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历史沿革新发现的成果

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历史沿革新发现的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10-2011年的重修和精细测绘过程中,不断发现了新史料,同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亦丰富了我们对稷王庙历史沿革的认识,其具体内容将在单体建筑研究和寺庙格局研究中述及,所有文字类史料的完整内容收录于本书附录一。

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历史沿革新发现的成果

在《平阳府志》《万泉县志》等相关地方志中,未见有关太赵村稷王庙的记载[10]。在2010年万荣稷王庙重修和课题组进行精细测绘之前,对稷王庙历史沿革的了解,出自稷王庙内现存的金石题刻,包括:元代创建舞厅刻石一块,大殿梁架元、明重修题记三条,大殿前檐明正德年间蟠龙石柱一根,清代重修碑一通,民国重修碑一通,戏台梁架题记等,内容详见稷王庙现存纪年材料表(表2-3-1)[11]。此外,庙内尚存20世纪60年代所立文物古迹保护标志碑刻一通,1999年《重塑稷王庙祖师关圣像碑记》《美化无梁殿碑记》两通,1998年铸香炉两座。

表2-3-1 截止2010年重修之前稷王庙内现存纪年材料表

3据传此石柱为以前万荣县城中东岳庙之物,见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135页。考之万荣东岳庙之行宫大殿,其仅存前檐之蟠龙石柱,且柱顶有明正德间题记,后檐及两山均为木柱,此种说法似为可信。

由表2-3-1可知稷王庙历史沿革如下:稷王庙创建年代史料中无考,元至元八年(1271)在庙内原有舞基之上新建舞厅,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重修大殿,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天启六年(1626)再次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至三年(1864)间在大殿内加建暖阁以壮观瞻,同时在庙内加建香亭、马房、便门等,此时稷王庙的规模甚大,大殿旁有左、右配殿,东西为廊庑。至民国间,太赵村稷王庙更是成为邻近诸村中庙貌极辉煌者,并于民国十年(1921)于原午门之地重建戏楼[12],随后又重修大殿及村中干地、天神庙、普照寺等诸寺庙,并于民国十三年(1924)立碑记之。抗日战争时期,村中诸庙及稷王庙内大部分建筑被毁[13]。20世纪6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发现稷王庙,在庙内树立文物保护标志。至20世纪90年代末,村人集资修缮稷王庙,在庙内种植树木绿篱,并彩绘大殿前檐斗栱、阑额,于殿内塑立神像、绘制壁画等(图2-3-1~图2-3-3)。

图2-3-1 万荣太赵村稷王庙及其周边环境现状(红框内为稷王庙现状范围)

图2-3-2 2010年以前稷王庙布局示意图

图2-3-3 太赵村稷王庙与万荣县城位置关系图

以上有关寺庙沿革的认识截止至2010-2011年重修和精细测绘之前,是北京大学文物建筑专业自2007年开始研究稷王庙的起点。在2010-2011年的重修和精细测绘过程中,不断发现了新史料,同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亦丰富了我们对稷王庙历史沿革的认识,其具体内容将在单体建筑研究和寺庙格局研究中述及,所有文字类史料的完整内容收录于本书附录一。

【注释】
(www.xing528.com)

[1]山西省运城地区志编委会,《运城地区志》上册,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2](宋)王存撰,魏嵩山、王文楚点校《元丰九域志》卷3,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3]山西运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运城地区简志》,1986年印制。

[4]见于庙前1999年所立《美化无梁殿碑记》:“……历代屡经重修,但由于年深久远,风雨侵蚀,斗栱蒙尘,失去原有之辉煌。……除美化殿宇外,两旁种植树木花草……”

[5]本书中的图表如无特殊说明,皆为课题组成员在历次考察、测绘中所得成果。

[6]冯俊杰《戏剧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2页;黄竹三《戏曲文物研究散论》,文物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9页;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3页。

[7]柴泽俊《平阳地区古代戏台研究》,注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运城市万荣县第1087页;曹书杰《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03页。

[8]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136页。

[9]作者徐新云,导师徐怡涛。

[10]《平阳府志》(万历)卷四—坛迹—祠庙附、《万泉县志》(乾隆)卷二—祠庙等条目中均载,“后稷庙二,一在稷王山巅,明正德六年□□□□祷雨有应记存祠下,一在西薛里,宋崇宁间祷雨有应立碑,明正德五年知县张席珍祷雨有应,佥事王□”。考之西薛里在旧万泉县之西,包括五村:薛村、高村、庄利村、王李村、郭村,而太赵村在旧万泉县之北,在大赵里,因此县志中所载并非太赵村之稷王庙。

[11]稷王庙尚存宋宣和四年铁钟,《杏花池重修记》(碑文湮灭),清道光《白衣洞成功碑记》,清同治《重修瘟神庙碑记》,清道光《太赵村中社西巷重扶古□碣□》等纪年史料。其中宋钟为太赵村普照寺铁钟,碑刻所记内容均与稷王庙无关,因此在表中未列出。

[12]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页。原元代舞厅之柱础尚存,现砌于台基之内,压于墙底或者现柱础之下,原舞厅之平面近方形。可能碑刻中所记之“将戏楼移建于午门”,同时将原舞厅柱础石一并移建。

[13]原普照寺塔尚存,位于村中小学院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