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原则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原则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原则:依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和客运系统总体布局框架,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设施安排和网络布局。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800m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与就业岗位占规划总人口与就业岗位的比例。在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5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应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规划人口规模15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宜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原则

1.城市公共交通

(1)术语。

线路非直线系数:公共交通线路首末站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距离之比,不应大于1.4。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即为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换乘公共交通线路的次数,是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大城市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2)含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公共交通(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公共汽电车和辅助型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合乘小客车)组成。

(3)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标准。

“迅速”:要运送速度快、行车间隔短(或候车时间短)。

“准点”:是判断公共交通运营好坏的主要标志。

“方便”:要合理布线,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

“舒适”:改善候车和换乘条件。

(4)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规定。

城区中的所有人提供的大众化公共交通服务,且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为集约型公共交通,简称公交。中心城区集约型公共交通服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约型公共交通站点500m服务半径覆盖的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在规划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的城市不应低于90%

2)城市公共交通不同方式、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00m,换乘时间宜控制在10min以内。

3)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车站服务区域,以300m半径计算,不应小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应小于90%。

4)首末站宜结合居住区、城市各级中心、交通枢纽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设置,当500m服务半径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数之和达到表5-55的规定时,宜配建首末站。

表5-55 配建首末站的人口与就业岗位要求

(5)布局要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车辆配备达到大城市每800~1 000人、中小城市1 200~1 500人一辆标准车。公交线路密度达到市中心区3~4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地区2~2.5公里/平方公里。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约为8~12公里。

(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原则:依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和客运系统总体布局框架,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设施安排和网络布局。

2)主要内容:①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车辆基地的布局原则及控制要求。②确定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网络,提出线位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以及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标准。③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提出首末站规划布局原则。④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提出港湾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原则和规划建议。⑤提出出租汽车发展策略和出租汽车驻车站规划布局原则。

2.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交通设施应结合站点所在区位和周边用地特征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应优先与集约型公共交通及步行、自行车交通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m半径范围内应布设高可达、高服务水平的步行交通网络。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非机动车停车场选址宜在站点出入口50m内。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首末站衔接时,站点出入口与首末站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00m;与公交停靠站衔接,换乘距离不宜大于50m。

城市轨道交通外围末端型车站可根据周边用地条件设置小客车换乘停车场,并应立体布设。

高峰期95%的乘客在轨道交通系统内部(轨道交通站间)单程出行时间不宜大于45min。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和建设规模应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800m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与就业岗位占规划总人口与就业岗位的比例。宜符合表5-56的规定。

表5-56 轨道交通站点800m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与就业岗位比例

续表5-56

历年真题

1.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9-36]

A.无环放射式道路不利于中心区活力提升

B.有环放射式比较适合特大城市后期的发展

C.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编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枢纽锚固”和“走廊锚固”

D.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可分为分离式和联合式两种基本类型

【答案】 A

【解析】 无环放射式轨道交通线网有极大的“向心”交通,有利于城市中心区客流的集散,保持和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活力。

2.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2019-90]

A.线路应沿主客流方向选择,便于乘客直达目的地,减少换乘

B.线路起、终点宜设在市区内大客流断面位置

C.支线与主线的衔接点宜选在客流断面较大的位置

D.线路应考虑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

E.车站布置应与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各种交通枢纽相结合

【答案】 ADE

【解析】 线路起、终点不宜设在市区内大客流断面位置,B选项错误。设置支线的运行线路,支线长度不宜过长,宜选在客流断面较小的地段,C选项错误。

3.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理念

(1)规划目标、原则和要求。

1)规划目标。

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的系统结构,配置公共交通的车辆、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等,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城市高峰客流的需求。

2)规划原则。

符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多样、便捷、舒适的公交服务。

公共交通系统模式要与城市用地布局模式相匹配,适应并能促进城市和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

满足一定时期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并留有余地。

与城市其他客运方式协调配合。

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

运行快捷、使用方便、高效、节能、经济。

3)规划要求。

规划应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需求。

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过度发展。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在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5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应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规划人口规模15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宜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

(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车辆基地的布局原则及控制要求。

确定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网络,提出线位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以及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标准。

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提出首末站规划布局原则。

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提出港湾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原则和规划建议。

提出出租汽车发展策略和出租汽车驻车站规划布局原则。

(3)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

1)城市公共交通的高效率和好的服务质量。

快慢分流、主次分流,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是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提高服务质量和交通方便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率和线网密度。

公共交通高效率要求同方便优质的服务要求相结合,要求分别设置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线路(主要线路)和常规普通线路(次要线路)。

骨干线路:城市客运交通需要有为大运量、中远距离交通需求服务的主要公交线路,体现“快速”和“大运量”的交通服务性;骨干线路实现快速服务,就是快车线路;市级公交快车线路主要体现“快速”与“高效率”,可由地下或高架轨道交通线和地面公交快车线构成,实现公交换乘枢纽间(跨组团)的联系。

常规普通线路:有为小运量、短距离交通需求服务的地方性(组团级)公交线路,以体现“方便”的交通服务性。常规普通线路要实现方便服务,就是慢车线路。组团级(地方性)公交普通线路则要体现公交服务的方便性。

2)公交换乘枢纽。

公交骨干线路和普通线路实现系统衔接的重要设施是公交换乘枢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作为重要布局用地予以落实。

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主体。

公交换乘枢纽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设施,应结合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城市各级公共中心、市级公交干线的交会点进行布置,解决内外客运交通的衔接和转换,以及市级公交快车线路同组团级公交普通线路间的衔接和转换。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可以根据需要分级、分规模设置。

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除出租车外):以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为中心,以轨道和市级公交快车线路为骨干,以组团级公交普通线路为基础的配合良好的完整系统(见图5-57)。

图5-57 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示意图

(4)公共交通线网布置与用地布局、道路的关系。

1)相同之处。

公交普通线路与城市服务性道路的布置思路和方式相同。

公交普通线路要体现为乘客服务的方便性,同服务性道路一样要与城市用地密切联系,应布置在城市服务性道路上。

2)不同之处。

城市快速道路与快速公共交通布置的思路和方式不同。城市快速道路为了保证其快速、畅通的功能要求,应该尽可能与城市用地分离,与城市组团布局形成“藤与瓜”的关系。而快速公交线路则要与客流集中的用地或节点衔接,以满足客流的需要。所以,快速公交线路应尽可能将各城市中心和对外客运枢纽串接起来,与城市组团布局形成“串糖葫芦”的关系。

3)案例:英国朗科恩新城。

4)我国实践经验。

城市快速轨道公共交通线路应该使用专用通道,与城市道路分离而不宜互相组合;准快速的公交快车线路则应主要布置在主干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以保障其通行条件。

“复合式公交走廊”的模式。是一种混合交通的模式,把过多的公交线路集中在一条路上布置,将大大降低公交线网密度,导致乘客到公交站点距离的加长,乘用公交不方便,降低公交的服务性和吸引力,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

各种公交线路与城市道路的匹配关系如表5-57所示。

表5-57 公交线路与城市道路的匹配关系

注:城市快速路上不设置公交专用道,不设置公交停车站;城市交通性主干路可在快车道上为快车线路设置公交专用道,生活性主干路上的公交专用道为所有的公交线路服务。BRT应在专用道路上运行,不宜与其他交通组织在一个道路断面上。

历年真题

1.下列公交线路规划说法错误的是( )。[2020-44]

A.市级交线路侧重速度和效率

B.组团级公交线路侧重覆盖度和便捷性

C.普通公交线路与城市服务性道路布局思路和方式相同

D.快速公交车线路和城市快速路布局思路和方式相同

【答案】 D

【解析】 城市快速道路与快速公共交通布置的思路和方式不同。

2.下列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8-38]

A.减少居民到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可以提高公交的吸引力

B.减少公交线网的密度可以提高公交的便捷性

C.公交换乘枢纽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设施

D.公共交通方式的客运站能力应与客流需求相适应

【答案】 B

【解析】 “方便”就是要少走路、少换乘、少等候,城市主要活动中心住地均有车可乘,因此要求其交通要合理布线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缩短行车间隔。

3.下列关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13-91]

A.规划应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需求

B.快速公交线路应尽可能将城市中心和对外客运枢纽串接起来

C.普通公交线路要体现为乘客服务的方便性,应布置在城市服务性道路上(www.xing528.com)

D.“复合式公交走廊”是一种混合交通模式,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E.公交线网的规划布局应使客流量尽可能集中到几条骨干线路上

【答案】 ABC

【解析】 公共交通规划应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需求,A选项正确。快速公交线路应尽可能将城市中心和对外客运枢纽串接起来,形成“串糖葫芦”关系,B选项正确。普通公交线路主要是为乘客到达性服务的,应布置在城市服务性道路上,C选项正确。“复合式公交走廊”是一种混合交通模式,把过多的公交线路集中在一条路上布置,将大大降低公交线网密度,导致乘客到公交站点距离的加长,乘坐不变,降低公交的服务型和吸引力,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D选项错误。公共交通要求分别设置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线路和常规普通线路,使客流能分流,各得其所需,E选项错误。

4.下列关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2-91]

A.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模式要与城市用地布局模式相匹配,适应并能促进城市和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

B.城市公交普通线路应与城市用地密切联系,应布置在城市服务性道路上

C.城市快速公交线应尽可能与城市用地分离,与城市组团形成“藤与瓜”的关系

D.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形式可根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布局和居民出行特征确定

E.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要提出出租汽车发展策略和出租汽车驻站规划布局原则

【答案】 ABDE

【解析】 城市快速道路为了保证其快速、畅通的功能要求,应该尽可能与城市用地分离,与城市组团布局形成“藤与瓜”的关系,C选项错误。

5.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2011-90]

A.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线位设计

B.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结构

C.确定城市公共汽车网络,提出公共汽车线位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

D.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

E.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

【答案】 CDE

【解析】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第3.5.2条规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为:①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车辆基地的布局原则及控制要求。②确定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网络,提出线位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以及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标准。③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提出首末站规划布局原则。④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提出港湾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原则和规划建议。⑤提出出租汽车发展策略和出租汽车驻车站规划布局原则。C、D、E选项符合题意。

4.公共交通线网规划

(1)公共交通线网系统。

1)公共交通线路系统的形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布局和居民出行特征进行选定。

小城镇:可以不设公共交通线路,或所设的公共交通线路只起联系城市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工业中心、体育游憩设施和乡村的辅助作用。

中等城市:应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线路系统。在带状发展的组合型城市,可能需要设置快速公共汽车(或轻轨)线路,以加强各分散城区之间的联系。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形成以快速大运量的轨道公共交通为骨干的方便的公共交通网。

2)公共汽车及公共交通线网类型。

公共汽车分为两类:一类是联系相邻城市组团及市级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市级公共汽车(干线、快线)网,并解决快速轨道交通所不能解决的横向交通联系;另一类以城市组团中心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形成客运换乘枢纽),联系次级(组团级)人流集散点的地方公共汽车(支线、普线)网,主要解决城市组团内的客流和与轨道交通的联系。再以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站点为集散点,形成与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的联系。

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和满足居民夜间活动的需要,一般城市还需要设置第三套公共交通线路网,即在平时线路网上增加高峰小时的线路(高峰线、区间线和大站快车线),设置通宵公共交通线路网。

旅游城市还应设置旅游公交线路,将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同城市活动中心连接起来。

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的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又分单中心放射型和多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主辅线型五种(见图5-58)。轨道公共交通线路网通常为混合型或环线加放射型。

图5-58 公共交通线网类型

(2)线路规划。

1)规划依据。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和主要人流集散点布局。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方案(与城市结构一起考虑的交通系统结构构思)。

城市交通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出行形态、分布、分配资料。

2)线网布置原则。

满足城市居民上下班出行的乘车需要,同时要满足生活出行、旅游等乘车需要。

经济合理地安排公共交通线路,做到主次分线、快慢分线,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服务面积),使客流量尽可能均匀并与运载能力相适应。

尽可能在城市主要人流集散点(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大型商业文体中心、大居住区中心等)之间开辟直接线路,线路走向必须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

综合考虑城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的紧密衔接,在主要客流的集散点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尽可能减少居民乘车出行的换乘次数。

3)线网规划的基本步骤。

根据城市性质、规模、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结构,确定公共交通线路网的系统类型。

分析城市主要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居住区、小区中心,工业、办公等就业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娱体育中心、对外客运交通中心,公园等游憩中心,以及公共交通系统中可能的客运枢纽等,这些都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出发点和吸引点。

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客运交通分配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主要客流吸引中心的客流吸引希望线及吸引量。

综合各城市活动中心客流相互流动的空间分布要求,初步确定在主要客流流向上满足客流量要求,并把各居民出行的主要出发点和吸引点联系起来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和换乘枢纽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总客流量的要求及公共交通运营的要求进行线路网的优化设计,满足各项规划指标,确定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逐步建成,逐条开辟公共交通线路,并不断根据客流的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整。

历年真题

下列关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2018-90]

A.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形式要根据出行特征分析确定

B.城市公交路线规划应首先考虑满足通勤出行的需要

C.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走向应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

D.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应尽可能增加换乘次数

E.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应考虑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之间的便捷换乘

【答案】 ABCE

【解析】 在主要客流的集散点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尽可能减少居民乘车出行的换乘次数,D选项错误。

5.公交场站规划

公共交通场站有三类:一类是担负公共交通线路分区、分类运营管理和车辆维修的“公交车场”;另一类是担负公共交通线路运营调度和换乘的各类“公交枢纽站”;还有一类是“公交停靠站”。

(1)公交车场。

公交车场通常设置为综合性管理、车辆保养和停放的“中心车场”,也可以专为车辆大修设“大修厂”,专为车辆保养设“保养场”,或专为车辆停放设“中心站”。

保养场和运营场都设有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设施,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分布与分工在城市中进行布置,一般不在城市各级中心附近布置。

(2)公交枢纽站。

公交枢纽站可分为换乘枢纽、首末站和到发站三类。

公交换乘枢纽一般在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线路中心站点、市区主要公交线路中心站点及市区与市郊公交线路交会换乘站等处设置。必要时还在城市主要交叉路口处设置中途换乘枢纽站。

换乘枢纽一般安排三条以上公共交通线路的到发站,占地1~2公顷。

首末站是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的起终点,除保证公交车辆的回车、停车、乘客候车和调度业务外,还应考虑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一般每条线路安排4~5个停车位,一条线路使用的末站占地约1 000m2,三条线路共同使用的首末站占地约3 000m2。首末站还要考虑附设自行车停车面积。

到发站用于一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运营到发,占地规模一般不超过1 000m2

(3)公交停靠站。

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区双车道公路上的公交停靠点不应占用行车车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公交港湾式停靠站长度至少应设2个停车位。

路段上公交停靠站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见图5-59(a)],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50m;对向设置的停靠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m[见图5-59(b)]。

城市公共交通不同方式、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00m,换乘时间宜控制在10min以内[见图5-59(c)]。

(4)出租车营业站。

出租汽车采用路抛制服务时,应在商业繁华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和人流活动频繁的集散地附近设置出租汽车停车道(站)。

图5-59 公交停靠站位置布局示意图

6.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

(1)步行交通。

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0m,且应与车行道之间设置物理隔离。

大型公共建筑和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站点800m范围内,人行道最小通行宽度不应低于4.0m。

城市土地使用强度较高地区,各类步行设施网络密度不宜低于14km/km2,其他地区各类步行设施网络密度不应低于8km/km2

(2)非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最小宽度2.5m(2条自行车道)。

(3)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编制内容。

确定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网络布局框架及规划指标。提出行人、自行车过街设施布局基本要求。提出步行街区布局和范围。确定城市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原则。提出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

7.停车场与公共加油加气站

停车场按停放车辆类型可分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按用地属性可分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按停车需求可分为基本车位和出行车位。

机动车停车场应规划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应设置不少于总停车位10%的充电停车位。

(1)非机动车停车场。

非机动车停车场应满足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宜在地面设置,并与非机动车交通网络相衔接。可结合需求设置分时租赁非机动车停车位。

公共交通站点及周边,非机动车停车位供给宜高于其他地区。

非机动车路内停车位应布设在路侧带内,但不应妨碍行人通行。

非机动车停车场可与机动车停车场结合设置,但进出通道应分开布设。

非机动车的单个停车位面积宜取1.5~1.8m2

(2)机动车停车场。

1)机动车停车位供给应以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

2)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用地总规模宜按人均0.5~1.0m2计算,规划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宜取低值。

在符合公共停车场设置条件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公共交通场站、城市道路等用地内可采用立体复合的方式设置公共停车场。

规划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公共停车场宜以立体停车楼(库)为主,并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单个公共停车场规模不宜大于500个车位。

应根据城市的货车停放需求设置货车停车场,或在公共停车场中设置货车停车位(停车区)。

3)地面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每个停车位25~30m2计。停车楼(库)的建筑面积,宜按每个停车位30~40m2计。

(3)公共加油加气站及充换电站。

公共加油加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1~2km,公共充换电站的服务半径宜为2.5~4km。城市土地使用高强度地区、山地城市宜取低值。

城市中心区宜设置三级加油加气站。公共充电站用地面积宜控制在2 500~5 000m2;公共换电站用地面积宜控制在2 000~5 000m2

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油加气站,宜靠近城市道路(按新标准,主次支可以,但快速路不可以)。

加油站不宜布置在城市干道的交叉口附近。

加油站的进出口要分开设置。

历年真题

下列关于汽车加油站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3-36]

A.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布置一级加油站

B.城市公共加油站的进出口宜设在城市次干路上

C.城市公共加油站不宜布置在城市干路交叉口附近

D.小型加油站的车辆入口和出口可合并设置

【答案】 D

【解析】 加油站的进出口要分开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