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从专名到名字黄河的转变

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从专名到名字黄河的转变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名词。《尚书·禹贡》《山海经》以及司马迁《史记》等先秦、秦汉文献,都以“河”称“黄河”。“四渎之宗”“百川之首”的“河”,自此开始了由其专名转名“黄河”的历史。“河”在转名为“黄河”的同时,其人文意义获得了更广泛的表达。“黄河清,圣人出”,“河清海晏”等是古今对政治清明和黄河治理的比拟期盼。

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从专名到名字黄河的转变

“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名词。《尚书·禹贡》《山海经》以及司马迁史记》等先秦、秦汉文献,都以“河”称“黄河”。这条流淌在中国大陆北方的河流,数万年前已发育成直通大洋的水系,改变着大地的面貌,滋育着生命万物,影响着历史进程。

“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释水》对黄河的源头与河水的颜色作了第一次考释,也有意无意把神话所谓万山之祖的中华第一神山昆仑山脉与黄河联系起来,从地理源头赋黄河以神圣。“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周诗就有以“河”水清浊比寿喻事的诗句,说明此时“河”之清浊已进入日常生活的语境之中。然而就黄河的名称看,直到秦汉以前,尚未把“黄”与“河”相连并用,“河”还是黄河的专名词。

黄河发源于昆仑支脉巴颜喀拉山,由海拔4000多米的大陆一阶地青藏高原,到流入渤海归于海平面,流经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的二级阶地黄土高原,其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5%。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径流几尽归于黄河,夏季多雨,秋季“百川灌河”,黄河也因而在颜色上有了季节性的变化。

应该说,秦汉以降,统一国家的形成与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耕作范围大面积扩张,“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黄土高原,在人口增加,营造与垦殖扩张的推动下,自然植被退化,地表疏松,水土流失加剧,“河”水浑浊成为趋势。东汉就出现“河水重浊”,以至时有“一石水六斗泥”的现象。班固首次在《汉书·地理志》中以“黄河”来表“河”,“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址在今河北境)入黄河”。这是黄河名称的第一次出现。(www.xing528.com)

“四渎(江、淮、河、济)之宗”“百川之首”的“河”,自此开始了由其专名转名“黄河”的历史。魏晋南北朝“黄河”一词已常见于文赋之中,郦道元水经注》引成公绥《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于黄河”之句注“河”。在此,雄浑的“河”不仅黄,而且与美相联系。“黄河西来决昆仑”“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唐代李白刘禹锡王之涣等文学家这些传颂至今的佳作名句,更是赋黄河以人文的诗意内涵。

“河”在转名为“黄河”的同时,其人文意义获得了更广泛的表达。考稽河流名称的变化,自此开始以“河”代“水”成为一种普遍性表述,延水、渭水、汾水,改称延河、渭河、汾河,“河”成为河流的“词根”。黄河文化日益深入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黄河清,圣人出”,“河清海晏”等是古今政治清明和黄河治理的比拟期盼。东晋葛洪《神仙传》中麻姑与彭祖的故事,以黄河之清浊说“法”,以“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终结喻示,赋予黄河以天道神性。今人“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口头用语,则把黄河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样是民族心灵的思维映射。

与政治变迁相联系,黄河的“雄浑壮阔”融入民族的精神信仰,构成中华人文的精神底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