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凉地区抗战动员与救亡运动的研究结果

平凉地区抗战动员与救亡运动的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凉地区的抗战动员与救亡运动同东北军密切相关。驻平凉东北军解除了当地宪兵武装,扣押宪兵军官,释放在押政治犯,成立人民委员会,宣传抗日救亡主张。[23]平凉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展开。所以这一时期,平凉的抗日救亡运动气氛很浓。“七七事变”后,以平凉女师学生为骨干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妇女分会,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平凉地区抗战动员与救亡运动的研究结果

平凉地区的抗战动员与救亡运动东北军密切相关。1936年,为堵截红军入甘陕地区,平凉渐被负有围堵任务的东北军所控制。此后,张学良多次视察指导驻守平凉的东北军防务,把大批武器、物资从平津、武汉、上海等地转移到西安和平凉,有意把平凉建成东北军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22]红军与东北军联合抗日的局面形成后,张学良的一些活动主要是穿插于西安、平凉、兰州这条主线进行的。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平凉方面立即反应,以策应“西安事变”。驻平凉东北军解除了当地宪兵武装,扣押宪兵军官,释放在押政治犯,成立人民委员会,宣传抗日救亡主张。[23]平凉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展开。

“西安事变”发生后,“平凉中学教员李之魁发动平凉中学生陈良珀、李俊昌、张文蔚、张应祥、杨效震、曹瑞琪等六人在平凉各界援绥抗敌后援会开会,会上宣布了张、杨两将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扣押蒋介石的经过,并提出要成立平凉学生联合救国会”[24],简称“学联”,经大会推举,决定任陈良珀为常务委员,张文蔚为组织股长,李俊昌为宣传股长,曹瑞琪为学术股长,杨效震为文书股长,张应祥为事务股长。平凉学联向西安分会、北京总会发出成立通电,拟定了向地方各机关、单位筹措学联经费的方案。西安学联回电认可平凉学联分会,并颁发了学联章程,接着又指示平凉学联要和西安一样积极筹备召开市民公审大会,打击地方顽固分子。平凉学联的活动虽然坚持了不到两月,但在那个重要历史节点上以它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给当地人民的抗日救亡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

在西安派来的红军宣传队工作人员和东北军政治工作人员、爱国进步教师李之魁等主持下,在平凉援绥后援会内发起成立了平凉学生救国联合会。学联负责人有平凉中学学生陈良珀、黄光华、李俊昌、张格言、张应祥等。平凉师范参加的有史光久(定西人)、段锡光(固原人)、张维等,还有女师的几个同学。学联成立后,组织宣传队分组进行宣传,当时还有红军派来的宣传队,在平凉城郊大街小巷张贴标语,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抗日剧目。平凉国民党要员逃跑,由东北军接管了《新陇日报》改为《人民日报》,实际上是共产党和红军派的编辑人员办的。所以这一时期,平凉的抗日救亡运动气氛很浓。[25]

1936年12月,工人救国会组织工人进行游行示威,坚决拥护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救国会主席张耀宗在市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支持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在平凉《人民日报》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书,组织工人代表去平凉市郊马家庄慰问红军二十八军和三十二军。“七七事变”后,平凉工人抗敌后援分会组织工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游行示威,声讨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平凉的罪行,进行防空、慰问伤病、追悼死难烈士和支援难民等活动。[26]

国共两党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7年8月,中共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以教导师政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名义,到平凉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国民党平凉专员公署胡公冕进行谈判协商,向平凉的国民党当局提出有利于抗战的建议。”[27]胡专员请袁国平在平凉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话,袁国平宣传了中共中央《抗战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平凉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后,陇东特委派任质斌、赵守一到平凉,成立了平凉市委,油印、散发《告平凉市民书》,宣传抗日。1939年春,上级派党员马寅及其爱人徐强以教员身份在伊斯兰师范开展工作,发展党员。1938—1946年,平凉、崇信、华亭、泾川等地先后建立了党支部。[28]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平凉人民抗日救国情绪高涨,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纷纷成立。除了国民党政府成立的抗日救亡组织——陇东和各县的抗敌后援会之外,广大的学生、青年还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学生联合会、青年民族先锋队等组织。(www.xing528.com)

1936年,平凉女师学生成立学生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捐献活动。“七七事变”后,以平凉女师学生为骨干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妇女分会,进行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底至1938年初,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江苏少年儿童抗日救国宣传团体——新安旅行团来平凉城乡宣传演出。”[29]该组织通过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放映日军侵华残暴罪行的电影《一·二八淞沪战斗》纪录片和《民族痛史》幻灯片等方式,先后在平凉城区和四十里铺、白水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50多天。[30]向平凉民众宣传日本侵华的罪恶行径,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得到了中共平凉地下党组织和一些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亦受到平凉各界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为了更好地激发民众的抗日情绪,增强抗战之力量与信心,1938年7月,平凉中学发起了《函请本校学生暑期乡村工作团予以协助并祈多赐指导以利进行兵荷》的学生下乡运动,“本校为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增强抗敌力量起见,特于暑假期间,就各级学生分别组织乡村工作团,回乡工作”。[31]平凉中学安排学生暑期进入乡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是该中学以实际行为支持抗战的又一举措。由平凉青年旬刊社主编的《平凉青年》期刊对当时宣传抗日救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刊物在抗战期间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舞年轻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平凉是甘肃省的重要城镇,也是西北回族聚居之地,全城有清真寺155座,人口29500,开学阿訇284人,故亦为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中心之一。[32]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及其东南沿海各省,大片国土沦陷,敌占区的民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平凉成为抗战的西北大后方,不少文化教育单位如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阿语班迁往平凉,随之亦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诸省的伊斯兰民众云集,国民42军及其家属亦驻防平凉,一时间平凉城池回族人口俱增。伴随而来的社会治安、文化教育、民众生活等问题都摆在了这座发展落后的城镇面前。

一些回族有识之士,不堪忍受民众疾苦,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思索着回族民众的前途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平凉回族上层人士平凉商会会长吴九如、平凉文茂祥商行经理白寿三、平凉上寺苑清真寺教长白有明、平凉北大寺教长兰秀斋的积极支持下,于1941年在平凉东关东寺巷成立了“平凉回教文化研究社”,旨在团结各族民众,一致抗日,做好后方救亡活动,发展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由杨德亮任名誉社长、冯耀轩兼任秘书,有干事米再芾、刘友温等多人负责该社各项工作。[33]

抗战期间,平凉专区参军参战的人民达到1万多,在全国各战场阵亡的平凉籍将士就有563名,其中仅山东台儿庄大战中牺牲的平凉籍将士就有30多名。在1944年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参军,平凉各学校报名录取达400多名,集训后大部分赴云南边界远征军参加对日作战。[34]据现存资料记载,平凉县1938年参军者1647人,1940年参军者1821人,“1944年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参军,平凉各县成立了知识青年从军委员会,报名者千余人,应征者400多人,在西安集训之后赴中缅(缅甸)边界参战,一部分在黄埔军校培训之后成为下级军官”。[35]

身处抗战大后方的平凉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战的滚滚激流中去,一大批热血男儿和爱国青年毅然应征参军。他们身着戎装、告别家乡、奔赴前线。无论是动员民众,倡导物资捐输,还是宣传救亡措施,积极响应参军,平凉军民在这场持久战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