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族口头民俗的传播研究成果

土家族口头民俗的传播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音乐与风俗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土家族民歌就是其传统文化习俗的产物,它随着民族习俗的产生、发展、消亡而盛衰。此外,风俗歌和情歌也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纵览土家族的口头民俗,情歌、哭嫁歌、梯玛神歌、竹枝词等堪称其中的典范,对外传播广、影响大,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口头民俗的特征。

土家族口头民俗的传播研究成果

口头民俗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叙事民俗、俗语民俗和音韵民俗三大类。进一步细分,叙事民俗又可以分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俗语民俗包括谚语、谜语、俗语词、歇后语等,而音韵民俗则囊括了民歌、民谣、故事歌、史诗等诸多小类。

土家人历代传承下来的口头民俗绚丽多彩,神话传说有“洪水登天”、“兄妹成婚”、“鹰公与余婆婆”、“向王天子”、“巴务相”、“廪君化白虎”、“九节牛角”、“八耳锅”、“土家神马”、“腾云草鞋宿地鞭”等,它们体现出土家人对人类、族别、姓氏来历的神奇解释。土家族寓言故事有“吴著冲和彭仕愁”、“白鼻子王”、“聪明的波七卡”、“巴列降龙”、“向叫花子请愿”等。

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土家人通常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歌言志、以歌传情,在许多歌词中都表现出土家人对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起到宣泄情感的作用。因此,民间歌谣成为土家族口头民俗中的亮点之一,“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充分说明了土家人善歌的传统。土家歌谣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繁杂,最早产生的歌谣是与人类生活、生产紧密相连的劳动歌、祭祀歌,而后又有叙事歌、风俗歌、情歌、儿歌等。

古人云:“观其音而知其俗。”由此可知,音乐与风俗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土家族民歌就是其传统文化习俗的产物,它随着民族习俗的产生、发展、消亡而盛衰。土家族劳动歌首先是土家族先民渔猎采集时代所创造的渔歌、猎歌,用古老的土家语演唱,多描述土家先民们渔猎的场景及鱼、虾、兽的特征,用以缅怀先民、传授渔猎知识。锣鼓歌也是土家地区流行的劳动歌,包括挖土锣鼓、播秧锣鼓、薅草锣鼓等。早期的锣鼓歌是为了集合劳动力、协调劳动进度、掌握作息时间、驱逐野兽,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后来演变为传播生产经验、历史知识,督促人们提高劳动效率,进行道德伦理观念教育

土家族祭祀歌是在祭祀祖先和神灵、驱鬼逐邪、悼念亡人等仪式上所唱的歌,主要包括摆手歌与丧歌两大系列。摆手歌是土家人开展摆手祭、举行摆手活动时所唱的歌,摆手活动是为祭祀祖先、祈求年丰人吉祥时进行的宗教活动,在这期间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演毛古斯。摆手歌的主要内容有《迎神歌》、《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生产歌》、《民间传说歌》、《送神歌》等,这些古歌大都由土家族梯玛以古老的土家语代代相传,摆手歌长达万余行,反映土家先民曾经历的社会历史和生产生活,浓缩了土家族的民族发展历程。丧歌是土家人悼念亡人时所唱的歌,内容有神话传说、缅怀先祖、歌颂亡人、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男女爱情、谜语笑话、风俗人情、农事知识等。(www.xing528.com)

此外,风俗歌和情歌也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咏唱土家地区风俗、礼仪的歌谣为风俗歌,如《哭嫁歌》结构完整,歌词由女子信口唱出天然朴素、诗意浓厚,是土家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土家人的优秀抒情长诗。而在土家歌谣中传唱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当数情歌,其适应范围非常广泛,既可在婚礼、寿诞、祭祀、葬礼这类场合唱,也可在劳动时、休闲时唱。

口头民俗中的史诗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土家语唱的“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的民族史诗,它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叙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宝库

现代人熟悉的文学体裁竹枝词,其实也发端于土家族的民歌——巴渝辞。土家族先民巴人善讴巴歌,他们通常以短笛和之,以竹枝击鼓,踏点起舞,这种词牌在川东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一带又叫做“杨柳”,其内容多吟咏土家地区的山川景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语言清新,多用谐音,潇洒醇郁,自成一体。这种民歌后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整理成竹枝词,广为流传,进入文人文学圈子,对后世影响颇大。

纵览土家族的口头民俗,情歌、哭嫁歌、梯玛神歌、竹枝词等堪称其中的典范,对外传播广、影响大,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口头民俗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