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三国志:蜀书十传第十

白话三国志:蜀书十传第十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益州平定,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上庸郡太守申耽举郡投降,把妻子及宗族送往成都作为人质。最终,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为此痛恨二人。加上刘封与孟达争执,二人不睦,刘封又夺去孟达军中的鼓吹乐器。孟达害怕因为不救关羽而获罪,又恨刘封欺人太甚,遂上表,向刘备告辞,率领所部,投降魏国。申仪背叛刘封,刘封败回成都。

白话三国志:蜀书十传第十

刘封,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郡刘氏的外甥。刘备到了荆州,没有子嗣,把刘封认为养子。及至刘备入蜀,从葭萌关回军,进攻刘璋,刘封当时二十余岁,武艺高强,力气过人,率领军队与诸葛亮张飞等溯长江而上,大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益州平定,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当初,刘璋派遣右扶风人孟达作为法正的副手,各自率领二千人,迎接刘备入蜀,刘备命令孟达率领部众,留下来驻守江陵。蜀地平定,刘备任命孟达为宜都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房陵郡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军队打败、斩杀。孟达欲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任,派刘封从汉中乘船,沿着沔水顺水而下,同时,指挥孟达的军队,与孟达在上庸会合。上庸郡太守申耽举郡投降,把妻子及宗族送往成都作为人质。刘备拜申耽为征北将军,兼领上庸郡太守,封为员乡侯,拜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任命为西城郡太守,改任刘封为副军将军。关羽被困在樊城、襄阳,联络刘封、孟达,令其发兵救援。刘封、孟达推辞,说上雍郡刚刚归附,不宜调动军队,不肯派兵救援。最终,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为此痛恨二人。加上刘封与孟达争执,二人不睦,刘封又夺去孟达军中的鼓吹乐器。孟达害怕因为不救关羽而获罪,又恨刘封欺人太甚,遂上表,向刘备告辞,率领所部,投降魏国[276]魏文帝很欣赏孟达,孟达长得威武高大,文帝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为平阳亭侯,又合并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设置新城郡,任命孟达为将军,兼领新城郡太守,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袭击刘封。孟达写信给刘封:

古人有言:“疏不间亲,远不间近。”此谓上明下直,谗佞不行。在威权君主、贤父慈亲面前,依然有忠臣建立功勋,罹遭惨祸,孝子怀仁,陷于危难。古代贤者如文仲、商鞅、白起、孝己、伯奇,皆此类人物。为何会这样?并非骨肉容易被人离间,亲人愿意看到祸患。或因为恩宠转移,爱意改变,也有的因为谗佞挑拨,招致这样的结果,即使忠臣也不能改变君主之意,孝子也不能改变父亲的观念。威势所逼,亲人转而变为仇人,更何况并非亲人!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秉赋忠贞义气,本来作为后嗣,应该立于正位,尚且有如此祸殃。而今,足下与汉中王已经成陌路之人,并非亲生骨肉,足下又掌握兵权,义非君臣,足下依然处于上位,率军征伐,则有偏任之重,领军驻守,则有将军之号,远近闻名。自从汉中王立阿斗为太子,有识之士,莫不为之寒心。如果申生能听从子舆之言,还能成为太伯,远涉他方;卫伋能听从弟弟之谋,绝无后来,使父亲遭受讥讽。齐国小白出奔,回国成为霸主;重耳逾墙逃走,回国成为晋君。这些事例,可作为借鉴,并非今日才有。

人的智慧,贵在于免祸,聪明睿智,仆揆度汉中王已经虑定于内,疑生于外;虑定,则内心已经有定见,疑生,则君心中应该有恐惧,乱祸之兴起,很少不由废立之事引起。私怨人情,足下不能不见,仆担心汉中王身边的人,一定有人在挑拨离间。然而,疑心已经构成,怨意已有所闻,祸殃一触即发。足下在远方,尚可苟延残喘,如果汉中王派大军开进,足下前后失据,狼狈窜逃,仆窃以为足下将陷于危亡。在往昔,微子离开殷商,智果告别家族,离难避祸,尚且如此。[277]而今,足下离开父母,作为汉中王的后嗣,按照礼制,非礼;明知祸殃将至,滞留不肯离去,非智;看见正道不行,反而疑虑重重,非义。足下自称大丈夫,有此三者,还有何所贵?以足下的才能,舍弃官职东来,作为罗侯继嗣,不为背亲;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怒不致乱,以免身亡,不为徒行。加上陛下新近接受汉室禅让,虚心侧席,以德怀远,如果足下幡然醒悟,决心归附,非但与仆同为大臣,接受三百户封爵,继承罗国,而且足下还可以剖符,占据大邦为封邑,作为始封之君。陛下的大军,金鼓鸣响,将把国都迁至宛城,靠近邓县;若东吴、西蜀二敌不能平定,大军无撤回之期,足下正可以趁此机会,早定良计。《易经》云:“利见大人。”《诗经》云:“自求多福。”足下可以采取行动。愿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刘封不听孟达的劝谏。

[276]《魏略》记载:孟达向先主上表告辞:“殿下将建立伊尹、吕尚之功,追寻齐桓、晋文之绩,大业草创,凭借东吴、荆楚之势力,加上有为之士,皆愿意向风归附。臣担任职务以来,过失山积,臣也有自知之明,况于殿下!今王朝正在兴盛之际,英俊麇集,臣内无辅佐之才,外无将领之能,位列功臣,深感惭愧。臣听说,范蠡从微细中辨明去就,泛舟五湖;咎犯谢罪于晋侯,逡巡河上。正当风云际会之际,臣乞身请命告辞。何则?欲洁身自好,懂得去就之理。况且臣鄙陋,并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臣窃慕先贤,早思远耻。在往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人,子胥至忠,见诛于国君,蒙恬拓境,而身受大刑,乐毅破齐,而惨遭谗佞,臣每当读到这些,未尝不慷慨流泪,而臣亲临其事,更加伤悲。何者?荆州被东吴夺去,关羽被杀,大臣失节,百无一还。唯臣寻事,亲自致房陵、上庸,而复请命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哀愍臣之心情,悲悼臣之举动。臣诚为小人,不能始终事主,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当听到,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此前也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

[277]《国语》记载:智宣子将以智瑶为后嗣,智果说:“不如选择智霄。”智宣子说:“智霄为人狠毒。”智果回答:“智霄为人狠毒在表面,智瑶为人贤,有五大长处,但有一个短处。这五大长处:长相俊美,美须飘飘;射箭、驾驭熟练,孔武有力;多才多艺,身手不凡;文章华美辩论机智;性情强毅,处事果断。然而,智瑶的短处,在于为人不仁。智瑶有这五大长处,则会容易欺凌他人,因为其为人不仁,谁又能容忍智瑶!如果立智瑶为后嗣,智氏将会灭亡。”智宣子不听。于是,智果向太史氏请求,脱离智氏家族,另外建立辅氏。及至智氏灭亡,唯有辅氏家族延续。

申仪背叛刘封,刘封败回成都。申耽投降魏国,魏文帝令申耽代理怀集将军,带兵驻扎在南阳郡,任命申仪为魏兴郡太守,封为员乡侯,驻扎在洵口。[278]刘封到了成都,刘备责备刘封欺凌孟达,逼迫孟达投降魏国,又不肯援救关羽。诸葛亮认为,刘封性情刚烈,改朝换代,终难以控制刘封,劝刘备乘机诛杀刘封,刘备赐刘封自杀,令其自裁。刘封叹息道:“恨不听孟子度的谏言!”因为刘封自杀,刘备也流下眼泪。孟达原来字子敬,因为避刘备叔父刘敬的名讳,改为子度。[279]

[278]《魏略》记载:申仪的哥哥名叫申耽,字义举。当初,在西平、上庸之间,申耽聚集徒众数千家,后来与张鲁勾结,又派遣使者拜谒曹公,曹公加封申耽尊号为将军,令申耽暂领上庸郡都尉。建安末年,申耽被蜀国攻打,以上庸郡西属刘备。黄初年间,申仪在两地间来回,魏文帝诏令,以申仪哥哥申耽原来的封号加授给申仪,拜申仪为魏兴郡太守,封为列侯。太和年间,申仪与孟达不睦,多次上书,告发孟达怀有二心,及至孟达反叛,申仪断绝蜀道,使得蜀军救兵不能通过。孟达死后,申仪前来宛城,拜见司马宣王,司马宣王劝申仪来朝。申仪到达京师明帝下诏,改拜申仪为楼船将军,按照礼制,可以奏请朝廷。

[279]刘封的儿子刘林,担任牙门将,咸熙元年,移居河东郡。孟达的儿子孟兴,担任议督军,这一年,返回右扶风。

彭羕,字永年广汉郡人。彭羕身高八尺,相貌魁伟,生性骄傲,做事情轻率而随意,常常有所疏忽,但很敬重同郡人秦子敕,把秦子敕推荐给广汉郡太守许靖:“在往昔,殷高宗在梦里见到傅说,周文王在渭水北岸访求吕尚,到了汉高祖,从布衣擢拔审食其,此乃帝王之所以事业兴盛,统一天下,建立功勋。而今明府稽古皇极,允执神灵,谨守公刘之德,践行召公之惠。《诗经·清庙》之作,在此时开始,褒贬之义,在此时兴起,然而,六翮羽翼还未详备。臣注意到,处士绵竹县人秦宓(奉子敕),具有仲山甫之德,兼有隽不疑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缊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风亮节,守真不亏,即使古人潜行隐踪,蔑视冠冕,也不过如此。如果明府能招揽此人,必有忠诚正直、光明磊落之誉,此乃丰功伟绩,建立功勋之良机,然后,明府的功绩将刊载于王府,声誉将传之于后世,不亦美哉!”

彭羕在州部出仕,不过是书佐,后来又有人向刘璋诬告、毁谤彭羕,刘璋判彭羕髡钳刑,彭羕沦为刑徒。恰逢刘备入蜀,溯长江而上,彭羕欲向刘备谏言,前去谒见庞统。庞统与彭羕并非故人,又恰好有宾客在座,彭羕径直登上庞统的卧榻,对庞统讲:“待卿与客人谈罢,当与卿交谈。”庞统的客人遂告辞,庞统让彭羕坐在身边,彭羕又向庞统讨要食物,吃完后,二人开始谈话,庞统留彭羕住了两个晚上,二人竟日倾谈。庞统大为赞赏,而法正早就了解彭羕,二人遂向刘备举荐彭羕。刘备对彭羕也颇为欣赏,多次令彭羕参与军事,指导诸将,彭羕做得很好,刘备对彭羕日益信任。成都平定,刘备兼领益州牧,擢拔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起于布衣,一夜之间,官位高于益州士人,不免有些嚣张,形于颜色,自矜获得刘备的厚遇,越发不知所以然。诸葛亮虽然外表接纳彭羕,内心对彭羕并不感冒。背地里多次告诉刘备,彭羕心广志大,难以保证忠心耿耿。刘备尊敬、信任诸葛亮,加上观察彭羕的行事为人,对彭羕日渐疏远,外放彭羕为江阳郡太守。

彭羕听说要被外放,心中不乐,前去拜谒马超。马超问彭羕:“卿具有才识,可谓出类拔萃,主公相待甚重,说卿应当与孔明、法孝直并驾齐驱,怎么会被外放,担任小郡太守,令人失望?”彭羕答:“老家伙糊涂昏聩,说什么好呢!”[280]彭羕又对马超讲:“将军在外驻守,我为将军在内谋划,天下不难平定。”马超羁旅在外,归附刘备,心中常有危机之感,听了彭羕这样讲话,大惊失色,默然不语。彭羕走后,马超上表,把彭羕讲的话一五一十报告刘备,于是,彭羕被有关部门收捕治罪。

[280]扬雄著《方言》解释:悈、鳃、乾、都、耇、革,老也。郭璞作注解:老人的皮肤、毛发枯萎憔悴。

裴松之认为: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彭羕骂刘备为老革,意思是老兵也。

彭羕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仆昔日服侍诸侯,认为曹操为人暴虐,孙权无道,能够振兴衰世,唯有主公有霸王之才,可以与其共谋大事,振兴宏业,以完成天下大治,故言语轻率,不时有奋然轻举之志。恰逢明公来到西蜀,仆通过法孝直推荐,庞统斟酌其间,遂得以在葭萌关拜谒明公,仆与明公抵足畅谈,谈论治世之要义,讲论霸王之要务,建言谋取益州之策,明公也曾深思熟虑,明确制定方略,当时,对仆的谏言颇为欣赏,遂一举大事可成。仆在原益州不过是凡庸之士,常担心触碰法网,幸得以风云际会,时局动荡,求君得君,志行名显,故从布衣之中,被擢拔为国士,窃位于茂才。待遇之厚,莫过于此。[281]彭羕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之罪,成为不忠不义之鬼!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自刎咽喉,愚夫不可为也。况且仆有别于愚夫!仆之所以有怨望,还是不自量力,窃以为首先倡导振兴西蜀事业,但有外放江阳郡之怪论,不解主公之意,情绪激动,加上醉酒,脱口妄称‘老’字。此仆之下愚,思虑浅薄所致。主公其实并未老,而且,大丈夫立功立业,岂在于老少,西伯九十岁,仍然有图谋天下之志,负我慈父,罪该万死。至于内外之言,欲令马孟起立功于北州,为主公效命,共同讨伐曹操,岂敢有他志邪?马孟起举报仆,仆不敢否认,但不分辨其中深意,令人痛心。昔日,仆与庞统共同盟誓相约,愿效犬马之劳,尽心于主公之事业,追慕古人,记载功勋于竹帛。庞统不幸早逝,仆取祸于妄言。自我堕落,仆还能怨谁?!明公实乃当世伊尹、吕尚,善于与主公谋划大事,济其大业早成。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夫复何言!只是想让明公知道仆的真心。行矣努力,自爱,自爱!”彭羕被判处死刑,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281]裴松之认为“分子之厚”,彭羕称刘主把分给儿子的厚恩施与自己,故其书信后边讲:“负我慈父,罪有百死。”

廖立,字公渊,武陵郡临沅县人。刘备兼领荆州牧,任命廖立为从事,当时,廖立还不到三十岁,又被提拔为长沙郡太守。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孙权派遣使者向诸葛亮问好,随便问士人中谁可以与诸葛亮共同治理荆州,诸葛亮回答:“庞统、廖立是楚地良才,可以襄助,振兴事业。”建安二十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击荆州南部三郡,廖立脱身逃走,前往益州,投奔刘备。刘备平素了解廖立,以礼相待,并未责备廖立临阵脱逃,又任命廖立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征召廖立,拜为侍中。后主刘禅即位,廖立改任长水校尉。

廖立原来以为以自己的才能、名望,应该仅次于诸葛亮,如今却在李严等人之下,心中怏怏不乐。后来,丞相府掾李郃、蒋琬来家中拜望,廖立与他们计议:“大军将要远征,卿等最好要学会处事。在往昔,先帝没有攻取汉中郡,而是与东吴争夺江南三郡,最终三郡又落于东吴手中,徒劳无功,致使将士疲惫,无功而返。既然失去汉中,曹操派遣夏侯渊、张郃深入巴郡,几乎丧失一州。后来又去攻打汉中,致使关羽在樊城丧命,全军覆没,上庸失败,最终还是失去荆州。这也是关羽自恃其勇,用兵毫无章法,仅凭意气用事,故先帝前后多次丧师失地。向朗、文恭,不过凡俗之人。文恭担任治中,目无纲纪;向朗昔日奉承马良兄弟,自以为是圣人,而今担任丞相府长史,只是奉法办事而已。中郎郭演长,不过随声附和,也担任侍中。不足以与这些人共谋大事。而今西蜀衰弱,陛下欲重用此三人,甚不以为然。王连不过庸俗之辈,为人苟且贪婪,徒使百姓疲惫,以至于今日。”李郃、蒋琬将廖立的话告诉诸葛亮。诸葛亮上表,弹劾廖立:“长水校尉廖立,妄自尊大,臧否朝中群士,公然妄言国家不能任用贤达,仅信任俗吏,又妄言率领万人的将军都是小孩子;诽谤先帝,毁誉众臣。有人讲,国家军队简练,部署分明,廖立举头望天,愤然作色:‘何足道哉!’像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羊群中有害群之羊,则危害群羊,必将剔除,更何况廖立身居高位,中等以下之人,何以辨别真伪?”[282]于是,后主刘禅废黜廖立,贬为平民,流放至汶山郡。廖立在汶山郡与妻子、儿女躬耕陇亩,以此谋生,听说诸葛亮去世,廖立垂泪叹息:“我将终身成为左衽之人!”后来,监军姜维率领偏军,经过汶山郡,拜谒廖立,称赞廖立意气不衰,谈吐自若。廖立最终在流放地去世。妻子、儿女返回成都。

[282]《诸葛亮集》有诸葛亮的上表:“廖立侍奉先帝,无忠孝之心,镇守长沙,则开门揖盗,迎接敌寇,担任巴郡太守,则见不得人的卑劣之事,跟随大将军,则诽谤讥刺,侍奉梓宫,则在梓宫之侧,挟刀断人头颅。陛下即位后,普遍增加官员职务,廖立随后自比为将军,当着臣的面说:‘我怎么不能忝列诸将军中?丞相为何不能上表,拜我为卿士,为何把我放在五校?’臣答:‘将军担负征战重任。至于卿,按照能力,正方也没有被拜为卿。君还是在五校比较合适。’自此之后,廖立怏怏不乐,怀恨在心。”后主下诏:“三苗乱政,有虞氏流放,予以宽宥,廖立狂妄,朕不忍加刑,流放廖立至不毛之地。”(www.xing528.com)

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年轻时,李严在郡府担任小吏,以才能受到世人称赞。荆州牧刘表派使者巡视属下郡县。曹公收复荆州时,李严担任秭归县令,此后西行至蜀地,刘璋任命李严为成都令,李严再次显示自己的施政才能。建安十八年,李严在蜀地担任护军,刘璋令李严在绵竹阻挡刘备,李严率领部众向刘备投降,刘备拜李严为裨将军。刘备平定成都,任命李严为犍为郡太守,拜李严为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贼寇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事,聚众数万人,攻打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没有向刘备要兵,只是率领本郡战士五千人讨伐叛贼,斩杀马秦、高胜等贼首,其余党土崩瓦解,李严将其全部恢复民籍。此外,越嶲郡蛮夷首领高定,率领部众围困新道县,李严疾驰前往救援,贼寇被打败,退走。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仍然兼领犍为郡太守。章武二年,刘备征召李严到永安宫,拜李严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同时接受先主刘备的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李严担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在永安郡镇守。建兴元年,李严受封为都乡侯,持符节,加光禄勋。建兴四年,李严改任前将军。诸葛亮欲出兵汉中,李严在后方留守,主持各项政务,移居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驻扎在永安郡,仍然归李严统辖。李严写信给孟达:“我与孔明同时接受遗诏,忧深责重,很想得到良才辅佐。”诸葛亮也写信给孟达:“部署分配如流水,取舍之间无阻碍,李正方有这样的才能。”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李严的重视程度。[283]建兴八年,李严改任骠骑将军。因为曹真兵分三路,欲进攻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率领二万人赶赴汉中。诸葛亮上表,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统率军队,主持李严走后的工作。第二年,诸葛亮将要出兵伐魏,命令李严以中都护署理丞相府政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283]《诸葛亮集》记载: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晋爵称王。诸葛亮回信答复:“吾与足下相知已久,还不能相互了解!足下正当教诲在下,以弘扬国家圣德,戒之勿拘泥之义,是以不能默然无语。吾本东方下士,被先帝误用,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日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欲受宠齐、晋,妄自尊大,非其义也。假若灭魏斩杀曹叡,陛下返回中原,与诸子同时受拜,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建兴九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驻扎在祁山,李平负责转运军粮。秋夏之际,正值阴雨连绵,转运军粮不能按时到达,李平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达后主圣旨,要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按照诏令撤军。当李平听说大军真的撤回来,佯装惊讶,说:“军粮充足,为何要匆忙撤回?”欲以此推卸没有完成转运任务责任,同时彰显诸葛亮不能进兵之过,李平又上表后主,说:“蜀军暂时撤回,欲以此诱惑贼人,与魏军再战。”诸葛亮拿出李平前后亲笔写的书信对证,又陈述事情本末,李平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俯首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弹劾李平:“自从先帝驾崩,李平在后方主持朝政,喜欢以小恩小惠迷惑众人,安身求名,不能为国家分忧。臣此次北伐出征,欲令李平率军镇守汉中,李平施展诡计,并未有来意,反而奏请自领五郡,担任巴州刺史。去年臣欲出兵西征,欲令李平都督汉中,李平说司马懿等开府,征召僚属。臣知道李平鄙陋,欲借臣西征之际,逼迫臣,从中获取好处,因此,臣上表,推荐李平的儿子李丰都督江州,给予优厚待遇,以应一时之急务。李平到达之日,臣将诸政事都托付李平,群臣上下皆怪臣待李平太厚。目前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指责李平之短,不如褒奖,暂时迁就李平。然而,臣原以为李平不过求荣谋利而已,不料想李平竟然如此颠倒黑白。如果这种事情再延误下去,将招致祸败,这是臣不敏,用人不当所致,言多增咎。”[284]后主刘禅废黜李平,贬为平民,流放至梓潼郡。[285]建兴十二年,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发病而死。李平常盼着诸葛亮能再次起用自己,估计后来之人不会再用,故因诸葛亮去世激愤不已。[286]李丰官至朱提郡太守。[287]

[284]诸葛亮书写公文,呈上尚书:“李平身为大臣,受恩过重,不思怀忠报恩,横生事端,不顾国家危难,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目无天地。李平自度奸情暴露,嫌疑之心遂生,听说大军将至,西向托病,返回沮、漳,大军到达沮县,又返回江阳,李平的参军狐忠劝谏李平,李平才停止。而今曹叡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唯在和衷共济,可以出兵获捷,不可包涵罪恶,以危及大业。臣与代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符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左将军兼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暂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代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代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代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代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代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代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代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代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代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代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代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代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代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暂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共同商议,解除李平的职务,免去其官禄、符节令传、印绶、符策,剥夺其爵土。”

[285]诸葛亮又教导李平的儿子李丰:“吾与君父子,勠力维护汉室,此神明共鉴,非但平常人知之。吾上表,令君的父亲负责汉中政务,委托君镇守东关,未曾与人商议。原以为至心感动,终始可保,岂料中途竟然出现这样的变故!在往昔,楚卿屡次遭受贬黜,又重新受到重用,思道则福,以应自然之数。愿君宽慰都护,勤追思此前过错。今日虽然解任,形业失故,还有奴婢宾客一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担任要职,方之气类,犹为上家。假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相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详思我的告诫,明白我的心意,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286]习凿齿曰:在往昔,管仲夺去伯氏骈邑三百户,至死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事。诸葛亮对廖立被贬,垂泪不已,李平最后未被启用,直至病死流亡地,却毫无怨言!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有之也。

[287]苏林著《汉书音义》注解:朱音铢;提音如北方人称呼“匕”,曰提也。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刘备在豫州时,任命刘琰为从事,以其姓刘,风流蕴藉,善于谈论,厚遇刘琰,刘琰追随刘备四处奔波,常负责接待宾客。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刘琰为固陵郡太守。后主刘禅即位,封刘琰为都乡侯,刘琰在朝中的位置,在李严以下,担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改任车骑将军。然而,刘琰不参与朝廷政事,只是领兵一千余人,跟随在丞相诸葛亮身边参谋意见而已。车服饮食,刘琰可谓奢靡无度,仅侍婢就有数十人,皆能够歌舞奏乐,刘琰又教她们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其诋毁魏延的话,荒诞无稽,为此,诸葛亮叱责刘琰。刘琰写信给诸葛亮谢罪:“刘琰为人不踏实,操行鄙陋,加上有嗜酒贪杯的毛病,自从先帝以来,众人议论纷纭,几乎将臣压垮。承蒙明公看到臣一心为国,原谅臣身上的恶行,维护扶持,致使臣得到这样的禄位,以至于才有了今日。此间,臣时有醉酒,言辞多有错谬,明公慈悲,怀恩忍耐,没有将臣交予法官惩治,使臣得以保身全命。臣一定要克己反省,改过自新,向神灵盟誓;臣再不为国效命,则无颜活在世间。”此后,诸葛亮让刘琰返回成都,没有贬低官职。

刘琰在官场失意,神情恍惚。建兴十二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向太后祝贺新年,太后特别诏命留下胡氏,在宫中住了一个月,才放胡氏出宫。胡氏有美色,刘琰怀疑胡氏与后主刘禅私通,叫来行刑的狱卒,抽打胡氏耳光,还用鞋底抽打胡氏,而后抛弃胡氏,将其赶走。胡氏控告刘琰虐待,刘琰被捕入狱。有关官员按照法律治罪:“官吏绝非挝妻之人,人脸绝非受履之地。”刘琰被判处死刑,杀头示众。从此以后,大臣的妻子、母亲入宫朝贺的制度被撤销。

魏延,字文长,义阳县人。率领部众跟随刘备入蜀,多次建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将国都迁至成都,需要有威望的大将镇守汉川,众将皆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心中也早已做好准备。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统率汉中的镇远将军,兼领汉中郡太守,全军震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天委以卿重任,卿居于如此高位,有何话可讲?”魏延答:“曹操如果举天下之卒前来,当为大王抵御;魏军偏将率十万之众前来,当为大王歼灭。”刘备点头称善,众人也认为魏延语言豪迈,堪当大任。刘备登上帝位,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魏延受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扎在汉中,再次以魏延率领蜀军前部,兼任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大战,魏延大败郭淮等,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符节,晋升爵位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是向诸葛亮请兵,愿率领一万人,与诸葛亮分路出击,在潼关会师,犹如当年韩信故事,诸葛亮制止魏延的谋划,没有分兵。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288]魏延善待士卒,加上作战勇敢,勇猛过人,自视甚高,当时,蜀国朝廷众臣皆谦让魏延。只有杨仪不肯迁就,魏延为此常愤愤不平,二人犹如水火,互不相让。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担任前锋。距离诸葛亮的大营有十里,魏延晚上做梦,梦见头上长角,让赵直为自己占梦,赵直欺骗魏延,说:“麒麟头上有角而不用,此梦意味着不战而破灭敌军之象。”之后,赵直告诉他人:“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288]《魏略》记载:夏侯楙担任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臣计议,魏延说:“听说夏侯楙年少,是魏主的女婿,怯而无谋。如果丞相能让魏延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兵,循秦岭而东,再从子午道向北,不过十日,即可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魏延倏然而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唯剩下御史、京兆太守,黄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以满足军用。比之东方相会合,只需二十余日,明公从斜谷领兵上来,也很快会到达。如此一来,我军可一举平定咸阳以西。”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冒险,不如从平坦之路进军,稳取陇西,此谋划十拿九稳,可保无虞,故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

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暗中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安排后事,一旦蜀军撤军,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能从命,大军可自行出发。诸葛亮病逝,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魏延处,探听魏延有何想法。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丞相府的官属,可以护送灵柩返回安葬,我将亲自率领诸军击贼,怎么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而且,魏延是何等样人,岂能被杨仪指挥,为杨仪断后!”于是,魏延与费祎商议,安排蜀军后撤以及留守部队,令费祎手书,与魏延一起署名,布告蜀军诸将。费祎欺骗魏延:“为君设想,应当先返回向杨长史处解释,杨长史是文吏,不懂得军事,一点不敢违命。”费祎出门,骑上马,疾驰而去,魏延望着费祎的背影,有些后悔,欲追赶,已经来不及。魏延派人窥探杨仪等人的行动,看到杨仪等已准备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后撤,诸营开拔,引军撤退。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的前面,率领所部堵住南归的道路,所过之处,烧毁栈道。魏延、杨仪各自指斥对方谋逆,一日之中,送往成都的羽檄,奔驰在路上。后主刘禅向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咨询,蒋琬、董允支持杨仪,怀疑魏延谋逆。杨仪等劈山开路,日夜兼行,在魏延的后面继续撤军。魏延先期抵达南谷口,派遣军队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呵斥魏延阻塞归途:“诸葛公病逝军中,尸骨未寒,汝辈竟敢造反!”魏延手下的士兵知道魏延理屈,不肯再为魏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独自与儿子数人逃亡,逃往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马岱将魏延斩首,并把首级送交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还能作恶不?”随后,杨仪夷灭魏延三族。当初,蒋琬率领宫中宿卫,北上救援杨仪,走了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蒋琬只好撤回近卫军。大家分析,魏延没有北上投降魏军,而是南下阻挡蜀军的归途,其真实想法,还是为铲除杨仪等。平日诸将的看法就有不同,大家在议论时,都说魏延应该代替诸葛亮率领蜀军。魏延的本意也是如此,并非要反叛。[289]

[289]《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重,对魏延等人讲:“我死之后,但谨慎自守,慎勿争执。”令魏延摄行后事,秘密送灵柩回去。魏延秘而不宣,行至褒路口,开始发丧。诸葛亮幕府长史杨仪一向与魏延不和,看见魏延摄理军事,担心被魏延所害,于是扬言魏延欲举众北附,率领其部众攻打魏延。魏延本无此心,不战而军队败走,追而杀之。裴松之认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无须与本传争审。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杨仪担任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背叛傅群,投靠襄阳郡太守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派遣杨仪奉使命西行巴蜀,向刘备汇报。刘备与杨仪谈论军国大事及用兵策略、施政得失,刘备听了杨仪的分析,大喜,任命杨仪为左将军幕府兵曹掾。及至刘备自封为汉中王,擢拔杨仪为尚书。刘备登上帝位,东征吴国,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被贬谪至远方,担任弘农郡太守。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任命杨仪为丞相府参军,署理丞相府政事,诸葛亮将要南征。建兴五年,杨仪跟随诸葛亮,驻扎在汉中。建兴八年,杨仪改任丞相府长史,兼领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用兵,杨仪参与谋划、部署,筹备军粮,杨仪不假思索,就能筹措完毕军粮。军队的调度,也由杨仪经办。诸葛亮很欣赏杨仪的才干,又赞赏魏延的骁勇善战,常惋惜二人关系不睦,不忍有所偏废。建兴十二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征,驻扎在谷口。诸葛亮在前线病逝。杨仪率领蜀军撤回,又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应该继诸葛亮之后秉持朝政,让都尉赵正用《周易》为其占卜,卜得的卦象为《家人》,杨仪默然不语,心中不乐。而诸葛亮生前已经在杨仪背后评价过杨仪,认为杨仪狂狷,性格偏狭,不能容人,意思让蒋琬代替自己,蒋琬随后担任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返回,后主刘禅拜杨仪为中军师,并无具体事务,闲处而已。

当初,杨仪担任刘备的尚书,蒋琬担任尚书郎,后来,二人虽然都担任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常跟随诸葛亮出征,担负的责任重大,杨仪自以为比蒋琬年长,任职又比蒋琬早,才能更是超过蒋琬,于是,心中愤愤不平,形于声色,哀叹之意,发于五内。当时人畏惧,认为杨仪言语失当,不敢与杨仪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时常到杨仪家中探视,抚慰一番。杨仪在费祎面前发泄怨言,讲了很多不满的话,还对费祎讲:“此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投降魏国,怎么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真令人追悔莫及。”费祎揭发杨仪,把杨仪讲的话秘密上表后主。建兴十三年,后主刘禅废黜杨仪为平民,流放至汉嘉郡。杨仪到达流放地,又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后主遂下诏,令汉嘉郡收捕杨仪。杨仪自杀,妻子、儿女返回成都。[290]

[290]《楚国先贤传》记载:杨仪的哥哥杨虑,字威方。年少时,杨虑有德行,为江南士人冠冕。州郡以礼召请,诸公征召、聘用,杨虑皆不肯俯就。杨虑十七岁早逝,乡里人号称德行杨君。

陈寿评论如下:刘封身处嫌疑之位,而不懂得自我防范,陷于困厄,难以自保。彭羕、廖立以才能得到擢拔任用,李严以才干而显达,魏延以勇敢担负重任,杨仪以官职显示才能,刘琰以同姓出仕为官,都是位高权重的蜀国大臣。观察他们的行事为人,以及遇事后的应对,循其轨迹,都有招灾惹祸的缘由,可谓咎由自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