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80、90后大学生差异调查:个性因材施教成果

80、90后大学生差异调查:个性因材施教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80后;90后;个性差异;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80后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间出生的人群,90后则是指在1990年至1999年间出生的人群。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调查发现,80后比90后对社会关系的评价高了5个百分点。

80、90后大学生差异调查:个性因材施教成果

周凤山 刘亚珍 袁紫莲

【摘要】当前,80、 90后共同构成高校的新群体,出现了80后与90后的初次真正意识上的碰撞,由此也引来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关注差异,关注个性特征,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高校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80后;90后;个性差异;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80后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间出生的人群,90后则是指在1990年至1999年间出生的人群。从2008年开始,高校迎来了出生于1990年及以后的青年学子,出现了80后与90后的初次真正意识上的碰撞,由此也引来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8年6月——2009年9月,对本院在校学生作了相关方面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的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全院各系3个年级不同专业抽取了50个班级500人,其中,80后250人,90后25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98份,无效问卷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5%。具体如下:

一、80后、90后大学生差异比较

根据调查及相关的资料分析,大学中的80后与90后在以下观念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感情——80后相对凝聚,90后较为洒脱(见表1,图1)

表1: 80后,90后恋爱动机调查统计表

图1-1 80后恋爱观分项调查统计图

图1-2 90后恋爱观分项调查统计图

图3 80后、 90后恋爱观调查对比图

表2:婚前性行为调查统计表

表3: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调查统计表

图2 权衡自己与他人利益

“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是80后主要的恋爱动机。“寻找感情寄托”成为90后最主要的恋爱动机。

调查发现,80后的家庭观念还是很传统的,以家庭为重的居多;而90后则不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与父辈感情还好,但是与亲戚的关系则较为疏远,没有家族观念,而对于家庭的责任感来说,更是缺乏应有的概念;对爱情,80后的感情相对于90后有一些复杂,还掺杂着责任在里面,而90后则不然,对于爱情更像速食,合则在一起,不合则散,更偏重于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以后。对朋友,80后像是亲人,认为朋友是一辈子的事,而90后更多地把朋友视为“玩伴”,张扬个性,对于朋友的包容能力比较差,固定的知己也少之又少,朋友在一起极少涉及家庭和学习。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表现出相对自私的一面。

(二)理想价值观——80后追逐理想,90后找寻理想

对如何实现职业理想,80后90后首选都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差异不大。(见表4、图3)

表4: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表

图3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对比图

而在其他价值观的表现方面,有的内容接近,有的则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表4、表5、图3、图4)

表5: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调查统计表

图4 人生观价值观评价标准对比图

8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高;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

同样是时代的原因,80后从小就受着“四有新人”之类的熏陶,因此从小就有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远大理想;而90后自成人后,就不愁任何事情,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对“共产主义”相对弱化,社会上的大基调也有所改变,因此90后可谓是茫然的一代,对于“理想”没有深刻的概念,当然,80后的部分人也没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但是至少要比90后的清晰一些。80后开始走向理智成熟,大学里的80后也将成为社会的顶梁柱,因此对社会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在积极地融入社会。而90后则更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金钱——80后认为金钱不是万能,90后则认为没有金钱万事不能

80后69.7%的调查对象认为金钱重要,30.2%的人认为不重要,金钱不是万能的;90后83.4%的调查对象认为金钱重要,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见图5)

图5 金钱观对比图

80后多数经历过物质贫乏的童年时代又享受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不管贫乏还是富足,他们能享受着不同的幸福,而幸福里包括了金钱、感情、知识、健康。90后一出生就充满了父辈们的宠爱,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他们的金钱观念、竞争意识不断强化,而情感更多地被忽视。应该注意,对金钱的过分看重有可能是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的病灶。

(四)就业——80后更重社会关系,90后自信心更强

58.2%的80后认为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非常大;53.4%的90后认为人际关系对就业影响非常大。对毕业打算76.3%的80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准备就业,4.1%的选择自主创业;69.8%的90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准备就业,7.4%的选择自主创业。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强硬的社会关系网”。此外,还有少部分人选择“学业成绩是否优异”,个别人选择“所学专业是否热门”。(见表6、图6)

表6 人际关系对就业影响及自主创业选择调查统计表

图6 人际关系对就业影响的自主创业选择对比图

在就业问题中,8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重视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调查发现,80后比90后对社会关系的评价高了5个百分点。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有的毕业生依赖性强,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家人和教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大学生尽管同样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积极一些,更愿意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强。

(五)心理健康——80后和90后的相同点:闭锁渐趋严重

对于人生最大的挫折,调查对象大多集中在学习(事业)问题占58.62%,还有一部分是人际交往占27.24%,少部分选择在感情问题上占13.79%,部分为空。当遭受挫折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解决时,大多同学选择自己承受并解决占46.59%,还有一部分向亲人、朋友、同事讲述占38.36%,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等途径发泄占9.91%。对挫折充满恐惧占3.90%,偶尔会,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占61.04%,经常会挫折使我更强大占25.97%。(见表7、表8,图7、图8)

表7 挫折表现方式统计表

图7 挫折表现方式分析对比统计图(www.xing528.com)

表8 解决挫折方式调查统计表

图8 解决挫折方式调查统计表

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80后90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但由于很难找到这种知音,他们常常感到烦闷不安。迈向90后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将呈现上升趋势。

二、80后、80后大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经济决定政治、影响文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观念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处时代的不同。虽然80后与9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两者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原因如下:

80后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特别珍贵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

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是玩QQ游戏长大的,他们见证了QQ游戏的历史发展,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在教育方面,由于从1997年依赖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让中国教育体系慢慢脱离死记硬背,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80后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从社会背景看,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相对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这一代孩子,由于整个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三、应对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80后多适应少指责,90后应更加注重引导。针对现在大学生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的特点,高校管理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

80后大学生在观念上继承前辈们的传统思维,同时又不停地吸收着外来的新鲜事物,他们也正在趋向于成熟,思想活泼,价值选择多样,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摸索新的思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及时调整思路来适应变化,帮助他们从多种选择中整理出一个核心价值观,使他们通过比较鉴别,在多种信息交融的基础上建立比较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单纯地指责他们。

与80后不同,90后懂事开始这个社会就已经在高速运转了,所有的新文化新思想对他们而言只要接受就可以了。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纯粹的接受,因为没有经历过争论的时代,他们就开始开创自己的风格,更加自我,对社会、政治比较淡漠,对90后,不是“灌输”什么观点,而应寻找一个学生接受的载体,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引导水平。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生成的。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差异入手,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大学是人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而走上社会就意味着要就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际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蔓延;从国内来看,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最近数年仍然十分庞大。就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这时更需要高校研究学生个性、观念的发展趋势,以此因材施教。

1.提高创新水平——80后注重挖掘,90后注意引导。

创新教育内容包括: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和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做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对80后,要注意转变观点,挖掘和培养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取的信息,融合贯通,建构新的体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对90后,则要注意引导、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要注意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是80后的需要,创业教育是90后的重点。

部分80后大学生从小是“为父母而读书”,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以为未来一片光明时却发现可能“毕业等于失业”,对未来开始迷茫。有的学生采取了消极的应对方式,逃课睡觉,“享受生活”,或终日流连网络。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面临毕业的学生表示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悲观,认为自己面对就业仍未做好准备,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就业教育除了要从外在加强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更要转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帮他们建立未来就业的自信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就业教育中来,有了自信的精神风貌,有助于他们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来,如此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90后更愿意接受挑战,表现自己,彰显个性,这些都是对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过去的那种被动的工作态度已经不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要展现自己的才华、要表现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候你不表现这个社会就不知道你,你可能就被社会忽略了。每个人都在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人的价值都能达到最大化,那么对社会财富积累就会更快一些。但是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和谐的市场,人们在竞争过程中同时要讲究相互合作,没有很好的合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人脉,在社会上单打独斗也是不行的。90后显现出来的任性自我,缺乏合作精神的特点是就业教育中需要注重的,要时刻注意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

80后多增强自信心,90后更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1.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加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调查,对每年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有心理问题与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心理辅导,逐步健全与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另外,可针对新生共同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员举办系列专题辅导讲座,帮助新生解决心理困惑,走出心理迷茫。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用其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拓宽各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塑造良好品格。

3.加强学生团队建设,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协会这种学生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之间彼此进行心灵交流,加强朋辈之间的沟通互助,发挥对学生团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鼓励那些性格较孤僻、内向的学生参加,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让他们感知友谊的真谛、集体的温暖。同时,及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目标明确,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中去。

80后以及90后的个人素质与中国老一辈公民相比有明显提高。其生活习惯、价值观、世界观与国际主流接轨。另外,由于中国成长中的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80后和90后的分化现象较前面几代人要更显著,因此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更加多元化。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惘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注重个性能“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能倾,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1〕。因此必须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44.

[2]王艳.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32.

原载《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周凤山(1964—),男,黑龙江伊春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党支部书记、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