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北伐失败,张浚罢相,秦桧掌权

宋朝北伐失败,张浚罢相,秦桧掌权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年,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大军准备北伐,刘豫见张浚部署北伐,便率大军南犯。张浚罢相后,秦桧执掌大权。张浚请孝宗立即下诏,进驻建康,御驾亲征,鼓舞将士北伐。于是再次询问张,张浚认为即使宋军不北伐金国,到了秋高马肥的时候,金军也一定南下侵犯,所以机不可失,应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上书攻击张浚等人,请求辞去相位。

宋朝北伐失败,张浚罢相,秦桧掌权

宋室自南渡以来,妥协派苟和偷安于江南一隅,但仍不时有北伐中原的抗战志士,孝宗就是一位颇有作为,锐意恢复的皇帝。他任用著名的抗战派将领张浚为相,率军发动了南宋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南宋军队取得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大捷,予金军以沉重的打击,给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带来了恢复中原的一线希望。抗战派要求乘机恢复的呼声日益高涨,宋高宗推行投降路线的统治难以继续下去。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给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住在德寿宫,太子即位,是为孝宗。孝宗原名赵玮,是宋太祖的第七世孙,秀王赵子偁的儿子,因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早夭,被选为太子,封为建王,改名赵昚。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竭力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议和。当时金帝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宋高宗下诏御驾亲征,旋即两淮失守,朝中大臣竭力主张撤退,孝宗愤慨异常,上书请求率军做前锋抗敌。即位后,励精图治,颇有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雄心。六月即位,七月便写信召见抗战派将领张浚,说:“久闻张将军大名,当今朝廷只有依靠你了!”张浚从容答道:“做皇上,就以心为本,只要你心合天下的公理,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当时史浩建议修筑瓜州(今江苏扬州南)、采石的城防,以保长江。张浚说:“不守两淮而守长江,是向敌人示弱,不如巩固淮河上的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城防。”史浩大为不快,怀恨在心,后来当了宰相,凡是张浚所献计策,他都持异议反对。

张浚见孝宗有恢复之志,大力陈说议和的错误,劝他坚持进取。孝宗任命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加少傅,封魏国公。并下诏追复岳飞和岳云的官爵,孝宗对抗战派的支持,使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张咸进士出身。张浚四岁时丧父,但品行端正,从不口吐狂言,凡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必成大器。张浚于徽宗政和年间中进士。宣和年间做成都士曹的时候,曾有一道士对他说:“十年之内,天下必定乱,你当出将入相,为国家建功立业。希望你要自己保重。”1129年(建炎三年)春,苗傅、刘正彦等在杭州发动兵变,杀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逼高宗传位于太子,史称“苗刘之变”。当时张浚为礼部侍郎留守吴门(今属浙江),他秘密联合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吕颐浩等举师勤王。张浚驻军秀州时,晚上一人独坐,警备很严,忽然见一人手握大刀站在烛下。他知道是刺客,不慌不忙地问道:“是不是苗傅、刘正彦派你来杀我?”那人说:“是。”张浚说:“既然是,就把我的人头拿去吧!”那人说:“我也是读过一点书的人,岂能为叛贼所用? 更何况你如此忠肝义胆,又怎么忍心杀你! 我是怕防备不严,让再来杀你的人有机可乘,特地赶来向你告警。”张浚问:“要不要金银、绸缎?”那人笑道:“杀了你,我还会担心没有金银、绸缎吗?”张浚又问:“愿意留下来保护我吗?”那人答道:“我有老母在河北,不能留下来。”问他的姓名却不回答,转身跳出窗外,跃上屋顶,瞬间去无踪影。张浚率领诸路大军击败苗、刘叛军,尽诛叛党。平叛后,论功行赏,张浚被任为知枢密院事。他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慷慨请命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到任后,出行关陕,调查民情,整顿吏治,招揽豪杰,整军备战。1130年(建炎四年)八月,出兵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金国急调金兀术由京西增援。九月,张浚集结刘锡、刘锜、吴玠、孙渥、赵哲统领的陕西五路大军,以刘锡为都统制,在富平(今属陕西)与金军展开决战,五路大军把金兀术重重包围,刘锜身率将士冲入敌陈,激战竟日,杀敌无数,但赵哲擅离所部,手下将士看见尘土飞扬,惊恐而逃,以致全局陷于被动,诸军大败。张浚斩赵哲,退回兴州(今陕西略阳)。张浚在关陕三年,知人善任,训练新兵,抗击金军,富平失利虽然失去了关陕,但却使四川得以保全,江淮赖以安宁。

1135年(绍兴五年),张浚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第二年,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大军准备北伐,刘豫见张浚部署北伐,便率大军南犯。张浚命诸军出击,一举粉碎了刘豫齐军的南侵。战后,张浚奏请罢免了刘光世兵权,以参谋兵部尚书吕祉代。又任王德为都统制,刘光世部将郦琼为副都统制。郦琼不服,又听到吕祉奏请罢除自己兵权,遂杀吕祉,率所部四万人投降刘豫,朝野震动。张浚因此引咎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兴国宫。

张浚罢相后,秦桧执掌大权。张浚因为上书反对议和而获罪秦桧,遂被排挤在外近二十年。张浚去国罢相,贤良志士莫不倾心仰慕他,武夫健将谈到他,无不哀伤长叹。张浚虽然为官在外,但时刻不忘恢复中原,多次上书反对议和,建议积极备战。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张浚出判建康府,事无大小,都亲自处理。第二年,高宗到建康劳将士,张浚出迎,卫兵见了他都主动行礼。高宗临走时对他说:“有你在此,我就无后顾之忧了。”张浚复出,赢得了朝野的广泛尊敬,反映了无可抵挡的主战潮流。

孝宗即位时,金国出现了混乱,金帝完颜亮在军中被杀,金世宗完颜乌禄即位。金世宗即位于乱世,首先必须巩固统治地位,因而对南宋采取了稳重的态度。他将黄淮间的军事经过一番部署后,用稳扎稳打的方法与南宋议和。由于金军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南侵,南宋王朝就面临着是北伐收复失地,还是维持现状苟安江南的选择。面对这一抉择,南宋统治集团内形成了抗战派与妥协派的斗争。

孝宗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两路军马,开府建康。孝宗还起用反对议和享有盛名的辛次膺、胡铨等人,朝中的秦桧党人都被驱逐。从此,抗战派在朝中占了绝对优势。1163年(隆兴元年)四月,孝宗再次召见张浚,询问恢复计划。张浚请孝宗立即下诏,进驻建康,御驾亲征,鼓舞将士北伐。当时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孝宗征询他的意见,他说:“首先做好防御,是为上策,是战是和,在于金国而不在大宋。”孝宗顿时犹豫难决。于是再次询问张,张浚认为即使宋军不北伐金国,到了秋高马肥的时候,金军也一定南下侵犯,所以机不可失,应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孝宗深以为然,便不经三省,直接派兵渡江出战。史浩知道后大怒说:“我身为宰相,出兵不与我商量,我还当什么宰相!”上书攻击张浚等人,请求辞去相位。孝宗锐意北伐,支持张浚出兵,罢免了史浩宰相之职。抗战派取得了胜利。

1163年(隆兴元年)五月,张浚派李显忠出濠州(今安徽凤阳)、邵宏渊出泗州,北渡淮水,分道出击,揭开了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北伐中原的序幕。

李显忠,字君锡,原名世辅,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17岁随父李永奇从军。军南下进犯鄜延(今陕西境),有金军夜宿陶洞,李显忠悬索而下,杀敌17人,割下两个人头,牵走两匹战马,砍断其余马匹的脚。从此李显忠名声大振。金军攻陷延安(今陕西延安),李显忠被迫出任金国承宣使、知同州(今陕西大荔)。但李显忠时刻不忘回归大宋,赴任同州,立即派遣黄士成等人由四川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向南宋朝廷报告南归的愿望。李显忠计擒金军元帅撤离喝南归,但追兵甚急,遂把撤离喝推下山崖,自己不得不带领仅有的26人远走西夏。后转道西夏,投奔四川吴玠,同时带回了骑兵,步兵4万多人。但是他的亲属200余人却被金军杀害。宋高宗因他忠义南归,亲自接见,赐名显忠,任命他为指挥使、承宣使。金兀术南下侵犯河南,李显忠率军大败金兀术,收复灵璧县(今安徽灵璧)。李显忠力主抗战,奏呈恢复中原之策,却被秦桧贬官,徙居台州(今浙江临海)。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淮西。李显忠再次被起用,与虞允文部合兵,取得采石大捷。李显忠乘胜渡江,尽复淮西州郡。李显忠以战功被提升为淮西制置使、京畿等处招讨使,擢太尉宁国军(今安徽宁国)节度使,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孝宗即位,李显忠建议出兵自宿州(今安徽宿县)、亳州(今安徽亳县),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由汴京以通关陕,进而收复河东。时逢孝宗与张浚商议北伐,遂命李显忠渡江督战。

李显忠一贯坚持抗战,自濠州出兵,斗志昂扬,五月初攻下灵璧县。邵宏渊围攻虹县(今安徽泗县),久攻不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招降虹县金军守将,收复虹县。邵宏渊耻功不己出,李显忠又斩他手下强夺降卒佩刀的士兵,由是二人不协。六月,李显忠、邵宏渊合兵一处,直指宿州,李显忠击败前来抵抗的金军,追击20多里,杀敌数千人。随即乘胜渡壕登城,不到一个时辰,攻下城门。在城中巷战,斩首数千,活捉80多人,收复了淮北重镇宿州。捷报传来,中原震动。孝宗亲自写信慰劳说:“最近前线捷报频传,朝野上下备受鼓舞,这是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胜利!”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西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邵宏渊建议把州库作为犒赏分发给士兵,李显忠不同意,把军队移到城外驻扎,只以现钱犒劳士兵,士兵都不高兴。李、邵两人更加不和,矛盾进一步加深。宿州大捷,对长期以来一意求和、节节败退的南宋而言,无疑是最为辉煌的光复胜利。

宿州收复后,张浚认为盛夏炎热,人马疲惫,急命李显忠等撤军。这时,驻军淮阳(今江苏邳县西)的金国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听说宿州失守,亲自率军反攻宿州,被李显忠击退。纥石烈志宁向驻军南京(今河南开封)的元帅仆散忠义求援,仆散忠义遣大将孛撤率领骑兵、步兵10万人反攻宿州。金军兵临城下,声势极为浩大。李显忠亲自率军与金军战于城南,大战数十回合,孛撤败走。第二天,敌人增兵,李显忠命邵宏渊合为夹击,邵宏渊按兵不动,对众人说:“现在正值盛夏酷暑,在荫凉处摇扇纳凉都还炎热难受,在烈日下披甲苦战又怎么受得了?”李显忠率领所部人马独力奋战,与敌人大战百余回合,杀敌5千多人。部分将士见大敌当前,主帅竟然不和,人心动摇斗志消沉,纷纷各自逃走,李显忠只好移军进城。金军乘机攻城,李显忠拼死力战,杀敌2千多人,死尸堆平了养马墙,敌人退却。李显忠长叹说:“如果诸军互为犄角,从城外掩杀过来,则可全歼敌军,活提敌帅。”邵宏渊说:“金军又增兵20万,如我们不撤退,恐怕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李显忠知道邵宏渊无心固守,自己孤军难支。遂于夜间撤出宿州。金军追到符离,宋军大败,军资器材丧失殆尽,骑兵步兵被杀死4万多人,落水淹死的不可胜数。当时张浚驻军盱眙(今江苏盱眙),李显忠去见张浚,交印待罪。张浚遂南还扬州(今江苏扬州),上书请罪。

淮北所收复的城镇纷纷放弃。

宿州撤退之初,朝中妥协派的士大夫们便大举围攻张浚。孝宗写信给张浚说:“我把边防大事,全都委托给你,你不要怕他人议论而心怀犹豫。北伐大计,是我和你共同做出的决定,我也必须与你一起了结。”张浚接信后,严密部署防务,整饬两淮守备。以魏胜守海州(今江苏连云港),陈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今江苏六合)。孝宗每次派遣使者到张浚督府,都要令其询问张浚吃多少饭,探视肥瘦情况。真可谓关怀备至。符离兵败,孝宗开始动摇。符离失利在军事上并不算什么严重的挫折,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它在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南宋朝廷自从与金国作战以来,就有一种恶劣的政治风气,即始终有抗战与妥协之争。这两派互相诋斥,从未同舟共济达到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如果和议失败,抗战派则群起攻击妥协派;如果战事失利,妥协派则群起攻击抗战派。所以符离一败,以汤思退为首的妥协派乃群起攻击张浚,竭力主张恢复议和。孝宗原本全力支持张浚,但在妥协派的围攻之下,不得不贬斥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把李显忠贬官安置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南宋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失败而宣告结束,南宋朝廷在没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击败金国和朝野上下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的条件下,单凭一腔的热情,发动了一次不合时宜的北伐,这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www.xing528.com)

1163年(隆兴元年)七月,孝宗任命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重议讲和之事。汤思退是秦桧一党,急于求和。八月,派卢仲贤前往金国议和。当时金国扬言索要海州、泗州、唐州、邓州等地及岁币。孝宗当面诫卢仲贤,不能答应金国割地的要求。汤思退等人却私下交代他答应金国的要求。十一月,卢仲贤从宿州还,带回了仆散忠义给南宋三省枢密院的信,信中提出四项要求:一、宋向金称侄皇帝;二、割海、泗、唐、邓四州给金国;三、岁币银绢的数量与绍兴和约相同;四、归还金朝叛臣和南归流人。孝宗认为金国条件太苛刻,坚决不答应。汤思退又奏请派王之望出使。张浚、虞允文、胡铨、陈康伯等连续上书反对讲和。朝廷上下抗战派与妥协派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张浚上书说:“秦桧主和,造成完颜亮南侵之祸,对秦桧的罪行,朝廷没有进行处治,致使他的党羽又出来作乱。现在内外议论还未定,就派出使臣议和,将来谁还为皇上效力?”汤思退争辩道:“这都因为利害与自己无关,不惜大言误国以博取好名声。国家大事,岂同儿戏?”孝宗在抗战派的反对下,只好命王之望在边境待命,另派胡肪等去告诉金国不能割让四州之地,如坚持要求割地,就停止议和。孝宗感到此事难以决定,便召集朝中大臣商议,结果14人中,竟有一半人主张议和。孝宗深思熟虑,权衡利害关系,终于接受了汤思退的意见,继续与金国议和。为了调和汤思退与张浚的矛盾,并用两人为宰相。不久,命张浚视师江淮,作为可战可和之计。

1164年(隆兴二年)三月,张浚视师江淮,加强战备,招纳来自山东、淮北的抗金义军12000多人,编入建康、镇江两军。又招收淮南、江西的壮士万多人组成万弩营,由陈敏统领,加强泗州的守备。在军事要地都修筑城堡,水势险要的地方,积水为塘,据险而守。增加江淮的战舰和武器装备。当时金国驻重兵于河南,欲以武力胁迫议和,但一听到张浚回到江淮整军备战,急忙撤退。于是淮北前来投奔张浚的人昼夜不绝,山东的英雄豪杰也都愿听从他的指挥。张浚还约契丹人作为援助,金军更加惧怕。

金军撤退后,汤思退唯恐议和不成,奏请孝宗禀报高宗,然后再做决定。孝宗大怒说:“今天的形势已不是秦桧那时了,你的言论居然比秦桧还不如!”汤思退不肯罢休,阴谋打击陷害张浚。他命令心腹王之望密报淮南的宋军在大败之后,兵少粮缺,战舰及其他装备都不完备,实际上已不堪再战。又指使右正言尹穑上书攻击张浚拥兵跋扈,浪费国家财物,抗拒朝廷命令。同时户部侍郎钱端礼也上书说:“两淮名为备守,守未必备,名为治兵,兵未必精。”孝宗不得已罢免张浚,出判福州(今福建福州),调往后方。1164年(隆兴二年)四月,张浚奉命上任,在路途中听到朝廷决定议和,继续上书反对。有人劝他不要再谈国事,他反驳说:“我久居重任,现在虽然被排挤出朝廷,但仍盼望皇上感悟。所见之事,又怎能不说?”八月,忧愤得病,死于余干(今江西饶州)。张浚写下遗嘱说:“我曾身为宰相,但却不能恢复中原,为祖宗报仇雪恨。死后,不应该葬在我们家祖先的墓旁,把我葬在衡山下已经足够了。”张浚一身正直,忧国忧民,终生反对议和,力主北伐恢复中原,他的这种锐气和爱国精神的确值得称赞。当时的人评价他说:“张浚是一位贤良之士,长于知君子,而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他凭着一腔热血,率领武备废弛已久的宋军劳师远征,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张浚罢相后,汤思退急欲促成议和,奏请派遣魏杞去金国议和。下令撤去边防守备军队,遣散万弩营,停止修造战舰,拆除张浚修筑的水陆防御工事,撤退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军,作好割地求和的准备。兵部侍郎胡铨听说朝廷曲意求和,非常愤慨,上书反对说:“我担心再次求和不行,一定要称臣,称臣不行,一定要请降,请降不行,一定要纳土,纳土不行,一定要亡国,亡国不行,一定要像晋帝青衣行酒而后快,今日举朝之士皆妇人。”汤思退害怕抗战派继续反对,会使孝宗再次动摇,将反对撤兵割地求和的抗战派20余人逮捕入狱,并派孙造通知金军出兵胁迫议和。

仆散忠义接到消息后,立即发兵南侵。十月,仆散忠义与纥石烈志宁分兵从清河口渡过淮河,入侵楚州(今江苏淮安)。十一月,进攻淮阳,宋军面对突然袭击,毫无戒备,魏胜率军奋勇抗敌,从早至晚,未决胜负。金军援兵到来,魏胜顽强抵抗,箭矢用完,只得退至土坡之后,形势万分危急。魏胜便对士兵说:“我当战死此地,你们能逃脱的,赶快向皇上报告。”于是令步兵在前,骑兵断后,率军撤退。到淮阴东18里的地方中箭坠马而死,都统制刘宝弃城逃跑,楚州陷落。金军入侵濠州、滁州(今安徽滁县),都统制王彦弃昭关(今属安徽)逃走,濠、滁两州失陷。金军乘势又攻占了商州(今陕西商县),并扬言索要商、秦两州之地,淮南大震。金军再次入侵的消息传到朝廷,抗战派群情激奋,指责汤思退以议和误国,并不能阻挡金军的南侵。太学生王观等72人联名上书说:“汤思退、王之望、尹穑奸邪误国,勾结敌人,里通外国,请把三人斩首以谢天下。”孝宗为了平息主战派的情绪,将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罢免,汤思退流放永州(今湖南零陵)。起用陈康伯为尚书右仆射,准备抵抗。同时,鉴于形势危急,事关利害,不得不再派王抃向金国求和,答应割让海、泗、唐、邓、商、秦六州之地。汤思退被贬永州,途经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忧悸而死。抗战派与妥协派的两个重要人物,在同一年中,同遭贬逐而死,由此可见当时政治矛盾的复杂。

金军再次南侵,本意在于促成议和,南宋既已做出了让步,也就不再坚持原议了。十二月,原停留在镇江的使臣魏杞渡过淮河,到金国议和。1165 年(乾道元年)三月,魏杞签订和约,从金国回来,完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也称“乾道和议”。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1)南宋不再向金国称臣,而改称侄皇帝。

(2)“发贡”改称“发币”,每年减少银绢10万,仍交银20万两,绢20万匹。

(3)宋、金来往文书改诏表为国书。

(4)疆界与绍兴和议时相同。南宋割让新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

这次议和比绍兴和议大有改变,宋、金改称叔侄之国,岁币减少了10万,取得了对等国的地位。这是当时宋金双方军事实力尚处在均衡状态,任何一方都难以侥幸取胜的必然结果。

和议之后,孝宗虽然不敢轻言出师,但仍时刻不忘恢复。1169年(乾道五年),孝宗亲披甲胄,指挥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用陈俊卿、虞允文为尚书左、右仆射,在淮南实行屯田,作抗战的准备。1170年(乾道六年)五月,孝宗派范成大出使金国,要求改订受书礼节,并以索取徽、钦二帝陵寝地为名,要求金国归还洛阳(今河南洛阳)、巩县(今河南巩县,北宋皇陵所在地)。张浚的儿子张栻不以为然,说:“宋朝这些年来多水旱之灾,人民日益贫困,国家兵力弱小,财力匮乏,我担心的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打败金国。”他还上书说:“现在应该下罪己诏,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攘外安内,进战退守,通为一事。”孝宗听了,深感有理。九月,范成大从金国回来,所提要求都被金国拒绝。孝宗遂深信张栻等人的话,采取了老成持重的态度,先谋求安内,再图攘外。

孝宗即位之初,锐意恢复,符离失败,最终免不了屈辱求和,但与宋高宗一味委屈求和有所不同。绍兴议和,秦桧对抗战派以无情的打击,独断专权达十五年之久。而隆兴议和,孝宗对抗战、妥协两派采取了互相抑制的调和办法,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仍有一种积极北进的主张,只是因为国力不够强盛而屈志不伸。和议之后,孝宗立志整军经武,作收复失地的打算。但时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金国皇帝金世宗也是位贤君,有“小尧舜”之称。为了与民休息,他与南宋议和息兵,专治内政。同时也知道孝宗有恢复中原之志,因此他时刻不忘广蓄严备,使南宋无隙可乘。由于宋金两国皇帝各自小心谨慎,保境安民,遂造成了一个相对的和平局面。宋、金两朝在此后30年中没有重大的战事,在这段时间里,南北的社会都保持了一种和平的气氛。这不失为宋、金对峙时期的一段黄金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