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火灾调查技巧部分考题解析及实战训练

火灾调查技巧部分考题解析及实战训练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个赛区技巧部分的考题按照考察重点可分为5类题目,分别是物证拍照、大型痕迹拍照、复杂光线环境拍照、新型拍照设备使用和火灾现场动态照相等。所以,技巧部分的考核地点虽然是在考场,但是每个题目都是紧密结合实战设计。

火灾调查技巧部分考题解析及实战训练

(一)考察布光技巧

1.考题(见图4-6-1)

(1)灯泡上的指纹

(2)玻璃断面的弓形纹

(3)高亮补光灯上的文字

要求清晰展现指纹、弓形纹和“大火调”文字。

图4-6-1 布光技巧考题

2.出题思路和考察重点

出题思路:火场中拍摄痕迹物证时常遇到两种情况,即光线不足和光线过亮,使得痕迹物证特征不够明显。本题模拟两种情形,考察参赛队员能否利用光影突显痕迹物证特征,处理逆光拍摄的难题。

考察重点:灯泡上的指纹考察透射光的运用,玻璃断面的弓形纹考察反射光和景深的运用,高亮补光灯上的文字考察逆光拍摄技巧和画面频闪的处理技巧。同时,三者均考察了微距拍摄技巧。

3.难点和易错点

难点:此类考题的难点在于只有光线布置合理,镜头和辅助器材选择正确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够清晰展现各个痕迹的特征。

易错点:易出现辅助器材选择错误使得画面虚焦,补光光线过强产生较强反射光影响拍摄效果,相机参数设置错误使得景深不足、色温不准以及画面出现频闪现象。

4.答案及解析

(1)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光源强度合适,通过位置的改变,使得指纹由静变动,通过焦点变换,使得画面变“活”,展示了指纹的各个细节。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灯泡进行整体展示。

解析:布光时,保持补光灯与相机镜头处在灯泡的不同侧,使用微弱光源进行补光,见图4-6-2。使用微距镜头或增倍镜录制,使得被摄主体占据画面1/2。录制时,选择小光圈获得较大景深,通过焦点调整,确保灯泡曲面上各部分指纹都能清晰展现。

图4-6-2 指纹考题光源、物体和录像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2)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放置了标尺,通过光源位置的细微变化,使得弓形纹“动了起来”,最后大胆选用极微弱的光源模拟暗场环境进行刻画。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偏下,景深较小,曝光不足。

解析:布光时,保持补光灯与相机镜头处在灯泡的同侧,使用微弱光源进行补光,见图4-6-3。使用微距镜头或增倍镜录制,使得被摄主体占据画面1/2。录制时,选择小光圈获得较大景深,通过焦点调整,确保玻璃断面上的弓形纹都能清晰展现。

图4-6-3 弓形纹考题光源、物体和录像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3)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大火调”三个字,但画面存在频闪现象,且未展现高亮补光灯的整体形貌。作品2运用微距录制,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被摄主体,但失去了被摄物体原有色彩。

解析:应采用强度大于补光灯的光源进行正面补光,如图4-6-4所示,调整补光灯色温按钮,使得补光灯色温与被摄主体色温一致,同时使用微距镜头或增倍镜录制,使得被摄主体占据画面1/2。若相机模式设为PAL制,则快门无特殊要求,若相机模式设为NTSC制,则快门应设为1/100秒、1/50秒、1/25秒等,消除频闪现象。

图4-6-4 “大火调”考题光源、物体和录像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考察动态物体拍摄技巧

1.考题(见图4-6-5)

(1)鱼缸中的鱼

(2)运动牛顿

(3)烟雾泡泡

(4)旋转的电风扇

要求清晰展现被摄物体。烟雾泡泡需展现气泡薄膜干涉效果和烟雾特征。旋转的电风扇可进行后期处理,要求展现风扇上的“119”字样。

图4-6-5 动态物体拍摄技巧考题

2.出题思路和考察重点

出题思路:火灾调查工作中,常需要拍摄一些调查行为,记录调查过程。因其具有一定的证据作用,在记录时需要清晰记录关键节点,全流程记录整个过程。要想做到不漏环节、清晰完整,调查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动态物体记录技巧。本题选用不同类型的运动物体,考察参赛队员动态拍摄技巧。

考察重点:鱼缸里的鱼考察不规则运动物体的清晰记录和均匀布光,运动的牛顿摆考察规则运动物体的清晰记录和反光消除,烟雾泡泡考察对运动物体的展现设计,旋转的电风扇考察对相机基础参数的掌握能力。同时,考察使用不同景别、技法、角度进行拍摄。

3.难点和易错点

难点:拍摄动态物体时,难点在于如何录到清晰的画面,即使选用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设备,在使用微距镜头时对焦难度也较大,常出现虚焦现象。拍摄金属物体时,反光的消除是一大难点,需要借助反光板摄影棚进行布置,达到均匀布光的效果。

易错点:辅助器材选择不合理,画面出现抖动,动态物体拍摄更适合使用三脚架辅助,录制时选用固定镜头。布光不恰当,牛顿摆表面反射出补光灯。录制时,帧数不合适,后续慢速播放后画面出现卡顿。

4.答案及解析

(1)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对鱼缸进行了均匀布光,并使用微距镜头进行特写,构图合理、曝光准确,但录制角度较为单一,均为平视,且未展现鱼缸的整体情况。

解析:补光时,可使用面积大于鱼缸横截面的补光灯从上方整体布光,也可从两侧布光。录制时,应使用微距镜头进行特写,微距拍摄难以自动对焦,拍摄时通过旋转对焦环调整对焦点,对游动的鱼持续跟焦拍摄。拍摄时,可用俯视角度拍摄鱼背部,用仰视角度拍摄鱼浮于水面时的画面(在水的倒映下,画面会出现两条鱼)。由于微小运动物体跟焦较难,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录像人员应采取“多录精挑”的原则录制。

(2)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构图合理,画面主体突出,录制角度多样,采取了水平、俯视和侧面角度录制。作品2背景干净整洁,录制技巧丰富,使用了推镜头、移镜头和固定镜头,并采用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展示摆锤碰撞过程。不足之处有,作品1景深偏小,无特写镜头,画面背景杂乱。作品2构图不合理,部分画面牛顿摆倾斜。

解析:可使用反光板或摄影棚消除部分摆锤反光,采取单锤运动和多锤运动方式展现牛顿摆的运动状态。对于规律运动物体,应总结其运动规律,选取典型状态录制。对于本考题而言,应在牛顿摆短边方向录制摆锤冲出画面,给人以冲向眼前的视觉效果

(3)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使用了黑色摄影幕布,突出了泡泡形态、颜色,录制了泡泡掉落过程,景别丰富。作品2曝光准确,泡泡结构清晰。作品1和2均用特写方式对泡泡进行了刻画,拍出了薄膜干涉效果,录制了烟气散开瞬间。不足之处有,两个作品均未录制泡泡产生的瞬间,作品1出现虚焦现象,特写画面过曝,泡泡边界不清晰。

解析:在拍摄前,应了解烟雾泡泡产生、破裂、掉落、堆积的过程,了解每一阶段的特点。烟雾泡泡生成后泡泡表面会有薄膜干涉效果,落到桌面等待一会儿后,内部会生成烟雾,再等待一会儿后泡泡破裂,烟雾散出。录制的画面应至少包括泡泡产生、泡泡表面的薄膜干涉效果、泡泡下落过程、泡泡堆积烟雾逐渐积累的过程、烟雾散开瞬间。应注意的是,在补光时,避免在泡泡正上方补光,会映射出补光灯。在拍摄泡泡下落过程时,应使用大景深、高速快门,选用带有自动跟焦功能的设备。

(4)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能清晰地看到“119”三个字,但由于帧率过低,画面出现卡顿,录制时应提高帧率。除此之外,局部画面曝光不足。作品2画面流畅、补光准确,但是后期处理慢放倍数不足,风扇叶片上的字展现得不是非常清楚。(www.xing528.com)

解析:录制高速运动的物体,应使用高速快门,快门速度过慢,会产生“拖影效果”。同时,使用高快门录制会导致画面曝光不足,需要进行补光。相机设置上,应使用100帧及以上的高帧率录制,慢放三倍及以上就可以清晰显现出电风扇叶片上的字,后期处理慢放时帧率不应少于24帧,否则视频画面会出现卡顿现象。

(三)考察火调专业基础知识

1.考题(见图4-6-6)

(1)木材的炭化痕迹

(2)导线过负荷痕迹

(3)导线提取过程

(4)手机提取过程

要求使用多种方法展现木材的炭化痕迹和导线的过负荷痕迹,后者可进行拆解。要求清晰记录物证提取和手机提取过程,利用多种拍摄技巧展示。

图4-6-6 火调专业基础知识考题

2.出题思路和考察重点

出题思路:录像人员只有对被摄主体十分熟悉、了解,才能够拍摄出好的片子。本题挑选了火场中最多见的痕迹物证和调查行为,考察录像人员的火调基础知识和景别、角度、布光等摄像技巧的运用。

考察重点:木材的炭化痕迹和导线的过负荷痕迹考察录像人员是否真正熟悉、了解两类痕迹,能否抓住典型特征进行刻画。导线和手机提取均为物证提取过程,考察录像人员对物证提取各个环节的理解和动态跟拍能力。

3.难点和易错点

难点:本题的难点在于,录像人员只有非常熟悉两种痕迹的特点和两类行为的重要环节,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整地记录。

易错点:在拍摄木材的炭化痕迹时,未使用微距镜头对木材的纹理、色泽等细节进行刻画。未进行正确布光,相机色温参数设置不准,使得画面失真。在拍摄导线的过负荷痕迹时,未对导线进行拆解,表现过负荷痕迹的内焦状态。光线布置不合理,未能突出导线表面的“起泡”特征。物证提取环节记录不全面,或仅放置一个固定镜头记录,拍摄技巧单一。

4.答案及解析

(1)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通过多角度固定镜头的拍摄,全面反映了木材的炭化特征,通过移镜头的运镜方式,展现木材的火势蔓延特征,拍摄要素齐全,录制内容丰富。不足之处在于录制视频清晰度不高,平移镜头时不流畅,画面抖动严重。无需放置标尺。

解析:想要清晰地表达某一痕迹物证,首先要在布景的过程中将其放置于固定、纯净的背景前,避免背景杂乱,让观众无法抓住重点。对于静态痕迹的拍摄,应遵循“定位置、看全貌、表特征”的原则进行录制,无论是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每一部分的内容均应完善。应先使用摇镜头展现木材的位置,用推镜头使得取景框恰好包含整个木材时,画面定格2~3秒,展现木材全貌,最后采用跟镜头、微距镜头对木材的炭化层厚度、炭化裂纹、表面光泽等特征进行展示。根据拍摄需要不同,布光选择均匀布光、局部侧光。

(2)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对导线整体形貌进行了展示,并使用标尺对导线尺寸进行了固定,且划开导线绝缘皮展现了内焦现象。不足之处在于画面不够稳定,景深过小出现虚焦,布光不合理出现阴影,未使用特写镜头对导线绝缘皮起泡现象进行刻画。

解析:在展现导线的过负荷痕迹时应重点展现两个方面内容:绝缘皮起泡现象和导线内焦情况。首先,可对导线原本位置、形态进行记录、固定,此时不应进行挪动。应重点记录起泡现象,布光时使用侧光和顶光即可。其次,利用剪刀、刀子对导线进行处理,展现导线内焦、松弛状态。录制时需使用微距镜头或增倍镜,使用三脚架固定设备,利用大景深展现整体特征,利用焦点变换记录细节。布光时注意去除阴影。

(3)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画面曝光准确,构图合理,将拍摄主体准确置于拍摄画面之中。使用了多景别、多角度进行拍摄,使用运动镜头录制时运镜平滑,使用固定镜头录制时角度选择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拍摄时应同步记录提取过程中的声音,发挥现场录像生动的优势。

解析:导线提取过程:展示、提取、封装、签字、填写清单。应使用推、拉、摇、移、跟的录制技巧,俯拍、仰拍和平拍的角度,全景、近景和特写景别丰富录制画面。比武中,考题要求提交1分钟的视频,展现关键环节即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流程记录,清晰收录同期声,且拍摄时应有2个机位:一个将调查人员、见证人和提取部位全部包含,固定记录;另一个移动拍摄,丰富画面景别,后期采取画中画形式合成即可。应注意,当视频作为证据使用时,不得进行任何后期处理,后期的合成、编辑、处理均需要在副本上进行。

(4)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录制了手机提取的全过程,对人物动作进行跟踪拍摄,重点突出。清晰展现了提取过程中手机的各种状态及提取人的行为动作,内容完整丰富。不足之处在于镜头切换过多、过于频繁,画面不够稳定,部分画面在切换过程中出现虚焦。

解析:手机提取过程:位置固定、手机正面和背面拍照、开启飞行模式、手机和卡同步固定、卡型号固定、封装、签字。应使用推、拉、摇、移、跟的录制技巧,俯拍、仰拍和平拍的角度,全景、近景和特写景别丰富录制画面。比武中,考题要求提交1分钟的视频,展现关键环节即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流程记录,清晰收录同期声,且拍摄时应有2个机位:一个将调查人员、见证人和提取部位全部包含,固定记录;另一个移动拍摄,丰富画面景别,后期采取画中画形式合成即可。应注意,当视频作为证据使用时,不得进行任何后期处理。

(四)考察拍摄构思

1.考题(见图4-6-7)

(1)白炽灯及灯丝

(2)火灾场景模拟

(3)玻璃机械破坏实验

(4)蜡烛燃烧实验

按照物证拍摄要求展现白炽灯及灯丝情况;模拟一场小型火灾,需展现现场痕迹体系;提供玻璃一块、锤子一把,模拟玻璃机械破坏实验;记录蜡烛燃烧调查实验,运用延时拍摄对蜡烛燃烧至熄灭的过程进行记录,展现蜡烛不同阶段的燃烧情况变化特征。

图4-6-7 拍摄构思考题

2.出题思路和考察重点

出题思路:在西部和南部时,考察的重点在于摄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火调基础知识。通过两个片区的比武,各省的火灾现场录像技能均有了大幅提高,到北部和东部时,考察难度提升,不再仅仅考察技能,而是考察比武人员的观察能力、编导思维和实验设计等内容。

考察重点:白炽灯及灯丝考察物证记录要求和静物录像,火灾场景模拟考察位置关系的表达技巧,玻璃机械破坏实验考察对玻璃机械破坏的认知及调查实验的录制要求,蜡烛燃烧实验考察延时摄影技巧。

3.难点和易错点

难点:当考题中未明确拍摄内容时,就需要自己设计,录像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既要保证重点内容全面展现,又要保证画面丰富,引人入胜。

易错点:一是容易漏项,例如在拍摄白炽灯及灯丝时忘记拍摄灯泡型号,拍摄火灾场景模拟时忘记展现位置关系,玻璃机械破坏实验忘记记录原始耗材,蜡烛燃烧实验忘记记录点火瞬间等等。二是表现手法不够新颖或实验设计不够全面。

4.答案及解析

(1)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使用了物证牌和标尺,录制手法较多。作品2使用了旋转平台,能够稳定、流畅地展现灯泡全貌。作品3使用了黑色摄影幕布,被摄物品和背景色彩反差大,布光正确,画面十分“干净”。景别丰富,构图合理,画面清晰,且对白炽灯铭牌进行了刻画。不足之处有,作品1物证牌和标尺使用方法错误,应在物证未发生任何变动时进行形态和位置的固定。固定物证尺寸时,应保证横平竖直,且录制方向与标尺垂直(由上向下)。作品2在对白炽灯整体形貌录制时,景深过小未能保证画面全部清晰。作品1和2多处出现虚焦现象。作品2和3未按要求对物证进行固定,录制手法较少。由于比武场地为集装箱,难以保证绝对稳定,三个作品画面均有轻微抖动现象。

解析:首先,应对物证进行固定。在白炽灯周围摆放物证牌,固定物证原始位置和状态,将白炽灯倾倒,在其边缘放置标尺,固定物证尺寸。其次,对物证特征进行刻画。采用全景、近景和特写景别分别对白炽灯的整体形貌、结构、铭牌和灯丝形貌进行录制。在采用微距镜头进行特写时,可选用三脚架辅助录制,保持画面稳定。布光时,可使用单光源布光,在白炽灯两侧放置泡沫板,利用泡沫板的反射光对白炽灯补光,可消除灯泡上的反光。调节设备曝光参数时,应注意保证白炽灯底座纹路清晰,避免出现“一片白”的现象。

(2)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以一个物体为前景并进行虚化,较好地展现了三者位置关系,不足之处在于,在对三个物体表面特征进行展示时画面抖动、虚焦。作品2使用推拉运镜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拍摄单个物体时候采用竖直摇摄的运镜方式,构图没有展现单个物体全貌,物体细节录像也没有与相应物体全貌录像剪辑拼接,逻辑上不连贯。

解析:展现三者位置关系和三个物体特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刻画每一个物体的痕迹特征,再展现三者的位置关系;一种是先展现三者的位置关系,再刻画每一个物体的表面痕迹特征。采用第一种方法时,采用同一运镜路径(例如由下至上)录制三个物体的烧损情况,最终在三个物品中心的位置,环绕一周,展现三者位置关系。采用第二种方法时,采用拉镜头的方式,展现三个物品全貌,再进行逐一刻画。

(3)答案:【见网盘链接】作品1虽然对实验过程及机械破坏后的玻璃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但缺少记录实验器材的环节,未展现原始玻璃和锤子。作品2虽然对实验的器材、过程进行了完整录制,但是未完全展示破碎后的玻璃框情况,对破碎的玻璃也未进行细节展示。

解析:现场提供的锤子一头尖锐、一头较钝,尖锐一侧敲击形成的玻璃特征更为明显。在实验开始前,应先对实验器材进行记录,采取移镜头或固定镜头同时展现玻璃和锤子。可进行简单解说,表明实验地点、时间、人员、目的等信息,收录同期声。实验时,可设置2个机位:一个机位记录整体,展示实验人员和实验台;另一个机位对准被敲击的玻璃,用特写景别记录击打瞬间。敲击结束后,对玻璃的断面特征进行记录。由于比赛期间时间较紧,在实际工作中,可将破碎的玻璃拼接到一起,展现敲击的中心点,后期制作时还可将敲击瞬间放慢,展现玻璃破碎瞬间。

(4)答案:【见网盘链接】该作品实验步骤基本录制完全,使用延时摄影记录了蜡烛燃烧的过程,但是缺乏实验准备阶段的录制,未展示实验器材,镜头运用手法单一。延时摄影的拍摄过程中,相机机位发生了改变,视频出现了中断,对燃烧的蜡烛进行拍摄时,对焦不准,导致被摄物体不清晰。此外,可适当增加拍摄间隔,会有更好的“延时”展现效果。

解析:需采用多种拍摄技巧、角度、景别对实验器材、实验准备、实验开展、实验报告填写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记录。蜡烛燃烧的过程,可使用固定机位进行延时摄影,为确保拍摄画面稳定,便于视频拼接,需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进行定时拍摄,也可使用相机自带的延时摄影程序进行拍摄。单张照片之间拍摄间隔应设置为1秒或2秒,拍摄的照片经后期处理后可得到10~15秒的视频,感观效果较好。拍摄时,应选择稳定光线。由于比赛期间禁止使用便携式录像设备,在工作中使用运动相机或自带延时摄影功能的手机即可实现拍摄效果。此外,延时摄影展现阴燃过程效果也较为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