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邹阳与梁孝王的纠葛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邹阳与梁孝王的纠葛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谋杀袁盎等大臣,邹阳与梁孝王刘武,以及其手下名士羊胜和公孙诡之间产生了复杂的纠葛。此时,邹阳仍是吴王门客,而且吴王刘濞的叛乱尚未发动,所以邹阳不便明说,只能隐晦曲折地加以劝说。梁孝王刘武想争取太子之位,邹阳并不支持。梁孝王看到邹阳的上书大受感动,马上释其出狱。在这危急关头,梁孝王觉得邹阳可用,就令其携带千金,赶赴长安,设法不让朝廷追究自己的责任。清朝咸丰元年,临淄知县邹崇孟立邹阳故里碑。

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邹阳与梁孝王的纠葛

在“梁园风流”的众多名士之中,邹阳是必须提到的一位。邹阳有才华,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有智慧,对“七国之乱”和刺杀袁盎等事件都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有骨气,不屈就求全,不做好好先生;对梁孝王刘武忠心耿耿,蒙冤后依然救助刘武于危难之中。

因谋杀袁盎等大臣,邹阳与梁孝王刘武,以及其手下名士羊胜和公孙诡之间产生了复杂的纠葛。与羊胜、公孙诡相比,邹阳的人生更值得肯定,同时也更令人惋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哀叹邹阳之境遇,并留下了“邹阳之叹”一语。

1.劝谏未果弃吴就梁

邹阳是西汉时期很有名望的文学家。《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鲁仲连和邹阳都是齐国的平民。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邹阳与枚乘、严忌等成为吴王刘濞的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之侄,汉初封于吴地三郡五十三城,地理位置优越,擅渔(造船)、盐(煮盐)、铜山(铸钱)之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国富起异心,尤其是吴太子被汉文帝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砸死[9],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的背景下,积怨已深的吴王刘濞遂暗地勾结其他诸侯王以及闽越、匈奴等,预谋伺机叛乱。

邹阳察觉到了吴王刘濞的谋反之意,于是写《上吴王书》进行规劝。此时,邹阳仍是吴王门客,而且吴王刘濞的叛乱尚未发动,所以邹阳不便明说,只能隐晦曲折地加以劝说。

在《上吴王书》中,邹阳先拿秦朝来比方,接着陈说匈奴、南越、齐、赵、淮南的难处,最后才说出劝谏之意。尽管文多隐语,且常于言外见意,但他在文中还是不无忧虑地指出,如若轻举妄动,“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可能会有灭国的危险。

从《上吴王书》可以看出,邹阳既有维护诸侯王地位的动机,又见微知著地认识到中央集权的不可逆转,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然而吴王刘濞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一意孤行,于景帝三年(前154年)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

邹阳上书谏吴王,吴王不听,在“七国之乱”前,他与枚乘、严忌等人离吴就梁,成了梁孝王的门客。吴王刘濞主导的这场叛乱,正如邹阳之前预测的那样以失败告终,吴王刘濞也身死国破。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邹阳的智慧和人品。史料中也记载,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说明邹阳很有谋略,既慷慨仗义,又不无原则地附合,多少有些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吴王书》和《狱中上书自明》。《西京杂记》录有他的《酒赋》《几赋》,有人认为不可信。从《上吴王书》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个有志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在政治主张上与贾谊、晁错有一致的地方。他的《狱中上书自明》,情意恳切,在哀婉悲叹之中包含着激愤感慨。文中反复征引史实,辞采华丽,多用排比,有战国策士说辞气味,所以《汉书·艺文志》把邹阳列入纵横家

2.蒙冤入狱上书自明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窦太后欲立梁孝王刘武为太子,以便将来接替景帝为西汉皇帝。但此事遭到了大臣袁盎等人的反对而废止。梁孝王怨恨袁盎等大臣,乃与羊胜、公孙诡密谋,于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派刺客刺杀袁盎等十余人。(www.xing528.com)

梁孝王刘武想争取太子之位,邹阳并不支持。刘武谋议杀袁盎之事,邹阳更是坚决反对。羊胜、公孙诡本来就嫉妒邹阳之才,于是就利用这次机会向刘武进谗言,导致邹阳被下狱。邹阳本不怕死,只是“恐死而负累”,担心死得不明不白,留下恶名,为后人所诟病。于是他从狱中上书梁孝王,以自我表白,这便是著名的《狱中上书自明》。

作《狱中上书自明》时,邹阳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梁孝王听信谗言将其下狱,若直说自己无罪,则等于直斥梁王昏聩,处境将更为不利;另一方面,若不将梁孝王偏信谗言说明,则又无以自白无辜。为此,邹阳采用了高超的表达技巧,他提出“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表达自己曾认为只要对国家忠心,对主公忠心就可以受到器重和报答,而诚实也不会遭受到别人的怀疑,直到自己被抓进狱中就有些不这样认为了。他从“忠”“信”二字入手,避开正面指斥,接连用历史上的事件表自己的忠心。接着,从知人与不知人处落墨,说明要知人就不能听信谗言,而应警惕小人的道理。他用大量古代君臣遇合的事例为证,劝谏梁孝王真正信用贤才,这样天下士人才能真正为己所用。《狱中上书自明》文采飞扬,情意恳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

梁孝王看到邹阳的上书大受感动,马上释其出狱。当时,梁孝王派人刺杀袁盎等大臣的阴谋已经败露,招致千夫所指,也引起汉景帝的不满。羊胜、公孙诡被迫自杀,梁孝王也胆战心惊,深恐朝廷追究。在这危急关头,梁孝王觉得邹阳可用,就令其携带千金,赶赴长安,设法不让朝廷追究自己的责任。

邹阳先找到以奇计见称的齐人王先生,得指点后找到汉景帝宠妃王美人之兄王长君,陈说帮助刘武与否直接关乎王长君兄妹二人安危,促成其说服汉景帝不再追究此事。

邹阳死后,归葬故里临淄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临淄知县邹崇孟立邹阳故里碑。后人有诗赞邹阳:“招贤纳士汉梁王,善辩邹阳是智囊。总有小人羊胜妒,一腔血泪著华章。”

3.明珠暗投,一声叹息

明珠暗投,原意是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放到行人面前,行人看到无不愣住却无人敢拿。后指把闪亮的珍珠放到黑暗的地方,用来比喻好的物品或者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引申为有才能见识的人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人才贤士投靠了昏庸的君主而不被欣赏。

“明珠暗投”便出自邹阳之语。

邹阳在《狱中上书自明》中说,如果把珍贵的明珠暗暗投放到满是行人的路上,就会引起路人之间的警惕和愤怒。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自己就如那颗明目之珠一样,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被小人嫉妒愤恨,于是陷害侮辱自己,引来梁孝王的误解。司马迁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末尾,也感慨地说邹阳是“明珠暗投”。

“明珠暗投”也是“邹阳之叹”。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很长一段话,说明文人的“时运不齐”和“命途多舛”。他列举了“冯唐易老”[10]“李广难封”[1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12]“窜梁鸿于海曲,非无圣主”[13]等事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后来,有人将这些事合在一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耶?命耶?明珠暗投,徒兴邹阳之叹;广陵散尽,益增嵇康之悲。”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只不过徒增邹阳的感叹;《广陵散》一曲绝唱弹完,只不过更增加了嵇康的悲痛罢了。这一叹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强烈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