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传承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传承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梅花“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从《淮南子·天文训》到《清史稿·时宪志》,历代正史、哲学、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养生、星占、易学等著作,都沿袭着科学的规定,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气。可以知道,这就是确立“冬至”为第一节气的根本原因。冬至,日所在,斗二十一度,八分退二。可见,二十四节气顺序的科学确定,是从“冬至”开始的。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传承

◆茶梅花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公历在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开始。

从《淮南子·天文训》到《清史稿·时宪志》,历代正史、哲学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养生、星占、易学等著作,都沿袭着科学的规定,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气。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规定呢?

第一节气的核心,是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说,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比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说:“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意思是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太阳和月亮合朔,节令就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在明堂里宣布,并且遍告诸神,尊用夏正(农历以一月为正月)。而其他的二十三个节气,都不具备“朔旦”即合朔的条件,所以第一的位子,没有争议的要让“冬至”来承担。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得更加详细:“元封七年,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汉武帝元封七年的国家大事,就是改历,把年号改为“太初”。改历主要符合八个条件:仲冬、十一月、甲子、冬至、日月合朔、建星、太岁、子位。可以知道,这就是确立“冬至”为第一节气的根本原因。

历代文献对“冬至”第一的论述,记载很多。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意思是说,北斗斗柄指向十二地支的开始、正北方的“子”位,也就是夜里的12点,就是冬至的起点,相对应的是十二音律中的黄钟。黄钟是古代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宏大响亮,主管十一月。

比《淮南子》要晚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律书》中说:

太初元年,夜半朔旦冬至。

意思是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夜半太阳、月亮合朔时为冬至。

东汉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的“朔旦”,与《淮南子》《史记》相同: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

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按照第一节气“冬至”往下排序,其中“冬至”日影的长度

冬至晷(ɡuǐ)长丈三尺五寸。

“冬至”日影最长,竟有1.35丈。(www.xing528.com)

南朝宋代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从“冬至”开始,按照农历月份、二十八宿度数排列:

天正十一月,冬至。

冬至,日所在,斗二十一度,八分退二。

《周礼注疏》中说:

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

冬至昼则日见之漏四十刻,夜则六十刻。

也就是说,农历把大雪、冬至安排在十一月。

可见,二十四节气顺序的科学确定,是从“冬至”开始的。它是按照北斗斗柄的运行、十二音律的规定、太阳和月亮运行“朔旦”在“冬至”交会、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度数、圭表的测量等,全部的“推步”即天文、历法的数据计算,“冬至”都是起点。当然,也只能从“冬至”开始。

“冬至”,《吕氏春秋·音律》又叫“日短至”。高诱注中说:“冬至日,日极短,故曰日短至。”《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命名为“冬至”。《史记·律书》中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时间逐渐变长。宋代张君房编写的《云笈七签》卷一百中说:“十一月律为黄钟,谓冬至一阳生,万物之始也。”也就是把冬至看作节气的起点。冬至虽然阴气最盛,但是阳气就已经产生了。

对于“至”和“冬至”的词义解释,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六引《孝经纬》中也说:

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

清代李光地等编撰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记载:

《孝经说》: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

元、明、清三朝文献,对“至”和“冬至”的解释,科学而全面。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冷高压空气控制,北方寒潮南下,秦岭—淮河一线的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