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阳市白云区政务办事服务提升

贵阳市白云区政务办事服务提升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对各职能部门办事时限和其流程进行追踪、督促,承诺时限内向申请人送达行政审批结果,对申请人满意度进行回访登记,以代办服务方式开展工作。

贵阳市白云区政务办事服务提升

一、督办督查

(一)机构设置

2014年11月17日,根据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白云区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筑委厅字〔2014〕88号)文件精神,白云区委督查室、白云区人民政府督查室职责整合,组建白云区督办督查局(正科级),为白云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白云区督办督查局行政编制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2名,机关工勤人员编制1名,由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二)目标考核

白云区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目标考核体系,自区督办督查局成立后,在考核相关机制上不断创新,全区考核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2014年,区委、区政府印发《白云区综合目标考核办法(试行)》文件,以“1+N”(即“1”个全区综合目标考核,“N”个专项目标考核:九大专班、教学质量、争取上级资金、非税收入、财政收入、超工作量、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综合协调等)考核体系为核心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组织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完成白云区党群部门、政府部门、乡(镇)、社区、招商工作队、园区办、开发办、国有公司等108家单位2014年度目标考核工作。在区级2014年度考核工作中,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委群工委、(群工中心)、区法院、区检察院、区财政局、区生态文明局、区住建局、区统计局、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农水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塔山公安分局、麦架镇、大山洞社区、铝精深加工园区办、生物医药绿色产品产业园区办、程官摆拢片区开发办、区城投公司等获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在全市2014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中,白云区获得一等奖,在全市十个区(市、县)中取得排名第三。

2015年,白云创新目标绩效考核模式,聘请贵州大行德广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目标考核软件平台,探索“大数据”模式实施综合目标绩效考核管理。至2015年底,软件平台建设初步完成,并在部分区属单位开展培训和初步试运行。

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贵阳市区(市、县)、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白云区结合打造“三个升级版”(党的建设升级版、经济发展升级版、社会治理升级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白云区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组织实施目标考核管理,梳理全区各级各部门2015年主要工作目标,与108家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全区各级各部门季度、年度目标考核工作,通报考核结果。在区级2015年度考核中,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纪委(区监察局)、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委群工委(区信访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政府办、区督办督查局、区发改局、区生态文明局、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农水局、区商务局、区卫生计生局、区城管局、区统计局、区市场监管局、市土储中心白云分中心、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塔山公安分局、沙文镇、都拉乡、大山洞社区、白沙关社区、区工投公司、区城投公司评为2015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在全市2015年度综合绩效目标考核中,白云区获得一等奖,在全市十个区(市、县)中排名第一。

二、外事侨务

白云区外事办成立于2001年12月,机构设立在区政府办公室,由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兼任区外事办主任,明确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2001年至2015年,区外事办走访区内涉外对象2600余人(次),做到涉外人员全覆盖。严把因公出国(境)服务关和严把外事访问备案接待关。15年来,区外事办共开展外事接待10余次。

三、政务服务

为加快白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白云区组建区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区行政中心大楼一楼,是年11月揭牌运行。

2007年10月29日区委常委会正式定编成立白云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区政府办下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综合科、业务管理科(办证大厅)、项目服务科3个职能科室,办公地点不变。政务大厅分设工商、受理、移送、收费、送达、投诉窗口,在受理申请人申请资料后,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分解、送达到各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同时,对各职能部门办事时限和其流程进行追踪、督促,承诺时限内向申请人送达行政审批结果,对申请人满意度进行回访登记,以代办服务方式开展工作。首批纳入统一受理的项目32项。至2010年,审批和服务项目增至167项。

2011年,经区委、区政府会议研究,决定异地重建白云区政务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又称白云区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改建至白云区粑粑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一楼大厅。同年9月8日,对外开展工作,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证大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共设36个窗口,建设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全程实行电子监察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办公模式由原来代办制转为部门入驻审批模式。

按照省、市推进“三个建设年”活动,落实“简、优、限”要求,白云区政务中心清理许可、非许可类行政审批和服务管理事项155项,其中133项审批事项纳入政务中心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办理,原单位不再受理,其余事项在各分厅办理。

全区共建立便民利民服务分厅5个、乡镇(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中心9个、村(居)便民利民服务中心82个。

2013年,白云区5个乡(镇)、6个新型社区建成联网工作系统,其中2个乡镇、5个社区已开展网上录入工作。

2014年,许可、非许可类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由原来153项增加至219项。其中,许可类审批79项、非许可类审批54项、服务事项86项。办理环节由原来“受理、承办、审批、批准、办结”5个审批环节,优化至“受理兼审查、审核兼审批”2个环节。

2015年,因白云区政务大厅办公地点较远不便民、分厅多不集中等问题,区政务大厅搬迁至白云区七一路(新党校旁)办公,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分4层结构。并取消出入境管理(公安户籍办理)、国税、地税、社保、就业、房监、供水、供电、婚登、交管(交通处罚、证照办理)等分厅,改由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实现“一站式、一条龙、一章结、一费清”服务。

2007年至2015年,白云区受理事项1494843件,办结1497014件。

表12-2-4 白云区2007—2015年受理审批事项统计表

四、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2001—2015年,白云区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共1916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共1695件,办结率均达100%。

五、应急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议纪要》(九届〔2006〕35号)及省编办《关于市(州、地)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意见》(省编发〔2007〕1号)文件精神,白云区应急管理办公室于2007年5月30日经白云区编委会及2007年6月8日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后成立。

白云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是设在白云区政府办公室的正科级机构,与政府值班室整合,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承担白云区值守应急、组织协调、统筹管理、宏观指导、信息汇总报送等工作。应急办首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徐家升兼任,专职副主任徐炯明。

区应急管理工作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分管,应急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专职副主任具体负责,形成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同时,各乡镇、社区和相关部门也参照区应急办成立应急管理机构,村(居)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及联络员,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全区应急管理网络体系,确保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如石夹路口塌陷、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等,均在第一时间处置并上报。

白云区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充实应急管理人员、设备配置,明确人员职责,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统筹管理、宏观指导、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报送等职能作用,积极做好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

通过完善区应急体制建设,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

白云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区级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认真细致的制定和修编,突出预案简明、操作性强的效果。截至2015年,白云区编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59个,其中自然灾害11个,事故灾难11个,公共卫生事件16个,突发公共事件21个。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和救援程序,要求对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作出详细明确,突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化,确保预案修编科学、规范、合理,使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

应急预案在演练和实战中不断检验和修订,制定印发《白云区应急演练活动方案》《进一步加强白云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结合预案修编工作,在强化预案演练的同时,充分发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年来,共计组织实施区级防汛应急演练30余次,区级倒土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0次,区级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200余次,区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40余次,火灾处置演练180余次,参与贵阳市级应急联合演练20余次。全区各乡镇、社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分类应急演练万余次,参与演练人数涉及3万余人。

白云区政府应急办成立至2015年,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类储备、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全区各职能部门实际,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及充实储备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医疗器具、救灾物资等应急装备、器材,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由区政府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负责研究建立全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确定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分工和统筹全区应急物资调配,协调与周边区县的应急物资储备合作,必要时请求市政府支援应急物资,指导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区政府应急办负责指导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督促检查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物资储备情况和工作机制建立情况。区级应急物资储备重点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别承担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并按照上级规定,建立本单位或本系统的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和管理制度。指导并督促检查相关单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立足实际,丰富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政府储备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可以购买相应数量的应急物资进行储备,也可以与供货企业、专业仓储企业等代储单位签订代储协议,由代储单位储备应急物资;或者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生产企业保证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储备,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给。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应急物资捐赠、捐助,鼓励和引导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根据实际条件储备应急物资。整合资源,合理高效调用应急物资。应急物资调用按照“先近后远,先主后次,保障急需”的原则,合理选择应急物资调用地点和物资种类。通常情况下,各单位自行调用本单位或本系统的应急物资;紧急情况、需要调用多个单位的应急物资或需要统一调用应急物资时,由区政府应急办统一调用。各乡镇政府、社区服务中心、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接到应急物资调用指令后,应立即调拨,不得拖延贻误。应急物资使用完毕或报废处置后应及时归库或补充,确保应急物资处于满库状态。需要征用社会物资时,采取“先征用、后返还、合理补偿”的办法,向社会征用应急物资。被征用的物资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返还;物资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

2007年8月1日,白云区庆祝建军80周年应急综合演练

白云区还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栏、手机短信等载体,采取组织培训、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知识宣教活动,各乡镇、社区、各相关部门以5.12减灾日、11.9消防日、12.4法制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科技宣传周等专项宣传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抢险、地质灾害处置、动物疫情防治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期间共展出宣传版面1200块,悬挂条幅、宣传标语3000余幅,印发宣传彩页6万余份,出动各类车辆1000余台,参与人员5000余人,切实增强了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以区政府常务会议题的形式组织开展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系统组织培训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应急预案修编等内容,使全区应急管理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达成一致步伐,深入推进了全区应急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区政府应急办始终将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遏制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的通知》《白云区安全隐患防范大检查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通过排查全面准确掌握了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了风险隐患台账,落实了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一是排查全面。针对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不同特点,对辖区内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等进行普查登记、治理整改和统计汇总,切实做到了不留死角。二是整改及时。全区各级各部门把整改工作贯穿于风险隐患排查的全过程,做到边查边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或部门加强跟踪督办力度,责令限期整改;对可能在短时期完成整改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风险隐患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整改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等,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事件发生,能够妥善处理、减少损失;对问题较多、隐患严重、危险较大的,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果断措施,防止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监管到位。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地区和山塘水库坝体、桥梁、简易房屋、危房、公路、学校、企业、油气管路、电力设施、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切实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制定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www.xing528.com)

2008年8月1日,白云区举行水上应急救援演练

按照国家、省、市、区的相关要求,完善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报送、值班等相关制度。确保各类应急信息及时、准确传送,在重要传统节日和国家、省、市重要会议、活动期间及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非常时段,区应急办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亲自带班,认真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特别是《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贵阳市白云区“7.13”私挖盗采煤炭资源事故信息报告情况的通报》下发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将通报转发至各乡镇、各单位,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整改,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信息报送纪律和业务水平学习。一年来,白云区相继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党的十九大期间应急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省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应急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及《白云区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等文件,同时,在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贯彻政策及时,落实措施快速,工作具体到位,报送信息不漏报、不瞒报、不迟报,为各项突发事件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立8年来,区应急办向省、市应急办共报送应急信息500余条,牵头部署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汛期安全隐患排查的应对准备工作,重点处置“大川白金城历史遗留问题、艳山红镇高山村“中国梦”学习群体劝返工作、6.30沙文镇火灾事件、禽流感事件、石夹路口垮塌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

2019年,区政府应急办撤销,与区安监局等部门整合成立白云区应急管理局。

六、档案与地方志工作

(一)机构

白云区档案局(馆)成立于1983年1月20日。1985年8月12日,中共白云区委明确白云区档案工作领导体制是实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原则,档案管理机构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列入政府编制。区档案局为区政府的直属局,由区政府领导。实行局馆合署办公。2010年12月,设立贵阳市白云区档案局,加挂白云区档案馆、白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一个机构编制,三块牌子,即局、馆、办合一的机构设置,为区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参公)单位。其内设机构5个,编制16名。2019年1月,区档案局(区档案馆)行政职责划入区委办公室,对外加挂区档案局牌子。区档案馆(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调整为区委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与区档案馆合并设立的区档案局。

2010年11月,为配合白云区城市建设,原办公楼及馆舍拆除,区档案局租赁天林房开天林花园小区一期3层楼(白云区南湖新区中环路46号)过渡办公。2011年5月9日,搬至白云区七一路图书馆大楼4层裙楼办公,档案馆舍位于图书馆主大楼一侧的3—5层。是年5月27日,白云区通过国家档案局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测评,成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2015年6月17日,白云区档案局搬迁至白云区七一路32号新建档案馆办公。

2019年5月,白云区档案局划至区委办,区档案馆与区地方志办合署办公,列入党委工作序列。

(二)档案管理

档案接收和征集 2001年以来,白云区档案局开展档案资料实物征集工作。主要征集“中国贵州第八届风筝节”“贵阳市白云区第九届风筝节”“第十一届中国(贵阳·白云)兰花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国际风筝会、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暨白云区第十届风筝节”“亚洲女子健美赛”等大型活动档案资料进馆。2003年8月,征集“白云区恢复建区30周年图片展”177张图片进馆。接收个人档案捐赠。白云区档案局不断强化对全区各单位、部门、区属企业、乡镇和社区服务中心(原为街道办事处)、村居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为档案保质顺利移交进馆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之前白云区仍以传统的纸质文件档案指导为主,自2010年后,白云区开始以“两条腿走路”方式开展档案管理,既开展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又开展档案数字化管理。15年来,白云区档案局依法开展接收到期档案进馆工作,区属各单位档案进馆数量不断递增,馆藏档案从2001年1505卷增加至2015年83188卷79195件。白云区档案馆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档案保管 15年来,白云区档案馆藏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馆室库容和馆藏档案数量不断递增。2010年3月,白云区启动档案馆新建项目,新址位于白云区七一路。2015年4月17日,档案馆通过竣工验收,是年6月投入使用。新建档案馆库房面积1200平方米,库房共3层,每层2间,每间分为3个区域。

2014年4月,白云区档案馆(国家二级)接收区政协档案

档案开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2011年白云区档案局制定《贵阳市白云区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细则》,先后经历五次增删修改最终定稿。15年来,白云区开展档案鉴定工作,逐年向社会开放档案。至2015年底,白云区档案局向社会开放26个全宗1849卷档案。

档案利用 白云档案工作始终以服务民生、服务大局、资政服务为宗旨,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白云区档案局深入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不断提升档案资源服务社会功能,积极发挥馆藏档案尤其是林权改革、土地流转、独生子女证明、婚姻登记等民生档案服务功能,为群众解决确权、房屋纠纷、社会养老保险办理、失业证、独生子女证办理等方面事宜发挥积极作用,15年来,区档案馆提供查阅档案资料13284卷次517件(次),接待群众9106人(次)。

白云区国家二级档案馆舍(2013年)

表12-2-6 白云区档案馆2001—2015年利用情况一览表

档案信息化建设 自2010年起,白云区加强馆藏数据库建设,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档案数据管理维护制度》《档案管理系统操作制度》《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房管理制度》《档案数据查询利用制度》等系列信息化工作制度,为档案数据库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2011年,白云区档案馆成为全省县级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示范单位。是年白云区档案馆开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发展。经过3年的工作探索与经验的总结,白云区档案馆形成了一套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和措施。白云区作为贵阳市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贵阳大数据生态城、贵阳大数据社会治理先行试验区、贵阳块数据城市试验区,积极响应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为下步采用大数据、智慧管理等技术提高档案业务信息化和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服务水平奠定基础。2015年,区档案局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贵州省的相关规定,结合白云区区情,区档案局一方面开展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二级)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并挂接于馆内服务器上,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提升档案资源的服务质量与效率。至2015年底,白云区开展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36个全宗、1517卷、10.39万件,扫描档案118.66万页,录入文字1289.25万字,馆藏数字化率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区国家档案馆由分管局领导带队,组织专人专班深入各个全宗单位,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至2015年底,指导立档单位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35家,其中全面完成档案数字化11家,共计84899件,录入电子目录84899件,扫描档案46.56万页。白云区档案工作还运用档案管理软件,分别对馆藏档案收、存、管、用四大环节进行数据管理,提升档案查询效率和利用效果。2010年至2015年,白云区档案数据库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服务12856卷(次)774件(次),服务民众9388人(次)。

档案编研 2015年,区档案局(馆)、区地方志办组织实施编纂《贵阳市白云区档案馆指南》和《贵阳市白云区档案馆全宗指南》。通过编辑部大量档案查考和全区百余家单位相互配合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历时两年,编辑成书出版。

《贵阳市白云区档案馆全宗指南》是一部集指导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档案工具书。依据《全宗指南编制规范》(DA/T 14—2012)编制,以白云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基础。全书85万字,分正文和附录2大部分,正文对72个立档单位分别叙述,每个立档单位又分为全宗来源简况、全宗内档案内容与成分介绍、检索查阅注意事项3个部分。附录共11件,含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全书立体呈现白云区档案馆馆藏72家立档单位的机构设置和历史沿革、职责更替、内设变化、档案成分,展现出档案价值的多样性即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工作查考、服务科学研究、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编鉴修志。

白云区档案资源编研成果和理论文章也多次在《贵阳网》《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贵阳晚报》《贵阳日报》《贵州日报》《新华网贵州频道》《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今贵州》《凤凰新闻》《二十一世纪经济信息时报》《西部开发报》等媒体上公开发布以及《中国档案报》《贵州档案通讯》《人文贵阳》上发表。

全国新农村档案示范县创建 白云区于2009年8月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经过两年半的时间,该项工作全面开展。2011年3月,白云区向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申报创建全国新农村档案示范县(区)。自申报创建工作以来,白云区专门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长办公会议研究档案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创建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区档案局还建立了由多个相关单位组织的业务QQ指导群,利用培训、检查指导等方式进行档案业务指导。农口部门积极协作配合,与区档案局建立专项档案管理和协调机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对二轮土地延包、婚姻登记、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农村税费改革等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乡镇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全区5个乡(镇)建档率均为100%,各乡镇均设有专门档案室,其中4个乡镇达到省一级机关档案规范标准,1个乡镇达省二级,档案整理基本规范、保管安全,运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系统管理档案,全部实现文件级目录检索,为政府工作决策、司法公正及维护广大农民合法利益与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村级档案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全区56个行政村建档率100%,其中30%的村档案管理工作达到区机关规范化标准,2个村达到省级标准,18个村达到市级标准。各村重新修订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对党务、村务、财务、资产、经营承包、基础设施、生产经营、人口、重大活动等形式的材料集中统一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2012年7月24日至25日,国家验收组对白云创建全国“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检查验收。国家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观看专题片和成果展,查阅佐证材料和实地检查区档案馆、白沙关社区、区计生局、艳山红镇、艳山红镇摆拢村、白玉小桥良种场等7家单位,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议后认为,白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已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贵州档案数据库示范点创建 2011年12月15日,由省、各地州市档案局负责人组成专家验收组在白云召开贵州省县级档案馆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示范点验收现场会。经过评审,白云区以99分成绩通过达标验收。贵州省档案局授予白云区档案馆“贵州省县级档案馆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并现场颁发荣誉证书。

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示范点创建 白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于2012年启动,2013年被列为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地区。为确保土地确权档案管理工作与主体工作协调发展,市档案局、市农委决定在白云区创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规范管理示范点,进一步推动全市土地确权档案工作。2015年,市档案局、市农委确定白云区为贵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试点县。2017年底,白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过省、市验收,并获贵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一名。区档案局(馆)徐炯明进入贵州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省级专家验收组,多次参加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省级检查验收。

(三)地方志工作

区志编修 2001年10月,白云区委、区政府把白云首轮修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2月《贵阳市白云区志》出版发行,全书130余万字。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两全目标”要求,2015年11月,白云第二轮区志编修工作启动。区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贵阳市白云区志(2001—2015年)〉编纂方案》,并在201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明确,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二轮区志编修工作在开展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创新、有时限的“五有”工作模式下推进,并以“一纳入、八个到位”(即纳入区委、区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 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确保修志工作有序开展。《〈贵阳市白云区志(2001—2015年)〉编纂方案》明确编纂机构,形成由顾问、名誉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委员组成的编纂工作委员会,由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总纂、责任编辑、统稿、校对、编务组成的编辑部。编辑部拟定篇目大纲,体现白云特色的篇目设计。白云区志编修工作按照编修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的同时,探索由“一本书”向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修志”转型升级。以区志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地方志书以线上线下方式,多种途径、界面、渠道和技术加强平台建设,服务全区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在收集、整理资料中进行数字化,从目录录入到资料内容形成地方志书资料数据库。建立区志续修工作管理平台,为全区志书编修提供方便、快捷渠道和翔实的基础资料;建立和维护白云地情网站,全区志书承写单位均可享受平台数据库资料,实现地情资料共享。

2016年8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档案与方志学白云科教工作站在白云区档案局(馆)、白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挂牌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档案与方志学白云科教工作站  2016年8月30日,白云区地方志办与复旦大学合作设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档案与方志学科教工作站”,白云区修志工作与全国地方志书编修前沿接轨。建立此科教工作站为有效利用综合性大学科教资源,开展档案和方志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中,开展白云区前世查考、白云区历史上的地理坐标—白云区星象图与地理位置坐标定位、白云寺的前世今生、白云区古迹、遗址记述校核、考证纠讹首轮志书等工作。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聘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受工作站之邀赴白云区主讲“地域文化的价值与前景”,提升全区档案与方志工作者的文化底蕴。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档案与方志学白云科教工作站”的设立是档案和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又一新形式。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的首个科教工作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建立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社会科学资源有效整合,产学研相结合,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和利用对基层人才队伍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年鉴编纂 《白云年鉴》创刊于2000年,因与广州《白云年鉴》重名,2013年10月经中国版协年鉴委员会专家会商后更名为《贵阳白云年鉴》。15年来,《贵阳白云年鉴》编纂工作秉持“立体编纂”理念,即编纂一本年鉴,促多项工作开展。以年鉴编纂为主,扎实筑牢基础工作同时,从编鉴主业、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年鉴编纂创新等方面打开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新局面。2001年以来,白云区不断推进《贵阳白云年鉴》编纂工作,拟定编纂方案,实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撰写编纂大纲,完成《贵阳白云年鉴》公开出版发行工作,至2015年,编纂出版《贵阳白云年鉴》9卷。自2012年起,《贵阳白云年鉴》实现一年一鉴,逐年编纂,并于编纂年内公开出版。同时,深入扩展用鉴领域,服务大局,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环评工作、白云区环境评估等工作中,《贵阳白云年鉴》提供工作基础性资料和评审重要佐证。15年来,白云区扎实推进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编纂出版的《贵阳白云年鉴》在第五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中获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帧设计特等奖。其后,又先后3次在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比中获一等奖、二等奖、特等奖,并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通报表扬。《贵阳白云年鉴》在每年举办的贵州省年鉴质量评比活动中蝉联一等奖。区地方志办(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徐炯明入选贵州省地方志专家库成员,成为贵州省地方志专家。

自2011年以来,区地方志办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一次志书年鉴编纂工作培训会,并创新授课方式,特邀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助力全区修志编鉴。

白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动员和鼓舞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一面旗帜,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途径。设于白云区档案馆的爱国主义基地于2003年9月设立,是年10月10日挂牌。区档案馆爱国主义基地以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的机制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发挥基地阵地建设作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施行免费参观制度,并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贴了免费参观时间标牌、公示服务项目。在宣传内容上结合档案与地方志工作以及纪念日活动等,开辟了白云区情发展简介、档案和地方志与民生、贵阳抗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白云区改革开放四十年等专题宣传。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和实物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让全区各行业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截至2015年底,区档案馆爱国主义基地举办主题展览近30场,接待各级党政机关、中小学生团队以及群众观展百余次,近2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