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及探究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及探究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填海集中于沿海大中城市邻近的海湾和河口,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大规模的围填海是一种严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行为,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围填海工程使得滨海湿地减少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及探究

1.中国的围填海工程

自1949年至今,中国兴起4次围填海热潮,从围海晒盐、农业围垦、围海养殖转向了目前的港口、临港工业和城镇建设,围填海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在逐渐提高。从过去社会经济效益较低的盐业、农业转向了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交通、工业、旅游和娱乐产业。

如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工业园规划围填海面积310km2;河北黄骅港工程规划围填海面积121.62km2天津临港工业园规划面积

80km2;天津港东疆港区规划总面积33km2上海南汇临港新城填海规划面积311.6km2,其中需要填海133km2;江苏省大丰市王竹垦区匡围面积48km2

围填海集中于沿海大中城市邻近的海湾和河口,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出于交通便利等因素考虑,填海造地大多集中于沿海大中城市邻近的海湾和河口,造成海湾面积缩小,海岸线缩短,河口湿地面积缩减,海湾污染加剧,水动力减弱。例如,钱塘江河口围垦、珠江口的围涂开发属于河口围海工程。而浙江的大塘港、江厦港、福建的西埔湾、广东的龟海、厦门的杏林海堤属于港湾围海工程。目前,环渤海的重点开发海域经济开发区(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也集中于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围填海速度,至2020年渤海的海域面积可能减少1/10。

中国的围填海项目从立项申请、论证、审批到实施,周期短、速度快,项目论证大多不够充分。许多项目甚至未经最终批准就开始动工。围填海项目在动工后,往往在几年之内就完成初期施工,进入运营阶段。如曹妃甸工业园一期工程2004年10月7日动工,2005年11月完成一期建港,12月16日开始开港通航,施工期历时仅1年。这与荷兰鹿特丹港扩建的围填海项目长达10余年的立项论证审批过程和历时5年的一期施工过程(2008—2013年)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已建立了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用海规划制度6项基本制度,并自2010年起实施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海域法》还明确规定:填海50hm2以上的项目用海和围海100hm2以上的项目用海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实际上,出于地方或部门利益,一些大型用海工程为地方领导所支持,常被冠名为“市长工程”或“省长工程”,往往超越各种审批程序,匆忙上马;一些地方性填海项目则采取化整为零、报少填多的措施,将大项目拆成若干小项目,逃避国务院控制,而改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批,使得实际的围填海面积远远超过上报审批的面积。

2.近阶段中国大规模围填海原因

(1)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提高,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陆地发展空间受限,许多地方把目标转向海洋。实施围填海工程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另一方面通过出让土地获取土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

(2)填海造地成本较低,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

现阶段围填海工程不受国家土地政策的控制,海域使用金相对低廉,没有征地搬迁的费用,也没有破坏生态系统的补偿费用。如山东省五垒岛湾和靖海湾的前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的成本估算表明,滩涂填海成本3万~4万元/a,平均4 m水深的近海海域填海成本约10万元/a,而陆上征用土地的成本在14万元/a以上。

(3)不少地方政府海洋环境意识淡薄

海岸带是中国特殊的宝贵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海岸带均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沿海地区政府有些主要官员的海洋对环境意识淡薄,普遍重眼前经济效益而轻视对环境的长期保护,为追求政绩不断上马各种大型工程,这也是造成沿海大规模围填海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围填海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

(1)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大陆的海岸带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总长度为18 000km。此外,中国还有面积大于500m2岛屿6 900多个,其水陆交界带长度有14 000km左右,中国海岸带拥有丰富的资源,发挥着供给、支持、调节与文化四大类生态服务功能,其可持续利用是沿海入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表7-2)。其中,其供给功能提供各种产品,如食物(包括近岸海域渔产品、海岸带农产品等)、原材料(包括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纤维资源等)、生活空间、燃料、洁净水,以及生物遗传资源等,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等产业的基础;其休闲文化功能支撑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海岸带还发挥着维持水动力平衡、防洪防涝、净化污染等调节功能,以及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支持功能。这类生态服务功能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也是供给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基础和保障。

表7-2 海岸带及海洋各种生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续表

注:X表示该生境具有高生态服务价值。(www.xing528.com)

大规模的围填海是一种严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行为,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表现在大规模围填海超出了海岸带所能承载的范围,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多种资源和服务难以维持,生态服务价值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围填海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沿海大规模进行的围填海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滨海湿地减少、环境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竭、防洪抗涝能力下降等。所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

①滨海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物质生产、提供多种生物栖息地、调节大气组分、滨海旅游等多种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围填海工程使得滨海湿地减少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

根据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每年33.2万亿美元,其中海岸带生态系统为14.2万亿美元,占总价值的43%,而这部分价值主要来自包括滩涂、红树林湿地等在内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目前,以围填海为主的海岸带开发活动使中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生态服务价值大幅降低。据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104km2,约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40%。其中红树林面积由420km2锐减到146km2,珊瑚礁分布面积也减少了约80%。

②海洋和滨海湿地碳储存功能减弱,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海洋不仅代表着体积最大、时限最长的碳汇,而且还储存和再分配CO2。地球上93%左右的CO2(4×1013t)是通过海洋来储存和循环的。地球上50%~71%的各种碳就储存在海洋沉积物中。蓝色碳汇和河口每年捕获和储存2.35×1013~4.5×1013g的碳,相当于全球运输行业排放量(每年估计达到1×1015g碳)的一半。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很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是湿地还作为巨大的陆地碳库,影响着重要温室气体CO2、CH4及N2O等的全球平衡。在当今全球气温日趋变暖的形势下,湿地的碳储存功能吸引了各方专家的关注。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储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湿地围垦转化为农田、森林、城市或工业等其他用途,都会导致碳储存的损失。此外,天然湿地还通常是温室气体的净汇,对于减少大气温室气体、防止全球气温变暖有重要作用。围填海将滨海湿地转为农业用途,导致湿地失去碳汇功能,转而变为碳源。

③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控制森林害虫、维护林木健康、传播种子资源等重要作用。滨海湿地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围填海造成的湿地减少也使得许多鸟类无处栖息,湿地鸟类生境受到严重影响。

④底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底栖生物在有机碎屑的分解、调节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促进水体的自净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又是鱼虾等经济动物的食物,其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的维护密切相关。围填海工程海洋取土、吹填、掩埋等造成海域生存条件剧变,底栖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巨大,造成底栖生物群落优势种、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⑤景观是包括岩石、表面沉积物、土壤、植物和动物,以及土地形态本身在内的复杂体系。海岸带景观多样性受到破坏。

⑥围填海速度过快,加剧沿海生态灾害风险。历史上的围填海,由于技术比较原始,工程规模较小,进展较为缓慢,海岸带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因此所受的影响不大。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填海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填海造陆的施工进度大大加快,如吹沙填海工艺约20d就可吹填出1km2陆地,全国每年可轻易围填海数百平方千米。大规模围填海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滨海沙滩淤积形成坚实地面的时间要数百年,目前,中国所有围海造地的沙滩的沉降年龄均不足100年,已经给城镇建设带来巨大的风险。在国外,填海区通常要经历30年左右的海水冲刷和地表充分沉积才可以大规模建设。

4.围填海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因素

大规模围填海造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因素主要有:

(1)围填海规模过大,又大多集中于港湾、河口等生态脆弱区域

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简单,技术手段落后,消耗了大量的天然海岸线、公共可利用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等稀缺资源,使得中小海湾消失,岛礁数量下降,自然景观破坏,滨海湿地丧失,河口行洪断面缩减,潮流通道堵塞,海湾和河口纳潮量降低,从而造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海水动力与冲淤环境的严重失衡,以及近岸海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严重受损。

(2)围填海管理和处置存在漏洞

2002年《海域法》出台以前,围填海处于无法可依、无序可循的局面,管理混乱。造成了围填海泛滥,对海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许多管理者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也造成了围填海审批和实施的放松。2002年《海域法》出台后,围填海管理大大加强。但仍然有不少地区采取各种手段违法围填海,管理和执法都存在漏洞,不少地方海洋主管部门对围填海处于不敢管或管不住的局面,造成实际围填海面积大大高于确权面积。

(3)缺乏生态补偿措施

中国围填海尚未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现有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是对国有资源的资产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提高了海域开发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海域资源的“无序、无度、无偿”开发。但仍然缺乏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补偿。近岸海域和海岸带资源正逐步被围填海所蚕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