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岳庙:华山的神圣地位与历史

西岳庙:华山的神圣地位与历史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岳庙望山邻河,可见其崇高与神圣地位。现存西岳庙中的“天威咫尺”“尊严峻极”“少昊之都”诸题匾,皆出于西岳华山的崇高形象。其后,出于方便,东汉开始把集灵宫迁于现址,并改称西岳庙,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皇家重地。华山是西岳庙的文明主人。西岳庙的解读,离不开华山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天威”。西岳庙的历史就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西岳庙:华山的神圣地位与历史

● 高从宜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水曰河。”华山列于名山之首,黄河列于名川之首。西岳庙望山邻河,可见其崇高与神圣地位。在《史记·封禅书》里,武帝把中岳祠封为崇高邑,其实西岳华山才是更为崇高的“崇高邑”。现存西岳庙中的“天威咫尺”“尊严峻极”“少昊之都”诸题匾,皆出于西岳华山的崇高形象。西汉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于华山东边的黄甫峪口,建集灵宫以拜祭西岳。这该是最早的西岳庙吧。其后,出于方便,东汉开始把集灵宫迁于现址,并改称西岳庙,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皇家重地。

西岳庙气象壮阔,庙宇宏敞,古柏参天,有诗形容:“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左传》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与戎”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死价值信仰。西岳庙即“祀”之社稷重地;专供西岳华山之神,历史悠久,文化深邃。其历史之悠久,从《尚书·舜典》的“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到清代帝王祭祀,纵贯数千年,与华夏古史可谓同在。其文化之深邃,既涉及自然的“天威”崇高,又涉及人文的奥妙崇拜,还有神文的信仰维度

“天威咫尺”石牌楼 闫军平 摄影

鲁迅先生曾言:“《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巫书即神文时代的文献典籍。《山海经·西山经》的开篇,就是“西山华山之首”的言说;足见华山的神文信仰分量。“毫无疑问,山是中国古代巫师的天梯或天柱”。(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6年)《史记·封禅书》记载:“中国华山……黄帝之所常游。”中国史前与神文时代,似乎只有黄帝攀登上了华山这座通神的“天梯或天柱”。秦始皇、汉武帝皆登顶过泰山,而无力登顶华山。在《封西岳赋》里,杜甫写道:“得非古之圣君,而太华最为难上,故封禅之事,郁没罕闻。”

有唐一代,华山登顶仍然极为困难而危险。事实上,在华州供职的诗圣杜甫没有登过华山,诗仙李白只攀登到华山北峰。在华山北峰的云台观,李白写下著名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其中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峥嵘何壮哉”,正是西岳华山作为“崇高邑”的诗叹。诗人兼政治家的韩愈登顶了华山,却在苍龙岭留下了“悔狂”的回忆和诗篇。韩愈在《答张彻》的诗中写道:“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悔狂”者,后悔个人一时的冲动与狂妄吧。西岳的“崇高邑”,使得唐玄宗与汉武帝一样,共同选择了一种中国式的实用理性态度:放弃登顶华山,只在西岳庙拜祭。尽管同样没有登顶华山,但唐玄宗的西岳庙故事比汉武帝要丰富得多。(www.xing528.com)

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即位之初就将祭祀华山神列入重要日程。《旧唐书·礼仪三》记载:“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转封华岳神为金天王。”主管华岳诸神的少昊帝以金德王天下。十二年之后,唐玄宗因幸东都途中,亲自给西岳庙立碑撰文。这就是西岳庙中赫赫有名的“唐玄宗御制碑”——外城前院西侧是原碑的唐代遗存,内城第一进是明代重刻的复制碑(见李零《西岳庙与西岳庙石人》,载《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三联书店,2016年)。

此碑原高约15米,宽约4米,厚约1.6米。历经唐末的战乱破坏和沧桑岁月,铭文已经完全漫漶模糊,只有它的自然石身仍然屹立不倒,给人以希腊神庙般的震撼和遐想。天宝九年(750),唐玄宗还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修葺,这已为庙内出土的唐“天宝九载”铭文砖所证实。《水经注》记载,秦汉时期西岳神多次显灵。今《西岳庙》资料载,唐玄宗之后一百多年,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西岳庙里这通御制碑忽然不击自鸣,声传数里,长达数日,声音悲切,使人骇然。不久,黄巢起义军西入潼关,烧毁西岳金天王庙。唐玄宗御碑的不击自鸣,成了大唐江山的警钟和丧钟。

唐玄宗御制碑残石 闫军平 摄影

唐代之后,华夏中古“神文时代”结束,国家政教进一步分离:一方面是宋元明清帝王们承接历史惯性,继续在山下巍峨庄严的西岳庙进行国家祭祀;另一方面是,蓬头垢面的道教徒开始在华山顶石室修凿个人的“西岳庙”,进行《道德经》“出生入死”的生命超越。这就是华山上吕祖洞、朝阳洞、全真岩出现的由来,也是山下西岳庙中出现青牛柏、吕祖堂、“华山卧图”、望仙桥的历史背景,甚至也是现代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的文学灵感来源。

华山是西岳庙的文明主人。西岳庙的解读,离不开华山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天威”。《周易·大畜》有“天在山中”的爻辞,《左传》庄公有“山岳则配天”的哲理。这些古代经典中的“天”,既是日月高悬、白云飘然的视觉对象存在,更是伟丽崇高、神圣莫测的心灵信仰对象。“天在山中”“山岳则配天”精神氛围中的华山,也就一直呈现为自然存在与神圣信仰的二重形象。西岳庙的历史就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