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水利用技术及用途-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雨水利用技术及用途-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雨水利用方式及其用途广义的城市雨水利用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集中式渗透回灌量大,但对地下水位、雨水水质有更高的要求,使用时应采取预处理措施净化雨水,同时对地下水质和水位进行监测。(二)雨水利用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与截污措施屋面雨水收集截污。根据雨水的用途,考虑消毒处理。③ 雨水花园是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雨水利用技术及用途-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雨水利用方式及其用途

广义的城市雨水利用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根据用途不同,雨水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回用)、雨水间接利用(渗透)、雨水综合利用等。具体雨水利用的方式及其用途,见表2-1所列。

表2-1 雨水利用的方式及其用途

续表

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一般分为收集、存储和处理供应三个部分。该系统又可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系统和建筑群集中系统,由雨水汇水区、输水管系、截污装置、储存、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渗透设施与储水池的溢流管相连,使超过存储容量的溢流雨水渗透。

2.入渗系统

包括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根据渗透设施的不同,分为自然渗透和人工渗透;按渗透方式不同,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分散渗透设施易于实施,投资较少,可用于住宅区、道路两侧、停车场等场所。集中式渗透回灌量大,但对地下水位、雨水水质有更高的要求,使用时应采取预处理措施净化雨水,同时对地下水质和水位进行监测。

3.调蓄排放系统

该系统用于有防洪排涝要求、要求场地迅速排干,但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的场所,并设有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在雨水管渠沿线附近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径流高峰流量调蓄设施,当天然条件不满足时,可在汇水面下游建造室外调蓄池。

(二)雨水利用技术措施

1.雨水收集与截污措施

(1)屋面雨水收集截污。

① 截污措施。可在建筑物雨水管设置截污滤网,拦截树叶、鸟粪等大的污染物,需定期进行清理。

② 初期弃流措施。屋面雨水一般按2~3mm控制初期弃流量,目前国内市场已有成型产品。在住宅小区或建筑群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可适当集中设置装置,避免过多装置导致成本增加和不便于管理。

③ 弃流池。按所需弃流雨水量设计,一般用砖砌、混凝土现浇或预制。可设计为在线或旁通方式,弃流池中的初期雨水可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小规模弃流池在水质、土壤及环境等条件允许时也可就近排入绿地消纳净化。

(2)其他汇水面雨水收集截污。

路面雨水明显比屋面雨水水质差,一般不宜收集回用。新建的路面、污染不严重的小区或学校球场等,可采用雨水管、雨水暗渠、雨水明渠等方式收集雨水。水体附近汇集面的雨水也可利用地形通过地表径流向水体汇集。

① 截污措施。利用道路两侧的低绿地和在绿地中设置有植被的自然排水浅沟,是一种很有效的路面雨水收集截污系统。路面雨水截污还可采用在路面雨水口处设置截污挂篮,也可在管渠的适当位置设其他截污装置。

② 路面雨水弃流。可以采用类似屋面雨水的弃流装置,一般为地下式。由于高程关系,弃流雨水的排放有时需要使用提升泵。一般适合设在径流集中、附近有埋深较大的污水井,以便通过重力流排放。

③ 植被浅沟通过一定的坡度和断面自然排水。表层植被能拦截部分颗粒物,小雨或初期雨水会部分自然下渗,收集的径流雨水水质沿途得以改善,是一种投资小、施工简单、管理方便的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道路雨水在进入景观水体前先进入植被浅沟或植被缓冲带,既达到利用雨水补充景观用水的目的,又保证了水体的水质。浅沟的深度和宽度受地面坡度、地面与园林绿化和道路的关系、美观及场地等条件的制约,路面雨水收集系统所担负的排水面积会受到限制,可收集雨量也会相应减少。因此,需根据区域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设置。

2.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

(1)常规处理。

雨水沉淀池(兼调蓄)可按传统污水沉淀池的方式进行设计,如采用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旋流式等,多建于地下,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等。较简易的方法是把雨水储存池分成沉沙区、沉淀区和储存区,不必再分别搭建。沉淀池的停留时间长,因此其容积比沉砂池大。为利于泥沙和悬浮物沉淀、排除,一般将沉淀池和沉沙池底部做成斜坡或凹形。有条件时,可利用已有水体做调蓄沉淀之用,可大大降低投资。如景观水池、湿地水塘等。后者还有良好的净化作用。

广义的雨水过滤包括表面过滤、滤层过滤和生物过滤。滤层过滤是利用滤料表面的黏附作用截流悬浮固体,被截流的颗粒物分布在过滤介质内部的一种方式。根据工作压力的大小可选用普通滤池或压力过滤罐。

根据雨水的用途,考虑消毒处理。与生活污水相比,雨水的水量变化大,水质污染较轻,具有季节性、间断性、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宜选用价格便宜、消毒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的消毒方式。建议采用最为成熟的加氯消毒方式,小规模雨水利用工程也可考虑紫外线消毒或投加消毒剂的办法。根据国内外雨水利用设施运行情况,在非直接回用,不与人体接触的雨水利用项目中(如雨水通过较自然的收集、截污方式,补充景观水体),消毒可以只作为一种备用措施。

(2)自然净化。

① 植被浅沟是一种截污措施,也是一种自然净化措施。当雨水径流通过植被时,污染物由于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被去除。同时,植被的拦截作用也降低了雨水流速,使颗粒物得到沉淀,达到雨水径流水质控制的目的。适用于居民区、公园、商业区或厂区、滨湖带,也可设于城市道路两侧、地块边界或不透水铺装地面周边,一般与场地排水系统、街道排水系统构成一个整体。植被浅沟还可部分或全部代替雨水管系,以满足雨水输送和净化的要求。

② 屋顶绿化是指在各类建筑物、修建物等的屋顶、露台或天台上进行绿化、种植树木花卉,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绿化率和改善城市景观;调节城市气温与湿度;改善屋顶性能与温度;削减城市雨水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适合新建建筑,可将绿化与荷载、防水一起考虑。

③ 雨水花园是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一般建在地势较低处,通过天然土壤或更换人工土和种植植物净化、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具有建造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自然美观,易与景观结合等优点而被欧、美、澳等许多国家采用,但目前我国应用还不多。

④ 雨水土壤渗滤技术。人工土壤—植被渗滤处理系统是应用土壤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原理建立的人工土壤生态系统,它把雨水收集、净化、回用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雨水处理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投资低、节能、运行管理简单,适用于住宅小区、公园、学校、滨水地带等。

土壤渗滤形式有垂直渗滤和水平渗滤两种。土壤垂直渗滤的净化效果好,主要用于雨水收集回用、回灌地下水等的预处理措施。其用于回用和回灌的人工土壤最小厚度为1.2~1.6m。水平渗滤包括植被浅沟、高花坛等技术。当从地下调蓄池抽水过滤净化时,一般需要泵提升;当直接用于过滤汇水面汇集的雨水径流时,则可通过卵石布水区重力流入。高位花坛最小土壤厚度为0.4~0.8m,植被浅沟最小土壤厚度为0.2~0.4m。

⑤ 雨水湿地技术。城市雨水湿地大多为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建造和控制管理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表水体。具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生态效益佳的优点。

雨水湿地系统分为表流湿地系统和潜流湿地系统:

a.表流湿地系统。系统在地下水位低或缺水地区通常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防渗层上填充土壤或沙砾基质,并种有水生植物。但若管理不善,其卫生条件会很差,易产生臭味,滋生蚊蝇。

b.潜流湿地系统。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净化效果好,不易产生蚊蝇但有时易发生堵塞,需先沉淀去除悬浮固体。由于需换填沙砾等基质,建造费用比表流系统高。

(3)雨水渗透技术。

① 透水路面。

人造透水路面是各种由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路面,如多孔嵌草砖、碎石路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主要用于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及交通较少的道路。其优点是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对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技术简单,便于管理;缺点是渗透能力受土质限制,需要较大的透水面积,对雨水径流量调蓄能力低,强度较常规沥青、混凝土路面小,易损坏。

人造透水地面的构成由上至下是地表铺装材料和基质层构造两部分。地表铺装材料常用嵌草砖、多孔沥青或水泥、碎石、透水混凝土等;基质层可保证地面径流雨水迅速渗入到土壤层,包括小粒径碎石过滤层和大粒径的蓄水层。在设计安装时还应注意避开地下结构物、生活基础设施管线、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地区及坡地陡区。还需要注意:

a.只适用于低交通量的区域;

b.只处理1000~40000m2小流域范围的径流,可以基本消纳设计重现期内降雨径流量,对于一年一遇以上的降雨可有效削减洪峰流量;

c.流域内土地应处于稳定化阶段,不能用于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发的土地,否则会很快堵塞铺装表面;

d.基层排水时间应为24~48h,最长不超过72h,时间再长容易造成底部缺氧,使得可以降解径流中污染物的好氧微生物失去活性;

e.由于径流雨水中存在一定量的悬浮颗粒和杂质,会造成多孔沥青透水路面的堵塞。如堵塞严重,可用吸尘机抽吸(一般每年三次)或高压水冲洗。

② 低绿地+下排水系统。

传统的城市道路竖向规划设计格局是三级台阶式,即绿地标高最高,人行道次之,车行道最低。这种格局不利于雨水下渗,缺乏生态设计思想,会造成水资源流失、排水压力大等诸多弊端,影响城市环境。

从提高城市自净功能出发,依据城市绿色集雨消尘环境系统理论,产生了新型城市集雨绿色生态系统,即“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渗系统”。系统由绿地、建筑、硬化路面、排水系统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绿地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其竖向设计格局为:建筑及路面等硬化面处于最高位置,绿地处于最低位置,排水系统(雨水口)设置于绿地中并高于绿地,但是低于硬化面。集雨流动方向为单向流动,即建筑屋面的雨水径流先到达硬化地面进入绿地或直接到达绿地被接纳,经绿地渗透、截留、集蓄至一定高度后,超量的雨水再经排水口进入排水系统。

目前,低势绿地是常用的雨水蓄渗方法,该方法通常建造在低于路面的景观隔离带内或采用低势绿地,与路面雨水口一起构成蓄渗排放系统。通过结合原有绿化布局,对土壤应进行改造,并添加石英砂、煤灰等以提高土壤渗透性;同时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这种蓄渗设施有效地提高了道路景观隔离带的调蓄和下渗能力,确保景观植物生长条件与景观效果,人行道外侧的绿化带也可进行类似设置。

③ 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技术。

当土壤入渗性能较差,如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6m/s时,渗透速度过慢、渗透时间过长,雨水在短时间内很难渗净,可采取扩大入渗面积和蓄水空间等措施来强化雨水入渗。

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是结合城区的功能规划要求,在人行道、广场的铺装层或绿化种植土以下,在地下水位以上用多孔空隙材料堆砌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可供短暂储存的雨水连通空间,在多孔空隙材料底部用渗水材料以提高下渗速率。当暴雨来临时,屋面等相对干净的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简单预处理后,通过管道或沟渠方式导流进入高孔隙材料空间内短暂储蓄,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超过储蓄容量的雨水外排。

采用浅层蓄渗技术,不改变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人行道、绿化或广场的浅层地下水作为雨水短暂储存和渗透设施,雨水储存设施的大小、形状可根据小区或城市的要求灵活设置,不影响绿化景观要求,解决了传统蓄渗技术对高地下水位、高景观要求的地区难以应用问题。通过该系统的应用,雨水尽可能长久地得到储存,支持和延长渗透过程,分散补充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在不影响设施功能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就地雨水滞留的方式分散城市雨水达到雨水就地处理的目的,减少外排量和因雨水外排而导致河流污染,减少城市排水和防洪设施的投资、运行费用。

④ 渗透管(渠)。

渗透管(渠)是在传统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将雨水管或明渠改为渗透管(穿孔管)或渗透渠,周围回填砾石,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

渗透管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可与雨水管系、渗透池、渗透井等综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缺点是一旦发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很难清洗恢复,而且由于不能利用表层土壤的净化功能,因此对雨水水质有要求,应采取适当措施,不含悬浮固体。

⑤ 渗透井。

渗透井包括深井和浅井两类,前者适用水量大而集中、水质好的情况。后者更为常用,其形式类似于普通的检查井,但井壁和底部均做成透水的,在井底和四周铺设碎石,雨水通过井壁、井底向四周渗透。

渗透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和所需地下空间小,便于集中控制管理;缺点是净化能力低,水质要求高,不能含过多的悬浮固体,需要预处理。

设计时可以选择将雨水口及雨水管线上的检查井改作渗井,渗井下部依次铺设砾石层和砂层。渗井的直径一般根据渗水量和地面允许的占用空间来确定。同时应注意与地下土层和地下水位的关系,既要保证渗透效果,又不能污染地下水。渗井的池壁可以使用砖砌、钢筋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渗井同样要求水质较好,以防止渗透堵塞。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需要注意对地下水位的监测,防止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4)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及适用条件。

各类雨水利用措施及其适用条件见表2-2所列。

表2-2 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及适用条件

续表

续表

(二)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1.污水再生利用分类

城市污水指排入城市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合流制管道截流的雨水,经处理后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或是再生利用。排入水体是污水的自然归宿,水体对污水有一定的稀释和净化功能,是一种常用的出路,但会造成水体污染。

污水再生利用是指将城市污水适当处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用作生活、市政杂用水,灌溉、生态及景观环境用水,也称为中水利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三类。

(1)建筑中水回用。(www.xing528.com)

在大型建筑物或几栋建筑内建立小型中水处理站,以生活污水、优质杂排水为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冲厕、绿化、浇洒道路等。

(2)小区污水再生利用。

在建筑小区、机关院校内建立中小型中水处理站,以生活污水或优质杂排水、工业废水等为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冲厕、洗车、绿化及浇洒道路等。

(3)区域污水再生利用。

指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建立大中型再生水厂,以城市污水或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为水源,经适当处理后用于生活、市政杂用水及生态、景观环境用水和补充地下水等。

2.污水再生利用水源

污水再生利用水源应根据排水的水质、水量等具体状况,对污水回用水量、水质的要求选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过深度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经市政中水管网送到各用水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量大,水源较稳定,大型污水厂的专业管理水平高,处理成本低,供水水质水量有保障。

(2)相对洁净的工业排水。

在许多工业区,某些工厂排放的一些相对洁净的水,如工业冷却水,其水质比较稳定。在保证使用安全和用户能接受的前提下,可作为很好的中水水源。

(3)小区雨水。

雨水常集中于雨季,时间上分配不均,水量供给不稳定。如将雨水与建筑中的水系统联合运行,会加剧中水系统的水量波动,增加水量平衡难度,故一般不宜作为中水的原水,可作为中水的水源补给水。

(4)小区建筑排水。

① 小区建筑排水的种类。

a.厨房排水。厨房、食堂、餐厅排出的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悬浮固体和油脂

b.冲洗便器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悬浮固体和细菌病毒。

c.盥洗、洗涤污水。含皂液、洗涤剂量多。

d.淋浴排水。含较多的毛发、泥沙、油脂和合成洗涤剂。

e.锅炉房外排水。含盐量较高,悬浮固体多。

f.空调系统排水。水温较高,污染较轻。

② 中水水源选用次序。

小区建筑排水按其污染程度轻重,依次为空调系统排水、锅炉房外排水、盥洗洗涤水、厨房污水和冲洗便器污水。在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采用一种或多种污染程度较轻的废水作为中水水源,选用的次序为:

a.优质杂排水。污染程度较轻,包括空调系统排水、锅炉房外排水、盥洗排水和洗涤排水。以优质杂排水为中水原水,居民容易接受,水处理费用也低。其缺点是需要增加一个单独的废水收集系统。由于小区建筑分散,废水收集系统造价相对较高,因此有可能会抵消废水处理成本上的节省。

b.杂排水。污染程度中等,包括除冲厕以外的各种排水,含优质杂排水和厨房排水。以杂排水为中水原水,水质浓度要高一些,处理难度增加,但由于增加了洗衣废水和厨房废水,中水水源水量变化较均匀,可减小调节池容量。

c.生活污水。污染程度最重,包括冲厕排水在内的各种排水,含杂排水。以生活污水作为中水原水,缺点是污水浓度高,杂物多,处理设备复杂,管理要求高,处理费用也高。优点是可省去一套中水水源收集系统,降低管网投资。对环境部门要求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须处理或处理要求高的小区,可将生活污水作为中水原水。

3.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可分为农林牧渔业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等。一般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其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城市杂用水。

用于城市绿化、冲厕、空调采暖补充、道路广场浇洒、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等方面。

(2)生态环境用水。

即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包括娱乐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等。

4.污水再生利用处理技术

(1)污水再生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系统、再生水输配送系统、水质监测与运行、管理及维护系统。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是污水再生回用的核心,是保证再生水水质合格、用户使用安全及再生水回用价格合理的关键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膜处理法三大类。

① 物理化学处理法指利用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其工艺主要以混凝沉淀(气浮)技术、活性炭吸附及砂滤等结合为基本方式。优点是处理工艺流程短,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占地相对较小,与传统二级处理相比提高了出水水质,但运行费用较大,且出水水质易受混凝剂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② 生物处理法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有天然生物处理法和人工生物处理法。

a.天然生物处理法。包括生物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等。

b.人工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如传统厌氧消化)。

生物处理法的优点是出水水质稳定,运行费用相对较小,水量变化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但运转管理复杂,占地面积较大。

③ 膜处理法指通过膜分离技术把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去,达到净水的目的。膜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随着工艺的提高和市场的发展,曾被认为十分昂贵的膜处理技术如今变得越来越经济,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水处理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有微滤、纳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等。

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组合而成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方法相比,MBR具有适应性强、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在长期的运转中,膜作为一种过滤介质易堵塞和污染。

(2)污水再生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工艺的优化选择,取决于再生水水源水质和回用水水质标准要求。由于污水成分复杂,再生水水源不同,其水质特性也千差万别,不同用途再生水回用水质要求也不同,故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有很大差异。在污水再生处理中,许多人习惯把污水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分为两个系统来考虑,这样在技术经济上都不尽合理。污水再生处理回用应从污水处理的全过程考虑,统筹分配各单元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去除负荷,做到总体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再生水处理工艺需根据水源水量、水质、回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及当地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实际操作过程中,污水再生处理工艺的选择要遵循经济、安全可靠的原则,结合设计规模、污水水质特性和当地实际情况及要求,采用多种处理单元合理组合的方式,以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3)污水再生回用的主要处理工艺。

①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再生水水源(主要为集中式再生水厂),可选用物化处理或与物化生化相结合的深度处理工艺,常用的工艺流程为以下几个方面。

a.物化处理工艺流程:

对水质要求高的用户,还可在深度处理中增加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氨吹脱、反渗透、臭氧氧化等单元技术中一种或几种组合。

② 以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为再生水水源,可采用物理、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或生化物化相结合的工艺,常用工艺流程有以下几种。

a.物化处理工艺流程(适用于优质杂排水):

b.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c.预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流程:

③ 以综合生活污水为再生水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浓度都很高,可采用二段生物处理或生化、物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常用工艺流程有以下几种。

a.两段生物处理(常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工艺流程:

b.生物处理(常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c.生物处理与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d.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

e.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流程:

当所处理的再生水用于与人直接接触时,需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将微生物的孢子截留。采用膜处理工艺时应有保障其可靠进水水质的预处理工艺和易于膜清洗更换的技术措施。

5.再生水回用管网布置

再生水回用管网包括再生水输配送管道、加压泵站和贮存设施等。再生水回用管网的建设是保证污水再生回用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再生水回用成本的重要因素。再生水回用管网越庞大,回用成本就越高。目前,我国再生水回用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再生水管网建设不配套,跟不上再生水厂建设的步伐。再生水厂建设的同时,需要注重回用管网的同步建设。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的再生水回用管网设计规范,再生水回用管网布置可参考自来水供水管网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管网布置宜采用环状网和树状网相结合的方式。和自来水供水管网不同,再生水主要回用于生活、市政、环境等非饮用水,对用水的可靠性要求不高,且有市政供水管网作为备用,故宜以树状网布置为主。对于工业用户可考虑采用双管道供水方式或增设蓄水池来提高供水的可靠性。

(2)防止再生水供水管道与饮用水管道交叉连接,再生水管道与给水管道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5m;交叉埋设时,再生水管道应位于给水管道的下面,其净距均不得小于0.5m。

(3)再生水管网规模应该按照再生水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确定,满足远期规划供水需求。再生水的输配水干管布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用户和后期潜在用户的分布情况,合理设计管网的布局及管径。如考虑供水系统中将来可能的管网接入点,并安装分水闸。再生水泵站和贮存设施的设计也要考虑未来延伸的趋势。再生水主干管道尽量考虑用水量较大且集中的景观环境用户、绿地的相邻道路铺设,便于再生水优先回用于景观环境及城市绿化。

(4)考虑再生水输配的安全性,再生水回用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应该有各种标识措施,对公众进行再生水使用知识的宣传和指导,防止公众误装、误连和误用。

(5)管线应遍布整个供水区域,保证给用户提供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再生水系统供水压力应能充分满足用户协议或当地法令规定的可靠性及限度内用户的需要。再生水用于建筑冲厕时,用户需在再生水供水点增设加压设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