载烟火配方,直到清乾隆年间,医药学家赵学敏(1719—1805)编纂中国第一本烟火专著《火戏略》五卷,内容包括烟火源流、品种、配方、制作方法和禁忌,将烟火分为烟火、筒花、游戏三大类,爆竹、翠火、药线炸药、梨花、菊花、鸟兽、鳞虫、术幻等34 类,记录烟火配方487 则。此书原稿本现藏天津图书馆,是对古代烟火技艺的集大成之作。

烟火的制作需要多门技艺,火烟的不同配比和巧思设计,使烟火呈现出动植物、人物、吉祥文字等图案和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五颜六色的烟火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所以人们说,“此乐人间岂易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