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召公:周武王辅佐者,燕国始君

召公:周武王辅佐者,燕国始君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姬姓,名奭,因为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曾经辅佐周武王灭商,被赐予燕国,乃燕国的始君。《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称:“成王在封,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另外《书序》中也写道:“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史官记录了当时营造洛邑的情况以及召公的诰词,因此而得名。

召公:周武王辅佐者,燕国始君

【题解】

召(shào):指召公奭(shì),西周的大臣。姬姓,名奭,因为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曾经辅佐周武王灭商,被赐予燕国,乃燕国的始君。成王年幼时,周公辅政,曾经担任太保一职,负责治理陕以西地区,颇有政绩。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称:“成王在封,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另外《书序》中也写道:“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可见本篇作于周公摄政七年还政成王之后,建造洛邑之时。史官记录了当时营造洛邑的情况以及召公的诰词,因此而得名。

本篇主要为周公之言,最后一小段为召公所说。本篇通过叙述营造洛邑的重要性,总结了夏、商两朝灭亡的教训,勉励成王要敬重上天,施以德政,爱护百姓,以发扬文王、武王的功业。

【原文】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注释】

①惟:语词无义。二月既望:二月十六日(采曾运乾说)。

②越若:于是。来三月:指下一月便是三月。来:表示将来时,如明日为来日,明年为来年。

③惟:语词无义。朏(fěn):新月的光。

④厥:语首助词,无实义。得卜:言得到吉祥的卜兆。

⑤则:承接连词,犹今语就。经营:指建筑

⑥洛汭:洛水汇入黄河的地方。洛:洛水。汭:水的弯曲处。

⑦若:及,到。翼日:明日。翼:通“翌”。

⑧达:通。观:这里指的是视察。营:区域,犹今语营盘。

⑨郊:古时祭天地的典礼,此处单指祭天。

⑩社:立社祭土神。

朝:早晨。用书:书,此处指书写的命令。

庶:众。丕:大。作:动工。

【译文】

二月十六日之后的第六天,是乙未日,在这一天周成王早晨从镐京步行来到了丰邑祭祀文王。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先去勘察了营地。到了三月,初三月亮刚露出光辉的时候,是丙午日,隔了三天是戊申日,太保召公一大早就到达了洛邑,占卜监督的地方;他获得了吉兆,就开始勘察规划城邑。又隔了三天到了庚戌日,太保带领诸多殷商的殷民来到了洛水流入黄河的地方测量规划以找到合适的建立宗庙建筑的地方。又过了五天,到了甲寅日,勘察规划工作结束。

到了第二天乙卯日,周公一早来到洛邑,将新都地区统统勘察了一遍。过了三天,到了丁巳日,他用两头牛祭祀了上天,又过了一天是戊午日,又用牛、羊、猪各一头在新都对土地神进行了祭祀。过了七天到了甲午日,周公早晨将详细的工程计划书写成了文件,交给了侯、甸、男等诸位诸侯。诰令下达到广大的殷民之后,他们便开始营造新都了。

【原文】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注释】

①以:和,与。冢君:长君。币:指币帛之类的赠送礼物。

②锡:赠予。

③旅王若公:从《洛诰》的记载看,勘察宗庙官室的基地时,成王尚在西都,并未来洛地。周公这时将要返回旧都,所以召公把向成王陈述的意见陈述给周公,希望周公把这些意见转达给成王,故说“旅王若公”。旅:陈述。若:曾运乾以为读如“那”,可解作“于”或“在”。

④改:改革。厥:其。元子:即天子。兹:指示代词,这。命:指天子的大命。

⑤曷其奈何:“曷其”与“奈何”为同义词叠用,以加强语气,犹今语为什么。

⑥遐:当为“假”,已经的意思(采孙星衍说)。一说,远,亦通。大邦殷之命:指殷的统治地位。

⑦越:与。厥:代词,其。

⑧兹:曾运乾以为读为“孜”,谓勤勉。服:本义为服从,此处可引申为遵循。厥:代词,指先王。

⑨厥:语首助词,无义。终:末世。

⑩智:有知识、有本领的人。鳏:指离家行役的人。在:与上文“藏”对言,指留下的人。

夫:男人。知:匹偶。《尔雅·释诂》:“知,匹也。”保:通“褓”,小儿衣物。厥:代词,其,指下述男人。妇:妻。子:儿子(采孙星衍说)。

吁:呼告。

徂:通“诅”,诅咒。厥:其,指殷纣。

执:曾运乾读为“垫”,陷也,可引申为陷阱。孙星衍解“执”为“胁迫”。细味上下文,当以曾说为是,孙说录以备考。

眷:顾。懋:迁移,这里指的是从殷迁到周。

【译文】

太保召公于是就与诸侯国的国君一同拿出礼物,然后进去呈献给周公。周公说:“跪拜叩首,来感念我王与召公的美意。”告诫广大的殷民与周家的近臣:“啊,伟大的上天更换了天子,大国殷商的天命将由我们周朝来承接,这固然是无比美好,可也无比让人担忧。唉!我们如何能够不小心谨慎呢!

“上天过去曾经想要长期延续殷商的天命,很多殷家先王的神灵都在天上。商纣王与百姓,开始还服从先王的大命。但是到最终,有才华的贤人全都隐藏起来,邪恶之人开始充斥于整个朝廷之中。当时丈夫们抱着孩子,搀扶着妻妾,悲哀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灭亡,那是怎样的痛苦不安啊!唉!上天怜惜天下的百姓,因此环顾天下寻觅了一名勤勉有德之人,将天命托付给他。我王应当多多施行德政才行啊。”

【原文】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注释】

①天迪:上天的启迪。从子保:曾运乾认为“从子保”为“旅保”两字的误写。“旅”本为祭名,《论语》:“季氏旅于泰山。”《尔雅》中又把“尸旅”的意义作一样的解释,所以说“旅”为祭上帝之尸。许慎五经异义》引《鲁郊祀》曰:“祝延帝尸。”又《石渠论》:“周公祭天,太公为尸。”都是祭天有尸的证明。古时人对祭天之事看得十分神秘而庄重,“旅”是能够通神天之道的人。舜祭祀上帝,禹为之旅;周公祭天,太公为之尸,都是证明。古人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要把祭天的典礼故意弄得十分神秘,以此作为欺骗手段,使人们相信那些祭天的人都是能够沟通天人意见、传达上帝命令的人,从而借用神的威吓来维持王权统治。

②面:当面。稽:考。若:读为“诺”,意思是说“旅保”一类人在上天那里当面接受上帝的命令。

③坠:失去。厥:其,犹今语他的。命:大命,指帝统。

④格保:即上文“旅保”,能够沟通天人意见并传达上帝命令的人。

⑤冲子:年幼的人,此处指成王。嗣:继。(www.xing528.com)

⑥遗:留下。寿耉:年长有德的老成人。

⑦曰:语词。稽:考。

⑧其:他。丕:大。諴(xián):和,和协。

⑨碞:同“岩”,险。这里的“民碞”指的是殷的遗民,殷民初不服周的统治因此被称为碞。

⑩绍:曾运乾云:“读为‘召卜’,卜问也。”

自:用。服:治。土中:谓天下之中,指洛邑。

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此,从今以后。自:从。时:通“是”,这。配:配享,此处是说祭天时以周的先祖配享。《孝经·圣治》说:“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为周人的始祖。

毖:谨慎。上下:上指天神,下指地神。

服:治。御事:治事诸臣。此句大意是说,先要治服殷的遗臣。

比:《广雅》:“近也。”介:当为“尔”,字误,古本“介”作“尔”,《今文尚书》当作“迩”。尔:“迩”的异体字。比迩:谓靠近、接近。

【译文】

“看看古时先民中的夏人建立了夏国,因为顺应天命而备受上天的庇护;可是到了后来他们违反了天道,结果丢失了天命。如今再看殷人,他们原本也是备受上天庇佑的;后来违背了天道,因此到了现在也丢失了天命。现在我们的王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继位,先王也没有留下年长有德的辅政大臣,还不能说:‘可以寻求古人的德政,更不用说要去窥见天道了。’

“啊!成王虽然年幼,却是天子。他特别能够与百姓和谐相处。现在诸事顺遂,我王不敢延缓建造洛邑这件事,也是因为顾虑到殷民难以服从统治可能会引发祸患。

“王曾前去占卜询问上天的旨意,到这片中土洛邑来统治。周公姬旦曾经说过:‘要营造一个大都,自此以周的先祖先王配享黄天上帝。小心谨慎地对上下的神名进行祭祀,在这中土安稳地统治天下。’我王承接了上天的任命来治理百姓,现在一切都顺遂。

“王十分重视并任用了殷商的旧臣,让他们周家的管事大臣,互相得到劝勉,每天都在进步。我王谨慎地做着该做的事情,不可以不谨慎于德行啊!”

【原文】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注释】

①监:通“鉴”,戒,这里指的是可以当作教训的事情。

②服:职务,可引申为接受职务。

③ 历 年: 年 代 久 远。历:久。

④其:语中助词,无实义。延:长久。

⑤惟:只,独。厥:语中助词,无实义。

⑥坠:失去。

⑦嗣:继。

⑧惟:思。

⑨嗣:继。若:其。

⑩乃:是,为。初服:指第一次处理政务。服:习。

若:如同,好像。生子:十五岁的少年称生子,古人以十五岁的少年情欲初生,因此称为生子。

贻:传。

其:时态副词,将。命哲:即赐大命于明智之人。哲:明智。

命:赐予(采于省吾说)。

知:知道。

宅:动词,居住。新邑:即洛邑。

肆:故。惟:通“唯”,表希望。疾:速。

【译文】

“我们不能不将夏朝作为前车之鉴,也不能不将殷朝作为前车之鉴。我不敢说夏王接受天命的年数有多长,我也不敢说不久远,只知道他们不小心谨慎地施以德行过早地丢失了天命。我不敢说殷王承接天命的年数有多长,只知道他们不小心谨慎地施以德行过早地丢失了天命。如今我朝的君王承接了天命,我们也应当思考夏朝、商朝两朝受命、失命的缘由,从而继承他们先王的功业。

“我王刚刚承接了天命!唉,就像是在养育孩子一般,不能不从幼年开始,就教授他明智的德行。如今上天赏赐了天命,赐予了迹象,赐给了我们长期的统治。上天知晓我们的君主是刚刚承接天命,规划新都,我们的君主应当尽快谨慎德行才行啊!期望我王能够实行德治,好请上天能够赐予长期的天命啊。”

【原文】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注释】

①其:祈使副词,表示希望的意思。淫:放纵,过度。彝:法。

②殄:灭绝。戮:杀。乂:治。

③其:表祈使,希望。元:元子,指天子。

④越:发扬光大。显:显德。

⑤上下:上指君,下指臣。恤:忧虑。

⑥其:庶几,犹今语差不多。

⑦丕:乃。

⑧式:用。替:废。

⑨雠民:也就是殷的遗民,殷民与周为仇,故称雠民。百君子:指殷的许多遗臣。百:言其多。越:和,及。友民:与“雠民”对言,“友民”当指周的臣庶。

⑩末:终。成命:指营建洛邑之事。

勤:慰劳。

【译文】

“君王不可由于百姓有放纵违法的行为,就无度滥杀,治理百姓一定要有时效。君王立位应当以德行为先,如此,百姓才会按照法度来行于天下,才能将先王的光辉发扬光大。因此,君臣上下应当互相劝勉体谅,才能说我们承接了天命,才能期望可以像夏朝那般长久,不要像殷朝年数虽长却突然废弃了!希望我的君王能够凭借着大众的力量去承接长久的天命!”

召公行跪拜叩头之礼,说:“小臣我曾经率领与我王敌对的殷民、殷商的旧臣以及拥护我们的殷民,一起安然地承受王的威严与德行!我王最终成功得到了上天的任命,营造并迁都洛邑,可谓显赫。我不敢说什么辛苦,只有献上微薄的币帛,来供我周王向上天祈求赐予我们长久的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