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后宫:天津城市形成的见证

天后宫:天津城市形成的见证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庙中敬祀的神仙是天后,又称天妃。天后宫建造于元代泰定三年,那时尚没有天津城,天津叫做海津镇,仅仅是个大码头。虽然以后在它身后建造了天津城,但天后宫依然还是天津经济与精神的中心。透过天后宫的演化,可以看到天津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原始的农民文化心态,顺利地转化为小商小贩式市民文化心态。天津人进一步将娘娘市井化,是人们强烈的生活愿望使然。天津人尚红,过年尤甚,传说来自天后身穿的红衣。

天后宫:天津城市形成的见证

文化学角度上看,天津是个奇特而令人迷惑的城市。它作为中国南北水陆交通的最大枢纽,日日经受着各地经济文化潮水般的冲击;它又是国都北京的门户与近邻,京都政治文化始终对它施加影响;它还经过长达百年的租界历史,地处古老封闭的中国与西方现代文明碰撞的第一线,再加上它城市形成较晚,理应更多新兴色彩,人亦更多外向精神。但它怎么具备那样独异又顽强的地域文化?数百万居民怎么会如此执著地使用它特点强烈的地方口语说话,并如此充满热情地固守着它浓郁的民风、民俗?更尤其,此地人的心态与近在咫尺的北京人迥然殊别,这实在是个谜!

地域文化最深的内核在人的心态中。民俗只是外表,文化心态才是精神实质。一旦某种文化心态形成,它特有的民俗便有了不可动摇的根。这种地域文化才算真正确立了。在研究天津的地域文化的成因时,笔者发现它的全部奥秘竟然深藏在一座古庙——天后宫中。

中国凡近海的地方都有天后宫,闽、浙、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庙。庙中敬祀的神仙是天后,又称天妃。传说她能保护在江河湖海中行船人的安全。宋代航海发展,元代又兴漕运,对天后的崇奉就愈来愈重。

天津濒临渤海,又是大运河流经之地。元代定都于大都(今北京),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又迁都至京,京师所需粮食,都是由南方经海上或由大运河漕运抵津,再驳转京城。天津一直与航运相连,自然对天后尤为虔诚。所记载天津小型的娘娘庙有十六座,最辉煌、最重要的是天后宫。

天后宫建造于元代泰定三年,那时尚没有天津城,天津叫做海津镇,仅仅是个大码头。天后宫修盖在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这也是直通大海的海河源头。日日来往的船工水师都不免停船靠岸,到庙中烧一炷香,求一些事。由于香火日盛,各种店铺便聚集左右两旁,一条被称作“天津的摇篮”的宫前大街便渐渐形成。虽然以后(明代永乐二年)在它身后建造了天津城,但天后宫依然还是天津经济与精神的中心。

饶有趣味的是,天后到天津便改了称呼,叫娘娘,或老娘娘,这名称注入了天津人的亲切感和人情,也就是天津的味道。而且她的司职和功能也被大大地扩展了。

人们对娘娘最早的要求,只是救难扶危,保佑平安。由于此地人对娘娘的崇拜过甚,一切人世间不能自已的事,统统依赖于她。中国百姓对神仙的奉敬是追求“现世报”的,并非单纯地理想依托,而更重现实功利的兑现。中国民间的造神心理全从切身需要出发,有一种需要,就造出一个神来。天后宫中娘娘的神像便由一尊演变成九尊。除去天后圣母,还有眼光娘娘(去除眼疾)、耳光娘娘(消除耳疾)、送生娘娘(保护生男育女)、癍疹娘娘(保佑患癍疹的孩子平安脱险)、奶母娘娘(保证妇女妊娠期奶水充足)、乳姆娘娘(专管雇用奶姆的奶水质量)、千子娘娘和子孙娘娘(保佑宗族延续不断)等……渐渐人们又将民间信奉的诸神搬入庙中,建殿设龛、燃香供奉。如:观音龙王、药王、唐明皇、火神、河伯、雷公、电母、关帝、财神、文昌、岳武穆,等等。好像这些神通广大的神仙都被娘娘召集至此,一切世间祸福,安危兴败,全都在此裁定;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娘娘愈加显得至高无上,法力无边。这种在今人看来荒唐可笑的神仙大杂烩,这种对天后和天后宫不伦不类的改造,恰恰体现这个商埠居民性喜热闹火爆、多多益善的心理和务实精神。(www.xing528.com)

在这里,娘娘似乎是个慷慨的大富翁,有求必应;一切希望、要求经过娘娘的手都能化为现实。真正的务实精神是连幻想也包含着现实功利。人们对天后称呼娘娘,无非是想把神仙和自己拉近。天津人在天后宫中自造的神仙,如:傻哥哥、憨娘娘、疙瘩刘爷、挠大三爷、挑水哥哥、王三奶奶等,都用此地人特有的幽默感,把自身的向往化为神仙,再把神仙化为可以亲近的人。尊崇之中,又将其市井化了。这种有趣的注重生活实利的心态,在天后宫中被加固加深,也就成为一种抵御来自京都的敏感警醒的政治文化的心理机制。透过天后宫的演化,可以看到天津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原始的农民文化心态,顺利地转化为小商小贩式市民文化心态。这种心态有很强的局限性和保守性,有力地扼制着此地大商业与大都市意识的形成。

天津人进一步将娘娘市井化,是人们强烈的生活愿望使然。天津本为燕赵之地,民情淳朴,生活崇尚热烈。每逢腊月年底,信男信女在殿中焚香默祷,大庙院内却摆满年货,喝买喝卖。宫前广场更热闹非凡,俗称“宫前集”。在北方大都市中,惟天津最重过年,应时点景的物品无比丰富,各类小贩争售绒花、年画灯笼金鱼、香烛、剪纸、神图、空竹、花糕等数不尽的天津土特产;山门对面的戏楼上敲锣打鼓唱大戏,为人助兴。娘娘淹没在这浓厚的生活情致里,同时又是此地生活的一个重心。天津人尚红,过年尤甚,传说来自天后身穿的红衣。红衣的含义有二:一是避邪,故此红灯照运动中女人通身穿红,谓之能避枪炮;二是吉庆,天津女子过年和出嫁时,穿戴物品一律用红;窗花、门联、福字,处处也都用红。避邪吉庆就是娘娘祛灾降福之意,无论避邪还是吉庆,都是向往热烈美满的生活,此风一直延续至今;火辣辣的红色给天津人血液里注进炽烈的温度。重友尚义,慷慨好客,都是此地人的民风民情。

每年旧历三月二十三日相传是娘娘诞辰,百姓举办皇会,一直是天津最大的民俗举动。人们把娘娘塑像抬出庙门,出巡散福,一连四日,民间各道花会沿街表演,一时观者如潮,万人空巷。这些都是民间组织,在天津极为倡兴。

起源于码头的天津,居民五方杂处,码头上争夺地盘甚厉。人们要想站住脚,单人匹马难支,只能够结伙成帮。这种风习渐渐传染到社会各种公共事务上,比如民间救火,各处居民商号自动结合为水会,每遇火警,鸣锣传讯,相互救援。兴办皇会时,人们更是各秉诚心,各尽人力财力,共襄盛举,同时也各处炫耀,逞强斗胜,在这天津人引以为荣的皇会上,象征地显示了此地人急公好义的精神和强悍好胜的性情,以及小集体高于个人,也高于大集体的意识。

中国的庙宇与西方的教堂不同,西方一个村镇的教堂,是它精神与文化的中心;中国是个泛神的国家,民间诸神各司其职,各事其主。尤其是在大都市中,很少一个寺庙能成为千万百姓的精神圣地和文化本源,惟独天津的天后宫例外

天津作为燕赵故地、商业都城和水陆码头,各种心态都汇入这座大庙中,逐渐融合,逐渐营造,同时也从这座大庙中伸展出去,创造出独特的、鲜明的地域文化。所以说,天津人改造了天后宫,反过来天后宫又再造了天津人。关于天津人心态的小说,笔者已写过多部,如《逛娘娘宫》、《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还将用长篇文字做细致的理性分析。如今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和文化心态,不仅为文化和风俗学者们普遍重视,也开始被文学家和企业家、社会管理者所注目。文学家要从中创造出有独特地方性的人物,企业家和社会管理者则要从中找到当地人特有的局限与优长,对症下药,调动和开发人的活力。任何聪明的企业家和社会管理者都会把他们力图把握住社会的手,伸进到人们的心态中去。抓住了人的心态,就是抓住了社会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