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假山布局与空间特色

园林假山布局与空间特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水总体布局是造山成败先决性的关键。假山的布局以创造个性化山水空间,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现理想的山水意境为宗旨,受园址现状地形条件及造园者的社会地位、艺术追求、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型人工山水园的山水布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大的山为构图中心的主景突出式布局;二是全园无高大山体,但以岗阜相连的地形划分为多个景观空间的集锦式山水园布局。

园林假山布局与空间特色

山水总体布局是造山成败先决性的关键。这就如同写文章首先要“谋篇”和考虑“间架”“结构”,书法和绘画要“立意”“布局”和考虑“落幅”一样。清代有位文人说:“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诗文和绘画都讲究以气魄胜人,其中要诀便在“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反对以文作文,逐段滋生,园林无不皆然。因此,造山首先要着眼于布局,以便体现造山的宗旨和意境

假山的布局以创造个性化山水空间,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现理想的山水意境为宗旨,受园址现状地形条件及造园者的社会地位、艺术追求、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中国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空间艺术,假山与建筑、水系的布局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大型宫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大型宫苑一般规模宏大并建于自然山水条件极佳之处。清代的几座大型园林占地都在百公顷左右,甚至几百公顷以上,最大的避暑山庄占地达560hm2。皇家能够利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把大片天然山水风景据为己有,有条件创造丰富的山水空间,实现造园者对于景观和意境的理想追求。

皇家的大型宫苑在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基址地理形势的选择、改造。利用山水、建筑等的形象和布局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手段,通过人们审美活动中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为避暑山庄择址时,“形势融结”这一点是最称康熙之意的。从整个地形地势看,山庄居群山环抱之中,依武烈河穿流之湄,是一块山区内“Y”形河谷中崛起的一片山林地。众山环绕,又呈奔趋之势,朝向中心这块山林地,有如众山辅弼拱揖于君王左右,并为日后建筑外八庙,和使山庄有“众星拱月”之势创造了极优越的条件。大小峰岗朝揖于前,包含有“顺君”的意思。像避暑山庄这样的天然山水园均择址于远近郊风景极佳的天然山水环境之中,人工造山的活动在于全园范围内对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并在局部建筑群或小园林的范围内塑造各具主题的园中园的山水环境。通常大型宫苑的地形选择及处理规律如图4-8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8.jpg

图4-8 大型宫苑的地形选择及处理规律

实例:颐和园这座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最后建成并完好保留至今的大型皇家园林,其地貌结构即是人工之力与天然之胜相结合的例证。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这里在建院之前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昆明湖原名“西湖”,万寿山原名“瓮山”,瓮山只是西半部临湖,风景虽不错,但山水间架不够理想。清漪园在建园之初曾对原始的天然地形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形成了如今这山嵌水抱的地貌结构,如图4-9所示。

根据《颐和园》中描述的,“昆明湖往东开拓直抵万寿山东麓,则前山得以全部濒临于前湖,消除了原西湖与瓮山的‘左田右湖’的尴尬局面。再利用浚湖的土方堆筑于前山的东端以改造局部的山形,使其稍稍沿湖兜转而南,略成‘山包湖’的形势,与前山的西端‘湖包山’的形势相对应,从而把湖与山嵌合起来。这样,前山的中轴线正好与开拓后的里湖水域的中轴线大致相对位重合,湖与山的嵌合关系就更为密切;而后溪河的开凿,并连接于前湖则最终形成了山嵌水抱的地貌结构。”

通过对原始地形间架的改造及局部叠石造山的景观处理,原本单调的山水空间成为主山突出,岛、堤呼应,空间富于开合变化,充分体现造园意旨的山水园。经过改造和局部叠石造山活动后,颐和园的山水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1)全园以万寿山作为突出的主景,山最高处海拔109m,比湖面高出约60m。山南坡面向开阔的湖面,山坡无大起伏,沟壑不多,基本上一面坡,但前山的建筑群利用地形的特点,形成了重点突出,宾主分明的布局,并且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建筑与山体的完美结合恰如其分地掩饰了山形的缺陷,却体现了雍容磅礴的气势和仙山琼阁的画境,如图4-10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9.jpg

图4-9 地形整治前后的山水关系

978-7-111-45650-6-Chapter04-10.jpg

图4-10 万寿山

2)岛、堤的布置,划分并丰富了单调的湖面空间,为景观观赏创造了最佳视距。特别是南湖岛与万寿山隔湖遥遥相对,成宾主呼应之势,密切了湖与山的连属关系。自岛上向北望去,万寿山仿佛托出于水面的一座岛山,如海上仙界;往北往西眺望,万寿山与玉泉山及西山群峰融为一体,山景倒映湖中,构成一幅近2000m长的山水画卷,气魄之大,实属罕见。

3)万寿山后山是东西方向宽而南北方向窄的狭长地段,由于后溪河的开凿加上三五十米左右的短距观景视线,形成山重水复、幽静深邃的景观空间。地形经改造加工,坡谷、岩崖、岗坞、深涧、峡口等,创造了丰富的山地内涵,显示出如画的山水意趣,如图4-11所示。

4)在园中园和庭院建筑群内部堆筑假山,丰富游览空间和庭院景观。特别是这些叠石假山就天然之势,或平岗小坂、陵阜陂陀,或洞穴蜿蜒,促成了清漪园叠石堆山内容的丰富和技法的多样。万寿山上裸岩极多,不少建筑群和小园林利用它辅以叠石而创造小景。如前山的画中游,后山的清可轩。霁青轩、云会寺、玉琴峡的天然岩石与人工叠石更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山石佳景。

978-7-111-45650-6-Chapter04-11.jpg

图4-11 颐和园后山的山水布局

(2)大型人工山水园的假山创作。周维权对人工山水园的定义:“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大型人工山水园的山水布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大的山为构图中心的主景突出式布局;二是全园无高大山体,但以岗阜相连的地形划分为多个景观空间的集锦式山水园布局。

1)以山为构图中心的主景突出式山水布局:大型人工山水园的横向延展面极广,作为全园突出的主景的山,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体量才能控制全局。北京北海琼华岛高约32.7m,南北轴线长度约305m,东西轴线245m,占地约6.6万m2。景山高约42.6m。据文献记载,宋代艮岳主峰高九十步,是全园的最高点。这些高广的大山均采用土山带石的结构,而且还包含有统治阶级的风水观念。宋·张淏《艮岳记》载:“徽宗登极之初,皇嗣未广,有方士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傥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上遂命土培其冈阜,使稍加于旧矣”而金人造琼华岛相传有辇土压胜的含义。《辍耕录》载:“闻故老言,国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欲厌胜之,计无所出。时国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贡。既而曰,他无所冀,愿得某山,以镇厌我土耳。”至明代造景山(原名万岁山)以“镇压元朝王气”之后,这两座山便成为北京城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迄后所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西苑作镇则曰白塔山。”也是基于此说。据周维权的艮岳平面设想图及史料记载,艮岳的山水布局成山嵌水抱之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符合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阴阳、虚实的相生互补、统一和谐

宋艮岳现已不存在,只能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其大概的山水布局及景观空间。现存的主景突出式布局的大型人工山水园的优秀范例当推今之北京北海。北海的琼华岛是一座人工造的大假山。从辽代开始,就有了关于北海这一区域的记载。据《日下旧闻考》引《洪武北平图经》载:“琼华岛辽时名瑶岛。”金代迁都北京后,在辽代已有所开拓的“瑶屿”的南端扩展金海(今北海),取湖土垒山,金人命名为“琼华岛”,并用折粮石的方式强迫农民把北宋汴京(今开封)艮岳遗留的太湖石运来掇山,初步形成了北海的山水骨架。元代以前,对于北海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仙岛部分。到了明朝,建设重点集中在太液池四周的滨湖地带。清乾隆年间沿岸增建了多处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如濠濮间、画舫斋、镜清斋、大圆镜智宝殿、极乐世界等,形成了现今北海苑界,同时疏浚湖池,增砌湖岸,用挖湖之土堆土山等创造了丰富的局部景观空间,精致而优美,与海上塔山宏壮阔大的境界相对比、相烘托,形成了北海现如今的完整布局。北海的假山布局及景观空间的艺术处理特点有:

以岛山作为全园的主景:琼华岛作为全园主山,无论在体量、高度、朝向、位置和轮廓等方面都处于统率全园、控制全园的绝对优势地位。

主景山的突出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艺术处理:塔山高约32.7m,山体的外形轮廓简洁,呈中心高两侧低的偏锥形,而山顶的建筑助长了山势,强化了山体轮廓,同时塔山四周水面环绕,水面形成的平直线条与山的简洁的斜直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岛山于空旷中突起,更加突出了这个全园的构图中心。另外,四周岸上的土山只是低平的延伸,丘峦起伏遥相呼应,更衬托了琼岛的主体地位。

主景是否突出,除山的体量、高度、轮廓造型外,合理的视距安排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塔山不仅位置显赫,而且因近得高。如果粗略地把塔顶高于水面按70m计(塔净高36m),自团城北面“积翠”牌坊东西一带观赏,其视距比约为1∶3.5;自金鳖玉蝀桥一带观赏,其视距比约为1∶5。在这两处观赏点的观感是轮廓清晰,山势雄伟,很自然地形成视线的焦点。如果自北岸静心斋处看塔山,其视距比约为1∶10;自五龙亭看塔山的视距比约为1∶7。这两处是园内较远的观赏点,塔山的轮廓虽显模糊,山势也不如在前山观赏那样雄伟,但仍不失其统率全园的中心位置。因此,塔山的体量、轮廓,其坐落位置及观赏点与观赏空间的安排是恰当的,体现了造山的意图。

主景山的体量及观赏视距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主山不够突出,不能起到主景的控制作用;或者是山体给人以臃肿、压抑的感觉。究其根源,问题不全在于主山的高度和体量,而在于布局不够得体。

978-7-111-45650-6-Chapter04-12.jpg

图4-12 万岁山及圆坻

1—太液池 2—厕堂 3—玉虹亭 4—瀛洲亭 5—胭粉亭 6—温石浴室 7—延和殿 8—牧人室 9—仁智殿 10—马湩室 11—介福殿 12—荷叶殿 13—方壶亭 14—金露亭 15—广寒殿 16—万岁山 17—石桥 18—桥 19—仪天殿 20—圆坻

2)琼华岛细部的布局和叠山处理对海岛仙山意境的体现。北海是原大内御苑西苑的一部分。太液池中三岛布列,沿袭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琼华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元代更名为万岁山,清代建白塔后更名为白塔山。元代恢复并保留了山顶金代的广寒殿,在半山又建制了居中的仁智殿和左右配制的介福殿与延和殿。广寒殿左右有四座小亭环列:方壶亭、瀛洲亭、玉虹亭与金露亭。岛上有虎洞、吕公洞、仙人庵,并在奇峰怪石之间分布着琴台、棋局、石床、翠屏之类。琼华岛浮现北海水面,每当晨昏烟霞弥漫之际,宛若仙山琼阁。从岛上一些建筑物的命名来看,显然也是有意识地模拟仙山境界,故明人有诗状写其为“玉镜光摇琼岛近,悦疑仙客宴蓬莱”,如图4-12所示。清代虽然在广寒殿的遗址上改建了喇嘛佛塔,但岛山的原有意境并没有完全破坏。

现存的塔山,山势北陡南缓,空间特点是后寂前喧。利用一些单体建筑和小型建筑组群和山体组成参差高低、错落前后的变化。前山以突出人工美的建筑为主,以山石点缀,以树木衬托,在中轴对称的布局下创造的严谨、庄重、雄伟的气势中又不失仙山楼阁的自然情趣。山南侧因坡缓而山坡上采用“散置”的方式布置山石,有的假山匠师称之为“大散点”。它一方面具有护坡和分散、降低山坡地面径流的作用,同时又是山道的障景和对景。在山寺的第三进台地上用了大量的太湖石嵌门镶窗,以山石点染佛山经窟的色彩(如楞迦窟),并且以山石作为建筑角隅的“抱角”、嵌理壁山或组成蹬道,减少了建筑严整、平滞的气氛。塔山的北面(包括东西和西面的北端)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其布局特点是以叠石假山创造峭壁陡立、洞穴潜藏、深幻莫测的岛山仙境,以曲折、幽深的自然景观为主,以建筑为辅,穿插水池、溪涧,点植高大的乔木。琼华岛以山石胜,而山石中又以山洞胜,一组太湖石岩洞——琼华古洞,蜿蜒幽邃,从东到西贯穿山的北麓,西始“酣古堂”,东至“盘岚精舍”,全长200多米,玲珑奇巧,高磊若峦,时而隐洞口于山亭中,时而石门半开。洞室相贯,一室多通,左右曲折,上下盘转,收、放、分、合,明暗交替。置身其中则宛转相迷,光影扑朔。有的洞中还有石榻横陈,若有仙迹,是幻想中仙人的居所。亭台楼阁交错变换于幽邃的山洞和嶙峋的山石之间,仰望之有仙境洞天之感。正是“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缥缈,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整个后山的布局及空间处理,充分体现了创造神山仙岛的造景意图,布局得体,气魄胜人,如图4-13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3.jpg

图4-13 琼华岛平面图

3)东岸狭长地段土山的布局与空间处理。分布在湖四周的陆地一般宽度在百米左右,窄处不足30m,为了适应较窄的带状地面,山冈多呈长条形顺墙或沿路分布。山高在3~8m,这些山体在组织风景和分隔景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屏蔽苑墙,使人见山不见墙,虽处苑边而仍感空间无限,从而扩大了空间感

东岸一带的假山以土山为主,划分并联系着两组各具特色的景点。北为画舫斋,南为濠濮间。画舫斋是一组平地而起的建筑院落,土山环绕四周,创造了一种山林围合的山坞的气氛,土山与墙垣的组合方面最为成功。画舫斋四周约有土山六座,其中五座都与墙垣交叉组合,且交接形式多样,仿佛是先有山林,后起建筑,增加了山居的野趣。濠濮间则是以水为中心,以山环绕,建筑随山就势自然错落。其土山的体量、轮廓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经典的北半部以水为中心,土山环抱,空间相对开朗;南半部则山形曲折,溪水逶迤,建筑高低穿插,空间相对幽奥。画舫斋和濠濮间之间以土山分隔,以曲折的山间小路相连,同时两处景点的景观空间各有特色,从南到北以山体分隔围合空间,形成一串开合变化的小空间组合。其层次非常丰富,打破了狭长地带的单调感。丘峦起伏围合而成的小尺度空间细腻精雅,与湖区的宏壮阔大的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图4-14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4.jpg

图4-14 北海东岸的山水布局

1—船坞 2—画舫斋 3—濠濮间

4)北岸局部狭长地段叠石假山的布局与空间处理。北岸东部静心斋主庭园也是一处较为狭长的地段,东西长约110m,南北进深仅45m。而山水布局却充分利用了东西狭长的特点,山水均于东西方,南侧狭长的水面以石拱桥和木平桥划分为三段,但空间连贯、通透而富有层次,使纵长方向本来就深远的景物更加深远了。由于水的东西向延伸,北部山体占地的南北向进深更加有限,最窄处仅20m左右。山体选用了“环壁”和“幽谷”的组合,石壁取其高可为屏,在东西狭长的方向可尽情延展,同时又于东西向平行布置了不同性格的三条游览路线。岩壁顶高廊凌空,山中谷道潜藏,临岸穿岛渡水,各有意趣。除洞外,还大量采用沟、谷、壑的单元组合,使得山体不因南北进深短而显岩壁单薄,反使人深感景物之丰厚。

(3)全园无高大山体,但以假山划分空间的集锦式山水布局。圆明园的山水布局与北海的正好相反,它不是用大山大水以显其大,以示其伟,而是用低缓的土山将全园分为若干小局部,大部分山高在5~10m,与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密切配合,形成丘峦起伏、洲渚连属、曲水迂回的山水形态。圆明园(不含长春园和万寿园)占地3000亩(200hm2)左右,充分利用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河渠水网,就低凿水,就近堆山筑岛,因地制宜,节省了工力和资金。而且整个苑区山环水抱,创造了丰富的水陆交融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性格特点也多种多样。在圆明园扩建过程中,长春园和万寿园这两座附园仍保持延续了圆明园的山水布局特点。

1)以轴线和空间尺度的处理相结合,控制全园的山水布局:圆明园是离宫型皇家园林,兼具宫廷和园林的双重功能。布局上宫苑分置,宫在前、苑居后。宫殿建筑必须遵照正殿坐北朝南,一正两厢、南北中轴线贯穿若干进院落的宫廷规制,而且宫殿也是园林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全园南端的“前朝”部分与前湖、后湖所构成的南北主轴线相吻合,使这条轴线更加突出。后湖北、东、西三面有土山围合成许多互相连缀的小型水体,犹如众星捧月烘托后湖作为中心水面的突出地位。福海是全园最大的开阔水面,而且具有“一池三山”的象征寓意,却偏处一翼居于从属的地位。园内连绵起伏的低山冈阜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隔”空间,将全园分成40多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山体既是全园景观的骨架,又是各独立景区的边界。只有小部分土山和局部的叠石山作为空间的点缀,体现着局部造景的意境。

山与水密切配合,划分并围合成的空间尺度大体有三种:

①大尺度空间:福海区域。福海水面近于方形,宽度600余米,水面辽阔,四周土山连绵而低伏,于山口错断处有十条溪流通向外围的水系,有的水口处还有桥梁点缀、联系,消除了岸脚的僵直单调感,又显示出水面的源远流长。园外峰峦连绵的西山与园内的蓊郁丘陵融为一体,更显得湖面辽阔开朗而边界淡化。湖中心的蓬岛瑶台轮廓清晰,浮立突出于平静的湖面之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视线的焦点,既体现了神山仙岛的意境,又打破了宽阔湖面的平淡。

②中尺度空间:如后湖区域。后湖的形状也是略近方形,水面宽度在200m左右。外围环绕的溪流与联系其与后湖的九条溪流将湖岸的陆地分成九个洲岛,除九州清晏和天然图画以面向水面延展的建筑组群临水以外,其余七个岛均以土山面向湖面,局部点缀景观建筑,整体环境自然清幽,200m的湖面宽度,隔岸观赏环列之景,恰好视野清晰。山高水长景区相对而言也属中尺度空间。四面土山环抱,中心地势平衍,“每一临瞰,远岫堆鬟,近郊错绣,旷如也。……平时宿卫士于此较射。”

中尺度空间视野开阔,同时景观轮廓清晰,加上丘峦起伏,林木葱郁,环境较幽静。

③小尺度空间:园内众多的是土山(或配合建筑)夹峙或四面围合而成的尺度在10米左右或四五十米之间的以溪流、湖面或建筑组群为主景的小尺度空间。以近观为主,山水与建筑穿插嵌合,空间或幽深、或峻拔、或曲回迷离,感受非常丰富。

位于主轴线上的后湖和园东部的福海是相对而言大、中尺度的湖面,与周围环布的洲岛构成的方形布局,成为全园和局部控制性的构图中心,使得整个园区虽没有高广的大山且园中园众多,却分中有合,主次分明,有对比、有呼应,零而不乱。

2)丰富的山水组合形式,创造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空间。

①利用土山组织划分各景点空间并与水景、建筑相结合创造个性化的景观特色。圆明园山水无论是平面布局的曲折进退,还是竖向设计的高低错落都极尽变化之能事。山水不仅是风景的构成成分,而且在组织风景和分隔景区或景点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景点的形成也都离不开地形。

如安佑宫,是以土山四面围合而成的独立景观空间。空间南部以东西侧延出的小丘形成的错断山口将该景点划分为大小不同、隔而不断、似塞非通的两个空间。前部的小空间起缓冲和过渡作用,曲折转过山口便是安佑宫这组布局严整的建筑群,周围土山环抱以围护和组织空间,比用围墙来范围更显得自然生动。该空间以突出建筑为主,土山起分隔、围合空间的作用,轮廓简洁。

又如濂溪乐处,是一处观赏荷花的地方。岛的位置偏于荷池的西北,让出曲尺形的水面栽植荷花,岛上建筑南面临水,北面障以叠山。荷池四周以堤环绕,堤外复有水萦绕,形成水绕堤,堤环水,岛屿居中的地貌形势,是一处层层虚实相间的山水空间。

②山水结合,创造丰富的水上游览空间。圆明园水网密布,纵横交错,带状的溪流遍布全园,成为连接各景区的纽带,同时也形成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港汊。这些汊口有的几面环山,有的用建筑、桥梁、点缀,有的突出植物景观,构成多种多样丰富的溪流港汊风光。丁字形、Y字形汊口是园内最普遍、最多见的汊口形式,有的汊口处还点缀有景桥,丰富了景观空间。

丁字形汊口:保持一个方向溪流走向不变,并向垂直方向分出支流的汊口形式。在直线方向上,不会因有汊口而截断深远的视线。如濂溪乐处西侧,曲院风荷建筑东南方向、廓然大公西侧等多处汊口均是丁字形。

Y字形汊口:从任一方向往汊口处望去,溪流均渐隐于交错的山口之后,给人以空间幽闭而迷离的感受。如镂月开云东南部、杏花春馆西北角等处。(www.xing528.com)

由基本型近距离组合而成的汊口形式,空间曲折迷离,目不给赏。如西峰秀色西南、日天琳宇东南等处的汊口形式是双“丁”字正反组合,万方安和东南的汊口是双“Y”字组合,武陵春色东南的汊口则是“丁”字与“Y”字组合。总之,汊口形式极为丰富,如图4-15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5.jpg

图4-15 汊口基型和组合型

a)Y字形汊口 b)丁字形汊口 c)组合形汊口(一) d)组合形汊口(二)

同时,乘船是园内重要的游览及交通方式,泛舟水上,舟移景异,好景迭出,或幽闭迷离,或虬枝拂水,或繁花夹岸,或翠岗逶迤,或虹桥跨水楼阁临溪,一派融融的水乡景色。

(4)园中园。大型宫苑包括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均规模宏大,一般以建筑群、风景点、小园与景区相结合来进行总体布局。建筑群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风景点就是散置的或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自然地貌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具有开阔景界或一定视野范围的景观环境,同时具有观景、点景的功能;所谓小园就是一组建筑群与叠山理水或自然地貌相结合所形成的幽闭的或较幽闭的局部空间相结合,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园林环境;景区则是按景观特点之不同而划分的较大的单一空间或区域,它往往包括若干风景点、小园或建筑群。大型山水园的总体规划一般运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法,把大园林划分为许多小景区或小景区与建筑群、风景点、小园等各独立单元的组合,并以曲折的道路和水系相联系,以山林相过渡,将全园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建筑群内部的庭院、风景点及小园内是发挥人工叠石技巧的绝佳之处,可展现人工叠石与建筑、地形、水系相结合的艺术成就。不同类型的空间环境,假山的布置方式也有所不同,以颐和园为例:

1)宫殿、寺庙、居住建筑群正殿主庭院空间: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轴线和均齐,强调皇家气派,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以置石(多带有基座)点缀空间,即强调皇家的庄丽华贵,又增加了空间的自然氛围。如:从东宫门到仁寿殿这组空间中既有作为障景的特置寿星石,如图4-16所示,又有殿前的对置石及松柏树间的小型散置石;乐寿堂前有青芝岫(特置、障景)、玉澜堂院门前有对置的子母石;排云门前广场上有十二生肖排衙石等,如图4-17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6.jpg

图4-16 寿星石

978-7-111-45650-6-Chapter04-17.jpg

图4-17 排云门十二生肖石之一

2)玉澜堂后院湖石假山——建筑群庭院:玉澜堂是建于平坦地段的居住建筑群,第二进院落是过去帝后生活的主要区域,院内东、西两组假山全部用北太湖石叠成,起于平地,基址面积不大,但东西对峙,表现为真山全貌之缩影,峰峦迭起,谷洞相连,颇具山林气氛,如图4-18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8.jpg

图4-18 用北太湖石叠成的东、西两组假山

3)扬仁风与谐趣园——园中园。

①扬仁风:以内向观赏为主的独立小空间,位于山麓,地形南低北高。乐安和南部低处凿池,池东西两侧沿墙做壁山,乐安和北部随山脚之坡势布置叠石,以衬托最高处的扇面式的小殿——扬仁风,如图4-19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19.jpg

图4-19 扬仁风

②谐趣园:择址于万寿山东麓,其北侧有土丘和高出地面5m左右的大块岩石宛若万寿山的余脉,从后溪河引水至此,利用近2m的水位落差,并穿山引水,叠石筑壁,成为峡谷和水瀑景观;在园东南和东北角沿界墙一带,以挖池之土堆成土丘,成为北部主山的陪衬,与园西部万寿山山麓共同形成围合之势,山势连绵不断,并以叠石为山脚、道谷、云洞,随山就势,不张不显,其皴皱脉络如行云流水,颇具画意,如图4-20和图4-21所示。这两处位于山麓的园内部叠山均不以完整的山形取胜,而是随现状地形的特点塑造山之局部的造型,如岩壁、峡谷、平岗、洞穴、深池等,创造仿佛山之余脉的自然氛围。

978-7-111-45650-6-Chapter04-20.jpg

图4-20 玉琴峡

978-7-111-45650-6-Chapter04-21.jpg

图4-21 谐趣园

4)画中游、写秋轩——风景点。

①画中游:位于前山比较陡峭的山坡上,依山建亭台、楼、阁,是一组既有点景作用又有观景功能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结合环境,采用了以外敞空间为主,内聚空间为辅的竖向组合方式。“画中游”阁后部的一组假山是在天然裸露岩石上堆叠而成的,假山的堆叠美化了景点处近距离观赏的崖壁,同时,利用岩壁陡峭的特点,与阁、游廊紧密结合,以叠石创造曲折的山洞与建筑上下沟通,平面相连,构成了复杂的立体交通,阁下层的柱子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爬山廊也随山石而起伏,建筑空间与山石围合的自然空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山地建筑的意趣。

②写秋轩:位于万寿山南坡,依崖而建,轩后及左右以人工叠石装点岩壁,自然错落假山往西延续至观生意亭西南坡角随自然山势而跌落,并以蜿蜒的山道穿破山腹。山道两侧的叠石高低错落,左右呼应,构图非常完美。写秋轩整组建筑背后以崖为障,左右以叠石相拥,同时选用的青石节理刚劲,大小块搭配,假山与真山、天然与人工浑然一体,如图4-22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22.jpg

图4-22 写秋轩石景观

5)佛香阁、众香界假山——大型建筑的衬托。

①佛香阁北面以真山做屏障,左右两侧叠石成巨大的高台,外轮廓非常简洁,配合真山与建筑的尺度,巨块的青石与黄石相间,刚健而规模宏大,衬托了建筑的雄伟、严整,柔化了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假山内部的洞穴与盘曲的蹬道蜿蜒穿插,把佛香阁与宝云阁、转轮藏、多宝殿沟通起来,渲染了园林气氛,突出了中轴线上的变化,如图4-23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23.jpg

图4-23 佛香阁

②众香界处的叠石随自然坡势构成多层台地,与天然裸岩逐渐过渡融为一体。山道随层层山石升高,通往寺庙。假山的皴折之势强化了寺庙的佛国气氛。

实践技能知识点

1.庭院山石布置

庭院是依附于某一建筑物,或由多个建筑围合而成,作为建筑物的外部活动空间而存在的封闭型独立小空间。如厅堂或书斋前后,以墙垣、房屋围合构成的平面规则或不规则的小空间,以山石或花木等作为建筑的前景,以增加庭园的自然气氛和观赏价值。这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园,所置的山、石、池、木等景物只是从属建筑,这样,园景才会有构图依据,如图4-24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24.jpg

图4-24 庭院山石布置

就庭院性质而言,大体分为四类,即住宅庭院(图4-25)、园中庭院(图4-26)、祠寺庭院(图4-27)和公共建筑庭院(图4-28)。

978-7-111-45650-6-Chapter04-25.jpg

图4-25 住宅庭院

978-7-111-45650-6-Chapter04-26.jpg

图4-26 园中庭院

978-7-111-45650-6-Chapter04-27.jpg

图4-27 祠寺庭院

一般来说,庭院面积小,景物少而精,多以花台、峰石、壁山等山石小品的形式或配合小型水池处理成错落的矶岸,并点缀花木,以丰富景观。而公共建筑庭院多在风景名胜区,因供公众游览,一般规模较大。如无锡惠山二泉庭院位于惠山麓惠山寺南侧,是一处以泉池为主景的名胜。泉有上、中、下三池,山池所在部分占地共约800m3,庭院较开阔。入口设在东南隅,三池及漪澜沿中轴布置,环庭院四周布置山石,或与泉、藤组景,或装饰高台墙基,或作为通往高台的蹬道。院内树木稀疏却绿荫如盖,山林意趣浓厚,如图4-29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4-28.jpg

图4-28 公共建筑庭院

978-7-111-45650-6-Chapter04-29.jpg

图4-29 二泉庭院

2.庭院山石设计手段

庭院山石设计手段见表4-1。

4-1 庭院山石设计手段

978-7-111-45650-6-Chapter04-30.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