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地域文化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婺源县准确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定位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确立目标定位,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良性互补,联合开发“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新格局。加快推进以旅游规划为轴心的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旅游发展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文化保护等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

地域文化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婺源县准确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定位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确立目标定位,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良性互补,联合开发“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新格局。推行“多规合一”,婺源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优”的思路,以更准的定位进行全域规划,将全县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来规划打造。加快推进以旅游规划为轴心的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旅游发展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文化保护等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

科学细致地保护良好生态与文化遗存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并进行整体规划,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切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只升不降。深入开展“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深入落实“河长制”工作,扎实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等工作;突出抓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加快推进建制镇的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切实让“最美乡村”的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着力推进以旅游商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中医药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和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有机品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

加快完善县域景区规划,对旅游资源分布、旅游要素安排等进行全面统筹,重点对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部署安排,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城市建成区达15.6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46.2%。扎实推进秀美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如打造秋口镇官桥村、太白镇玉坦村、清华镇洪村等一批“零门票”秀美乡村,成为婺源乡村旅游新名片。大力推动国土、城建、农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与定位,营造全县各部门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医疗养生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互动体验等差异互补的全域旅游格局。例如,“旅游+体育”蓬勃发展,承办了首届婺源国际马拉松赛、第二届金秋红叶古驿道徒步大赛等30余项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参赛选手超过5万人。开发了徒步、骑行攀岩漂流等多项户外拓展运动,婺源全域正成为一个天然大运动场。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1 750万人次、门票收入4.3亿元、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19.4%、38.2%。(www.xing528.com)

近年来,婺源以更大的决心传承徽文化。把徽文化作为提升婺源全域旅游内涵和品质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徽文化在江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建筑、古村落保护力度和非遗传承力度,书写粉墙黛瓦与徽风古韵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婺源进一步探索实践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积极争取市人大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进行立法;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迅速启动新一轮“徽改”工程,对新建建筑坚持徽派风格,全力维护最美乡村“徽派建筑大观园”的整体风貌。2013年,婺源县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传统古村落”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剧传习所,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为农民与游客呈上一份份精神食粮。同时,创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式,涌现出“九思堂、明训堂、西冲院”等古建保护成功案例,对4 000多幢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有力保护。著名学者冯骥才对婺源文化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国扛起乡村文化大旗。”2015年,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5个村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徽派建筑是婺源的传统与特色,更是婺源“中国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重要元素。婺源县通过改色调、改符号、改风格,做到保徽、建徽、改徽相结合,切实将婺源打造为徽派建筑的大观园。2013年以来,该县财政拿出4 000万元,专门用于徽改工作,农户每改一幢房屋奖补6 000元,全县完成“非改徽”3 000余幢。除了外在的建筑,其他文化的发扬光大,也丰富了旅游内涵,增强了旅游的生命力。扎实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大力推动“三雕”、徽剧、傩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抬阁、豆腐架等传统民俗走进景区景点,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婺源还发展了以“三雕”、歙砚、甲路纸伞等旅游商品为主的传统文化企业和商铺5 00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梦里老家》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于2016年3月4日复演至11月20日收官休演,共演出319场,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平均每场1 153人,营业收入3 520万元。此外,婺源加强与名导、名企合作,打造“天然影视城”;加强与作家、名家合作,打造“艺术创作城”,五龙源、篁岭、瑶湾、塘村等文学创作基地风生水起;篁岭“晒秋”民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有300多所美术院校和画室在婺源建立写生基地,每年10万写生大军拉动了“写生经济”。“谷雨新茶、端午吃粽子、中秋迎草龙、元宵闹花灯……”婺源那延续千年又传承不息的民俗,烙印着世代村民的生命足迹,也是祖祖辈辈精神皈依的一片家园,给予每一个游子以深情的呼唤,让所有人的乡愁找到了寄托。

盛名之下的“中国最美乡村”,新业态迭出,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下马住店”,婺源旅游正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正在全面进入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篁岭作为占地面积达到5平方千米的大景区,历时五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婺源旅游的新模板,以休闲体验的定位实现了对江湾、李坑、晓起等传统古村落观光的弯道超车。篁岭有集古村落、古树群、梯田花海、民俗晒秋为一体的最美景致,有“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的知名品牌,但如果就资源和区位来看,篁岭与其他婺源古村落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开发时期较晚,已然落后于其他的古村落。然而篁岭却高瞻远瞩,抛却“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享农家乐”的传统休闲观光方式,将眼光投向对艺术有执着追求、对生活有高品质要求、对生命有高度诉求的艺术家、高端商务人士等高端旅游消费市场,主打以“晒秋”为主题的高端度假乡居品牌。篁岭古村因“晒秋”而名扬全国,2014年在“美丽中国行·共圆中国梦——寻找最美的中国符号”活动中,篁岭以其独特的“晒秋”景观符号成功入选最美的中国符号。另外,篁岭梯田被网友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景区朝着打造世界级最美古村样板范例而努力,力争将篁岭打造成为世界游客休闲、度假、体验、分享品质旅游和文化交流的理想目的地。

不断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放手民营,放开发展;组建集团,规范发展;整体提升,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