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挫折与防御机制-《护理心理学》

心理挫折与防御机制-《护理心理学》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但如过多依赖或使用不当,也是不正常的。 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自我肯定支持自尊,保护并防护自己免于遭受伤害。

心理挫折与防御机制-《护理心理学》

一、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知识链接

直面挫折、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张海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即“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一) 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心理挫折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其形成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1.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又称为客观因素或外因,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它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

(1)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个人能力无法预测和克服的自然灾害,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冰雪洪水地震山崩、病房噪音过大使患者无法好好休息等。这些不良的自然环境和时空限制都会给人造成心理挫折。

(2)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到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道德等的限制。另外,外在因素还包括组织者的管理不善、教育不力及工作环境中缺乏良好的设施和人际关系等。这种社会环境的限制,使个体在实现动机和需要的目标上受到限制,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远比自然环境所导致的挫折大得多。

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又称为内因,主要是指主观因素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它包括个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种。

(1) 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人的健康状况及身体上的某些缺陷所带来的限制。

(2) 心理因素:由于个体的能力、智力、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其目标无法实现。

此外,动机的矛盾和斗争状态,也是引起挫折的主要心理因素,如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斗争、理想与现实的斗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斗争等。这些斗争如果处理不当,常常能引发个人的心理挫折。

(二) 心理挫折的影响因素

几乎所有人都体验过心理挫折的感受,同样的挫折,发生在不同个体,其耐受程度不同。个体是否会产生挫折感及其程度如何,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1. 抱负水平  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期望值。一般来说,期望值越高,抱负水平就越高,如果个体的期望值超过自身能力,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就会受到挫折。所以,个体所定的目标要切合自身实际,不能过高或高低。

2. 挫折承受力  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同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同,对挫折的感受也就不同。有的人遭受重大挫折仍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保持心理平衡;而有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面对挫折而保持冷静、理智和自信,是人格完整、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生理条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型的个体比弱型者承受力更强,身体强壮者比体弱多病者更能忍受挫折。

(2) 受挫经验、阅历和知识水平:一般认为,受挫经验丰富、生活阅历深、受过挫折教育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强。有人历经艰辛、饱经磨炼,面对苦难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和技巧,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强。另一部分人虽然没有艰辛的生活体验,但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受过一定的挫折训练,掌握了处理挫折的技巧,对挫折也有一定的承受力。而从小娇生惯养,很少遇到挫折或缺乏受挫经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

(3) 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强,而内向孤僻、依赖软弱的人遇挫折后的承受力比较弱。

3. 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由于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因此,同样的挫折情境,个体的感受和判断不同。同样一件事情,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对不同的人所构成的打击和压力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心理健康者都能认识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应勇于面对,更快更好地调整。

二、心理防御机制

(一)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述

1.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所谓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心理反应。

2. 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其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其消极的意义是使个体依赖于心理防御,逃避现实,而不能学会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心理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但如过多依赖或使用不当,也是不正常的。

3.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 心理防御机制通常不是人们故意运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尽管人们有时会做一些有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 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自我肯定支持自尊,保护并防护自己免于遭受伤害。它常常涉及对现实的歪曲,通过借助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等以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从而使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3)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多种机制同时使用。(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悲伤时如何帮助自己

(1) 明白遭受打击时的感觉是正常的、自然的。

(2) 不用害怕哭泣,泪水有助于痛苦情感的释放。

(3) 给自己愈合伤口的时间,使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丧失。

(4) 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5) 当你悲伤的感受被欢乐、笑声或其他正性情感打断时,不必有内疚的感觉。

(6) 设法延迟做重大决定的时间。

(7) 认识到在悲伤阶段出现自杀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发展到有具体的自杀计划时,要立即寻求他人的帮助。

(8) 要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会从此改变,但自己终究会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二) 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按照心理成熟度的不同,可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下列四种。

1. 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  婴幼儿常采用这种防御机制,正常成人多暂时使用。此类防御机制因被精神病患者极端地采用,故又称为精神病型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否认、压抑/抑制和外射等。(1) 否认: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逃避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患者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坚信是医院误诊等。此种机制在精神病患者中常以妄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压抑/抑制:压抑是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自我接受时,下意识地将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欲望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不是否认事实),有时表现为口误、笔误。抑制则为有意识地进行同样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欲望还是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类的行为。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18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10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将这种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10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药物治疗也基本无效。

(3) 外射:主观地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情感等赋予到他人或他物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不是从主观上查找原因,而是埋怨试题太偏、太难、监考太严等。

2. 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此类机制常出现于幼儿期,其性质是不成熟的,也常被成年人采用,包括内射、退行和幻想等。

(1) 内射:与外射作用相反,将原本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情感转而指向自身。例如,有人常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许多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正是由于其对自身过分的职责,把对外界的怨恨转向自己的原因。

(2) 退行: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获得的成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完全地放弃努力,让自己恢复对别人的依赖,从而彻底地逃避成人的责任。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行性行为。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例如,一个成年人,当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

(3) 幻想:当个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例如,工人柯金上班时,被领班无理地骂了一顿,十分愤怒,但位居人下,无计可施,回家途中,他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吃饭时与太太闲谈时说:“如果中了奖,他要自己开间工厂,重金将领班请来,然后给他颜色看,令他受辱……”谈着谈着,柯金轻松多了,他用的方法就是“幻想”。男生一般多为“孙悟空”式的幻想,而女生则多为“灰姑娘”式的幻想。

3. 神经症型心理防御机制  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因被神经症患者极端地采用,故又称为神经症型,包括合理化、反向、隔离、补偿、转移等。

(1) 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自圆其说”地寻找一些牵强附会的缘由进行自慰,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崩溃。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不过,个体如经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

(2) 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矫枉过正”等都是反向的表现。通常使用反向防御机制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

(3) 隔离:将一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隔离开来,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如:人死了用“仙逝”、“长眠”、“归天”等表示,个体在感觉上就不会因“死”的感觉而悲伤或有不祥的感觉;另外有人把“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也是一种隔离。

(4) 补偿: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补偿与积极性补偿。我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指补偿。补偿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克服人生遇到的种种挫折。

(5) 转移:将某种情境下具有危险性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例如,对上级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回家后对亲人发泄出来,或者把对医生的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

4. 成熟心理防卫机制  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成熟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升华、幽默等。

(1) 升华:将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代替本能性冲动的发泄。有位保险公司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时,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又不能随便去放火,将自己变成纵火犯。他当了火灾调查员之后,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还能服务于社会。歌德失恋后不仅没有就此消沉,反而写出了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上述这些都是升华作用的典型案例。

(2) 幽默:当自己处于困境时,以说调皮话等幽默的方式加以处理,从而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幽默是一种积极而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个体心身健康很有好处。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身体瘦弱,一次参加一个宴会,一个大腹便便的富翁看到瘦弱的萧伯纳嘲笑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他们说世界在闹饥荒,我起初不信,但看到你我终于相信了。萧伯纳笑着说:亲爱的先生,看到你我就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了。

知识链接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被闲人打后,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洋钱丢了后,他想算是被儿子拿去了,自己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后,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