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于庄的口述津沽:张连珍的故事

西于庄的口述津沽:张连珍的故事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连珍采访对象:张连珍采访时间:2014年3月5日(星期三)采访地点:桥口三条胡同6号我四岁在西沽基督教堂里读学前班,孩子不多,也就十五六个,顶到快七岁时,这些人全去了桥北小学,上到三年级,我又挪到老丹华子弟小学直到毕业。“文革”一来,想斗宋玉珍没别的理由,就给扣上个“包庇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七〇年我们家被遣送农村,我母亲改嫁,就我一个人还姓张,不划清界限,入不了党。

西于庄的口述津沽:张连珍的故事

张连珍

采访对象:张连珍(1951年生)

采访时间: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采访地点:桥口三条胡同6号

我四岁在西沽基督教堂里读学前班,孩子不多,也就十五六个,顶到快七岁时,这些人全去了桥北小学,上到三年级,我又挪到老丹华子弟小学直到毕业。五十年代末,教堂停办,后来改成小工厂,二〇〇四年才复堂,今年整十年。我为嘛在桥北小学上学呢?过去我们家在西沽李家房子的田家大院住,那院好多户,最早是私人开办的木箱厂,公私合营时并到了“一木箱”。解放初我们家从西沽搬到西于庄,现在这个院儿其实正在大清河的河床上,原先都是水,有个姓刘的,天天拿大筐一筐一筐地垫,就垫出了这块地界儿。我父亲看上了这块地,可能就买了下来,然后盖了几间房,搭了个棚子,雇了几个人,干起了木箱厂,就成了小业主。主要提供给五金厂,另外过去盛鸡蛋也都用木箱子,销路特别好。

我父亲这辈儿就哥俩,有个哑巴兄弟,嘛也不干。合营以后先在教堂前胡同的木箱厂干了两三年,然后去了八一面粉厂对过的“一木箱”。我父亲六〇年就死了,才四十几岁,现在要活着得九十多了。他有历史问题,究竟嘛问题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文革”时,我从西沽老宅门口路过,大字报都贴满了,上边净是我爸爸的名字,其实他早就死了五六年了,为嘛又捯起老账来了?田家大院住着个街办事处主任叫宋玉珍,她是个老地下党,我爸爸从河南到天津,开始在南市住过一段,后来又在南竹林住过,都觉得不适合,就往开出走,不知怎么就跑西沽来了,宋玉珍觉得我爸爸这人不错就帮着给找的房子,结果就成邻居了,两家关系特别好。“文革”一来,想斗宋玉珍没别的理由,就给扣上个“包庇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我看了以后特别害怕,回来就跟我妈妈说,怎么给我爸爸贴大字报呢?她赶紧把我爸爸的相片和开厂子留下的牌匾嘛的全烧了,原来厂子有字号,叫“聚”什么“丰”,我忘了!“文革”我们家倒没嘛事,我妈贫下中农出身,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家里嘛值钱的没有,就是抄家也抄不出嘛。

旧宅内部

据说我父亲十四岁就离开天津,以后参加了嘛组织就不知道了,反正他和我妈从西安回来,天天有个警察在我们家坐着,乐呵呵的,也不说话,就跟给我们看家似的,好像在天津市公安局都挂号了。其实,我父亲跟政府该坦自的都坦白了,以为没事了。结果有个人要入党,在写履历时涉及到给我爸爸当过通讯员,就到天津找来了,这下可坏了,等于隐瞒历史,没彻底交代,我爸爸说这小孩跟我几个月,早就忘了,根本没当个事。没想到那年夏天,来车就把我爸爸带走了,弄到了河南新乡一个厂子。六〇年我妈妈带着我们去看他,那边的人告诉我妈,说我爸爸身体不好,肝有毛病,尽量别跟他说家里边的伤心事。可是我爸一直惦记着我奶奶啊!就问怎么样了,我妈也没瞒他,说:“咱娘没了。”这下我爸爸就崩溃了,转年再给他写信,人家回信说,这人自杀了!呜……他特别孝顺我奶奶,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奶奶临死前连喊了七天,她太想自己的儿子了!可渗人啦,街坊邻居吓得要命。乌涂抹黑,人就没了,呜……

原来这院子搭着大天棚,不有的是木头嘛!我爸爸一走,房子陆续都卖了,现在还有三间。我小时候记得一开大门就是坑,后来才有了地名,我们这半边叫王家胡同,那边叫清河里,不知多晚儿又改叫“三条胡同”。(www.xing528.com)

我们这块儿,比较热闹的就属桥口大街了,北面一个副食店,南面一个副食店,又是面铺子、又是卖羊肉的,又是卖菜的、还有个大肉铺,再往关帝庙那边走小酒馆啊、邮局啊,现在嘛都没有了。我们应该算是老西于庄子,就这一带还有点像样的房子,但有钱的大户不多。

我是姐五个,底下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六八届的,那届“全锅端”,一个不留,加上出身又不好,不下乡行嘛!我在学校还是班委呢。“八一八”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就选上了我,我们在紧前面,金水桥旁边,毛主席、刘少奇林彪……都看见了。等回来,就不行了,分三六九等,有䍉儿的就靠边站了。当时我在邵公庄中学上学,那是刘少奇推行半工半读[1]的试点校,考那学校时要得分儿挺高呢,可刘少奇一揪出来,半工半读也废除了,照样下乡。六九年我第一个报名去兵团,一政审,不合格!只能去插队。五月八号,离开天津,到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在那待了七年半。七六年选调到东北电力局,亏了“四人帮”打到了,要不还走不了。过去选调,谁表现好先选谁,下乡的第二年,赶上了第一批选调,去哪呢?赤峰肉联厂,我们四个村选三个,其中就有我,可是一政审就退回来了。一共八次选调,每次都有我,说嘛就走不了。七六年东北电力局到我们那招工,一听说还有天津知青,人家都纳闷,知青主任说,就因为他爸爸的问题。劳资科长一听,说:“别提那个,他爸爸就是蒋介石我们也要!”那阵儿我都过了二十五周岁了,应该不接收了,所以人家跟我说,你命真好,别看晚走一年,三百多知青,你的单位最好。我在东北电力局第一建筑公司干到八三年,为嘛呢?这公司后来改为部队编制,规定四年内不允许调动,可我那时已经结婚了。八七年二月登记,五月回天津办喜事,在北开豆腐房摆了三桌,给了我二百块钱聘礼,也没有婚房,结完婚,我回东北,他回沧县。七〇年我们家被遣送农村,我母亲改嫁,就我一个人还姓张,不划清界限,入不了党。我对象最早在吴桥插队,七三年办到沧县,我想把他调到我们单位,可人家不要。没办法,八三年回天津探亲就没再回去,正赶我那单位又军转民,一九八四!年的一月一号,我单调到沧县轧钢厂,你想我要从内蒙古往天津调有多难,到了沧县离天津就近了。紧接着,天津一百五十三号文件下来了,规定知青大龄未婚的、丧偶的、离婚的、两地分居的可以返城,我一看哪条我都不在,怎么办呢?就琢磨对调,结果还挺顺利,四月份我对象就调到天津六建,这一来,我们不就成两地分居了嘛!那天,我领着孩子回邵公庄中学开证明,走到那都下午四点半了,教务处有个人正要锁门,问我干嘛,我说,我是六八届的学生想调回来,他说,这都多晚儿了?文件都要收回了,你才办!他推开门,拉开抽屉对我说,看见了吗,就剩一张表啦!多悬啊!差点就错过机会了。

旧宅院门

这不办回来了嘛,可到那上班去呢?我对象的建筑公司又不要女的,没辙了,就问我公公,西站饭馆要不要人?他是那儿的会计。这么说吧,他从来没为个人的事张过嘴,所以一听就嘬牙花子,我说我这档案就在手攥着没地方落,您就张回嘴吧!结果八月六号,就到西站饭馆上班了!

八四年的西站饭店,别提效益多好了,工资四十多块,奖金能拿到一百五,把我从小吃得苦都补偿回来了!没想到就好了几年,个体饭馆铺天盖地,把生意都抢走了,到九〇年我们全回家了,从四十三岁一直待到现在,伺候走了三位老人。

【注释】

[1]1964—1965年,按照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方针教育部批准国家各部委在其直属大型厂矿企业设立的半工半读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