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万荣稷王庙考古研究:建筑现状及历史沿革

山西万荣稷王庙考古研究:建筑现状及历史沿革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稷王庙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综述图2-1-1运城地区卫星影像图(源自:山西省运城地区志编委会编《运城地区志》上册,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图2-2-1万荣稷王庙大殿及戏台2010年“南部工程”修缮前外观照片(摄于2007年)图2-3-1万荣太赵村稷王庙及其周边环境现状(红框内为稷王庙现状范围)(源自:Google map卫星图)图2-3-22010年以前稷王庙布局示意图(山西省古建筑保

山西万荣稷王庙考古研究:建筑现状及历史沿革

第二章 稷王庙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综述

图2-1-1 运城地区卫星影像图(源自:山西省运城地区志编委会编《运城地区志》上册,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

图2-2-1 万荣稷王庙大殿及戏台2010年“南部工程”修缮前外观照片(摄于2007年)

图2-3-1 万荣太赵村稷王庙及其周边环境现状(红框内为稷王庙现状范围)(源自:Google map卫星图

图2-3-2 2010年以前稷王庙布局示意图(山西省建筑保护研究所绘)

图2-3-3 太赵村稷王庙与万荣县城位置关系图(源自:Google map卫星图)

第三章 稷王庙大殿研究

图3-1-1 稷王庙大殿重修前前檐檐柱下的三种覆盆柱础雕饰:莲瓣、龙纹和凤纹(左图为修缮前,前檐西梢间东柱下的莲瓣柱础,修缮后,该柱础调换至前檐西角柱下)

图3-1-2 大殿前檐台明角石(左为前檐西角石,右为前檐东角石)

图3-1-3 稷王庙大殿前檐西侧台明砌筑形制(上图右上层青砖之上还有三层卧砖至阶条石)

图3-1-4 掌纹条砖和方砖

图3-1-5 大殿前檐西侧梢间铺作(2010年修缮前摄)

图3-1-6 大殿前檐西侧次间铺作里转(2010年修缮前摄)

图3-1-7 大殿前檐东侧转角铺作里转(2010年修缮前摄)

图3-1-8 大殿平梁与叉手作法及推山构造(2010年修缮前摄)

图3-1-9 大殿前后檐明间铺作外檐对比

图3-1-10 大殿前后檐次间铺作里转对比

图3-1-11 大殿两山明间铺作外檐对比

图3-1-12 大殿两山明间铺作里转对比

图3-1-13 殿内次间现存平棊藻井骨架

图3-1-14 殿内明间抹角平棊枋及斜撑

图3-1-15 夏县嘉祐元年宋墓北壁斗栱正视图及西壁斗栱侧视图(夏县黄永久馆长提供)

图3-1-16 临猗妙道寺西塔一层及二层平座斗栱及二至四层斗栱

图3-1-17 临猗妙道寺西塔地宫照片及壁面正视图(源自:乔正安《山西临猗双塔寺北宋塔基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7年第3期)

图3-1-18 万荣八龙寺塔三至五层仿木构斗栱

图3-1-19 稷山崇宁四年墓斗棋(稷山金墓博物馆全民老师提供)

图3-1-20 万荣槛泉寺檐下斗棋(万荣县苏银锁局长提供)

图3-1-21 马村砖雕墓M1

图3-1-22 马村砖雕墓M2

图3-1-23 马村砖雕墓M5

图3-1-24 侯马牛村M1西壁斗栱(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1996)

图3-1-25 侯马101号金墓南壁斗棋(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101号金墓》)

图3-1-26 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北壁斗栱(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

图3-1-27 襄汾侯村金墓转角斗栱(源自:李慧《山西襄汾侯村金代纪年砖雕墓》)

图3-1-28 侯马102号金墓后室斗栱(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102号金墓》)

图3-1-29 侯马乔村墓地M4309(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乔村墓地》)

图3-1-30 侯马董明墓

图3-1-31 侯马晋光药厂金墓东壁斗栱(源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两座金代纪年墓发掘报告》)

图3-1-32 栌斗形制分期示意图

图3-1-33 耍头形制分型及分期示意图

图3-1-34 昂华头子形制分型及分期示意图

图3-2-1 山西省地形图(源自:星球地图出版社,山西省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

图3-2-2 槐木(国槐)

图3-2-3 榆木

图3-2-4 椿木(臭椿)

图3-2-5 杨木

图3-2-6 松木油松

图3-2-7 栎木

图3-2-8 各树种整体比较图

图3-2-9 大殿选材图——前檐、西山(西南向东北看)

图3-2-10 大殿选材图——后檐、东山(东北向西南看)

图3-2-11 晋祠圣母殿斗栱选材图

图3-2-12 东山下平襻间枋(椿木)打断原襻间枋(松木)

图3-2-13 前檐补间铺作里转更换为榆木构件(左为更换情况,右为原始情况)

图3-2-14 稷王庙假昂与长子西上坊成汤庙假昂加工面对比

图3-2-15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补间铺作

图3-3-1 天圣纪年所处位置

图3-3-2 左图为题记未做湿处理时的全貌,右图为湿处理后清晰可鉴的“天圣”年号

图3-4-1 稷王庙大殿构件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图

图3-4-2 从碳十四测样所见建筑年代建造区间分析图

图3-5-1 斗栱类构件位置示意图(转角铺作及柱头铺作)

图3-5-2 柱梁类构件位置示意图(外廊及内殿)

图3-5-3 面阔进深数据取值示意图

图3-5-4 屋架数据取值示意图

图3-5-5 正态分布曲线及常用数值

图3-6-1 早期建筑柱高心间比值分布图(黑色为稷王庙大殿)

图3-6-2 殿堂建筑举高比数值分布图(www.xing528.com)

图3-6-3 厅堂建筑举高比数值分布图(黑色为稷王庙大殿)

第四章 稷王庙寺庙格局研究

图4-3-1 稷王庙现状分析图

图4-3-2 民国时期稷王庙山门位置推测图

图4-3-3 民国时期稷王庙内大殿正前小殿位置推测图

图4-3-4 民国时期稷王庙内左右配殿位置推测图

图4-3-5 民国时期稷王庙内八卦亭位置推测图

图4-3-6 民国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中建筑尺寸除大殿和歌舞楼外仅为示意)

图4-3-7 明清时期稷王庙午门位置推测图

图4-3-8 明清时期稷王庙内左右阁、东西廊及香亭位置推测分析图一

图4-3-9 明清时期稷王庙内左右阁、东西廊及香亭位置推测分析图二

图4-3-10 宋金“舞基”、元至民国移建前“舞厅”(民国又名“戏楼”)所在区域推测分析图

图4-3-11 宋金时期稷王庙内舞基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12 元时期稷王庙内舞厅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13 明清时期稷王庙内戏楼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14 明清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中建筑除大殿外尺度仅为示意)

图4-3-15 稷王庙考古勘探图

图4-3-16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

图4-3-17 《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原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

图4-3-18 《孔氏祖庭广记》所载:宋阙里庙制图

图4-3-19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东西厢位置推测分析图(虚线为考古勘探未探明部分)

图4-3-20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山门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21 万荣东岳庙平面示意图

图4-3-22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午门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23 稷王庙现状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分析图一

图4-3-24 稷王庙现状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分析图二

图4-3-25 宋金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中建筑尺寸大小仅为示意)

图4-3-26 元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中建筑尺寸大小仅为示意)

附录二 访谈记录

图F2-1 访谈现场照片一

图F2-2 访谈现场照片二

图F2-3 访谈现场照片三

附录四 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

图F4-1 稷王庙大殿更换构件示意图(自东南向西北)

图F4-2 稷王庙大殿更换构件示意图(自西北向东南)

图F4-3 斗棋编号示意图

附录五 实测数据统计表

图F5-1 斗凹形制:有斗凹

图F5-2 斗凹形制:无斗凹

图F5-3 斗凹形制:圆斗耳外凸

图F5-4 鞾楔棋形制:平滑弧线

图F5-5 鞾楔栱形制:分瓣

图F5-6 外檐铺作耍头控制点编号示意图

图F5-7 驼峰形制Ⅰ式

图F5-8 驼峰形制Ⅱ式

图F5-9 驼峰形制Ⅲ式

附录六 测量技术报告

图F6-1 山西万荣县稷王庙大殿正立面(2010年修缮前摄)

图F6-2 山西万荣县稷王庙大殿东立面(2010年修缮前摄)

图F6-3 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

图F6-4 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稷王庙内作业

图F6-5 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使用的靶标

图F6-6 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稷王庙大殿作业

图F6-7 稷王庙三维激光扫描点云透视图

图F6-8 近景摄影测量控制点

图F6-9 稷王庙近景摄影测量作业一

图F6-10 稷王庙近景摄影测量作业二

图F6-11 手动删除噪声数据图

图F6-12 自动剔除噪声点(红色)示意图

图F6-13 进行点云平滑时找出的粗差点(红色)

图F6-14 原始点云生成的三角网模型

图F6-15 经过补洞操作后生成的完整三角网模型

图F6-16 数字图像与三角网模型配准原理

图F6-17 同名点的选定

图F6-18 一块彩色三角网模型(透视效果)

图F6-19 生成的稷王庙大殿建筑正面正射影像

图F6-20 稷王庙大殿正面控制点(1~9号点)精度检查点(hl~h10号点)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