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求职心理困扰及解决

大学生求职心理困扰及解决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求职择业中,大学生较高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矛盾冲突。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认知失调自负心理。自卑是毕业生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择业心理。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等心理现象。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

大学生求职心理困扰及解决

求职择业中,大学生较高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矛盾冲突。他们或许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敢正视现实;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参与竞争,又缺乏勇气和信心;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充满信心,受挫折后却又容易自卑、消沉;既崇尚个人奋斗、强调自我,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这一系列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就业选择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一)常见的心理矛盾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由于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在求职中就表现得充满豪情壮志,信心十足,想大展身手;但是他们接触社会较少,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情商等条件不成熟,失败时又不能正确认识失败的原因。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调整心态,确定方向,成为大学生求职择业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2.自卑与自负的矛盾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增强。在择业中,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简单且顺利,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欣喜若狂;遇到挫折,则会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在择业时期望值很高,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有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等,自卑感油然而生,择业时妄自菲薄,不敢竞争,有碍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如果能够清楚准确地认识自我,认清社会就业发展的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可避免这种浮躁心理。

3.追求独立与依赖性强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大都处于20~25岁,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注重强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百般呵护,意志力、自控力相对弱,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容易放松、放纵自己。他们一方面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吃苦,害怕困难,希望找到一条既平坦又能成功的道路。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看到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的同学一个个落实了单位,而自己没有着落时,就埋怨学校不行、埋怨专业不行、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等。

4.渴望竞争与惧怕失败的矛盾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迈向社会第一步,迎接新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竞争,展示自己的风采,在竞争中取胜。但是,当他们真正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时,又表现得顾虑重重,害怕在竞争中失败、丢面子,害怕在竞争中伤和气,害怕受不正之风影响而失败等。把自己不敢竞争的原因归于外界,不从自身找原因,逃避竞争。

5.实现自我价值与获得物质利益的矛盾

很多大学生愿意从所学专业出发选择职业,但是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在现实中缺少吃苦精神,总想一举成名。许多大学生宁可留在大城市没工作,也不愿意去西部或边远地区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单位效益,如工资多少、奖金如何、有无住房,至于这个单位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则排在其后。这种功利化的择业标准,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败下职场。

(二)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表现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受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的相互作用,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一些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www.xing528.com)

(2)自卑心理。自卑是毕业生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择业心理。就业中的自卑一般源于以下情况:首先,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在择业中,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降格选择单位,而且有碍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等心理现象。

(3)盲目攀比。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表现出功利和攀比心理,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不高”。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持这种心理谋职,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会充满抱怨影响工作情绪,实不足取。

(4)从众心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择业时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盲目寻求热门职业。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2.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他们常常难以取舍、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使毕业生在择业阶段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安;学习上得过且过,疲于应付;生活上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有些学生遇到挫折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起择业,就心情紧张。

(2)急躁心理。急躁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则更为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3)挫折心理。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3.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实质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只相信别人。要克服依赖思想,关键就要加强自我意识。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自我是自主的、有力量的实体,自我决定个体的“命运”,参与决定个性行为的方向。自我不仅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

(2)羞怯心理。羞怯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腹稿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羞怯心理多见于性格内向的大学生。

(3)偏执心理。大学生的偏执心理有以下三种表现。

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对公平过分要求,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

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

③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从事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