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三国志》吴书顾诸葛七

《白话三国志》吴书顾诸葛七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昱竭尽全力,营救张昭,才得以免祸。[568]《吴书》记载:孙策得到张昭,很高兴,对张昭讲:“而今四方有事,应该尊重贤士,我对于先生,彼此间可以推诚相待。”孙策任命张昭为校尉,待之以师友之礼。临终前,孙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即位,尽心辅佐。从此以后,众人心中清楚,东吴已经有了归属。孙权拜张昭为绥远将军,封为由拳侯。当初,孙权准备设置丞相,众人皆以为非张昭莫属。

《白话三国志》吴书顾诸葛七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年少时,张昭喜欢学习,善于写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博览群书,与琅琊郡人赵昱、东海国人王朗都是当时的知名士人,关系很好。二十岁时,张昭被举荐为孝廉,没有担任职务,喜欢与王朗等一起,评价过往的君王,以及治理天下的事迹,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也喜欢谈论时事,认为张昭的评价很中肯。[567]州部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不肯出仕做官,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逮捕张昭。赵昱竭尽全力,营救张昭,才得以免祸。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州的士民很多人逃往扬州避难,张昭也随着众人南下,渡过长江孙策在江东创立基业,任命张昭为幕府长史、抚军中郎将,还让张昭到堂上拜见自己的母亲,对待张昭好像是对待多年的朋友,对于军国大事,孙策推心置腹,皆让张昭参与。[568]张昭每次得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其中有颂扬张昭的词句,张昭都会遮掩,不愿意让人看到,但又怕遭人怀疑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展示给他人,又觉得不妥,左右为难。孙策听说后,笑道:“在往昔,管仲齐国担任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最后成为霸主。今天,子布作为我的贤士,受到重用,创建王霸事业,不也同样会应在我的身上!”

[567]当时,汝南郡府主簿应劭认为:谈论过往的君王时,应该有所避讳,议论者对此多有看法,互有异同,详情记载在《风俗通》。张昭著述,阐释自己的观点:“有客人来,看到大国有议论者,士君子议论,从建武以来,谈到过往君王的名讳,有五十六位,客人认为,后生不可妄议君王。按照经论,譬喻行事,义高辞丽,甚可仰慕。臣愚意浅陋,对此看法,颇有疑义。乾坤剖分,万物定形,这就有了君臣父子名分。故圣人顺天之性,制定礼仪,对君王应该表示尊敬。有三项要义,君实食之;在丧之哀,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恩莫大焉。诚臣子应该有所尊敬,万夫应有所倚恃,焉得评议相同?然而,亲亲之礼,随时间过去,也会有所递减,尊尊之礼,随时间过去,也会有所放言。故礼服之制,上不尽高祖,下不尽玄孙。《左传》记载:亲属四世,在举丧时穿缌麻丧服,这是对丧服的规定;五世之外,则不再穿丧服,这是对同姓而言;六世的亲属关系,已经不复存在。还有,《曲礼》记载:有不逮之事,议论时,则无所避讳,不加避讳,则名称之谓,已经属于义理不存,不拘于礼节,更何况往古的君王,有五十六代!邾子会盟,季友来归,不称其名,以字相称呼,当时,鲁国人赞赏其做法。为何臣子要为君父避讳?周穆王避讳期已满,到了周定王时,周室有王孙姬满,担任大夫,是臣子辅佐君王。周厉王避讳“胡”,到了周庄王,儿子名胡,世上名胡的人还有很多。如果讨论这些事情,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经书已经有明文记载,经传也有明确解释。至于进退攻守,损兵折将,垂示百世,永远不会因为避讳,而认为有什么不对。而今,应劭认为,对上应该尊重旧君之名,下边对此并不完全认同,只能说此事存疑。《曲礼》记载:疑事无验证,可以从上下取证,缺乏义理依据,可以从文辞辨析,提倡这种做法,于义理并没有依据,怎么向世人解释?若将此论作为定论,只能徒费笔墨,增加争论,过辞在前,悔意何追!”

[568]《吴书》记载:孙策得到张昭,很高兴,对张昭讲:“而今四方有事,应该尊重贤士,我对于先生,彼此间可以推诚相待。”孙策任命张昭为校尉,待之以师友之礼。

临终前,孙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即位,尽心辅佐。 [569]张昭上表献帝,向东吴属下县邑发布文告,将军幕府内外将校,一律谨守职责。孙权由于哀伤过度,还未能视事,张昭对孙权讲:“作为人主后继者,最重要的,是要能肩负起先辈的事业,使其发扬光大,最终完成圣业。方今天下陷于混乱,海内鼎沸,群盗满山,孝廉岂能伏身哀戚,像匹夫一样,只顾发泄情绪?”张昭扶着孙权跨上战马,东吴军队,此时排列战阵迎候。从此以后,众人心中清楚,东吴已经有了归属。张昭在将军幕府担任长史,像往常一样,总理军国大事。[570]后来,刘备上表献帝,令孙权代行车骑将军职事,张昭担任军师。孙权喜欢出外狩猎,骑着战马,弯弓射虎,有一次,老虎扑向孙权,虎爪抓住战马的马鞍。张昭脸色骤变,事后,张昭向孙权谏言:“将军怎么能这样?作为人君,要有驾御群雄的能力,驱使群贤,为自己效力,岂能像勇士一样,驰逐原野,追逐猛兽?如果一旦有不测发生,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孙权谢过张昭:“在下年少,考虑事情不周,以此令君感到忧虑。”然而,孙权仍然不能自已,还造了射虎车,上面开出方孔,四周围有栏杆,没有车盖,一个人驾驶,在车中射杀老虎。有一次,一只离群的猛虎扑向射虎车,孙权在车中搏击老虎,以此为乐。张昭多次劝谏,孙权听了,笑而不答。魏国黄初二年,曹丕派遣使者邢贞拜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入阙门,不肯下车。张昭对邢贞讲:“拜见大王,不能无礼,不能无法。君若胆敢妄自尊大,蔑视江南微弱,此间难道没有方寸利刃伺候!”邢贞听罢,慌忙下车。孙权拜张昭为绥远将军,封为由拳侯。[571]孙权在武昌,在钓鱼台上娱乐,举杯豪饮,酩酊大醉。孙权让人把酒水洒向群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倒在台上,才能停止。”张昭面容严肃,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不久,张昭走出来,坐在车上。孙权派人招呼张昭进去,问张昭:“与大家饮酒作乐,公为何要发怒?”张昭答:“在往昔,殷纣建造酒池,作长夜宴饮,当时,大家都以为这是行乐,不以为这是作恶。”孙权默然不语,面有惭色,遂罢酒。当初,孙权准备设置丞相,众人皆以为非张昭莫属。孙权说:“方今多事,职权分配,责任重大,要全面考虑,并非一定要优中选优。”后来,孙邵去世,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说:“难道孤尊敬子布,就一定要拜子布为丞相?丞相事情烦琐,总领百官,子布性情刚烈,所言不从,就会怨怒,陡然而起,并非担任此职的合适人选。”孙权拜顾雍为丞相。

[569]《吴历》记载:孙策对张昭讲:“若仲谋不能任事,君可代行职事。江东之事若不能成功,君可缓步西归,无须有任何忧虑。”

[570]《吴书》记载: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擅自发布命令的豪杰,比比皆是。孙策莅事的时间很短,恩泽还未施与百姓,一旦出现问题,士民将会狼狈不堪,大家对孙权的看法,颇有异同。及至张昭辅政,安绥百姓,寄居江东的北方士人,才逐渐安下心来。孙权每次出征,留下张昭镇守,兼领将军幕府诸项事务。后来,黄巾军再次蜂起,张昭剿灭黄巾军。孙权征伐合肥,命张昭另外讨伐匡琦,又指挥诸将,在南城攻破豫章郡贼首周凤等。自此之后,孙权很少再设立将帅,张昭常随侍在左右,为孙权出谋划策。孙权以张昭为旧臣,礼遇甚厚。

[571]《吴录》记载:张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参考周室、汉室的礼仪,制定吴国上朝的礼仪。

孙权登上帝位,张昭以年老有病,奏请辞去所任职务及负责的事务。[572]孙权又拜张昭为辅吴将军,官位仅次于三公,改封为娄侯,享受食邑一万户。张昭在宅邸无事可做,于是为《春秋左氏传》作注,以及撰写《论语注》。孙权曾经问卫尉严畯:“还记得幼时读过的书吗?”严畯背诵《孝经·仲尼居》。张昭说:“严畯鄙陋书生,臣请为陛下诵读。”于是背诵“君子之事上”这一章。人们认为,张昭懂得如何引导君主

[572]《江表传》记载:孙权即位为皇帝,宴请百官,在讨论功劳时,把功劳归功于周瑜。张昭举起笏板,欲褒扬周瑜的功劳,还未来得及开口,孙权说:“如果用张公之计,今日恐怕就不能在此飨宴。”张昭很惭愧,伏地流汗。张昭忠謇亮直,有大臣气节,孙权很敬重张昭,之所以没有拜张昭为丞相,以昔日张昭主张,与周瑜、鲁肃等建议抗拒曹公相悖。

裴松之认为:张昭劝孙权迎接曹公,心里所思所想,岂不为江东考虑得更为长远?张昭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从孙策到孙权,才略足辅,是以竭尽忠诚,匡弼英主,以成就其大业。对上作为藩国,以辅佐汉室,对下安境保民,以保全东吴,鼎峙之计,并非张昭本志。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廓清华夏,荡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张昭奏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功于天下。在往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更何况孙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然而张昭为人设谋,即使不忠,也有正议!

张昭每次入朝,讲话时,都是面孔端庄,义形于色,有一次,张昭因为直言,忤逆了孙权,一度不再相见。后来蜀国来使称颂蜀国治理之嘉美,群臣不能回答,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座,岂不当面折服蜀国使者,或令其无言以对,怎么能让蜀国使者骄矜自夸?”第二天,孙权派遣侍中前来慰问张昭,请张昭到宫中见面。张昭来到宫中,觐见孙权,避席称谢,孙权慌忙挺直身子,向张昭回礼。张昭坐下后,望着孙权,说:“在以往,太后、桓王没有将老臣托付于陛下,而是将陛下托付于老臣,因此,老臣常想着如何尽忠守节,以报答先王知遇之恩,即使老臣身死之后,也有可称颂的事迹,然而老臣意虑短浅,多次违逆陛下旨意,自以为会受到陛下冷落,长弃沟壑,没有想到还能蒙受陛下召见,得以侍奉帷幄。然而老臣愚心之所以事国,志在效忠,有益于朝政,为此毕命而已。如果让老臣变心易虑,以苟且取荣,此老臣所不能也。”孙权表示谢意。

孙权以公孙渊向吴国称藩,派遣张弥、许晏到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谏言:“公孙渊背叛魏国,是担心魏国讨伐,远来向吴国求援,并非有归顺的意愿。如果公孙渊中途改弦易辙,欲向魏国表明忠心,派去的两位使者恐怕就回不来了,这样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孙权与张昭争执,相持不下,张昭辞意恳切,孙权不免有些难堪,手拍桌案,扶着刀柄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尊敬君,也做到了仁至义尽,而君多次当着众人的面忤逆孤,孤岂能一忍再忍!”张昭熟视孙权良久,说:“老臣虽然知道谏言不被采纳,然而老臣竭尽愚忠,还是要讲。一想到太后临驾崩前,在床上嘱托老臣,留下遗诏,顾命之言,依然在老臣耳边回响。”说罢,张昭涕泗交流。孙权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坐,悲泣不止。然而,孙权还是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张昭气愤不已,知道言而无用,遂称病,不肯再上朝。孙权心中有恨,命人用土堵住张昭的大门,张昭又在大门内用土封堵。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许晏。孙权知道结果后,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张昭固执,不肯走出大门。有一次,孙权外出,路过张昭的宅邸,派人招呼张昭,张昭称自己病重。孙权一时气急,命人焚烧张昭的大门,欲以此恐吓张昭,张昭干脆关闭门户。孙权慌忙令人熄灭火焰,伫立在门外良久,张昭的几个儿子扶着张昭起床,孙权用车子载着张昭,返回宫中,向张昭深表自责。张昭不得已,又开始参加朝会。[573]

[573]习凿齿曰:张昭这就有些不臣了!作为人臣,三谏不从,则侧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如此?且秦穆公违谏,最终称霸西戎晋文公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而今,孙权悔往事之非,而求张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张昭作为人臣,不度孙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于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谬哉!

张昭姿容矜严,不怒自威,孙权常说:“孤与张公谈话,不敢妄自胡言。”东吴吏民谈到张昭,莫不敬畏。张昭享年八十一岁,嘉禾五年去世。张昭留下遗言,用幅巾束发,穿平时的衣服,用一般的棺木,殡殓时穿常服。孙权素服亲临家中凭吊,赐谥号为文侯。[574]长子张承已经受封为列侯,小儿子张休继承爵位。

[574]《典略》记载:余以往听说,刘荆州曾亲自写信,欲送予孙伯符,以示祢正平,祢正平嗤笑,说:“如是,欲使孙策帐下小儿辈读之,将使张子布见乎?”如祢正平所言,张子布确实有高才?虽然,犹自典雅蕴藉,不可无笔迹。加上听说吴中称颂张昭为仲父,如此,其人信一时之良才,恨其不与嵩岳等资,而乃播殖于会稽。

张昭弟弟的儿子张奋年龄二十岁,制造攻城车,被步骘所推荐。张昭不喜欢张奋做这种事,说:“你还年轻,何必要委身于军旅?”张奋回答:“在往昔,童汪死于国难,子奇治理阿城,张奋虽然年轻,没有什么才能,然而有志不在年少。”此后,张奋领兵,担任将军,多次建立战功,官至平州都督,受封为乐乡亭侯。

张承,字仲嗣,年少时,以才学闻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关系很好。孙权担任骠骑将军,任命张承为幕府西曹掾,又担任长沙郡西部都尉。张承讨伐平定山寇,获得精兵一万五千人。后来,张承担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受封为都乡侯,率领部众五千人。张承为人坚毅,忠诚耿直,能够甄别人物,提拔彭城人蔡款,提拔孤弱幼童南阳郡人谢景,二人后来成为国士,蔡款官至卫尉,谢景官至豫章郡太守。[575]诸葛恪年少时,英才勃发,众人对诸葛恪颇为欣赏,张承预言,最终祸败诸葛氏者,就是诸葛恪。张承勉力进取,笃于物类,凡有才学的士人,张承无不登门造访。张承享年六十七岁,赤乌七年去世,谥号为定侯。儿子张震继承爵位。当初,张承丧妻,张昭欲为张承聘娶诸葛瑾的女儿,张承以与诸葛瑾关系很好,颇有些为难,孙权听说后,出面劝张承聘娶,张承遂成为诸葛瑾的女婿。[576]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孙权为儿子孙和聘娶。孙权多次令孙和一定要礼敬岳丈张承,执女婿之礼。张震在诸葛恪被杀时,也同时遇难。

[575]《吴录》记载:蔡款,字文德,历任内外官职,以清廉、忠贞显名于当时。后来,担任卫尉,兼领中书令,受封为留侯。有两个儿子,蔡条、蔡机。蔡条在孙皓时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蔡机担任临川郡太守。谢景详情参见《孙登传》。

[576]裴松之按:张承与诸葛瑾在赤乌年间去世,这样算来,张承比诸葛瑾小四岁。

张休,字叔嗣,二十岁时,张休与诸葛恪、顾谭等作为太子孙登的幕僚、好友,为孙登讲授《汉书》。[577]张休从中庶子改任右弼都尉。孙权常出外狩猎,直至日暮才归,张休上疏劝谏孙权,孙权对张休的忠心表示嘉赏,把上疏展示给张昭看。及至孙登去世,张休担任侍中,受拜为羽林都督,兼领三典军事,改任扬武将军。张休被鲁王孙霸的朋党所谮毁,与顾谭、顾承因为芍陂论功之事,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互通情报,虚报军功,结果一起被流放至交州。中书令孙弘奸佞巧伪,张休对其一向瞧不起,[578]孙弘乘机诬陷张休,孙权下诏,赐张休自杀,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577]《吴书》记载:张休侍讲《汉书》,摘录文义,分别事物,有条有理。每次升堂宴饮,酒酣耳热,奏响礼乐,孙登辄屈尊,与大家同欢乐。张休为人豁达,孙登甚爱之,常在左右。

[578]《吴录》记载:孙弘,会稽郡人。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人。[579]蔡伯喈从朔方返回,曾经在吴县避难,顾雍跟随蔡邕学习弹琴及书法。[580]受到州郡举荐,顾雍二十岁时担任合肥县长,后来改任娄县、曲阿县、上虞县长,在任上皆有政绩。孙权兼领会稽郡太守,没有在郡府处理政事,任命顾雍为郡府丞,代替孙权处理政事,顾雍清除会稽郡的贼寇,郡界恢复宁静,吏民皆服从治理。数年后,顾雍入朝担任左司马。孙权成为吴王,顾雍升任大理寺奉常,兼领尚书令,受封为阳遂乡侯。顾雍受封为列侯,返回大理寺,家人还不知情,后来知道,莫不感到惊讶。

[579]《吴录》记载:顾雍的曾祖父顾奉,字季鸿,曾担任颍川郡太守。

[580]《江表传》记载:顾雍跟随蔡伯喈学习,专一清静,敏而易教。蔡伯喈非常诧异,对顾雍讲:“卿必能成才,今以吾名与卿。”故顾雍与蔡伯喈的名字同音,由此也。

《吴录》记载:顾雍,字元叹,据说被蔡邕欣赏,因此,用蔡邕的名字同音字。

黄武四年,顾雍到吴县迎接母亲,回来后,孙权亲临家中道贺,在大厅拜见顾雍的母亲,朝中的公卿大臣群集毕会,后来,太子又亲自来拜望。顾雍不饮酒,寡言少语,举止适当。孙权曾经叹息道:“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在大家宴饮欢乐时,身边人担心会酒后失礼,被顾雍察觉,因此不敢尽情欢乐。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对顾雍的敬畏,可见一斑。这一年,顾雍改任太常,晋封爵位为醴陵侯,代替孙邵,担任丞相,兼领尚书职事。顾雍选用的文武官员,都能够人尽其才,心中并无偏见。当时,顾雍经常下到民间,了解民情民意,对政事有所裨益,顾雍会奏报孙权,如果谏言得到采纳,则将功劳归于孙权,不被采纳,也终不外泄。孙权因此更加敬重顾雍。然而,在朝堂上陈述己见,顾雍面色严肃,虽然语气柔和,却义正词严。孙权曾经向群臣询问施政得失,张昭就所见所闻,直陈己见,认为法令过多,过于繁苛,刑罚太重,应有所减轻。孙权听罢,默然不语,又问顾雍:“君以为如何?”顾雍答:“臣之所闻,亦如张昭所陈述。”于是,孙权按照廷议,考虑减轻刑罚。[581]后来,吕壹、秦博担任中书,掌管诸官府及州郡呈报的文书。吕壹等作威作福,制定酒类专卖,对采矿、山林监管,增加税利的措施,检举偷漏税,纤细罪过,都要严办,既而又以重案,诬陷他人,诋毁大臣,陷害无辜,顾雍等大臣也都受到举报,被孙权谴责。后来,吕壹的罪恶被人揭发,收捕关押在廷尉署监狱。顾雍负责审案,吕壹在监狱里与顾雍见面,顾雍和颜悦色,审问案情,临走时,又对吕壹讲:“君心里还有想说的话吗?”吕壹叩头,无话可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备怀叙:“国家自有法律,何必这样!”[582]

[581]《江表传》记载:孙权常令中书郎前去拜谒顾雍,有所咨询。若合顾雍之意,事可施行,孙权施政,即与顾雍相反复,究而论之,还专门为顾雍设酒食。如不合意,顾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语,无所奏言,即告退。孙权说:“顾公欢悦,是事合宜;其不言者,是事未平,孤当重新考虑。”由此可见对顾雍的尊敬、信任。江边诸将,各欲立功自效,有很多奏言,欲借机会,掩袭魏军。孙权咨询顾雍,顾雍答:“臣听说,兵法戒于小利,此等奏言,皆欲邀功名为其自身,并非为国家,陛下宜禁止。苟不足以耀武扬威,陛下不宜听。”孙权接受谏言。军国得失,行事可否,自非面见,口未尝言。

[582]《江表传》记载:孙权嫁侄女,嫁给顾氏的外甥,宴请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顾谭当时担任选曹尚书,在朝中尊贵。这一天,孙权很高兴。顾谭醉酒,三次起来跳舞,乐而不疲。顾雍内心愠怒。第二天,召来顾谭,呵责顾谭:“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在往昔,萧何、吴汉立下大功,萧何每次见高帝,似不能言;吴汉侍奉光武帝,也是恪尽职守,忠贞为国。你对于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有可记述的事迹?不过因为门户之资,遂见宠任,何必跳起舞来,无休无止?虽然是酒后,恃恩忘敬,也应该是谦虚不足。有损吾家者,一定是你。”顾雍背对着孙子顾谭,向着墙壁睡卧,顾谭站立在那里,经过一个时辰,才让顾谭走。

徐众评论:顾雍不以吕壹见毁之故,而和颜悦色,此乃长者风范。然而开导吕壹,临走时还问有何话可讲,这种做法不对。吕壹为人奸邪,祸乱朝纲,谮毁忠贤,吴国人为之寒心,自太子孙登、陆逊以下,切谏不能得,是以潘濬欲亲手杀了吕壹,以除国患,疾恶如仇,义形于色。而今顾雍却问吕壹还有何话可讲,若吕壹大呼冤枉,不再审理,则非录狱本旨;若记下吕壹的辩词,吴主以尊敬丞相,而原谅吕壹,伯言、承明不该愤慨不已吗?怀叙本无私怨,无所为嫌,故詈骂之,疾恶如仇,恶不仁者,其为仁也。季武子去世,曾点斜倚着季武子的门框而歌;子晳犯下重罪,子产催促其自杀。以此看来,顾雍不应该责备怀叙。

顾雍担任丞相十九年,享年七十六岁,赤乌六年去世。刚患病时,孙权令太医赵泉来诊视,孙权又拜顾雍的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听说后,悲泣道:“赵泉善于判断人的生死,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故皇上欲在我生前,让我目睹顾济被拜授官职。”顾雍去世,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吊唁,赐谥号肃侯。长子顾邵早逝,次子顾裕有痼疾,小儿子顾济继承爵位,没有子嗣,爵位断绝。永安元年,景帝孙休下诏:“已故丞相顾雍,为人至德,为官忠诚,以礼辅佐国家,而侯爵因为后嗣断绝,无人继承,朕甚为哀愍。以顾雍的次子顾裕继承爵位,为醴陵侯,以此表明朝廷重视勋臣。”[583]

[583]《吴录》记载:顾裕又名顾穆,在宜都郡太守任上去世。顾裕的儿子是顾荣。

《晋书》记载:顾荣,字彦先,是东南名士,在吴国担任黄门侍郎,在晋朝历任显位。晋元帝司马睿当初驻守江东,任命顾荣为军司马,礼遇甚重。顾荣去世,司马睿上表,赠顾荣侍中、骠骑将军印绶,礼仪等同三司。顾荣哥哥的儿子顾禺,字孟著,年少时有名望,担任散骑侍郎,早逝。

《吴书》记载:顾雍母亲的弟弟叫徽,字子叹,年少时游学,有口才。孙权统领江东诸事,听说徽有才辩,召徽任命为主簿。徽曾经跟随孙权出行,看见营军把一名男子带到巿中行刑,问此人有何罪,答盗窃一百钱,徽先制止行刑,而后,骑马来到阙门,启奏:“方今畜养士众,以准备讨伐北虏,臣看这个士兵身体健壮,而且,所盗窃的钱很少,愚臣请求哀怜这名军人,予以宽宥。”孙权听罢,准奏,嘉赏徽。徽改任东曹掾。有人传说曹公欲东进伐吴,孙权对徽讲:“卿是孤的心腹,而今有传言说,曹孟德心怀异志,难以揣测,卿为我出使,走一趟。”孙权拜徽为辅义都尉,北上与曹公相见。曹公询问吴国境内的情况,徽应对自如,还说江东粮食大丰收,山薮隐藏的贼寇,皆向慕教化,成为良民,还愿意出山当兵。曹公笑道:“孤与孙将军结成姻亲,共辅汉室,义同一家,君为何讲这些?”徽答:“正因为明公与吴主义如磐石,休戚与共,必欲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谈起这些。”曹公厚待徽,送回。孙权问此行如何,徽答:“敌国隐情,很难探测。然而徽暗中打听,曹公正与袁谭在河北相争,并未有图谋江东之意。”孙权拜徽为巴东郡太守,欲重用,徽不幸去世。儿子裕,字季则,年少时知名,官至镇东将军。顾雍的族人顾悌,字子通,以孝悌清廉,闻名于乡里。十五岁时,顾悌担任郡府官吏,后来担任郎中,升任偏将军。孙权末年,嫡庶不分,顾悌多次与骠骑将军朱据向孙权陈述祸福,言辞恳切,朝廷忌惮。顾悌对待妻子有礼,由于顾悌常很晚才回家,清晨很早就离家,与妻子很少在家中相见。有一次患重病,妻子去探视顾悌,顾悌命左右扶起,戴上冠帻,起来应对妻子,让妻子赶快回家。顾悌为官忠贞,洁身自好,对工作一丝不苟。顾悌的父亲顾向历任四县县令,年老退休,顾悌每次得到父亲的书信,常先洒扫,整理衣服,摆设几案,再打开书信,跪拜捧读,每句应诺,读毕,再拜。如果父亲患有疾病,顾悌则临书垂涕,声语哽咽。父亲以寿终,有五日,顾悌饮浆不入口。孙权为顾悌制作一袭布衣,皆用绵絮套入,强令顾悌除去孝服。顾悌虽然以公议自割孝情,仍然以见不到父丧,在墙上画出棺柩,设神座于下,常对之哭泣跪拜,服丧未满,去世。顾悌有四个儿子:顾彦、顾礼、顾谦、顾祕。顾秘,曾担任晋朝交州刺史。顾祕的儿子顾众,曾担任尚书仆射。

顾邵,字孝则,博览儒学经典,喜欢评论人物。年少时,顾邵与舅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都不如顾邵。[584]从州郡到各地的文人雅士,都来与顾邵相见,或者倾心交谈,而后辞别,或者结交为好友,再辞别,顾邵的名声,远近皆闻。孙权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顾邵。结婚当年,顾邵二十七岁,刚出仕为官,就担任豫章郡太守。顾邵上任,下车伊始,先去拜祭先贤徐孺子之墓,对其后人礼遇优渥;禁止当地不符合礼制的过度祭祀。郡府小吏资质优良者,则令他们就学,从中选出品学兼优者,擢拔为郡府官职,举善如流,劝勉后进,郡中教化风行。当初,钱唐县人丁谞出身于行伍,阳羡县人张秉生于庶民之家,乌程县人吴粲、云阳县人殷礼出身微贱,顾邵都逐一擢拔任用,并且结为好友,为他们建立声誉。张秉家中遭遇大丧,顾邵亲自为其制备缞绖丧服。顾邵将要改任豫章郡太守,车子在路边就要起程,正值张秉患病,当时送行者有上百人,顾邵辞谢宾客,说:“张仲节有病,故不能来辞别,恨不能与其相见,诸君暂且等候,待我去与其告别。”顾邵留意关心贫寒之士,只要有善行所在,都会如此对待。后来,丁谞官至典军中郎,张秉官至云阳郡太守,殷礼官至零陵郡太守,[585]吴粲官至太子少傅。世人都认为,顾邵能够知人善任。在豫章郡五年,顾邵在任上去世,有儿子顾谭、顾承。

[584]《吴录》记载:张敦,字叔方,卜静,字玄风,都是吴郡人。张敦学问渊博,品行高尚,淡泊清虚,善于文辞。孙权任命张敦为车骑将军,后来,张敦担任西曹掾,改任主簿,出任海昬县令,在任上推行教化,施惠于民,三十二岁去世。卜静在剡县令任上去世。

[585]殷礼的儿子殷基所著《通语》记载:殷礼,字德嗣,年幼时,不喜欢玩耍,记忆力过人。后来,殷礼担任郡府官吏,十九岁时,代理吴县丞。孙权成为吴王,任命殷礼为郎中。殷礼与张温出使蜀国,诸葛亮赞叹不已。稍后,殷礼升任零陵郡太守,在任上去世。

《文士传》记载:殷礼的儿子殷基,担任无难都督,以才学闻名,著作《通语》数十篇。有三个儿子。殷巨,字元大,有才器,当初,殷巨担任偏将军,带领家眷、部属,在夏口筑城,吴国平定,殷巨担任苍梧郡太守。小儿子殷祐,字庆元,曾担任吴郡太守。

顾谭,字子默,二十岁时,顾谭与诸葛恪等成为太子四友,从中庶子改任辅正都尉。[586]赤乌年间,顾谭代替诸葛恪,担任左节度使。[587]每当检查簿书,顾谭从未使用算筹,仅凭心算,就能发现簿记中的错误、疑难,属下官吏佩服不已。顾谭兼任奉车都尉。薛综担任选曹尚书,坚持让与顾谭,薛综说:“顾谭心思缜密,观察事物细微,才华照人,德孚众望,诚非愚臣所能比拟。”后来,顾谭代替薛综,担任选曹尚书。祖父顾雍去世几个月,顾谭受拜为太常,代替顾雍兼领尚书职事。当时,鲁王孙霸受到宠幸,与太子孙和并驾齐驱,顾谭上疏:“臣听说,有国有家者,从一开始,就要确定嫡庶,以此表明尊卑之礼,使得嫡庶之间高下有别,等级分明,这样,骨肉之间,才会有恩义产生,对嗣位没有非分觊觎之想。在往昔,贾谊向文帝条陈治安之计,纵论诸侯之势,认为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虽然是刘氏宗亲,也会有谋逆之行,诸侯的势力小,非刘氏享有封爵,也能安享福祚。故淮南王虽然是文帝的亲弟弟,也不能终享封国,失之于势力太强大;吴芮虽然是异姓诸侯王,后嗣几代人享有长沙国,得之于势力很小。在往昔,汉文帝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袁盎撤去慎夫人的座席,文帝为此而面有愠色,及至袁盎向文帝解释礼仪,举人彘之祸为例,文帝这才释然,慎夫人也顿然醒悟。而今臣所陈述,并非有所偏爱,诚欲以安太子,也有利于鲁王。”从此以后,孙霸与顾谭有了裂隙。当时,长公主的夫婿卫将军全琮的儿子全寄是孙霸的宾客,全寄素来邪僻,顾谭对全寄不齿。此前,顾谭的弟弟顾承与张休出兵北征寿春,全琮当时担任大都督,与魏将王凌在芍陂大战,战事不利,魏军乘胜围歼五营将秦晃,张休、顾承奋力迎战,最终挡住魏军的攻势。当时,全琮的儿子全绪、全端也在军中担任将领,趁着魏军退却,发动进攻,王凌军因此而撤退。朝廷论功行赏,认为挡住魏军的进攻,功劳最大,逼退敌军,功劳较小,张休、顾承被晋升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升任裨将。全寄父子为此愤愤不平,共同构陷顾谭。[588]顾谭被流放至交州,在流放地,顾谭发愤著书,著述《新言》二十篇。借《知难篇》为自身伤悼。顾谭被流放二年,四十二岁,在交趾去世。(www.xing528.com)

[586]陆机为顾谭作传记:宣太子在东宫正位,天子强调要用正义训导,精选俊杰士人在太子身边讲学。当时,四方俊杰云集,太傅诸葛恪等雄才大略,顾谭以清廉雅识,出类拔萃,特别受到重视。太尉范慎、谢景、羊徽的学生,都是优秀士人,然而,都在顾谭之下。

[587]《吴书》记载:顾谭当初在官府任职,上疏言事,孙权停下饭食,连声称好,认为顾谭超过徐详。顾谭雅性高亮,不修意气,以此被人称颂。孙权鉴别人的才能,对待士人待遇甚厚,顾谭多次得到赏赐,孙权还多次召见顾谭。

[588]《吴录》记载:全琮父子屡次进言,芍陂之役,因典军陈恂诈谋,增加张休、顾承的战功,而张休、顾承与陈恂暗通私情。张休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孙权为顾谭之故,沉吟不语,欲令顾谭谢罪,了却此事。及至大会群臣,孙权问顾谭,顾谭不肯谢罪,而说:“陛下,谗言何其多也!”

《江表传》记载:有关官员弹劾顾谭诬罔、大不敬,罪应大辟。孙权因为顾雍的缘故,没有处以死罪,处以流放。

顾承,字子直,嘉禾年间与舅舅陆瑁一起,被朝廷以礼征用。孙权赐丞相顾雍诏书:“卿的孙子子直有很好的声誉,孤与其相见,其品行超过孤的想象,向卿道贺。”孙权拜顾承为骑都尉,统领羽林军。后来,顾承担任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顾谭平定山区越人,获得精兵八千人,撤军后,驻扎在章阬,受拜为昭义中郎将,又入朝担任侍中。芍陂之役后,顾承受拜为奋威将军,出京城担任京下督。几年后,顾承与哥哥顾谭、张休等,一起被流放至交州,三十七岁去世。

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郡阳都县人。[589]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正值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曲阿县人弘咨见到诸葛瑾,对诸葛瑾的才能颇为诧异,推荐给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受到礼遇,后来,诸葛瑾在孙权将军幕府担任长史,改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通使问好,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在公众场合见面,退下后,从未私自会面。

[589]《吴书》记载:诸葛瑾的祖先葛氏,原来是琅琊郡诸县人,后来迁至阳都县。阳都县此前有姓葛者,当时人叫新迁来者为诸葛,遂以此为姓氏。年少时,诸葛瑾在京师游学,学习毛氏《诗经》、《尚书》、《左氏春秋》。母亲去世,诸葛瑾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风俗通》记载:葛婴担任陈涉的将军,有功被杀,孝文帝追录,封其孙子为诸县侯,因此而成为姓氏。此处与《吴书》所说的不同。

诸葛瑾向孙权谏言,从未曾言辞激烈,只是辞色稍微有些变化,在提谏言时,大致谈一下要点,如果不合孙权的旨意,则放下话题,转向其他事情,慢慢再借其他事情引出话题,多用比喻,达到劝喻的目的,因此,孙权往往能够接受意见。吴郡太守朱治,此前由孙权举荐,孙权因为某事,对朱治有怨恨,因为一向尊敬朱治,又难以开口,心中常有忿忿之意。诸葛瑾揣度其中的缘故,并未当面讲出,于是,诸葛瑾私下里诘问朱治,当着孙权的面,写信给朱治,在信中,诸葛瑾泛泛谈论人情世故,借此讲出自己的想法及关于孙权对朱治怨恨的揣测。信写完,呈上孙权观看,孙权看了大喜,笑着说:“看了卿的信,孤的恨意顿消。颜回的圣德,能使人更加亲近,指的就是这样做吗?”孙权对校尉殷模不满,欲将殷模处以死刑。群臣为殷模求情,孙权越发恼怒,与群臣反复争执,诸葛瑾此时默然不语,孙权问:“子瑜为何不讲话?”诸葛瑾避席,回答:“臣与殷模等遭遇本州倾覆,生民遭受涂炭。只好离开祖宗的坟墓,扶老携幼,踏着荒草,一路跋涉,归附圣化,在流民之中,臣蒙受再生之福,不能相互间砥砺情操,督促勉励,以报答万一,致使殷模辜负圣恩,自陷罪网。臣向圣上谢罪,仍觉得不够,诚不能再言。”孙权听罢,为之怆然,于是说:“特为君故,赦免殷模。”

后来,诸葛瑾跟随大军讨伐关羽,受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替吕蒙,兼领南郡太守,治所在公安县。刘备东伐吴国,孙权向刘备求和,诸葛瑾写信给刘备:“突然听说蜀军进抵白帝城,臣担心是否有人误导陛下,认为吴王侵夺荆州,杀了关羽,怨深祸大,不宜再与东吴联合,此用心于小端,未留意于大端。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孰大孰小。陛下若能因此而抑制愤怒,平息怨愤,请稍微考虑一下臣的谏言,再做决定,不受到群臣蛊惑。陛下以关羽之亲,与先帝相比,又如何?荆州之大小,与天下相比,又如何?对于曹贼窃取汉室,应该与东吴一样,同仇敌忾,孰为先,孰为后?若能审时度势,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容易理解。”[590]当时,有人谗言,说诸葛瑾另外派人与刘备互通信息,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不负孤,犹如孤不负子瑜。”[591]黄武元年,诸葛瑾改任左将军,驻扎在公安县,持符节,受封为宛陵侯。[592]

[590]裴松之认为:刘主以庸州、蜀郡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然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还想要威声远震,运筹经略。孙权包藏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除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救汉室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其宜在孙氏。诸葛瑾以大义责备,答之何患无辞;而且,刘备、关羽相与,有若四体,股肱横亏,悲痛已极,岂此疏阔之文所能挽回!载之于篇,实为辞章之费。

[591]《江表传》记载:诸葛瑾在南郡,有人向孙权告密,谮毁诸葛瑾,此语在外面流传。陆逊上表,证明诸葛瑾绝无此事,宜以开释其意。孙权回复:“子瑜与孤从事多年,恩同骨肉,相互信任,子瑜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日派遣孔明至吴,孤曾经问子瑜:‘卿与孔明是同胞兄弟,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下孔明?孔明若留下,跟随卿,孤当以书信向玄德解释,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诸葛亮已经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诸葛瑾之不往。’子瑜之言,足以贯通神明,今岂当有此论乎?孤此前得妄语,即密封奏章,交予子瑜,并亲手写信给子瑜,即得子瑜回复,论天下君臣之义,一定之分。孤与子瑜,可谓神交,绝非外人谗言所能离间。知卿意至,辄密封来表,以示子瑜,使子瑜知卿意。”

[592]《吴录》记载:曹真、夏侯尚等在江陵围困朱然,又分出部分兵力,占据江中沙州,诸葛瑾率领大军救援。诸葛瑾禀性舒缓,推道理,谋计划,没有应敌倚伏之术,魏军围困,长久不能解围,孙权因此失望。及至春天长江水上涨,潘璋等在上游建造水城,诸葛瑾搭浮桥进攻,曹真等这才撤走。虽然诸葛瑾没有建立大功勋,也以全师保境为功劳。

虞翻为人狂狷,说话耿直,遭到孙权流放,只有诸葛瑾为虞翻讲情。虞翻写信给朋友:“诸葛君为人敦厚、仁慈,像上天一样抚育万物,在下多次领受诸葛君的教诲,才得以安保其位。然而,在下积恶甚多,罪恶深重,遭人嫉恨,即使有祁奚那样的老臣营救,在下却无羊舌肸之德行,恐怕再难以逃离灾厄。”

诸葛瑾仪表堂堂,为人深沉,宽宏大度,当时人很敬佩诸葛瑾宏博儒雅。孙权也很敬重诸葛瑾,每当有大事,都会向诸葛瑾咨询。有一次,特别询问诸葛瑾:“近日得到伯言上表,认为曹丕已死,在曹丕毒害下的人民,终可以得到解脱,当看到东吴的旌旗招展,就会土崩瓦解,然而,孤没有想到,魏国人民依然平静。孤听说,魏国朝廷选拔任用忠良之臣,宽免刑罚,布施恩惠,轻徭薄赋,以取悦民心,魏国对东吴的威胁,更甚于曹操。孤认为,并不尽然。曹操之所行,唯有杀伐时,才会稍微有些过错,以及离间人的骨肉,众人认为其残忍。至于统御将领,自古以来,很少有曹操这样的英雄。曹丕之于曹操,万不及一。而今曹叡之于曹丕,更加不如,犹如曹丕不如曹操。曹叡之所以专注于小惠,必以其父亲刚刚去世,自度魏国朝廷衰微,担心困苦之民,一朝分崩离析,故强做姿态,曲身以求获得民心,欲以自我保全,岂能是兴隆之势!孤还听说,曹叡任用陈长文、曹子丹之辈,或者是文人学者,或者是宗室贵戚,怎么可能统御雄才虎将,以制衡天下?像曹叡这样,不能专擅朝廷权柄,朝廷行事必然荒谬,就像往日的张耳、陈馀,并非不能和睦,而是形势使然,自相残杀,此乃理之必然。像陈长文之辈,昔日之所以能安保其身,谨守善行,是因为有曹操这样的雄才大略,他们畏惧曹操的威严,故竭心尽力,不敢胡作非为。及至曹丕继承父业,年纪已经长大,继承曹操之后,以恩情加于官员,故能以义感化。而今曹叡年纪尚幼,做任何事情,只能任人摆布,朝中那些权臣,一定会借机玩弄权势,故作姿态,结党营私,各自扩充势力。如此下去,朝中奸邪谗佞之徒必然兴起,再加上相互诋毁,转而成为朋党,势不两立。长此以往,群下争权夺利,君主年幼,不能统御,其颓败之势,还能挽回?所以知其然也,从古至今,只要朝廷有四五个人把持权柄,而不相互掣肘,转而搁置国家利益不顾!处于强势,必当欺凌弱者,处于弱势,必定乞求外援,到那时,国家衰亡,是必然之势。子瑜,卿但侧耳倾听,伯言善于议论天下形势,恐怕这件事情,伯言判断有误。”[593]

[593]裴松之认为:魏明帝实乃一代明主,政由己出,孙权此论,并无验证,而记录历史者,以主幼国疑,权柄不能专擅,认为是亡乱之形,犹如孙权所言,宜加以存录,引为鉴戒。或认为,虽失于明帝,而事著于齐王,齐王之世,可不就此应验!不敢驳斥,仅表示微辞。

孙权登上帝位,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兼领豫州牧。及至吕壹被杀,孙权又下诏,凡一切军政大事,都要与诸葛瑾等切磋商议,然后再定下,详情记载在孙权的传中。诸葛瑾因事回答诏问,皆辞顺理正。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有盛名于当时,孙权很器重;然而,诸葛瑾对儿子常有鄙薄厌弃之心,诸葛瑾认为诸葛恪绝非保家之子,经常为此事而忧心忡忡。[594]赤乌四年,诸葛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留下遗言,令家人素棺殡殓,就用平时的衣服,丧事从简。当时,诸葛恪已经受封为列侯,因此,弟弟诸葛融继承爵位,在公安县率领军队,[595]诸葛瑾的部众,所有吏士皆愿意归附诸葛融。吴国边境久无战事,每年秋冬,诸葛融训练士兵,射猎讲武,春夏则高会宾朋,休假的官吏士卒,有人不远千里来造访诸葛融。每次宴会,诸葛融问遍宾客,各言其能,而后摆开床榻、座席,量敌选对,有的人玩博弈,有的人玩摴蒱,有的人玩投壶,有的人玩弹弓,各有所好,大家玩兴正浓,此时,甘美的水果又端上来,清冽的醇酒又端上来,诸葛融在玩耍时,来回观览,终日不倦。诸葛融的父兄,生活始终俭朴,人在军旅,身无彩饰;而诸葛融锦罽文绣,享受奢华的生活。孙权去世,诸葛融升任奋威将军。后来,诸葛恪征伐淮南,持符节,令诸葛融率领军队,进入沔水,进攻西部。诸葛恪被杀,朝廷派遣无难都督施宽带领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前来逮捕诸葛融。诸葛融听到抓捕的士兵来到,惶恐犹豫,不知该如何是好,大兵围城,诸葛融饮药自杀,三个儿子,全部被杀。[596]

[594]《吴书》记载:当初,诸葛瑾担任东吴大将军,弟弟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两个儿子诸葛恪、诸葛融皆掌管兵马,担任将帅,族中的弟弟诸葛诞又在魏国显名,诸葛一家族在三国,都是冠盖大臣,天下以此为荣。诸葛瑾的才能,虽不如弟弟诸葛亮,而德行纯厚。诸葛瑾的妻子死后,诸葛瑾不肯再娶,有一个爱妾,生下儿子,诸葛瑾并不让庶子出仕为官,诸葛瑾的敦厚、谨慎,达到如此程度。

[595]《吴书》记载:诸葛融,字叔长,生于贵宠,年少时,诸葛融喜欢音乐,学习章句,博而不精,性情宽容,多才多艺,戴着褐巾,奉朝请,后来,受拜为骑都尉。赤乌年间,诸郡征调军队,新都郡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领征调的军队,在毗陵屯田,各有男女数万口。陈表病死,孙权让诸葛融代替陈表,担任都尉,后来,诸葛融又代替父亲诸葛瑾,兼领大将军职事。

[596]《江表传》记载:此前,公安县有灵鼍鸣叫,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不成。”及至诸葛恪被杀,诸葛融果然刮下金龟印上的金屑,服下而死。

步骘,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人。[597]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步骘来到江东避难,孤身一人,穷困潦倒,与广陵郡人卫旌同年,二人关系极好,一起种瓜种菜,维持生活,白天躬耕垄亩,劳累四体,夜晚诵读经书,钻研经传。[598]

[597]《吴书》记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杨氏,杨氏的食邑在步邑,其后世以“步”为姓氏,有步叔,儿子是孔子的七十弟子之一。秦汉之际,步氏有担任将军者,以战功受封为淮阴侯,步骘是其后人。

[598]《吴书》记载:步骘熟读经书,精通技艺,靡不阅览,性情博雅深沉,能降志辱身。

会稽郡人焦征羌,是会稽郡的豪门,[599]焦征羌的客人放纵。步骘与卫旌在其地面谋生,担心被其侵犯,带上名片和种的瓜果,送予焦征羌。焦征羌当时躺在内室,二人在外面伫立很久,卫旌欲走,步骘劝止卫旌,说:“我们之所以来到此地,是因为畏惧其强悍;而今就此离去,自以为清高,反而会结下怨恨。”过了很久,焦征羌才打开牖门,接见二人,焦征羌靠着几案,坐在帷帐中,在地上设席,让步骘、卫旌坐在牖门外,卫旌越发感到耻辱,步骘却神态自若。焦征羌招待吃饭,自己享用大案,案上摆满了珍馐美味,而用小盘子,端来饭食,招待步骘、卫旌,只有蔬菜而已。卫旌不肯吃,步骘却吃饱肚子才辞别。卫旌生气地对步骘讲:“怎么能这样忍耐?”步骘答:“吾等贫贱,主人以贫贱相待,这有什么不合适,又何以为耻?”[600]

[599]《吴录》记载:焦征羌名矫,曾经担任征羌县令。

[600]《吴录》记载:卫旌,字子旗,官至尚书。

孙权担任讨虏将军,征召步骘,任命为主记,[601]又任命为海盐县长,步骘返回,担任车骑将军幕府东曹掾。[602]建安十五年,步骘出任鄱阳郡太守。在一年之内,又改任交州刺史,兼领立武中郎将,率领武射吏士一千人,轻装南下。第二年,步骘担任征南中郎将,持符节。刘表任命的苍梧郡太守吴巨怀有异心,外附内违。步骘屈己,怀柔吴巨,请吴巨前来相见,趁着见面的机会,当场诛杀吴巨,从此以后,威名大震。士燮兄弟相率前来归附步骘,南方的士人,多愿意归附,从此时开始。益州大姓雍闿等斩杀刘备任命的太守正昂,与士燮联系,欲内附东吴。步骘按照制度,派遣使者,向雍闿宣示恩信,加以安抚。此后,步骘升任平戎将军,受封为广信侯。

[601]《吴书》记载:一年后,步骘以有病被免职,与琅琊郡人诸葛瑾、彭城人严畯,游历吴中,声名显著,是当时的俊杰士人。

[602]《吴书》记载:孙权担任徐州牧,任命步骘为治中从事,举荐为茂才。

延康元年,孙权派遣吕岱代替步骘,步骘率领交州义士一万人从长沙出兵。恰逢刘备东下,武陵郡蛮夷蠢蠢欲动,响应刘备。孙权命令步骘率军前往益阳。刘备被东吴打败,惨遭败绩,零陵郡、桂阳郡的蛮夷也受到惊吓,在各险要地带派兵驻守,阻拦步骘;步骘与他们巧妙周旋,剿灭蛮夷,逐一平定。黄武二年,步骘改任右将军、左护军,受封为临湘侯。黄初五年,步骘持符节,率军驻扎在沤口。

孙权登上帝位,拜步骘为骠骑将军,兼领冀州牧。这一年,步骘同时都督西陵,代替陆逊安抚荆州、冀州,此后,冀州划归蜀国,吴国撤销冀州牧职务。当时,孙权的太子孙登驻扎在武昌,爱护百姓,好善乐施,孙登写信给步骘:“作为君子,可以帮助圣主兴隆大化,佐理时务。在下生性愚昧,不通事理,在下的确是想以区区之身,尽心于明德,勤修道德,成为君子。至于远近士人,贤德高下之分,在下还是茫然不知,未能了解。经传讲:‘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讲的就是这些道理,这难道不是在下期盼于君!”步骘向孙登报告,详细介绍荆州的优秀士人,有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603]周条、石幹等十一人,对各人的优缺点都有所评价,步骘上疏,劝勉太子孙登:“臣听说,人君不亲理小事,百官有关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因此,舜帝诏命九位贤士,恪尽职守,并不横加干预,舜帝静心养德,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不下庙堂,而天下大治。齐桓公重用管仲,披发坐车,放手让管仲治理齐国,而齐国大治,有九合一匡的功绩。近世汉高祖招揽三杰,以振兴帝业,西楚霸王失去贤士的辅佐,而丧失天下。汲黯在朝中任职,淮南王不敢谋反;郅都守卫边郡,匈奴只好逃窜。故贤士在朝堂,折冲万里,可谓国家利器,兴衰所由。而今王化还未惠及汉江以北,河、洛之滨,依然有僭越谋逆之丑,诚招揽英雄,擢拔俊杰,任用贤能,正当其时。愿太子重视,切勿轻率随意,天下幸甚。”

[603]《吴书》记载:李肃,字伟恭,南阳郡人,年少时,李肃以学问闻名,善于议论,臧否世人,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因此佩服李肃。孙权擢拔李肃为选曹尚书,选举的士人都是人才。李肃奏请出宫补为官吏,担任桂阳郡太守,吏民悦服。后来,李肃又被征召,担任列卿,不幸去世,知与不知李肃者,都为李肃过早去世感到惋惜。

后来,中书吕壹典校文书,负责纠察官员,有多位大臣被其纠察、弹劾,步骘上疏:“臣听说,吕壹掌握纠察官员,对任职官员横加指责,吹毛求疵,使得在职官员深陷重案,吕壹以陷害他人为能事;无罪者,无辜受谤,惨遭大刑,吓得官员侧目而视,重足而立,莫不战战兢兢!在往昔,狱官唯有贤者才能担任,因此,皋陶在朝中担任‘士’,周室重臣吕侯修订刑罚,汉代张释之、于公担任廷尉,民众不会蒙冤受屈,这是国家祥和的根本,福祚由此而兴。今日的小臣,与古代的贤士不同,断案接受贿赂,轻视人命,一旦有问题,则归咎于上司,为国家招来怨恨。古人讲,一人嗟叹,王道受亏,甚为可恨。陛下明德慎刑,圣王重视刑罚,经传为此而赞美。今天的监狱,负责官员在刑法判案中,欺上瞒下,陛下应该垂询顾雍,在武昌,应该由陆逊、潘濬负责,以公平之心,重视审狱判案,考虑民情舆论,步骘举荐此三人,为官清明,即使臣为此而获罪,又有何恨?”又说:“天子为百姓的父母,因此,朝廷百官,犹如天上的星宿。推行政令,要顺应时节,在职官员得其人,阴阳则平和,七曜星运行,合乎法度。至于今日,有些官员缺位,虽然设置大臣,却不能予以信任,天地降临灾异,岂能无缘无故?连年干旱,这时亢阳的兆应。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至二十七日,地震频发。地属于阴,这是臣的象征,阴气盛,则地动,这是臣下专权之故。天地出现灾异,以警醒人主,能不深思!”又说:“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虑重,志在竭尽忠诚,夙兴夜寐,寝食不安,想着如何安国利民,为国家长远考虑,建言献策,可谓股肱之臣、社稷之臣。陛下委以重任,不能让其他官员干涉,任意弹劾,责其成效,考核优劣。这三位重臣,有可能思虑不到,岂敢专擅威福,欺骗上天?”又说:“悬赏以显善,设刑以惩奸,选贤任能,审明法律,何功不能成,何事不能办,何听不能闻,何视不能睹?如果今天的郡守、县令,都若谨守职责,共相经纬,国家的政事岂不顺畅?臣听说,各县都有备用官吏,吏多则民烦,还会败坏风俗。小人因缘获位,不能奉公守法,只会作威作福,无益于施政,只能成为民害,臣愚以为可以罢省冗官。”孙权有所醒悟,诛杀吕壹。步骘推荐贤士,那些滞留在下,不能被重用的士人,为他们排忧解难,上书达数十次。孙权虽然并未全部采纳,对步骘的谏言也常有采用,很多人得到步骘的帮助。[604]

[604]《吴录》记载:步骘上表谏言:“北边投降者王潜等说,北边的军队图谋东向,制作很多布囊,欲用步囊装沙土,用以堵塞长江,而后大军指向荆州。如果不预做准备,难以应对猝然而临的战事,应该有所提防。”孙权说:“此时魏军衰弱,又能有何图谋?一定不敢来。若不信孤言,孤愿用一千头牛,送予君作主人。”后来,吕范、诸葛恪为此事取笑步骘,说:“每当想到步骘的上表,就不免想笑。开天辟地以来,长江就存在,岂能用布囊装沙土堵塞!”

赤乌九年,步骘代替陆逊,担任丞相,仍然教授学生,诲人不倦,手不离书本,所用的被服、居处,仍然和做儒生时一样。然而,步骘的妻妾,却穿戴华丽服饰,极尽奢靡,为此,步骘又受到人们讥讽。在西陵任职二十年,步骘享有威信,蜀国对其敬畏。步骘性情宽宏,能获得众人称赞,喜怒不形于色,对事对人,却能严肃对待。

赤乌十年,步骘去世,嗣子步协继承爵位,统领步骘掌握的军队,兼领抚军将军。步协去世,嗣子步玑继承爵位。步协的弟弟步阐,继任西陵都督,兼领昭武将军,受封为西亭侯。凤凰元年,孙皓征召步阐,任命为绕帐都督。步阐长期在西陵任职,突然被征召,自以为失职,又担心被谗言谮毁,于是,举城投降晋国。步阐派遣步玑与弟弟步璿前往洛阳,接受任命,晋国任命步阐为都督,仍然负责西陵的军事,兼领卫将军,将军幕府享受三公礼仪,后又兼任侍中,持符节,兼领交州牧,受封为宜都公;步玑负责江陵的军事,担任左将军,兼领散骑常侍,后又兼领庐陵郡太守,改封为江陵侯;步璿担任给事中、宣威将军,受封为都乡侯。晋武帝命令车骑将军羊祜、荆州刺史杨肇救援步阐。孙皓派陆抗率领大军西进,羊祜等撤退。陆抗攻陷西陵城,斩杀步阐等,步氏从此衰亡,只有步璿有后嗣延续。

颍川郡人周昭曾经著书,称颂步骘及严畯等:“古今贤者士大夫,之所以名誉丧失,倾家害国,原因并非只有一端,归其大略,总括起来,有四项。急论议,一也,争名势,二也,重朋党,三也,务欲速,四也。急论议,则会伤害他人,争名势,则会伤害朋友,重朋党,则会蒙蔽主上,务欲速,则会失去德行,此四项不除,未有能保全自身者。当今君子,犯此四项者,仍然会有,岂独古人!然论其超凡脱俗,未有像顾豫章、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张奋威为人所赞美。《论语》讲:‘夫子恂恂然,善于诱导人。’又讲:‘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顾豫章有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诸葛使君体之。‘恭而安,威而不猛。’步丞相履之。学不求禄,心无苟得,严卫尉、张奋威蹈之。此五位君子,虽然德行有差别,各有不同,至于取舍,不犯这四项,却是一样的。在往昔,丁谞出身于孤寒,吾粲出身于牧童,顾豫章表彰他们有善行,列入陆逊、全琮之列,是以人才不受到埋没,风俗就会变得淳厚。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三君,昔日以布衣之交,成为好友,评论者因此各叙其优劣。当初,严卫尉排在最前,其次步丞相,其次诸葛使君。三人侍奉明主,经营世务,出身、才能,各有不同,先后之位次,与当初又有不同,这是世人评价人物常犯的毛病。这三位君子,始终友好,德行并无亏欠,岂非古人赞美的交友之道!鲁横江昔日有上万雄兵,驻扎在陆口,这是当时之美业,能与不能,谁不愿意就此高位?然而,鲁横江去世,严卫尉应其选,自以为才非将帅,深辞固让,终于没有就位。后来担任九卿,又改任八座之一的尚书令,荣耀不足以自夸,禄位不足以自奉。至于诸葛使君、步丞相二君,皆为上将,富贵至尊。严卫尉既无欲求,也不举荐,各守其志,保全名誉。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不正是君子之风?张奋威的美名,又在三君之后,担当一方戍守,接受上将之任,与诸葛使君、步丞相一样。对于国事,论其功劳,实有先后,爵位荣禄相殊。张奋威对于这些,淡然处之,有自知之明,心无失道之欲,事无非分之求,每当登上朝堂,循礼而行,辞气謇謇,以忠心谨守职责。张叔嗣是贵戚,张奋威依然担忧其会败亡,蔡文至出身贫贱,关系疏远,张奋威谈起蔡文至,依然称其为贤者。把女儿嫁给太子,张奋威接受别人庆贺,犹如吊丧,惴惴不安。张奋威为人慷慨,心中坦然,看重人物成败得失,对人物的评价非常准确,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如果说起经略国家,率军征战,在疆场驰骋,建立霸王之功,此五位贤者,并无过人之处。为人纯粹,坚守道义,求不苟得,无论升降,泰然自若,保全自身,品行受人称誉,淡然对待世俗,却的确令人效法。故粗论其事,以此昭示后世君子。”周昭,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覈撰写《吴书》,后来,担任中书郎,因为某事被捕入狱,华覈上表营救,孙休不听,周昭伏法被杀。

陈寿评论如下:张昭接受遗诏,辅佐孙权,功勋卓著,对东吴忠贞不贰,敢言直谏;以严厉受到吴主忌惮,以清高受到朝臣排斥,既没有担任宰相,也没有担任太师、太保,从容居住在闾巷,养老而已,由此可见,孙权不及孙策。顾雍有清白操守,又有智谋,总揽大局,故能荣登显位。诸葛瑾、步骘以道德品行,循规蹈矩,受到东吴朝廷器重,张承、顾邵可谓虚心长者,乐于举荐人才,周昭的评价,对其称颂甚美,故详录在此。顾谭上疏,出于公心,有忠贞之节。张休、顾承修身励志,以善行处世,却受到谗言谮毁,被流放至南方,哀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