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实务,助力教学工作提升

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实务,助力教学工作提升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近三年来陕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进展不难看出,凡是诊改工作认识明确,基础工作扎实,思想准备充分的学校,教学诊改的成效都比较明显,起到了改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通过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诊改试复核,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教学诊改工作的基础性准备,确保教学诊改形成长效机制,取得预期效果。开展教学诊改,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实务,助力教学工作提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近三年来陕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的进展不难看出,凡是诊改工作认识明确,基础工作扎实,思想准备充分的学校,教学诊改的成效都比较明显,起到了改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相反,一些学校对诊改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习惯了“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基础工作准备不充分,往往把教学诊改做成了“夹生饭”。通过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诊改试复核,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教学诊改工作的基础性准备,确保教学诊改形成长效机制,取得预期效果。

一是思想认识的准备。思想准备一方面应是在认识层面上,真抓真重视,把教学诊改作为学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一抓到底,而不是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抱着应付差事的心态,一旦通过省级复核,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又回到传统教学治理的老路上去。另一方面则是在实施层面上要厘清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文件的关联。这里特别需要澄清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不要对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指标体系》(简称“指标体系”)产生误解,切忌把“参考提示”理解为教学诊改的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起点,忙于在管理部门之间“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诊改目的异化为“通过复核”。如果真正理解了教学诊改的内涵,就应该明白“指标体系”只是诊改的主要内容,而诊改的工具是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如果没有准备好“诊改工具”,就贸然实施教学工作自我诊改,必然导致工作方向偏离,无法查找“病因”,也就无法开具有效的诊断治疗“处方”,从而走入教学诊改的“死胡同”,甚至不知所终。

二是工作机制的准备。开展教学诊改,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尽管诊改工作聚焦的是教学,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长亲自“挂帅”。在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片面认为教学诊改是学校教学方面的工作,由负责教学的分管校长负责组织,致使工作协调难,推进实施难,还有个别地方甚至将教学诊改落实给负责教学工作的中层干部,无形当中弱化了教学诊改的实施。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学校成立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学校各方面负责人参加的教学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建立教学诊改办公室(可挂靠在教导处或办公室)负责诊改日常工作协调安排,这个办公室不能形同虚设,须有专人负责。另外,结合诊改内容和工作流程,可设立数据采集与管理中心、教学监测与督查机构、学校自我诊改专家委员会等,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这些专门机构和学校原有的工作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形成诊改工作的运行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方能保证教学诊改“事事有人做”。

三是平台工具的准备。教学诊改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检查评估根本的区别除了工作主体由他方转为学校自身之外,就是诊改通过采集、整理、汇总、分析教学工作各方面的数据形成诊断结论,“用数据说话”是教学诊改最突出的特征,也符合大数据时代教学改革创新的趋势。目前,影响教学诊改的最大障碍就在于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普遍薄弱,大部分学校缺乏教学数据信息采集的基本软件和管理平台,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尚处在传统的人工手动采集、整理、上传的状态,无法保证和实现教学数据时时、处处的原始性和动态化采集整理,这就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建设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建立数据管理中心,做好数据的采集、管理、整合、分析等,特别是数据的对比分析,为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提供准备。(www.xing528.com)

四是制度标准的准备。完善制度标准是做好教学诊改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影响教学诊改成效的最为重要的方面。这里所说的制度指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保证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工作标准、程序、要求、规则等,是教学工作的规范。这些规范是衡量和评价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工作质量好坏的依据。制度准备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学工作不断规范完善的过程。作为诊改的基础准备,在完善教学制度文件的基础上,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动员全体师生参与打造“目标链、标准链”(简称“两链”)。

打造“两链”是实施教学诊改的第一步,也是决定诊改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适切的目标体系引领学校健康发展,也是教学工作诊改的动力源;标准是发展的底线,也是质量监控的一把“尺子”。如何确立学校的目标、标准,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学校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办学上长期听从于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习惯了“哪里黑了哪里歇”,缺乏自我规划意识和标准控制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量身打造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两链”,必须立足实际,定位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并依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建构上下呼应、指向一致、相互衔接与支撑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目标体系;依据各层面目标的高度,确定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标准体系。正确理解和把握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关系,用各层次的目标引领各方面工作的标准,用完善的标准支撑目标的达成。

为什么我们要将“目标链”和“标准链”打造放在教学诊改的基础性工作范畴考虑,这是因为教学诊改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管理工作的再规范,而完善制度标准的过程正是查漏补缺,规范教学工作的过程。当然,教学诊改远不止于此,但完善制度、打造目标和标准链一定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